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危害小麦的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本期报道了山东阳谷和汶上两地田间麦长管蚜S. avenae及阳谷田间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结果,以及汶上田间8种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pp. 1206-1212)。照片由于晓庆于2014年4月摄于山东汶上县小麦田。

本期目录
2016年 第59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6-11-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常用杀虫剂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羧酸酯酶活性的抑制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鲁艳辉, 高希武
    2016, 59(11):  1151-1158.  doi:10.16380/j.kcxb.2016.11.001
    摘要 ( 1467 )   PDF (1020KB) ( 8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药剂对拟除虫菊酯的增效作用与其对羧酸酯酶(CarE)(EC 3.1.1.1)活性的抑制有关。本研究旨在评价13种常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药剂及4种增效剂在防治麦蚜中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方法】利用离体活性抑制的方法测定了13种杀虫剂及两种CarE抑制剂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无翅成蚜CarE活性的抑制中浓度(I50),利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8种杀虫剂及两种抑制剂分别与高效氯氰菊酯以3∶1混配后对两种麦蚜的毒力效果,采用共毒系数(co-toxicity coefficient, CTC)法评价其联合作用。【结果】除硫双灭多威外,测定的其他12种药剂对麦长管蚜CarE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对禾谷缢管蚜CarE活性的抑制作用,其中敌敌畏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CarE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I50分别为(5.40±0.74)×10-8 mol/L和(1.41±0.41)×10-5 mol/L。抗蚜威、灭多威、丁硫克百威、西维因、三唑磷、丙溴磷、马拉硫磷、敌敌畏及两种增效剂DEF和TPP分别与高效氯氰菊酯联合毒力测定表明,除丙溴磷外,上述药剂均可显著增强高效氯氰菊酯对禾谷缢管蚜的毒力,其中与马拉硫磷混配增效作用最强(CTC=467.59);除灭多威、丙溴磷和马拉硫磷外,其余7种药剂均可显著增强高效氯氰菊酯对麦长管蚜毒力,CTC在146.87~626.30之间,其中与三唑磷混配的增效作用最强(CTC=626.30)。【结论】筛选出对两种麦蚜毒力效果较好的杀虫剂或增效剂与高效氯氰菊酯的组合,包括抗蚜威、丁硫克百威、三唑磷、敌敌畏、DEF和TPP,对小麦蚜虫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增效醚对二化螟幼虫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和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李阳, 史雪岩, 高希武
    2016, 59(11):  1159-1165.  doi:10.16380/j.kcxb.2016.11.002
    摘要 ( 1250 )   PDF (1685KB) ( 4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研究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特征及增效醚(piperonyl butoxide,PBO)对二化螟幼虫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ECOD)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影响的时间效应,为有效进行二化螟的防治及抗药性治理提供基础的研究数据。【方法】采用以7-乙氧基香豆素为底物的荧光比色法,测定了不同龄期二化螟 ECOD活性,并研究了经PBO(0.69 μg/头)点滴处理后24 h内每隔1 h二化螟4龄幼虫ECOD及 CarE活性的变化。【结果】二化螟的ECOD活性从1龄幼虫至蛹期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ECOD活性在4龄幼虫期升至最高值14.11±1.01 pmol/mg pro·min,而在蛹期降到最低值(1.34±0.11 pmol/mg pro·min)。PBO处理对二化螟4龄幼虫ECOD活性的影响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抑制-诱导-抑制的动态效应:在处理后4-9 h,PBO对ECOD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在处理后6 h时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达到21%;在处理后10-11 h,PBO诱导了ECOD活性升高;在处理后15-17 h,又表现为抑制作用。PBO处理二化螟后10-12 h和18-20 h对二化螟的CarE活性具有诱导作用,而在14-17 h和20-21 h表现为抑制作用。【结论】不同龄期二化螟幼虫及蛹的ECOD活性存在一定差异。PBO点滴处理对二化螟4龄幼虫的ECOD和 CarE活性具有时间依赖的抑制或诱导效应。  
    烟粉虱不同发育阶段解毒代谢酶基因的特异性表达
    杨妮娜, 张友军, 杨鑫, 黄大野, 龙同, 万鹏
    2016, 59(11):  1166-1173.  doi:10.16380/j.kcxb.2016.11.003
