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中国东北为了提高土壤温度而采取的常规垄作(旋耕)耕作措施,秋收后旋松起垄,垄宽65 cm,垄高20 cm,种植作物大豆。本期报道了东北典型黑土区不同耕作措施与农田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及营养功能群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pp. 74-80)。本照片由张兴义于2008年7月7日摄于中国黑龙江省海伦市一试验田。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5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西方蜜蜂不同级型王浆主蛋白MRJP8基因的表达差异 Hot!
    李江红, 梁庆环, 陈大福, 梁勤
    2014, 57(1):  1-7. 
    摘要 ( 2787 )   PDF (4949KB) ( 17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王浆主蛋白在蜜蜂的级型分化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为探究mrjp8在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不同级型的表达模式及功能差异。【方法】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西方蜜蜂工蜂、 雄蜂和蜂王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的mrjp8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工蜂体内mrjp8在9日龄前后的毒腺组织内特异性高表达, 为参照基因表达量的上万倍, 在其他发育时期和组织的表达量则明显较低, 其表达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异性; 在雄蜂体内其表达量与对照相当; 在蜂王体内表达量可达参照的近1 000倍, 没有组织特异性。【结论】 mrjp8的这种表达模式提示其在工蜂防御及维系蜂王长寿命方面有积极作用, 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乃至整个王浆蛋白基因家族的进化和功能分化提供了依据。
    家蚕素Ⅱ基因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徐欣, 刘朝阳, 崔海波, 杨洋, 郭晓琪, 张涛, 刘庆信, 崔为正
    2014, 57(1):  8-12. 
    摘要 ( 3365 )   PDF (10510KB) ( 20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 快速且能大量获得家蚕素Ⅱ (bombyxin-Ⅱ, BBXⅡ)的有效方法。【方法】运用RTPCR技术得到bombyxin-Ⅱ基因全长cDNA序列, 采用原核表达技术对该基因进行异源表达, 并利用亲和层析的方法得到纯化的BBXⅡ蛋白。【结果】从家蚕Bombyx mori头部mRNA中经过反转录获得bombyxin-Ⅱ基因的cDNA, 并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BBXⅡ, 经过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 使BBXⅡ获得了大量表达, 进一步用HisTrap HP亲和层析, 成功得到大量纯化的BBXⅡ。【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原核表达方法和蛋白纯化技术, 是大量制备BBXⅡ的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方法, 为进一步开展BBX的分泌机制和作用机理研究, 以及利用原核表达系统研发BBX降血糖药物奠定了基础。
    感染球孢白僵菌的家蚕免疫应答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Hot!
    侯成香, 覃光星, 耿涛, 高坤, 潘中华, 钱荷英, 郭锡杰
    2014, 57(1):  13-24. 
    摘要 ( 3243 )   PDF (11913KB) ( 16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筛选家蚕Bombyx mori应对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侵染的应答基因, 以进一步研究家蚕抵御真菌侵染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新一代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感染白僵菌及未感染白僵菌的对照组家蚕进行了测序分析,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 分类及涉及的信号通路等;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10个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通过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377个差异表达基因, 其中表达上调基因236个, 下调基因141个; KEGG通路分析表明, 各通路中既有表达上调的基因, 也有下调基因; 12个上调基因、 26个下调基因参与3个显著性富集的KEGG通路, 即核糖体、 氨酰tRNA生物合成和剪接体通路。定量PCR与测序结果显示, 溶菌酶、 热激蛋白、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肽聚糖识别蛋白等与免疫应激相关的蛋白基因均呈现表达上调。【结论】本研究筛选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 特别是上调表达的基因可能与家蚕应对白僵菌侵染的应答机制有关, 其中与免疫应激相关的蛋白基因如溶菌酶、 热激蛋白、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肽聚糖识别蛋白基因等可能直接参与了家蚕对白僵菌的免疫识别和防御, 研究结果为从分子水平阐明家蚕抵御真菌侵染的防御机制和白僵菌对家蚕的致病机理提供新的依据。
    转染从灰飞虱提取的Wolbachia对豆叶螨繁殖适合度和寿命的影响 Hot!
