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 Joannis (鞘翅目:叶甲科)幼虫(C)、成虫(D)及为害状(A,B)。该虫从2009年开始在我国内蒙古草原上暴发成灾,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危害日趋严重。本期报道了该虫过冷却能力及抗寒性的研究结果(pp. 212-217)。本组照片分别由庞保平(A~C)和昊翔(D)于2013年6月25日和2012年9月1日摄于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和锡林浩特市。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5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PI3K和受体型酪氨酸激酶介导家蚕麻痹肽免疫诱导信号的传递 Hot!
    宋亮, 王菲, 宋倩茹, 胡翠美, 化晓婷, 夏庆友
    2014, 57(2):  141-149. 
    摘要 ( 2652 )   PDF (8077KB) ( 14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普遍存在于鳞翅目昆虫中的ENF肽具有非常相似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对昆虫的发育、 免疫、 应激反应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有研究报道, 作为ENF肽家族成员之一的家蚕Bombyx mori麻痹肽(paralytic peptide, PP)通过激活MAPK来调控家蚕的免疫应答, 但其完整的分子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解析传递家蚕PP免疫诱导信号的分子通路。【方法】首先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了多种昆虫细胞系在PP诱导下抗菌肽基因的转录水平, 并利用Westernblot检测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 然后利用不同信号传递分子的抑制剂处理BmE细胞筛选参与传递PP免疫诱导信号的分子。【结果】PI3K抑制剂LY294002和受体型酪酸激酶抑制剂Genistein抑制了PP对BmE细胞抗菌肽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 且BmE细胞和家蚕血细胞在PP的诱导下, Akt和大小约为70 kDa的细胞膜蛋白均出现磷酸化水平的动态变化。【结论】PI3K/Akt信号通路和Genistein敏感性的受体型酪氨酸激酶介导了PP免疫诱导信号的传递。
    棉铃虫漆酶2基因的分子鉴定
    曹治珊, 刘孝明, 安世恒, 蒋金炜
    2014, 57(2):  150-160. 
    摘要 ( 3225 )   PDF (6113KB) ( 10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黑化反应在昆虫表皮骨化以及免疫防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酚氧化酶是黑化反应中的关键酶类, 漆酶2 (laccase2, LAC2)是酚氧化酶的一种, 在昆虫变态发育和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LAC2在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表皮骨化中表达模式及激素调控作用。 【方法】采用PCR及RACE的方法, 从棉铃虫5龄幼虫中得到了lac2 cDNA全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 激素处理及RNA干扰方法, 对LAC2的表达模式差异和激素调控作用进行分析。【结果】序列分析表明, lac2 cDNA全长3 221 bp, 编码框长度为2 268 bp, 编码756个氨基酸残基。发育时序表达分析发现, lac2在幼虫各龄期表达规律相似, 均在蜕皮期高水平表达, 在5龄96 h转录水平达到最高峰。组织表达结果分析, lac2基因在幼虫表皮和成虫卵巢以及触角表达量较高。激素处理实验发现, 保幼激素类似物(methoprene)对lac2基因转录有抑制作用; 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则促进其表达。进一步利用RNA干扰蜕皮激素受体EcR (ecdysone receptor)和USP (ultraspiracle isoform)基因发现, 干扰后蜕皮激素受体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 同时lac2基因的表达也显著受到抑制, 表明蜕皮激素调控lac2基因转录。【结论】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漆酶在昆虫表皮的骨化以及免疫防御等方面不同的生理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葱蝇非滞育与夏滞育蛹蛋白的双向凝胶电泳比较分析
    郝友进, 胡文霞, 陈斌
    2014, 57(2):  161-167. 
    摘要 ( 2445 )   PDF (9333KB) ( 10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比较分析葱蝇Delia antiqua非滞育与夏滞育蛹的蛋白表达差异, 为进一步揭示昆虫滞育的分子调控机理和昆虫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非滞育和夏滞育的蛹为材料, 提取总蛋白; 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和凝胶图像分析, 对并差异蛋白质进行MALDI-TOF MS质谱鉴定, 获得该点的质量指纹图谱; 利用MASCOT软件在NCBI和SWISS PORT蛋白质数据库中进行搜索鉴定。【结果】非滞育和夏滞育蛹的蛋白表达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13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别为胶原蛋白、 纺锤丝组装非正常蛋白6(SAS6)、 5,10-亚甲基四氢叶酸合成酶(MTHFS)、  Bnb蛋白(bangles and beads)及其他功能未知蛋白。【结论】葱蝇在夏滞育时期, 蛹体内的某些蛋白被上调或下调表达。本研究所鉴定的蛋白中, 部分可能是参与滞育相关的蛋白质网络中的成员, 它们可能在抗高温、 染色体分离、 叶酸代谢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镉胁迫对家蚕脂肪体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和mRNA表达的影响 Hot!