    摘要 ( 1513 )   PDF (1366KB) ( 6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基于烟粉虱Bemisia tabaci转录组数据,系统分析了烟粉虱解毒代谢酶基因在噻虫嗪抗性品系中的表达模式,探讨了这些基因在烟粉虱不同发育阶段差异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分别收集室内长期饲养的烟粉虱噻虫嗪抗性和敏感品系的卵、4龄若虫和刚羽化1 d的雌成虫,在烟粉虱转录组数据库中挑选8 394条解毒代谢相关基因设计探针,通过探针杂交,得到烟粉虱噻虫嗪抗性品系表达谱芯片,比较了这些基因在抗性烟粉虱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并随机挑选了9个基因,在抗感品系间3个不同发育阶段进行了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在抗性烟粉虱的卵和4龄若虫发育阶段,共有3 42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89个是编码3类解毒代谢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多功能氧化酶)的基因;有14个基因在4龄若虫发育阶段过量表达,其中10个为P450基因,4个为GST家族基因。在抗性烟粉虱的4龄若虫和雌成虫发育阶段,总共有1 273个差异表达基因,193个为3类解毒代谢酶家族的基因,其中有9个P450家族基因在雌成虫期的表达量超过4龄若虫期的10倍。此外,表达谱芯片分析还筛选到了一些候选抗性基因。qRT-PCR验证显示在这些候选基因中,与敏感品系相比,9个基因在抗性烟粉虱的3个不同发育阶段表达上调,其中GST基因家族的p_06027和P450基因 p_06013在抗性品系的卵和4龄若虫中过量表达;p_05885和p_07806和编码CYP6家族蛋白的p_00988在抗性品系的4龄若虫期的表达量上调;p_05916和p_00478在抗性品系卵和4龄若虫期表达量很低,而在成虫期过量表达;而p_00059和p_00428在抗性品系雌成虫发育阶段表达量显著上调,其中编码CYP4C1的p_00059的差异表达倍数在雌成虫期约为15.15倍。【结论】表达谱芯片分析结果提示,CYP6和CYP4C1基因的过量表达可能会是烟粉虱抗性产生的机制之一。解毒代谢酶基因在烟粉虱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异性表达,可能与其在抵御杀虫剂胁迫时体内能量的分布及有效利用率有关,也可能是害虫在环境选择压下的一种适应机制。
    绿盲蝽毒死蜱抗性和敏感品系乙酰胆碱酯酶-2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水平
    左恺然, 康照奎, 杨亦桦, 吴益东, 武淑文
    2016, 59(11):  1174-1181.  doi:10.16380/j.kcxb.2016.11.004
    摘要 ( 1618 )   PDF (1447KB) ( 5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明确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乙酰胆碱酯酶-2(acetylcholinesterase-2, AChE2)与毒死蜱抗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绿盲蝽AChE2基因(Al-ace2)的全长序列,并检测了Al-ace2在绿盲蝽毒死蜱抗性品系(BZ-R)及敏感品系(SLF 和BZ)中的氨基酸序列多态性及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Al-ace2开放阅读框长1 935 bp,编码644个氨基酸残基;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含有AChE的典型结构,如催化三联体、氧阴离子洞、胆碱结合位点及围绕活性位点丝氨酸的保守结构域FGESAG。与两个敏感品系(SLF和BZ)相比,绿盲蝽毒死蜱抗性品系BZ-R Al-ace2基因中存在T552M氨基酸替换,发生频率为5%,但此位点氨基酸并不保守,也不靠近活性位点,推测其与抗性无关。在绿盲蝽SLF, BZ和BZ-R品系中,Al-ace1表达量均约为Al-ace2的3倍,且Al-ace2转录水平在3个品系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结果说明,在绿盲蝽体内AChE2是次要表达的乙酰胆碱酯酶,该AChE2可能与绿盲蝽BZ-R品系对毒死蜱的抗性无关。  
    低剂量多杀菌素继代处理对小菜蛾nAChR基因表达的影响 Hot!
    尹显慧, 吴青君, 张友军, 龙友华, 吴小毛, 李荣玉
    2016, 59(11):  1182-1188.  doi:10.16380/j.kcxb.2016.11.005
    摘要 ( 1228 )   PDF (2652KB) ( 5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多杀菌素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长期胁迫下的亚致死效应。【方法】采用低剂量(LC25)多杀菌素进行继代处理,应用叶片浸渍饲喂法分别测定不同处理世代小菜蛾种群Sub对多杀菌素的敏感性水平,并运用实时定量PCR法进一步检测低剂量多杀菌素处理后小菜蛾4龄幼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α亚基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随着处理世代的增加,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敏感性下降,至第10代(Sub10)其抗性倍数为2.70倍;同时对小菜蛾nAChR α亚基基因表达呈现一定的抑制作用,Sub10中nAChR α亚基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敏感种群SS下降了32.04%,且差异显著;而抗性种群RR(抗性倍数17.85)nAChR α亚基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仅为SS的0.37倍。【结论】小菜蛾对多杀菌素敏感性可能与nAChR α亚基基因的表达量有关。本研究可为探究多杀菌素长期低剂量处理对小菜蛾抗药性发展的潜在影响提供一定依据.