    赵冬晓, 张艳凯, 陈汉, 洪晓月
    2014, 57(1):  25-35. 
    摘要 ( 2666 )   PDF (15869KB) ( 17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Wolbachia是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的一类母系遗传的共生菌, 能够通过多种机制调节节肢动物的生殖。近年来, 为了更进一步地探究Wolbachia与寄主之间的互作机制, 许多研究者展开了Wolbachia的人工转染研究。【方法】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将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感染的Wolbachia提取纯化后, 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导入豆叶螨Tetranychus phaselus Ehara体内。研究了注入从灰飞虱提取的Wolbachia和豆叶螨自然感染Wolbachia对豆叶螨繁殖适合度和寿命的影响, 并测定了两种Wolbachia的密度随豆叶螨日龄增长的变化情况。【结果】结果显示, 外源Wolbachia在豆叶螨体内的拷贝数极低, 仅为自然感染豆叶螨体内Wolbachia拷贝数的0.5%左右。与自然感染的Wolbachia不同, 外源Wolbachia在豆叶螨种群中不能引起胞质不亲和, 但能够显著降低雌螨的产卵量。【结论】本研究表明, 来自灰飞虱的Wolbachia具有抑制豆叶螨种群扩张的潜在能力, 对豆叶螨生物防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溴氰菊酯胁迫下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分析
    李瑾, 李凤良, 焦东旭, 李娜, 程罗根
    2014, 57(1):  36-44. 
    摘要 ( 2833 )   PDF (9456KB) ( 17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 已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性, 其中以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发展最快。溴氰菊酯是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中杀虫毒力最强的品种。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 小菜蛾溴氰菊酯敏感品系(DS)和抗性品系(DR)成虫期的蛋白质双向电泳(2-DE)图谱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通过双向电泳技术从小菜蛾4龄幼虫中分离出89个有明显差异的蛋白点, 从中选出30个进行串联质谱(MALDI-TOF-MS)实验, 并利用蛋白质数据库检索这些在抗性品系中表达而在敏感品系中不表达或者不同品系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的归属、 性质和功能, 最终成功鉴定出10个蛋白。对其中的3个基因进行了荧光定量PCR验证, 发现这些蛋白质在mRNA水平的表达与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是一致的。这些在溴氰菊酯胁迫下差异表达的蛋白为研究溴氰菊酯的作用靶标和作用机理, 以及筛选与其抗性相关的蛋白质提供了依据。
    苯并噻唑对不同虫态韭菜迟眼蕈蚊的生物活性
    陈澄宇, 赵云贺, 李慧, 张鹏, 慕卫, 刘峰
    2014, 57(1):  45-51. 
    摘要 ( 2685 )   PDF (6820KB) ( 19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明确室内条件下挥发性化合物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了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 卵、 幼虫和蛹的熏蒸活性; 利用Oxytherm氧电极研究了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呼吸速率的影响;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对苯并噻唑的行为反应。【结果】苯并噻唑对雌雄成虫处理0.5~2.0 h的LC50分别为0.186~0.052和0.163~0.039 μL/L; 在0.01~0.13 μL/L剂量下对卵熏蒸处理24 h, 第6 天卵孵化率为4.83%~82.39%, 而对照组孵化率为96.97%; 苯并噻唑熏蒸4龄幼虫6~72 h的LC50变化范围为1.247~0.248 μL/L; 0.01~0.09 μL/L剂量熏蒸蛹24 h, 第5天的羽化率为8.17%~69.63%, 对照组羽化率为96.23%。用0.052和0.039 μL/L浓度分别处理雌雄成虫测定2.5 h内呼吸速率的变化, 表现为处理组初始呼吸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然后逐渐降低至与对照组持平, 最后明显低于相同处理时间对照组呼吸速率。“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 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在0.5 L/min空气流速条件下, 0.5 μL的苯并噻唑对雌雄成虫的引诱率分别为88.33%和78.33%。【结论】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有很好的毒杀效果, 并对成虫有强烈的引诱作用。
    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及实验种群幼虫耐寒能力的影响
    陈珍珍, 卢虹, 王跃骅, 曹艳霞, 于金凤, 印象初, 许永玉
    2014, 57(1):  52-60. 
