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编辑部招聘启事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贵州施秉喀斯特地貌。本期报道了施秉喀斯特地区林地土壤甲螨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研究(pp. 791-799)。照片由贵州师范大学罗泰昌于2011年7月摄于贵州施秉上舞阳河景区。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5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5-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沙丁胺醇对黑腹果蝇基因组稳定性、细胞凋亡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Hot!
姚云, 林欣大, 王博
2015, 58(7): 699-705.
摘要
(
1682
)
PDF
(3168KB) (
9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已有研究表明,食用了饲喂以沙丁胺醇为主要成分的瘦肉精的动物肉类后,瘦肉精成分会在人体内富集,摄入过量沙丁胺醇会对生物体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其具体毒性作用机理目前尚不明确。作为一种模式生物,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与哺乳动物的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具有繁殖周期短、方便进行遗传操作等优势。因此,我们通过研究过量沙丁胺醇对黑腹果蝇基因组稳定性、细胞凋亡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来探究它对生物体毒性作用的机理。【方法】将野生型黑腹果蝇3龄幼虫用含沙丁胺醇(120 μg/mL)的饲料饲喂2 h后,对幼虫翅成虫盘进行H2Av抗体免疫染色。选取
rpr-lacZ
转基因黑腹果蝇1龄幼虫用含沙丁胺醇(40 和120 μg/mL)的饲料饲喂,对幼虫翅成虫盘进行lacZ活性测定。提取沙丁胺醇处理后的野生型3龄幼虫总蛋白,采用SDS-PAGE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蛋白表达的差异,并通过质谱分析差异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结果】沙丁胺醇处理后,经免疫荧光染色发现野生型黑腹果蝇幼虫翅成虫盘部分细胞中组蛋白H2Av的量有显著增加。随着沙丁胺醇浓度的增加,转
rpr-lacZ
报告基因黑腹果蝇成虫盘细胞lacZ活性增强。采用SDS-PAGE和质谱分析表明,沙丁胺醇处理后黑腹果蝇肌动蛋白(Actin-87E)和异柠檬酸脱氢酶表达量上升。【结论】沙丁胺醇处理会引起黑腹果蝇细胞核DNA损伤,对基因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并且会促进细胞凋亡和蛋白表达的改变。沙丁胺醇可能通过促进肌肉收缩和加速生物体能量代谢这两方面来减少脂肪积蓄。
Select
C-型咽侧体抑制素(AST-C)和促前胸腺激素释放激素(PTTH)基因在家蚕脑组织中的时空表达分析
Hot!
甘玲, 刘喜龙, 何宁佳
2015, 58(7): 706-711.
摘要
(
1762
)
PDF
(1518KB) (
7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咽侧体抑制素在昆虫体内具有重要的调控功能。本研究比较了家蚕
Bombyx mori
C-型咽侧体抑制素(allatostatin C, AST-C)与促前胸腺激素释放激素(prothoracicotropic hormone, PTTH)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家蚕脑组织中转录表达的模式及其在脑组织的表达定位,以期为家蚕
AST-C
的功能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方法】利用脑组织芯片数据分析比较AST-C和
PTTH
基因在家蚕脑组织中的发育表达特征,RT-PCR验证其芯片数据,分析
AST-C
在不同发育阶段家蚕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模式,并用全组织包埋原位杂交技术对
AST-C
和
PTTH
在脑组织的表达进行定位。【结果】
AST-C
和
PTTH
在不同发育阶段家蚕脑组织中有相似的转录表达模式,且都在脑组织外侧一对神经分泌细胞中表达。【结论】
AST-C
可能
PTTH
以相同的转录表达模式共同参与家蚕的变态发育调控。
Select
家蚕Bcl-2家族基因
BmBuffy
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张金叶, 赵元莙 , 乔梁, 潘敏慧, 鲁成
2015, 58(7): 712-720.