    橘小实蝇nAChR α9亚基基因的鉴定及其时空表达
    袁国瑞, 杨文佳, 许抗抗, 王进军
    2016, 59(11):  1189-1198.  doi:10.16380/j.kcxb.2016.11.006
    摘要 ( 1541 )   PDF (5045KB) ( 7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是世界性分布的危害果蔬的重要检疫性农业害虫,目前已对包括新烟碱类在内的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本研究在克隆鉴定橘小实蝇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α9亚基基因cDNA的基础上,对其分子特性和系统发育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检测了该基因在橘小实蝇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其潜在功能及在抗药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橘小实蝇进行转录组测序,对高质量序列拼接组装、基因鉴定及同源性比对分析,预测橘小实蝇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候选基因。采用RT-PCR和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克隆该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分析其基本生物信息;以α-tubulin为内参基因,利用qPCR研究该基因mRNA在橘小实蝇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头、胸、腹等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根据预测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RACE扩增,从橘小实蝇中克隆获得一条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基因的全长序列,cDNA全长1 486 bp,完整开放阅读框1 281 bp,编码426个氨基酸,推测其蛋白质分子量为49.1 kD,理论等电点6.56。该基因经序列比对命名为Bdα9,GenBank登录号为JQ178254。氨基酸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该基因的编码蛋白具有nAChR α亚基的典型特征,并与Agα9和Dmβ3聚类在一起,与其他昆虫nAChR α9亚基具有22%~27%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qPCR结果表明,Bdα9 mRNA在橘小实蝇整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成虫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2龄幼虫、3龄幼虫和蛹期;Bdα9在橘小实蝇成虫头部中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胸部和腹部中的表达量。【结论】鉴定了橘小实蝇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基因Bdα9,明确了该基因在橘小实蝇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根据qPCR的结果,推测Bdα9可能在橘小实蝇成虫期具有重要功能。
    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及抗性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刘贻聪, 王玲, 张友军, 谢文, 吴青君, 王少丽
    2016, 59(11):  1199-1205.  doi:10.16380/j.kcxb.2016.11.007
    摘要 ( 1634 )   PDF (1275KB) ( 5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为害多种农作物的世界性重大害螨。本研究旨在明确二斑叶螨不同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抗性相关基因的突变频率及其表达量变化。【方法】采用药管浸叶法测定了我国二斑叶螨8个地理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并检测其抗性基因突变频率,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高抗种群中抗性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测试的二斑叶螨8个田间种群均对阿维菌素具有抗药性。北京密云、山东潍坊、海南三亚和湖南长沙种群均对阿维菌素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 526.75, 481.00, 315.25和160.75倍,而北京通县、北京海淀、山西运城和山东泰安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达54.38~136.38倍,处于高抗性水平。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相关的谷氨酸氯离子通道基因GluCl的突变频率在各个田间种群中存在差异。北京密云种群中GluCl的突变频率最高(91.7%),其次是山东潍坊(66.7%)和海南三亚(63.3%)种群;山西运城种群最低(13.3%),且点突变频率与抗性倍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相对敏感种群相比,高抗性二斑叶螨种群中GluCl和γ-氨基丁酸受体基因GABAR表达量显著下降。【结论】二斑叶螨田间种群普遍对阿维菌素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相关基因GluCl的点突变及其表达量的降低可能与田间抗药性产生相关;田间防治二斑叶螨应避免使用阿维菌素。
    小麦蚜虫对六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及田间药效评价
    于晓庆, 张帅, 宋姝娥, 朱庆荣, 谢传峰, 嵇俭, 高希武
    2016, 59(11):  1206-1212.  doi:10.16380/j.kcxb.2016.11.008
    摘要 ( 1862 )   PDF (938KB) ( 7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掌握山东小麦蚜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及田间防治效果,进一步筛选出对小麦蚜虫高效、低毒的药剂品种。【方法】2013-2014年,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山东省阳谷县和汶上县小麦蚜虫对6种杀虫剂(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氧乐果、溴氰菊酯、抗蚜威和氟啶虫胺腈)的抗药性,并于2015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在汶上县对8种杀虫剂防治蚜虫田间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除了2014年阳谷县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已经产生低水平抗性外,两地区禾谷缢管蚜其他种群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对这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均较高,处于敏感水平。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氟啶虫胺腈WG、20%啶虫脒WP、10%吡虫啉WP和50%抗蚜威WP速效性好,药后3 d对麦蚜的防治效果达76.9%~85.6%;50%氟啶虫胺腈WG、20%啶虫脒WP、10%吡虫啉WP、40%氧乐果EC、25%吡蚜酮WP、50%抗蚜威WP和40%毒死蜱EC持效性好,药后7 d对麦蚜的防治效果达80.0%~97.5%;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EC药后7 d对麦蚜的防效仅为74.8%,极显著低于其他药剂。【结论】在小麦生产中,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和吡蚜酮对小麦蚜虫进行防治,注意不同类型药剂之间的轮换和交替使用。
    湖北稻区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 Hot!