    袁红霞, 褚峰, 秦粉菊, 刘佳, 何亚清, 刘航
    2014, 57(2):  168-175. 
    摘要 ( 3024 )   PDF (7378KB) ( 12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鳞翅目模式昆虫家蚕Bombyx mori作为重金属污染的监测指示生物在镉胁迫下的酶反应及相关的基因表达。【方法】给家蚕幼虫期全龄添食镉(Cd2+), 调查不同性别家蚕5龄幼虫脂肪体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Cd2+胁迫对雌雄家蚕MDA 含量均具有浓度效应关系, MDA含量随Cd2+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增加。Cd2+胁迫下, SOD和CAT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OD和CAT活性变化有显著相关性(雄: R=0.770, P=0.001; 雌: R=0.854, P=0.000)。雌性家蚕脂肪体中CAT活性变化和Cat mRNA水平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712, P=0.003)。雄性家蚕脂肪体中GSH-Px活性随Cd2+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显示浓度效应关系, 12.5~50 mg/kg Cd2+胁迫组GSH-Px活性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其活性和GSH-Px mRNA水平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834, P=0.000); 雌性家蚕脂肪体中GSH-Px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12.5 mg/kg Cd2+胁迫组GSH-Px活性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增加(P<0.01)。【结论】结果表明, 急性镉胁迫对家蚕脂肪体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其作用机制与脂质过氧化加剧和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有关。家蚕对重金属镉的解毒机制有性别相关性。
    我国三地区黑腹果蝇中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对宿主生殖的影响 Hot!
    熊恩娟, 郑雅, 王玉凤, 曾庆韬
    2014, 57(2):  176-186. 
    摘要 ( 2729 )   PDF (2756KB) ( 11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Wolbachia 是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和丝状线虫体内的一类共生菌, 能够以多种方式对宿主产生影响。精卵细胞质不亲和(CI)是其引起的最普遍的表型, 即感染Wolbachia的雄性宿主与未感染或感染不同品系的雌性宿主交配后, 不能产生后代或后代极少, 而感染同品系Wolbachia的雌雄宿主交配后则能正常产生后代。我们前期研究发现, 湖北武汉、 云南六库和天津3个地区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Wolbachia感染。本研究旨在明确这3个地区黑腹果蝇中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对宿主生殖的影响。【方法】利用Clustal X软件对Wolbachiawsp基因序列进行比对, 利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的方法对Wolbachia进行分型。通过区内交配和区之间杂交的方式研究不同地区黑腹果蝇体内Wolbachia 的关系及其对果蝇生殖的影响。【结果】湖北武汉、 云南六库和天津3个地区黑腹果蝇中感染的Wolbachia都是属于A大组的Mel亚群。这3个地区果蝇感染的Wolbachia的序列类型(ST)不同, Wolbachia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湖北武汉和天津果蝇中的Wolbachia能引起强烈的CI表型, 而云南六库果蝇中的Wolbachia引起的CI强度相对较弱。武汉果蝇中Wolbachia不能完全挽救天津果蝇中Wolbachia引起的CI表型, 而天津果蝇中Wolbachia也不能完全挽救武汉果蝇中Wolbachia引起的CI表型。【结论】武汉和天津地区黑腹果蝇中的Wolbachia可能距离较远。Wolbachia的长期共生可能对黑腹果蝇的进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湖北武汉与云南六库的黑腹果蝇中感染的Wolbachia属于不同的序列类型, 这2个地区的黑腹果蝇已发生了一定的分歧, 产生了一定的生殖隔离。
    氟化物对家蚕耐氟和氟敏感品种肠道中留存产酶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李冠楠, 夏雪娟 , 赵欢欢, 隆耀航, 李姣蓉 , 朱勇
    2014, 57(2):  187-193. 