摘要
(
1585
)
PDF
(3475KB) (
9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本研究旨在获得家蚕
Bombyx mori
Bcl-2家族同源基因,并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时空表达模式及功能。【方法】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方法(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克隆家蚕Bcl-2家族基因
BmBuffy
,利用SSR分子标记连锁分析确定其染色体定位。同时,用RT-PCR和q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家蚕幼虫及变态期间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克隆获得全长家蚕Bcl-2家族同源基因
BmBuffy
,证明该基因位于第 4号染色体上,开放阅读框长879 bp,编码292 aa,预测其分子量大小为32.4 kDa,等电点为9.94,且第130-231位氨基酸之间存在1个Bcl-2_like Superfamily结构域。系统进化发育树表明,其与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的
DmBuffy
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27%。
BmBuffy
在幼虫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其在马氏管中表达量最高,而且在不同组织变态期的关键时间点均有明显变化。【结论】家蚕BmBuffy具有Bcl-2家族典型结构域,
BmBuffy
定位于第 4号染色体上,BmBuffy在家蚕变态期的组织生理变化中起到一定作用。本文为进一步研究家蚕Bcl-2家族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Select
中华蜜蜂Malvolio基因
Acmvl
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孟娇, 马卫华, 赵慧婷, 邵有全, 田嵩浩, 杨珊珊,王树杰, 杜亚丽, 潘建芳, 姜玉锁
2015, 58(7): 721-730.
摘要
(
1845
)
PDF
(8437KB) (
8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本研究克隆了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cerana
Malvolio (Mvl)基因的cDNA序列,分析了其编码蛋白的结构特点,并探讨其mRNA在内勤蜂、采蜜蜂和采粉蜂各部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期为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从中华蜜蜂内勤蜂头部组织中扩增和克隆获得
Acmvl
的全长序列,并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Acmvl蛋白的结构特征;采用Real-time PCR对中华蜜蜂
Acmvl
在内勤蜂、采蜜蜂和采粉蜂各组织中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Acmvl
基因cDNA全长为2 130 bp(GenBank登录号:KP662686),编码587个氨基酸,预测该蛋白分子量为65.86 kD,等电点为6.03,无信号肽,存在11个跨膜结构域、9个糖基化位点和14个潜在磷酸化位点;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中华蜜蜂Acmvl与其他膜翅目昆虫Malvolio聚为一支,与小鼠
Mus musculus
和人
Homo sapiens
Nramp家族的Nramp2聚为另一大分支,且与小鼠、水稻
Oryza sativa
、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和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的Nramp家族同源体在跨膜区、跨膜区带电残基及转运蛋白特征结构域上有很高的保守性,尤其是与Nramp2。
Acmvl
基因在中华蜜蜂各部位组织中均有表达,但高表达于内勤蜂的胸部及采蜜蜂和采粉蜂的腹部和足部,提示该基因表达的差异影响采集行为。【结论】
Acmvl
属于
Nramp
基因家族,可能为
Nramp
2的同源基因,该基因影响采集行为可能与转运Cu
2+
, Mn
2+
和Fe
2+
(尤其是Fe
2+
)有关。
Select
丽斗蟋翅二型雄虫食物消化能力及消化酶活性比较
赵吕权, 吴红军, 朱道弘
2015, 58(7): 731-738.