    张小磊, 廖逊, 毛凯凯, 李建洪, 万虎
    2016, 59(11):  1213-1221.  doi:10.16380/j.kcxb.2016.11.009
    摘要 ( 1485 )   PDF (1015KB) ( 6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目前白背飞虱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为指导田间合理用药,本文报道了湖北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防治药剂的抗性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2011-2014年采自湖北鄂州蒲团、鄂州长港、枝江问安和石首南口稻田的白背飞虱4个田间种群对11种杀虫剂的抗性。【结果】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噻嗪酮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R=13.0~38.6倍);对吡虫啉处于敏感至中等的抗性水平(RR=2.6~15.4倍);对噻虫嗪(RR=2.1~6.9倍)、噻虫胺(RR=3.0~7.0倍)、呋虫胺(RR=2.5~7.0倍)及啶虫脒(RR=3.3~8.2倍)处于敏感至低抗水平;所有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均对烯啶虫胺(RR=2.2~4.9倍)、异丙威(RR=2.0~4.6倍)及醚菊酯(RR=1.8~4.0倍)敏感;除长港(2011-2012年)与蒲团(2012年)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蚜酮敏感外,其余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均对吡蚜酮产生中等水平抗性(RR=15.2~91.0倍);白背飞虱长港田间种群(2013年与2014年种群)对毒死蜱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5.6和10.1,其余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则对毒死蜱为敏感或低水平抗性(RR=1.7~8.5倍)。【结论】根据监测结果, 建议加强对噻嗪酮、吡虫啉和吡蚜酮抗性监测,同时减少噻嗪酮、吡虫啉和吡蚜酮在水稻田使用次数,降低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田间种群选择压,延长其在田间的使用寿命。
    湖北稻区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监测
    张小磊, 廖逊, 毛凯凯, 万虎, 卢鹏, 李建洪
    2016, 59(11):  1222-1231.  doi:10.16380/j.kcxb.2016.11.010
    摘要 ( 1593 )   PDF (1024KB) ( 7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目前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田间种群对常用防治药剂的抗性现状,为制定褐飞虱的科学用药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9-2014年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湖北褐飞虱武穴梅川、枣阳十里铺、孝感陈店、鄂州长港和武汉江夏稻田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11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湖北稻区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吡虫啉(抗性倍数RR=101.8~1 239.4)、噻嗪酮(RR=15.9~1 326.3)产生高水平抗性;对噻虫嗪(RR=24.9~146.5)产生中等水平至高水平抗性;对噻虫胺(RR=9.9~16.5)、呋虫胺(RR=13.5~15.9)、乙虫腈(RR=18.3~60.4)、毒死蜱(RR=17.4~29.8)、异丙威(RR=13.9~46.0)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对啶虫脒(RR=5.1~9.9)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噻虫啉(RR=3.9~7.1)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水平;对醚菊酯(RR=1.3~4.9)处于敏感水平。此外,褐飞虱对噻虫嗪、噻嗪酮抗性上升明显,同时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也有上升的趋势。【结论】仍需暂停吡虫啉、噻嗪酮在水稻上防治稻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在水稻上的使用次数;醚菊酯可作为吡虫啉、噻嗪酮和吡蚜酮的替代药剂或轮换药剂。
    贵州稻区褐飞虱种群对六种杀虫剂的抗性动态  
    李荣玉, 李明, 吴小毛, 胡安龙, 杨帆, 徐雪凌, 韩晶波, 胡贤锋, 尹显慧
    2016, 59(11):  1232-1237.  doi:10.16380/j.kcxb.2016.11.011
    摘要 ( 1473 )   PDF (1044KB) ( 6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明确贵州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方法】在室内采用浸渍法测定了2013-2015年采自贵州黄平、桐梓和开阳3地的褐飞虱种群对6种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异丙威、噻虫胺、啶虫脒和醚菊酯)的抗性。【结果】贵州褐飞虱种群对不同的杀虫剂存在着抗性差异。与敏感品系相比,2013-2015年间3地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异丙威、噻虫胺的抗性均达到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 RR)分别为21.88~95.38, 10.91~69.36, 13.00~57.23和23.11~39.54倍;而对啶虫脒和醚菊酯仍处于敏感阶段,RR分别为0.47~0.75和0.41~0.85倍。【结论】褐飞虱对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抗性较高,可能与近年来广泛地大量使用有关。本研究的抗性动态监测结果对贵州稻区褐飞虱的杀虫剂种类调整及施药策略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华北棉区主要害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技术示范
