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长翅熊蜂Bombus longipennis雄性(膜翅目:蜜蜂科)访问菊科植物节毛飞廉Carduus acanthoides。长翅熊蜂主要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山区,分布区平均海拔高度大于3 000 m,是我国高海拔地区众多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重要传粉昆虫。长翅熊蜂为明亮熊蜂复合种B. lucorum complex的一种,本刊2014年第2期报道了该复合种的分子鉴定及分布特性研究结果(pp. 235-243)。照片由黄家兴于2009年7月摄于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57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4-1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TAT-Cloan-DH-EGFP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在舞毒蛾幼虫体内的跨膜转导 Hot!
    周洲, 李永丽, 源春彦, 曲良建
    2014, 57(12):  1361-1367. 
    摘要 ( 1925 )   PDF (3528KB) ( 8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了探究滞育激素经昆虫取食的生物效应, 需设计一种能够加速跨膜运输的融合蛋白, 克服经昆虫消化道的降解作用。【方法】本研究以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滞育激素基因Cloan-DH和TAT穿膜肽编码序列为基础, 构建TAT-Cloan-DH融合基因; 然后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为标签, 构建在pET-22b载体中。在0.2 mmol/L IPTG诱导下, 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 Rosetta(DE3)中表达出TAT-Cloan-DH-EGFP融合蛋白。 再分别将表达有TAT-Cloan-DH-EGFP和EGFP融合蛋白的大肠杆菌BL21菌体拌入人工饲料,经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幼虫持续取食0, 8, 24, 48, 72和90 h后, 随机挑选试虫进行组织固定并制作石蜡切片, 选取中肠所在体段切片进行组织荧光分析。【结果】37℃ 0.2 mmol/L IPTG诱导条件下, 表达的TAT-Cloan-DH-EGFP融合蛋白的分子量为61 kD, 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 融合蛋白约占细胞总蛋白含量的18.1%; 随着试虫取食含TAT-Cloan-DH-EGFP融合蛋白饲料的增加, 虫体组织的绿色荧光强度逐渐增加, 取食72 h后, 组织荧光强度达到最高。【结论】实验结果说明融合蛋白TAT-Cloan-DH-EGFP可以通过消化道横向跨膜运输, 到达虫体其他组织, 且该过程与蛋白的摄入量成比例。
    意大利蜜蜂不同日龄工蜂脑部三种miRNA的表达水平
    施腾飞, 刘芳, 余林生, 汪天澍, 齐磊
    2014, 57(12):  1368-1374. 
    摘要 ( 2088 )   PDF (1075KB) ( 9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意大利蜜蜂 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简称“意蜂”)是社会性昆虫,蜂群中的工蜂表现出年龄依赖性的行为转变,其行为转变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分别检测了3种miRNA(ame-let-7, ame-miR-13b和ame-miR-279)在不同日龄意蜂工蜂脑部的表达情况,以期为探究意蜂工蜂年龄依赖性行为变化机制提供重要线索。【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了不同发育时期(4, 8, 12, 17, 22, 26和30日龄)意蜂工蜂脑部3种miRNA的表达情况,并检验miRNA的表达差异情况。【结果】ame-let-7的表达量随工蜂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在17日龄后其表达量趋于稳定;ame-miR-13b的表达量则随着工蜂日龄的增加逐渐增加,但在26和30日龄的工蜂中稳定表达;ame-miR-279的表达量则呈类似正态分布状态,其中在12日龄工蜂中表达量最高,且在17日龄后稳定表达。这3种miRNA表达均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异性。【结论】 ame-let-7, ame-miR-13b和ame-miR-279的表达与工蜂年龄依赖性行为变化具有相关性和规律性,对于深入探究miRNA的作用位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柑橘大实蝇内参基因的评估
    王佳, 赵静, 刘映红
    2014, 57(12):  1375-1380. 