摘要
(
1773
)
PDF
(1175KB) (
11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丽斗蟋
Velarifictorus ornatus
具明显的翅二型现象,为探讨翅型分化对丽斗蟋翅二型雄虫消化能力及中肠内消化酶活性产生的影响,对长翅型与短翅型雄虫食物消化能力及中肠内消化酶活性进行了检测比较。【方法】我们采取重量营养指数测定了羽化后12 d内丽斗蟋两型雄成虫增长量、相对增长率、取食量、食物利用率、近似消化率和食物转化率。为进一步明确丽斗蟋翅二型成虫食物消化能力与中肠内消化酶活性的关系,我们采用4种专用底物测定了中肠内用于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总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结果】结果表明,丽斗蟋两型雄虫取食量、食物转化率、食物利用率与增长量均无统计差异,但中肠内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不同。成虫羽化后4 d时,长翅型雄虫中肠内总蛋白酶与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短翅型雄虫,相反,羽化后0 d时,短翅型雄虫中肠内总蛋白酶与胰蛋白酶活性则显著高于长翅型雄虫,而羽化后12 d时,虽然短翅型雄虫总蛋白酶活性高于长翅型雄虫,但胰蛋白酶活性在两型雄虫间并无差异。成虫羽化后0 d时,两型雄虫脂肪酶活性无差异,但无论是羽化后4 或 12 d,长翅型雄虫中肠内脂肪酶活性皆显著大于短翅型雄虫。成虫羽化后4 d时,短翅型雄虫中肠内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长翅型雄虫,而羽化后0与12 d时,两型雄虫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丽斗蟋翅二型雄虫食物消化能力无显著差异,但羽化后不同时间,中肠内消化酶活性存在差异,该差异可能与成虫羽化后不同时期,翅二型雄虫在飞行与繁殖投资中对不同能源物质的需求有关。
Select
臭腹腺蝗肠道中共存的淀粉和纤维素消化酶的纯化、动力学和抑制研究(英文)
Tolulope Felix ADEDIRAN, Isaac Olusanjo ADEWALE
2015, 58(7): 739-749.
摘要
(
2178
)
PDF
(3340KB) (
11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臭腹腺蝗
Zonocerus variegatus
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方法】依次通过CM-Sepharose CL-6B 阳离子交换、QAE Sephadex A-50阴离子交换以及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对臭腹腺蝗中肠的酶粗提取液(其中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比活性分别为283±1.72 U/mg和 17±0.83 U/mg)进行了纯化。最后通过层析将共存的酶分离成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结果】这两种酶都是单体,
α
-淀粉酶分子量为38 kDa ,纤维素酶分子量为21 kDa。
α
-淀粉酶对淀粉的
K
m
值为 13.8±1.29 mg/mL,
V
max
为3 883±52.25 U/mg pro;而纤维素酶对羧甲基纤维素底物的
K
m
值为5.03±0.57 mg/mL ,
V
max
为433.00±5.24 U/mg pro 。臭腹腺蝗α-淀粉酶能以不同的效率水解原淀粉,纤维素酶也能不同程度水解各种纤维材料。α-淀粉酶的水解活性在pH 6和40℃下最高,而纤维素酶的水解高活性在pH 9和45℃下最高。【结论】 从番木瓜
Carica papaya
种子中分离到蛋白类抑制剂,发现它们是这两种酶的有效抑制剂,说明这些蛋白抑制剂(CpAI和 CpCI)如果在害虫取食的作物上过量表达,则可能有利于害虫防治。尽管纤维类和淀粉类物质可能都显著提供该害虫的能量需求,但是动力学分析表明臭腹腺蝗更偏向于淀粉类食物。
Select
Wolbachia
在花蓟马中的感染及其与寄主线粒体DNA多样性的关系
娄恒, 陈雅婷, 张艳凯, 杨现明, 孙荆涛, 洪晓月
2015, 58(7): 750-760.
摘要
(
1794
)
PDF
(2325KB) (
8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
Wolbachia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中的胞内共生细菌,影响寄主的生物学特性。花蓟马
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是重要的害虫,对农作物及园林植物造成危害。本研究旨在明确
Wolbachia
在花蓟马中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与寄主线粒体DNA多样性的关系。【方法】采集中国境内26个花蓟马自然种群,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对其体内
Wolbachia
感染率及株系进行分析;利用线粒体
COI
分子标记研究花蓟马的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通过比较感染和未感染
Wolbachia
个体
COI
数据,探究
Wolbachia
多样性与寄主线粒体DNA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花蓟马中
Wolbachia
的感染率为0%~60%,共检测到5种
Wolbachia
株系(
w
Fint1,
w
Fint2,
w
Fint3,
w
Fint4及
w
Fint5),均属于B大组且形成一个单系群。
Wolbachia
感染情况与这些花蓟马种群(除CC, GZ, TA和TY, N<5)的线粒体DNA多样性相关,表现为不感染
Wolbachia
的种群中线粒体DNA单倍型多样性(
Hd
)与核苷酸多样性(
Pi
)均高于感染
Wolbachia
的种群,且
Wolbachia
感染率与
Hd
呈显著负相关(
P
<0.05)。AMOVA分析表明花蓟马线粒体DNA遗传分化与
Wolbachia
感染情况有关。【结论】
Wolbachia
可能在侵染花蓟马种群后出现遗传分化;
Wolbachia
感染与寄主线粒体DNA多样性有关。
Select
松油烯-4-醇光学异构体及外消旋体对家蝇的杀虫活性比较
李琳, 熊鑫, 马树杰, 马志卿, 张兴
2015, 58(7): 761-766.