    摘要 ( 2464 )   PDF (1885KB) ( 10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滞育诱导期进行短光照处理可影响昆虫耐寒性。为明确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耐寒性的影响, 针对中华通草蛉滞育解除过程及非滞育虫态的耐寒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方法】测定了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以及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9L∶15D)条件下自然越冬成虫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在-12℃下的死亡率, 并测定了室内长、 短两种光周期下实验种群2龄和3龄幼虫的过冷却点(SCP)、 结冰点(freezing point, FP)以及-7℃下的死亡率。【结果】中华通草蛉12月份的自然越冬成虫SCP集中在-10~-14℃之间。SCP低于-12℃的个体占43.70%, 且-12℃处理1 d死亡率为62.00%。-12℃处理1 d条件下的长、 短光周期处理自然越冬成虫, 除处理0 d外, 长光周期处理死亡率均高于短光周期处理的, 且在处理15 (P=0.012), 20 (P=0.01)和25 d (P=0.001)差异显著。中华通草蛉试验种群相同龄期幼虫在短光周期下的SCP和FP均高于长光周期下, 但差异不显著(P>0.05); 但在-7℃下, 2龄幼虫短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为67.00%±4.04%, 显著低于长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78.00%±1.33%)(P=0.011), 3龄幼虫短光周期条件下低温死亡率为24.33%±1.33%, 显著低于长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53.00%±3.46%)(P=0.002)。【结论】中华通草蛉为结冰敏感型, 诱导滞育的短光照处理可提高其幼虫期及滞育解除过程中成虫的耐寒能力。
    室内条件下小菜蛾在五种花椰菜栽培种上的生物学和种群统计(英文)
    Gholamhosein HASANSHAHI, Fatemeh JAHAN, Habib ABBASIPOUR, Mohammad SALEHI-TABAR
    2014, 57(1):  61-66. 
    摘要 ( 2632 )   PDF (799KB) ( 20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全球十字花科植物上最重要的害虫。由于施药成本的增加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性危害,抗性栽培种成为控制小菜蛾的理想选择。本研究中,鉴于对花椰菜不同栽培种的抗感性缺乏充分的了解,我们评价了几个常见栽培种的抗性以及不同植物栽培种对害虫种群增长潜力的影响。【方法】在25±2℃, RH 65%±5% 和光周期16L∶8D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小菜蛾P. xylostella在5种花椰菜栽培种(Smilla, White cloud, Buris, Galiblanka 和Tokita)上的生命表参数。【结果】不小菜蛾幼期发育历期变化范围从Smilla上的13.44 d至Buris上的15.88 d。在Buris上观察到最高的生殖力。在Smilla上饲养的小菜蛾种群内禀增长率(0.27±0.02)和有限增长率(1.32±0.13)最高,而倍增时间最短(2.50 d)。【结论】因此,与其他栽培种相比,在伊朗南部Smilla更适合小菜蛾存活和繁殖,在条件合适和天敌缺乏时该害虫的种群能快速增长。
    南美斑潜蝇幼虫为害对黄瓜叶片中水杨酸和茉莉酸的诱导作用
    孙兴华, 周晓榕, 庞保平, 孟庆玖
    2014, 57(1):  67-73. 
    摘要 ( 2543 )   PDF (1094KB) ( 12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揭示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与其寄主相互作用的机理, 为利用诱导抗性控制南美斑潜蝇的发生为害奠定必要的基础。【方法】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法(UPLCMS), 分别测定了南美斑潜蝇幼虫为害对黄瓜叶片中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的诱导作用。【结果】南美斑潜蝇幼虫持续为害1 d后, 受害黄瓜叶片内JA含量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 轻度受害处理和重度受害处理分别在第3天和第5天上升幅度最大, 分别比健康对照增加2.01倍和1.62倍; 而SA含量在3 d后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 轻度受害处理和重度受害处理在第9天上升幅度最大, 分别比健康对照增加4.66倍和1.67倍; 轻度受害对JA和SA的系统诱导作用不明显, 而重度受害对JA和SA具有明显的系统诱导作用。【结论】南美斑潜蝇幼虫为害对黄瓜叶片内JA和SA具有诱导作用。
    东北黑土区耕作措施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孙涛, 陈强, 张兴义
    2014, 57(1):  74-80. 