    摘要 ( 2019 )   PDF (1144KB) ( 10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 (Enderlein)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柑橘害虫。本研究旨在筛选柑橘大实蝇在特定条件下体内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 以确保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目标基因表达的可靠性。【方法】选择10种候选内参基因用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利用5种软件对柑橘大实蝇在不同虫态下(低龄幼虫、3龄幼虫、1日龄蛹、80日龄蛹、160日龄蛹、雄成虫、雌成虫)以及成虫不同部位(成虫头、胸、腹、整体)中候选内参基因的Ct值进行分析, 明确其表达的稳定性。【结果】在柑橘大实蝇不同虫态和成虫不同部位, 10种候选内参基因的Ct值都处于15~30之间, 各基因Ct值的不同表明各基因的表达量存在差异。 综合分析各种软件对内参基因稳定性的排名, 结合geNorm软件对最佳内参基因数量的分析结果, 推荐在不同虫态下采用UBQ, GAPDHGST作为内参基因, 在不同成虫部位中采用TUB, GAPDHGST作为内参基因。【结论】为了获取可信的目标基因表达分析结果, 建议根据不同条件选择使用不同的内参基因组合。本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柑橘大实蝇在特定条件下的目标基因表达。
    甲氧虫酰肼对不同抗性棉铃虫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徐希宝, 张靖, 芮昌辉
    2014, 57(12):  1381-1388. 
    摘要 ( 2326 )   PDF (2127KB) ( 8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明确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相关联的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分子机制, 更有效地开展棉铃虫抗药性的快速监测。【方法】用LC40甲氧虫酰肼处理棉铃虫3龄初幼虫, 测定处理前、后抗性种群GST的活性及5种GST基因的表达量变化, 并比较一种Delta基因GSTd1的编码区序列。【结果】经测序、比对, 抗甲氧虫酰肼种群(R-methoxyfenozide)和同源对照种群(S-methoxyfenozide)GSTd1基因编码区序列相同, 表明其编码的酶结构没有发生改变。甲氧虫酰肼处理前, R-methoxyfenozide种群的GST比活力显著高于S-methoxyfenozide种群; 而药剂处理后, 两种群的GST比活力均降低, 但R-methoxyfenozide种群的活性可以快速回升。药剂处理前, R-methoxyfenozide种群的GST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S-methoxyfenozide种群。药剂处理对不同抗性种群GST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差异较大。除了GSTs1, S-methoxyfenozide种群GST基因表达量均降低, 其中GSTd2和GSTe2可以缓慢回升。GSTs1表达量在36 h内没有明显变化, 但在48 h显著升高。R-methoxyfenozide种群的GST基因表达量均先降低, 然后迅速恢复, 除GSTe2基因外, R-methoxyfenozide种群的基因初始表达量和药剂处理后的最终表达量均显著高于S-methoxyfenozide种群。【结论】棉铃虫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与GST比活力增强有关, 而GST比活力的增强主要源于多个GST基因的过量表达。
    天然产物梣酮对粘虫围食膜的影响
    吕敏, 陈素英, 韩礼波, 胡俊云, 徐晖, 吴文君
    2014, 57(12):  1389-1394. 
    摘要 ( 2069 )   PDF (1884KB) ( 7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梣酮是从芸香科植物白鲜Diatamnus dasycarpus根皮中分离出的一种化合物, 对试虫表现出胃毒活性。本研究旨在检测梣酮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6龄幼虫中肠围食膜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阐明梣酮的杀虫作用机理。【方法】经活体及离体处理, 通过生化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 研究了梣酮处理对粘虫幼虫中肠围食膜糖含量, 蛋白质含量和组分以及围食膜表面结构的影响。【结果】梣酮(20 mg/mL)活体处理降低了粘虫6龄幼虫围食膜的蛋白质含量, 却使糖含量升高。活体(20 mg/mL梣酮)及离体(8 mg/mL梣酮)处理条件下, 围食膜糖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75倍及2.17倍。SDS-PAGE结果显示, 离体及活体条件下经梣酮处理, 围食膜部分蛋白质降解。围食膜解剖扫描电镜观察表明, 梣酮处理可造成围食膜微纤丝排列紊乱。【结论】天然产物梣酮处理对粘虫中肠围食膜的糖含量及蛋白质含量和组分有影响,且改变了围食膜表面结构。本研究为深入地研究梣酮杀虫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不同强度与持续时间UV-B辐射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Hot!
    杜一民, 王萍, 杨杰, 周冬, 李广雨, 赵惠燕, 胡祖庆, 胡想顺
    2014, 57(12):  1395-1401. 