摘要
(
1602
)
PDF
(1196KB) (
8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比较松油烯-4-醇光学异构体对家蝇
Musca domestica
的熏蒸活性差异,为其光学异构体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家蝇4日龄成虫为供试昆虫,采用三角瓶熏蒸法比较测定了松油烯-4-醇光学异构体和外消旋体对其的熏蒸与击倒活性,并测定了松油烯-4-醇光学异构体及外消旋体对家蝇头部Na
+
, K
+
-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松油烯-4-醇外消旋体对家蝇的熏蒸活性和击倒活性最强,右旋异构体次之,左旋异构体最差,外消旋体、右旋异构体和左旋异构体对家蝇的致死中浓度(LC
50
)分别为2.5,2.9和3.7 μL/L;在LC
90
剂量下的击倒中时(KT
50
)分别为12.6,16.7和18.9 min;松油烯-4-醇光学异构体及外消旋体均可显著抑制Na
+
, K
+
-ATPase的活性,活体条件下,松油烯-4-醇光学异构体及外消旋体对Na
+
, K
+
-ATPase活性的抑制作用随着中毒症状的加剧而增强,具有时间效应,其中左旋异构体的抑制作用最强;离体条件下,松油烯-4-醇光学异构体及外消旋体对Na
+
, K
+
-ATPase活性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效应,其中外消旋体对Na
+
, K
+
-ATPase活性的抑制能力最强,明显高于同浓度下的右旋异构体和左旋异构体。【结论】松油烯-4-醇的光学异构体对家蝇的杀虫活性存在差异,外消旋体的活性明显高于异构体单体。开发松油烯-4-醇类杀虫剂,应以光学异构体的混合物作为有效成分。
Select
高温和啶虫脒处理西花蓟马对其F
1
代生命表参数的联合作用
左太强, 张彬, 张绍婷, 郑长英, 万方浩
2015, 58(7): 767-775.
摘要
(
1688
)
PDF
(2021KB) (
8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西花蓟马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 (缨翅目: 蓟马科)是一种危险的入侵害虫,其生长发育受温度影响显著。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高温热激对西花蓟马的杀灭效果并不理想,但高温热激可以改变西花蓟马的药剂敏感性。为了探究高温热激后再进行杀虫剂减量处理能否提高高温对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本实验测定了45℃高温热激 2 h后恢复不同时间(8 h 和24 h)啶虫脒对西花蓟马F
1
代生命表参数的影响,从控制种群发展的角度探究高温和啶虫脒防治西花蓟马最佳结合方式。【方法】应用特定年龄龄期及两性生命表的方法,研究45℃高温热激和啶虫脒处理西花蓟马后其F
1
代种群的生命表参数。【结果】45℃热激2 h后恢复不同时间用啶虫脒处理西花蓟马亲代,其F
1
代卵、1龄幼虫和蛹的平均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对照(仅45℃热激2 h)的西花蓟马F
1
代(
P
<0.01);而且其F
1
代雌成虫的寿命和产卵量均显著少于对照(
P
<0.01)。热激恢复8 h后啶虫脒处理西花蓟马亲代,其F
1
代发育历期和雌成虫的寿命虽然与热激恢复24 h的F
1
代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其F
1
代的平均产卵前期(adult pre-oviposition period, APOP)和平均总产卵前期(total pre-oviposition period, TPOP)显著长于恢复24 h的F
1
代(
P
<0.01),单雌平均产卵量显著小于恢复24 h的F
1
代(
P
<0.01)。【结论】相比单一高温防治,高温和杀虫剂综合使用对西花蓟马有更好的防控效果。相比热激后恢复24 h,热激后恢复8 h再进行杀虫剂处理对西花蓟马有更好的防控效果。
Select
麦长管蚜对
E
-β-法尼烯的嗅觉行为反应
江珊珊, 邓青, 范佳, 孙京瑞, 陈巨莲
2015, 58(7): 776-782.