    摘要 ( 1961 )   PDF (6004KB) ( 16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调查不同耕作措施下东北黑土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类群多样性以及营养功能群结构, 有利于揭示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对土地管理措施的响应。【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7-9月在黑龙江海伦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采用陷阱法对东北典型黑土区免耕、 少耕、 平翻、 旋耕和组合5种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区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类群多样性以及功能群结构进行调查, 计算各处理地表节肢动物类群相对多度、 类群丰富度、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Pielou均匀度指数、 Simpson优势度指数、 Cody指数和Srensen指数。【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黑土农田地表节肢动物个体数为2 942, 隶属7目18科。免耕样地收集节肢动物15科, 占所有类群83.34%; 少耕和组合样地均为11科, 占61.12%。所有耕作措施下鞘翅目和蜘蛛目类群相对多度最高, 步甲科为黑土农田优势地表节肢动物类群。免耕样地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 少耕样地最低。除旋耕样地外, 其他耕作样地地表节肢动物功能群均以捕食性为主。群落相似性指数分析表明, 不同耕作措施间群落相似性不同, 免耕与组合之间相似性较高, 而平翻与组合之间较低。【结论】步甲科是黑土农田地表节肢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类群。不同耕作措施影响近地表土壤以及植被微生境, 进而影响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数量和营养功能群。免耕样地具有较高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捕食性动物类群, 有利于维持黑土农田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
    麦长管蚜虫龄鉴别特征
    许向利, 刘小侠, 张青, 仵均祥
    2014, 57(1):  81-87. 
    摘要 ( 2860 )   PDF (14295KB) ( 17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明确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虫龄鉴别特征, 达到快速鉴别的目的。【方法】在成像观察的基础上, 测定无翅型和有翅型个体不同虫龄的体长、 体宽、 头壳宽、 触角长、 腹管长和后足胫节长6项指标。【结果】麦长管蚜不同翅型个体的体长、 体宽、 头壳宽、 触角长、 腹管长和后足胫节长在虫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体长、 体宽、 头壳宽和触角长在相邻虫龄之间重叠程度大, 后足胫节长的重叠百分比极小或无重叠; 除有翅型个体4龄若蚜和成蚜之间存在13.93%的重叠外, 腹管长在不同翅型的其他相邻虫龄之间重叠百分比均极小或无重叠, 说明后足胫节长和腹管长可作为虫龄鉴定的主要特征。翅、 触角和尾片的其他外部形态特征在虫龄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3-4龄有翅型若蚜和成蚜虫个体前胸的膨大程度及其翅的长度明显大于同一龄期的无翅型个体, 可用于蚜虫翅型的分辨以及3-4龄有翅若蚜和成蚜的鉴别; 麦长管蚜1和2龄若蚜触角均为5节, 3-4龄若蚜和成蚜的触角均为6节; 同时, 除了成蚜具有完整的尾片外, 1-4龄若蚜尾片均不发达, 说明触角的节数和尾片的发达程度可作为麦长管蚜不同龄期形态鉴别的辅助特征。【结论】以腹管和后足胫节作为麦长管蚜虫龄鉴别的主要特征, 配合其他辅助特征, 如翅的大小、 触角的节数以及尾片的发达程度等, 可达到快速鉴别不同翅型不同龄期蚜虫的目的。
    基于雌蚊尾器形态的中国阿蚊属分类研究
    董学书, 周红宁, 董利民, 郭晓芳, 曾旭灿
    2014, 57(1):  88-110. 