    摘要 ( 2980 )   PDF (7198KB) ( 11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氟化物对家蚕Bombyx mori肠道内留存产酶菌的影响, 有助于了解家蚕耐氟和氟敏品种的耐氟力差异。【方法】分别给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敏品种734添食NaF溶液浸泡后的新鲜桑叶, 至5龄第3天取材。采用筛选培养基筛选产蛋白酶、 纤维素酶、 脂肪酶、 淀粉酶的菌株, 并结合16S rDNA系统发育关系, 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家蚕肠道内产消化酶细菌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微小杆菌属Exiguobaterium, 其中芽孢杆菌Bacillus sp.、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 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细菌可同时产4种酶。氟中毒后T6肠道内产酶菌由5种减少到4种, 734肠道内产酶菌由2种减少到1种。【结论】家蚕肠道内留存的产酶菌与家蚕自身的耐氟能力相关。
    吡虫啉对成年意大利蜜蜂脑神经细胞致凋亡作用
    吴艳艳, 周婷, Abebe Jenberie WUBIE, 王强, 代平礼, 贾慧茹
    2014, 57(2):  194-203. 
    摘要 ( 3598 )   PDF (23210KB) ( 11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蜜蜂是重要的授粉昆虫, 但一直受到新烟碱类杀虫剂(如吡虫啉)的危害, 该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蜜蜂脑神经细胞。本研究旨在明确吡虫啉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脑神经细胞致凋亡作用。【方法】利用亚致死剂量吡虫啉饲喂成年意大利蜜蜂, 通过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脑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 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aspase-1激活情况,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脑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在对选取的脑部7个部位进行总体观测后, 摄入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9.90 ng/蜜蜂)诱导成年意蜂工蜂脑神经细胞凋亡率随时间递增而增加, 在处理9 d和12 d时, 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 Caspase-1阳性细胞率也随时间递增而增加, 在处理3, 6, 9和12 d时, 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凋亡率和Caspase-1阳性细胞率均表现出时间效应, 且两者成正相关性。超微结构表明凋亡的神经细胞呈现凋亡和自噬双重特征, 包括: 细胞固缩、 染色质浓缩、 凋亡小体和自噬体出现; 线粒体肿胀, 有的被自噬泡包裹后进行线粒体自噬。【结论】本研究从细胞水平证实了亚致死剂量吡虫啉对成年意蜂工蜂脑神经细胞具有致凋亡作用, 并且其凋亡途径与Caspase-1和细胞自噬有关, 这为利用细胞凋亡法评价杀虫剂对非靶标生物的神经毒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小蓬草精油对两种蚊虫的毒杀活性和成分分析
    曾冬琴, 彭映辉, 陈飞飞, 张云, 刘敏
    2014, 57(2):  204-211. 
    摘要 ( 2117 )   PDF (1057KB) ( 10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明确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 ( L.) Cronq.精油的杀虫潜力及其活性成分。【方法】通过浸虫法和密闭熏蒸法测试了小蓬草精油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幼虫及成蚊的毒杀活性, 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精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 小蓬草精油对白纹伊蚊1-4龄期幼虫及蛹的24 h LC50值分别为25.01, 45.88, 56.94, 64.60和346.23 μg/mL; 对致倦库蚊幼虫1-4龄期幼虫及蛹的24 h LC50值分别为9.16, 8.65, 32.12, 43.68和197.83 μg/mL。在剂量分别为48, 64, 80, 96, 112和128 μg/cm3时, 小蓬草精油对白纹伊蚊成蚊的KT50值分别为28.81, 22.31, 20.38, 17.05, 13.92和9.74 min; 对致倦库蚊的KT50值分别为34.90, 32.97, 23.97, 19.60, 15.20和10.34 min。 24 h熏蒸对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成蚊的LC50值分别是75.46和99.19 μg/cm3。小蓬草精油的GCMS定性分析共分离鉴定出31种化合物, 其中单萜类物质6种, 倍半萜烯类物质17种, 含氧萜烯类6种。【结论】结果表明小蓬草精油对这两种蚊虫的毒杀活性较高, 具有深开发潜力。
    沙葱萤叶甲的过冷却能力与抗寒性
    李浩, 周晓榕, 庞保平, 常静
    2014, 57(2):  212-217. 