摘要
(
1861
)
PDF
(2119KB) (
10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测定麦长管蚜
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对
E
-β-法尼烯(
E
-β-farnesene, EβF)矿物油溶液反应的最低阈值浓度,为EβF的田间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麦长管蚜3龄若蚜对不同浓度EβF的逃逸行为和“Y”型管嗅觉行为反应。每天定时分5次(9:00,11:30,14:00,16:30和19:00)滴加10 μL EβF于滤纸上,滤纸用牙签固定于麦苗盆中心,持续处理5 d。每盆麦苗处理前接1龄若蚜15头。记录成蚜翅型及2周后蚜虫总数量。【结果】随着EβF浓度升高,麦长管蚜3龄若蚜3 min内逃离数显著增加,有翅蚜比例显著增加,种群个体数量显著下降,驱避效果明显增强。EβF浓度为200 ng/μL和≥600 ng/μL使蚜虫逃离数显著增加(
P
<0.05)。“Y”型管选择行为测试结果表明, EβF≥600 ng/μL对3龄若蚜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
P
<0.01)。与对照相比,EβF≥600 ng/μL处理极显著提高了有翅蚜比例(
P
<0.01);EβF≥400 ng/μL极显著抑制蚜虫种群个体数量增长(
P
<0.01),但与600 ng/μL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600 ng/μL EβF矿物油溶液为麦长管蚜驱避剂的最低阈值浓度。
Select
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行为及寄生能力的影响
Hot!
宋静, 黄静, 王雷英, 李元喜
2015, 58(7): 783-790.
摘要
(
1690
)
PDF
(1435KB) (
8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繁育寄主影响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米蛾
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否和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卵繁育稻螟赤眼蜂在防治二化螟上有差别,及田间用米蛾卵作为稻螟赤眼蜂续代寄主的可行性,本实验观察了羽化自不同寄主的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行为,研究了两种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为田间防治水稻螟虫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室内利用选择试验观察了由米蛾卵和二化螟卵繁育出的稻螟赤眼蜂对两种寄主的选择趋性及在两种寄主上的寄生行为和寄生能力,统计了羽化子代蜂的寿命。【结果】由二化螟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表现出了对二化螟卵的选择偏好,而米蛾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和二化螟卵间没有表现出寄主选择偏好。寄主搜寻时间不受繁育寄主及供试寄主的影响,卵表探测时间和穿刺及产卵时间不受繁育寄主的影响,但同一寄主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卵表探测时间显著长于在二化螟卵上的卵表检测时间。除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二化螟卵时的寄生率(36.95%)和羽化率(45.68%)较低外,米蛾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或二化螟卵以及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等3组处理间的寄生率、羽化率均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间子代蜂寿命也无显著差异。【结论】繁育寄主影响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能力,但不影响寄生蜂搜寻寄主的能力和寄生行为。
Select
贵州施秉喀斯特地区林地土壤甲螨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英文)
张燕, 金道超, 周玉凤, 杨桂平, 梁文琴
2015, 58(7): 791-799.