    摘要 ( 2328 )   PDF (1628KB) ( 12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明高强度和低强度紫外辐射不同持续时间处理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以及强度与持续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不同强度(0.20 mW/cm2, 0.75 mW/cm2)、不同持续时间(3 h, 9 h和15 h)的UV-B处理后, 采用编制特定年龄生命表和测量麦长管蚜体重方法, 统计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mean relative growth rate, MRGR)、生命表种群参数、繁殖参数以及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变化。【结果】生命表数据表明, 在同一辐射持续时间下, 麦长管蚜种群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繁殖力F随紫外强度增加而显著(P<0.05)下降, 短时间内死亡率升高, 繁殖率降低; 在同一紫外强度下, 麦长管蚜的rm, R0F也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 存活率下降最快时期提前, 繁殖率降低; 紫外强度和持续时间两因素的影响具有极显著(P<0.01)的交互作用, 但在短时间(3 h)、低强度(0.20 mW/cm2)的处理中, 麦蚜的rm, R0F却高于无紫外辐射组(对照)。MRGR数据表明, 高强度(0.75 mW/cm2)、长时间(15 h)紫外辐射处理下麦长管蚜MRGR显著降低, 但低强度、相对短时间(3 h和9 h)紫外辐射处理下的MRGR间均无显著性差异。随辐射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 发育为成蚜时有翅蚜所占比例增大。【结论】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紫外UV-B胁迫的影响, 且随着紫外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而产生相应变化, 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具有交互效应。
    烟草水浸提液对葡萄根瘤蚜侵染危害的控制效应
    张蕾, 孙永江, 孙鲁龙, 杜远鹏, 翟衡
    2014, 57(12):  1402-1407. 
    摘要 ( 1617 )   PDF (1881KB) ( 8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检疫害虫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已经在我国多个地区葡萄园发现为害, 直接影响葡萄生长; 前期实验发现烟草水浸提液可有效控制离体根上根瘤蚜的存活率, 本研究进一步开展盆栽验证, 探讨烟草水浸提液对葡萄根瘤蚜侵染的控制效应及葡萄植株生长抑制的缓解作用。【方法】以两年生温室盆栽‘巨峰’自根苗为实验材料, 接种根瘤蚜虫卵35 d后进行烟草水浸提液处理, 处理后测定供试植株的根结数、生长量、根系活力、叶片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等指标。【结果】20 mg/mL和50 mg/mL的烟草水浸提液对根瘤蚜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施药21 d后, 葡萄根部的新增根结数分别比侵染对照下降了42.9%和52.8%。烟草水浸提液处理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根瘤蚜侵染对植株的光合能力和荧光的抑制作用。20 mg/mL和50 mg/mL烟草水浸提液处理的株高分别比侵染对照提高了57.1%和7.7%; 根瘤蚜侵染降低了土壤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 烟草水浸提液处理进一步降低了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 降低了由微生物带来的次生侵染几率。【结论】烟草水浸提液对葡萄根瘤蚜的侵染具有控制效果, 并可对葡萄根瘤蚜侵染已造成的寄主危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猫眼尺蠖在三种女贞属植物上的实验种群两性生命表
    胡良雄, 何正盛, 张小谷
    2014, 57(12):  1408-1417. 
    摘要 ( 2173 )   PDF (2834KB) ( 10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猫眼尺蠖Problepsis superans是一种鳞翅目尺蛾科食叶害虫, 有报道称它只危害园林植物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 Carr., 关于其他寄主及其寄主对其生命特征的影响很少研究。开展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小叶女贞及其可能寄主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 Hort.和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对猫眼尺蠖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25±1℃, 相对湿度为75%±5%, 光周期为16L∶8D条件下, 组建了猫眼尺蠖在这3种植物上的实验种群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结果】金叶女贞、小叶女贞和女贞对猫眼尺蠖幼虫历期、产卵量有明显影响, 对卵期、蛹期、产卵前期(指雌虫羽化至开始产卵)、雄虫存活时间等无显著影响。猫眼尺蠖取食金叶女贞幼虫历期(21.33 d)显著短于取食小叶女贞(23.46 d)和女贞(27.28 d), 产卵量(529.1粒/雌)显著高于在小叶女贞(442.5粒/雌)和女贞(339.7粒/雌)上。猫眼尺蠖在金叶女贞和小叶女贞上的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0)无显著差异, 但两者都显著大于在女贞上。猫眼尺蠖在3种植物上的平均世代周期(T)差异显著, 它们从小到大为: 金叶女贞、小叶女贞、女贞, 在3种植物上总繁殖率(GRR)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金叶女贞和小叶女贞相比女贞提供了猫眼尺蠖较好质量的食物, 金叶女贞和女贞具备作为猫眼尺蠖的寄主或临时寄主的可能。
    果园梨小食心虫越冬幼虫与成虫发生的关系
    李丽莉, 郭婷婷, 赵楠, 门兴元, 庄乾营, 周仙红, 许永玉, 于毅
    2014, 57(12):  1418-1423. 