    摘要 ( 2677 )   PDF (905KB) ( 10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 Joannis于2009年开始在内蒙古草原暴发成灾, 发生地区不断扩大, 危害日趋严重, 严重影响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低温是影响昆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关键因子, 而昆虫对低温的耐受性决定了其越冬存活率。了解沙葱萤叶甲的过冷却点及抗寒能力有助于预测其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动态。【方法】采用热电偶法, 在室内测定了沙葱萤叶甲各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 比较了幼虫在不同低温条件下(-6~-14℃)暴露2 h及在-5℃低温条件下暴露不同时间(0.5~8 d)的存活率。【结果】沙葱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存在显著差异, 从低到高依次为卵(-29.8℃)、 1龄幼虫(-14.6℃)、 2龄幼虫(-13.3℃)、 蛹(-12.1℃)、 3龄幼虫(-10.2℃)和成虫(-9.0℃); 越冬卵12月和1月的过冷却点最低, 2月的过冷却点最高。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 幼虫的存活率降低。1, 2和3龄幼虫在-5℃下的半致死时间(Ltime50)分别为3.84, 3.80和2.28 d, 低温处理2 h后半致死温度(Ltemp50)分别为-10.1, -9.1和-8.5℃, 高于其过冷却点。【结论】说明沙葱萤叶甲幼虫为不耐寒冷型(chill-intolerant)。
    短时高温对桃小食心虫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李定旭, 雷喜红, 徐艳彩, 李政, 高灵旺
    2014, 57(2):  218-225. 
    摘要 ( 2490 )   PDF (1150KB) ( 11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重要害虫。本研究旨在探索短时高温对桃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23±1℃、 相对湿度80%±7%和15L∶9D条件下, 测定了桃小食心虫卵、 幼虫、 蛹、 成虫在经历35, 38和41℃高温处理1~4 h后各阶段的发育历期、 存活率和产卵量。【结果】 短时高温对卵的孵化率无明显影响; 经41℃处理后, 初蛀果幼虫(1日龄)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 且存活率显著降低, 3日龄以上的幼虫受到的影响不明显; 11日龄蛹的羽化率在38℃和41℃处理中明显降低, 畸形率也显著升高; 经38℃和41℃处理的成虫存活率降低, 寿命缩短, 产卵量也减少。【结论】短时高温处理对桃小食心虫卵的影响较小, 而对成虫的影响较大。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该虫在高温季节种群数量变动机制。
    梨小食心虫自然种群与室内继代饲养种群生物学特性比较
    郭丽娜, 方程, 李怡萍, 许向利, 仵均祥
    2014, 57(2):  226-234. 
    摘要 ( 2524 )   PDF (5029KB) ( 13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明确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自然种群与室内继代饲养种群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以期为梨小食心虫的人工饲养以及测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对室内继代饲养的和从田间采集的梨小食心虫, 在室内同等条件下饲养, 较系统地观察两者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主要生命表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 梨小食心虫室内继代饲养种群的蛹期极显著长于自然种群(t=-10.78, df=4, P=0.0004); 卵期、 幼虫期以及预蛹期均稍长于自然种群, 但无显著差异。室内继代饲养种群的幼虫存活率、 化蛹率、 羽化率极显著高于自然种群(存活率: t=-7.61, df=4, P=0.0016; 化蛹率: t=-24.32, df=4, P=0.0017; 羽化率: t=-6.96, df=4, P=0.0022); 两个种群的卵孵化率、 蛹重、 成虫寿命、 产卵前期、 产卵期及单雌产卵量均无显著差异。自然种群蛀果率高于室内继代饲养种群, 但差异不显著。生命表分析表明, 梨小食心虫室内继代饲养种群的种群趋势指数I、 净增殖率R0、 内禀增长率rm、 平均世代周期T、 周限增长率λ均极显著高于自然种群(It=-12.20, df=4, P=0.0003; R0: t=-11.72, df=4, P=0.0003; rmt=-9.77, df=4, P=0.0006; T: t=-12.05, df=4, P=0.0003; λt=-9.79, df=4, P=0.0006), 种群加倍时间Dt极显著低于自然种群(t=7.17, df=4, P=0.0020)。【结论】室内继代饲养种群在室内连续饲养50多代后, 与自然种群比较, 不仅各生命表参数和钻蛀危害果实的能力没有下降, 反而在与自然种群同等的室内饲养条件下, 表现了更好的适应性, 在本供试条件下, 后代具有更大的种群增长潜力。所以, 利用室内继代饲养种群进行的相关试验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梨小食心虫预测预报与防治实践的依据。
    中国明亮熊蜂复合种的分子鉴定及分布特性
    刘苹, 黄家兴, 安建东, 和绍禹, 吴杰
    2014, 57(2):  235-243. 