摘要
(
1863
)
PDF
(886KB) (
11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了解施秉喀斯特地区林地土壤甲螨的分布和群落组成特点,明确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林地类型对土壤甲螨群落密度、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该区林地土壤甲螨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的调查和分析。【方法】2012年8月选取了中国西南施秉喀斯特地区典型生境中的8个样地,每个样地9个取样点,用Berlese-Tullgren装置分离土样24 h。多样性分析采用常见的多样性指数;群落相似性分析采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
C
J
);群落聚类分析分别采用MarczewskiSteinhaus 距离(
C
ms
)和Bray-Curtis距离,应用R 2.11程序进行类平均法聚类。【结果】结果显示,中国西南喀斯特8个样地中土壤甲螨由少数的优势属和数量众多的稀有属组成。其中全菌甲螨属
Perscheloribates
(22.48%)和长单翼甲螨属
Protoribates
(11.45%)个体数量最为丰富。长单翼甲螨属
Protoribate
、上罗甲螨属
Epilohmannia
、小奥甲螨属
Oppiella
、小盾珠甲螨属
Suctobelbella
和盖头甲螨属
Tectocepheus
分布广泛。本区的甲螨组成(属级水平)表现出明显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点。在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中,甲螨的个体数量和种类数较多,但多样性不高,而在人工针叶林中甲螨多样性最高。甲螨群落组成和分布特征多样,异质性高,特别是在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中突出。【结论】研究表明,施秉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不同林分影响甲螨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甲螨的“避难所”。
Select
中国榕小蜂触角感受器形态特征及进化适应性分析
孟晶,卜文俊, 肖金花, 黄大卫
2015, 58(7): 800-810.
摘要
(
1844
)
PDF
(4037KB) (
12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体系是协同进化、专性传粉的经典系统,每种榕树上一般还生活有种类丰富、数目众多的非传粉榕小蜂。在选择压力下,榕小蜂为在榕果内生存产生了明显的适应性形态。触角感受器是昆虫通讯系统的单元,其形态是反映生态和进化适应性的最佳特征之一。本文旨在对中国部分传粉和非传粉榕小蜂的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多样性和进化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对来源于海南和云南15种榕树上24种榕小蜂54个型的触角感受器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基于现有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对传粉榕小蜂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性状演化分析,并对榕小蜂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进化适应性分析。【结果】榕小蜂触角感受器普遍存在雌雄二型现象。雌蜂触角感受器种类有毛状、锥状、板状、刺状、钟形、腔锥状和栓锥状等,数目丰富,并且进果产卵的传粉雌蜂和果外产卵的非传粉雌蜂之间、进果产卵的传粉雌蜂和进果产卵的非传粉雌蜂之间在形态上存在差异。传粉雄蜂和不具有雄性多型现象的非传粉雄蜂触角感受器极为退化,具有雄性多型的非传粉雄蜂触角感受器形态在种内不具有显著差异。性状演化分析表明进化路径相当复杂,可能存在多次独立进化过程。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类型与其进化适应性相关。【结论】榕小蜂触角感受器类型多样,形态变化丰富,并为适应榕果内的生存而产生了进化适应性特点。雌蜂和雄蜂在榕果内受到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压力,行使不同的生态功能,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性形态。不同的适应性形态可能与雌蜂不同的产卵行为、雄蜂不同的交配策略具有一定联系。该文是首次对中国榕小蜂触角感受器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榕小蜂的形态特征、进化路线、行为策略和生态关系。
简报
Select
田间系统调查表明山东省农区烟粉虱优势种为Q隐种
李洪冉, 刘馨, 刘小龙, 李长友, 沈长朋, 陶云荔, 褚栋
2015, 58(7): 811-816.
摘要
(
1410
)
PDF
(1149KB) (
8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了揭示山东省农区烟粉虱
Bemisia tabaci
隐种的分布情况,对2013年7-8月份期间在该省不同农区采集的烟粉虱隐种组成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方法】在山东省15市22个地点作物上采集了69份烟粉虱样品,利用mtCOI基因PCR-RFLP方法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分析了烟粉虱Q隐种在不同寄主作物及地理区域内的分布状况。【结果】22个采集地点中,17个地点的采集样品全部为烟粉虱Q隐种;其他5个地点(潍坊、菏泽、泰安、淄博和临沂)的烟粉虱Q隐种所占比例均大于90%,B隐种比例较低(<10%)。烟粉虱Q隐种比例在5种寄主(茄子、辣椒、番茄、黄瓜和棉花)种群间以及在山东省东部丘陵、中部山地和西部平原地区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2013年田间调查发现烟粉虱Q隐种在山东各地已广泛取代B隐种成为该地区优势种群。
目录
Select
58卷第7期中文目录
2015, 58(7): 817.
摘要
(
1293
)
PDF
(656KB) (
5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