    摘要 ( 2480 )   PDF (27587KB) ( 11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明确阿蚊Armigeres雌蚊尾器在分类鉴定中的价值。【方法】依据在云南长期采集的标本, 观察了我国阿蚊属Armigeres正式记录的16种雌蚊尾器构造, 对雌蚊尾器的形态进行了系统描述和分类研究。【结果】编制两个亚属和16种阿蚊的雌蚊尾器分类检索表。【结论】每一种雌蚊尾器与雄蚊尾器一样, 都具有种的固定的特征, 是种的重要分类依据。
    综述
    昆虫内共生菌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杨义婷, 郭建洋, 龙楚云, 刘怀, 万方浩
    2014, 57(1):  111-112. 
    摘要 ( 4741 )   PDF (2046KB) ( 37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内共生菌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已逐渐成为昆虫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昆虫内共生菌具有协助宿主营养代谢、 逃避天敌攻击和增强抗药性等功能: 通过协助宿主营养代谢, 提供食物中缺乏的营养物质来弥补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不足; 分泌抗菌肽、 毒素等物质以增强对外源寄生物等的防御能力, 抑制对宿主的不利影响; 同时, 也可以增强宿主抗逆性, 调控植物生理反应, 抑制植物对宿主的不利影响; 利用对抗逆性基因精确的表达调控来增强宿主抗药性等。因此, 内共生菌介导的宿主生物学性状的改变, 扩大了宿主昆虫的生态位, 成为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目前, 昆虫内共生菌的功能往往是通过研究宿主感染共生菌前后性状的变化而证实。近几年,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基因组学等技术的进步, 促进了内共生菌与宿主昆虫共生机制研究的发展。通过研究内共生菌及其功能基因在昆虫种群动态中的作用, 特别是内共生菌感染对宿主生殖、 存活、 适应环境能力的影响, 将有利于揭示内共生菌与宿主的共生机制, 并最终为开发新的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针对昆虫内共生菌的功能进行了综述, 并对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提供了研究昆虫内共生菌与宿主互作关系的方法及建议。
    中国古生代化石昆虫研究回顾
    顾俊杰, 岳艳丽, 温万成, 宗立一, 任东
    2014, 57(1):  123-132. 
    摘要 ( 3105 )   PDF (5354KB) ( 22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自林启彬先生1978年命名了我国第一个古生代昆虫至今, 中国学者共发表20余篇分类学论著, 描述鉴定我国古生代昆虫共61种, 归属于9目(总目)。这些标本分布于西北、 西南、 华东等9省区, 其中石炭纪47种, 二叠纪14种。本文统计了我国已发现的古生代化石昆虫属种名录以及它们的分布和地质年代, 总结了国内古生代化石昆虫当前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关于化石昆虫普遍存在的脉序差异问题需给予足够的重视, 高级阶元的建立应更加慎重。研究表明我国古生代昆虫已经高度分异, 古翅类、 新翅类均已出现, 且代表着有翅昆虫辐射演化的重要阶段。
    简报
    山茱萸蛀果蛾幼虫触角和口器感器的超微形态
    陈静, 花保祯
    2014, 57(1):  133-140. 
    摘要 ( 3129 )   PDF (25112KB) ( 28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索寄主范围不同的蛀果蛾科(Carposinidae)幼虫感器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为害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的单食性蛀果害虫——山茱萸蛀果蛾Carposina coreana Kim老熟幼虫触角和口器感器的超微形态。【结果】山茱萸蛀果蛾幼虫触角柄节未见感器分布, 梗节上有2个刺形感器和3个锥形感器, 鞭节上有1个栓锥感器和3个锥形感器。口器上共有6种感器: 刺形感器数量多, 分布广; 栓锥感器主要分布在颚叶、 下颚须和下唇须上; 指形感器位于内唇和下颚须端节侧缘; 锥形感器和板形感器仅存在于下颚上; 内唇感器为内唇所特有。【结论】蛀果蛾幼虫触角和口器的感器与寄主范围之间未发现严格的对应关系。
    目录
    57卷1期目录
    2014, 57(1):  141. 
    摘要 ( 1501 )   PDF (444KB) ( 12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