    摘要 ( 2497 )   PDF (22452KB) ( 10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了探明中国境内明亮熊蜂复合种Bombus lucorum complex的物种组成及其分布特性。【方法】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明亮熊蜂复合种的223个标本进行了鉴定, 并根据鉴定结果分析了各物种的分布特性。【结果】中国境内明亮熊蜂复合种包括地熊蜂B. terrestris、 隐熊蜂B. cryptarum、 明亮熊蜂B. lucorum和长翅熊蜂B. longipennis。4种熊蜂共获得160条DNA条形码序列, 包含36个单倍型, 其中B. longipennis单倍型最多, 为14个; B. terrestris最少, 为3个。B. terrestrisB. lucorum亲缘关系最远, 其遗传距离为0.077; B. lucorumB. longipennis亲缘关系最近, 其遗传距离为0.034。系统进化分析(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表明, 4种熊蜂的分化先后顺序为B. terrestris, B. longipennis, B. lucorumB. cryptarum。4种熊蜂的分布格局不同, 平均分布海拔高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B. longipennis, B. cryptarum, B. lucorumB. terrestrisB. longipennis发现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东部及南部地区, 而B. terrestris仅发现于低海拔的新疆西北部边界地带。【结论】本研究探明了中国境内明亮熊蜂复合种的分类地位及其分布特性, 为深入研究该类群的资源保护和农业授粉利用奠定了基础。
    中国副厚樇属分类研究及二新种记述(樇目:樇科)
    何维俊
    2014, 57(2):  244-247. 
    摘要 ( 2660 )   PDF (3518KB) ( 11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对中国副厚樇属Parapachymorpha Brunner von Wattenwyl, 1893进行了分类研究,其中包括2新种——道英副厚樇Parapachymorpha daoyingi sp. nov.和西双版纳副厚樇Parapachymorpha xishuangbannaensis sp. nov.,以及1中国新记录种——刺副厚樇Parapachymorpha spinosa Brunner von Wattenwyl, 1893。 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上海昆虫博物馆。
    综述
    蜜蜂级型分化机理
    李文峰, 钟伯雄, 苏松坤
    2014, 57(2):  248-256. 
    摘要 ( 4707 )   PDF (6051KB) ( 12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蜜蜂Apis spp.能有效地为多种植物及农作物授粉, 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蜜蜂作为高度真社会性昆虫, 已成为社会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社会性昆虫的生殖劳动分工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 而级型分化是形成生殖劳动分工的基础。近年来, 关于蜜蜂级型分化的研究已取得诸多重要成果, 其机理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阐释。营养差异引发蜜蜂幼虫的级型分化。蜂王浆中的主要蛋白组分之一——Royalactin是诱导蜂王发育的关键营养因子, 而脂肪体细胞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了Royalactin的这种蜂王诱导作用。DNA甲基化是重要的表观遗传机制之一, 且与个体发育和疾病发生紧密相关, 近来的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在蜜蜂级型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此外, 越来越多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内分泌系统调节级型分化作用的认识。本文从关键营养因子调控、 表观遗传调控和内分泌调节3方面综述蜜蜂级型分化的机理, 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可能的方向。
    简报
    云南居民区鼠类体外寄生蚤物种多样性调查
    高子厚, 刘正祥, 杜春红, 洪梅, 李玉琼, 吴爱国, 龚正达, 宋志忠
    2014, 57(2):  257-264. 
    摘要 ( 2402 )   PDF (1801KB) ( 10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云南居民区鼠类寄生蚤的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根据云南不同经纬度、 海拔等自然环境条件, 于2007年4月-2012年11月, 选取云南17个县(市) 居民区作为样区, 系统开展鼠类体外寄生蚤的调查, 运用群落结构指标对居民区鼠类寄生蚤的群落特征和沿环境梯度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结果显示: 在调查的17个县(市)室内共检获鼠类体外寄生蚤521头, 隶属4科7亚科9属12种。居民区寄生蚤的纬度和垂直分布类似, 低纬度和低海拔范围的种类相对较少, 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是室内寄生蚤的优势种。相对纬度和海拔较高的区域, 居民区寄生蚤种类增多, 但优势种不突出; 在经度水平分布上, 蚤种类于99°~101°E经度带形成一个高峰, 室内寄生的优势种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几乎在所有经度带都可见到分布, 显示了较宽的生态幅。另外, 居民区寄生蚤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水平分布(纬度)和垂直分布呈现为单峰格局, 总体显示随着纬度和海拔的升高, 先升高后降低的分布特征, 而在另一个水平分布(经度), 则呈现由西向东呈递减的趋势。【结论】研究认为, 云南居民区蚤类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独特的地理区域特征, 气候环境、 森林植被和人类生活生产方式通过影响蚤类栖息生境来影响蚤类的分布。
    目录
    57卷2期目录
    2014, 57(2):  265. 
    摘要 ( 1366 )   PDF (323KB) ( 8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