    摘要 ( 1876 )   PDF (827KB) ( 13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明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 (Busck)在果园中的越冬场所及越冬幼虫与越冬代成虫发生的关系, 为更好地防治梨小食心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山东省不同地区(济南、泰安、肥城、广饶、莱芜)6个代表性的果园进行系统调查, 刮树皮调查记录梨小食心虫越冬幼虫在树体上的分布和存活情况, 利用封闭纱网调查土壤中梨小食心虫越冬幼虫数量, 同时利用性诱集和糖醋液对越冬代成虫发生量进行监测, 分析同园越冬幼虫与成虫发生的关系。【结果】梨小食心虫幼虫平均越冬成活率高达62.99%; 不同果园间梨小食心虫的越冬幼虫数量差异显著(P<0.001)。 越冬场所选择更倾向于树体下部(45.10%)和中部(46.28%)以及相应的主干(28.48%)和主枝(44.24%), 而位于树体上部(8.62%)及相应的侧枝(27.28%)的相对较少; 对树枝方位的选择没有显著差异(P>0.05)(东27.57%, 西26.13%, 南23.76%, 北22.54%)。同园越冬幼虫数量与越冬代成虫诱集数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梨小食心虫以老熟幼虫在果树中、下部主干和主枝及树干周围的土壤中越冬。梨小食心虫在果园调查获得的越冬幼虫数量不能作为该果园翌年越冬代成虫发生和防治的依据, 发生危害情况还需根据周围环境情况做综合考虑。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桔小实蝇种群遗传分化研究 Hot!
    王蒙, 徐浪, 张润杰, 章桂明, 余道坚
    2014, 57(12):  1424-1438. 
    摘要 ( 2306 )   PDF (2359KB) ( 10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推测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在中国的扩散路径和新发生地区的入侵来源。【方法】本研究测序获得来自中国、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和美国等地31个种群的192头桔小实蝇个体的COI序列(1 496 bp,占COI基因全长97.3%),并以软件DnaSP 5.0, MEGA 6.0和Arlequin 3.5等完成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以及单倍型分析。【结果】所测31个桔小实蝇种群总体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0.00663)和高水平的单倍型多样性(0.98069)。以F-统计法度量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 结果显示中国桔小实蝇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弱, 中国种群与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美国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不同, 中国种群与美国种群及日本种群的遗传分化最大。而Mantel检验发现,中国、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和美国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空间距离有关(R=0.670, P<0.0001), 中国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不是地理隔离所造成的(R=0.038, P=0.534)。中国种群与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和美国种群间不存在共享单倍型。根据种群系统发育树,可将中国原发生地区种群划分为西南、东南两大分支。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结果均表明桔小实蝇曾存在大规模的扩张。【结论】桔小实蝇以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为源头向中国内陆扩散,其中广东、福建、广西和贵州种群为中国内陆种群较为有影响力的源头。根据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单倍型分析,推测新发生地区桔小实蝇的来源, 例如安徽合肥桔小实蝇种群主要来源于福建长乐、广东珠海和上海。
    综述
    昆虫DNA甲基化的特点和功能
    梁士可, 张梅, 梁梓强, 李广宏, 王方海
    2014, 57(12):  1439-1446. 
    摘要 ( 2642 )   PDF (711KB) ( 10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DNA甲基化为表观遗传修饰的一种主要形式, 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有关昆虫DNA甲基化的研究和报道增多, 发现昆虫DNA甲基化除了与高等哺乳动物有一定的相似性之外, 还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本文就昆虫DNA甲基化的主要特点和功能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昆虫DNA甲基化提供借鉴和参考。不同昆虫所具有的DNA甲基转移酶种类和性质差异较大, 且昆虫DNA甲基化具有甲基化水平较低、主要发生在基因区等特点, 其功能主要涉及到调节胚胎发育、参与基因组印迹、调控级型和翅型分化、影响性别决定、介入抗药性形成等。
    目录
    57卷第12期中文目录
    2014, 57(12):  1447. 
    摘要 ( 1172 )   PDF (707KB) ( 7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57卷总目录(第1-12期)
    2014, 57(12):  1450. 
    摘要 ( 1116 )   PDF (780KB) ( 7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