    张帅, 马艳, 闵红, 于晓庆, 李娜, 芮昌辉, 高希武
    2016, 59(11):  1238-1245.  doi:10.16380/j.kcxb.2016.11.012
    摘要 ( 1415 )   PDF (1177KB) ( 8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华北地区转基因Bt棉大面积种植后,刺吸式口器害虫已成为棉花主要害虫。本研究旨在监测明确棉花主要害虫对田间常用杀虫剂抗性水平变化,以指导田间合理用药。【方法】2013-2015年分别采用叶片药膜法和点滴法系统监测了河北省邱县、山东省滨州市、河南省西华县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棉蚜Aphis gossypii、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对常用杀虫药剂的抗性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棉铃虫对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呈上升趋势,抗性倍数都在20倍以上,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从敏感状态转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10倍以上。棉蚜对杀虫剂抗性水平都比较高,特别是对氧化乐果、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都已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在100倍以上。绿盲蝽对吡虫啉从敏感状态转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10倍以上,对马拉硫磷、灭多威等药剂抗性倍数还维持在10倍以下,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只监测到滨州种群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达到了95倍。在明确棉花害虫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对山东滨州棉花害虫实施了以轮换用药为主的抗性治理示范,示范区比农户自防对照区减少3次用药,增加棉花产量7.53%,节本增收109.16元,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和经济效益。【结论】当前华北棉区主要害虫抗性水平上升,急需开展以轮换用药为主的抗性治理措施。
    我国棉花主产区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监测及抗性机理 Hot!
    崔丽, 张靖, 齐浩亮, 王芹芹, 陆宴辉, 芮昌辉
    2016, 59(11):  1246-1253.  doi:10.16380/j.kcxb.2016.11.013
    摘要 ( 1672 )   PDF (7641KB) ( 5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由于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棉蚜Aphis gossypii容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棉花主产区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理。【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北京海淀,河北廊坊和邯郸,山东德州,河南许昌,以及新疆奎屯和阿克苏地区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水平;测定了不同种群棉蚜3种解毒酶(多功能氧化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并对靶标基因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β1亚基基因进行了突变检测。【结果】北京海淀、河南许昌和河北邯郸的棉蚜对吡虫啉敏感;河北廊坊、新疆阿克苏、山东德州及新疆奎屯地区的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 RR)分别为22.6, 26.3,53.5和61.1倍,为中等水平抗性。酶活力对比研究发现,阿克苏和奎屯地区的棉蚜多功能氧化酶的比活力分别是敏感种群(北京种群)的1.7和1.8倍,羧酸酯酶的比活力分别是敏感种群的1.6和1.7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均是敏感种群的1.5倍,但是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在棉蚜种群间差异不显著。靶标基因突变检测表明,河北廊坊、新疆阿克苏、山东德州及新疆奎屯棉蚜种群nAChR β1亚基均存在与吡虫啉抗性相关的精氨酸到苏氨酸(R81T)突变。【结论】结果提示,多功能氧化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升高以及nAChR β1亚基R81T突变与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形成相关。  
    斜纹夜蛾抗药性监测及茚虫威对其解毒代谢酶的影响
    刘佳, 周勇, 朱航, 马海昊, 邓希乐, 周小毛, 柏连阳
    2016, 59(11):  1254-1262.  doi:10.16380/j.kcxb.2016.11.014
    摘要 ( 1749 )   PDF (1008KB) ( 6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该害虫在湖南省5个主要蔬菜种植区的抗药性水平,并探讨该害虫对茚虫威的抗性与解毒代谢酶活性之间的关系,为斜纹夜蛾有效防控及抗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2014-2016年湖南5地斜纹夜蛾田间种群对10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将斜纹夜蛾敏感种群3龄幼虫在死亡率40%~70%的选择压下用茚虫威进行汰选,比较了斜纹夜蛾敏感种群和抗茚虫威种群的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对硝基苯甲醚O-脱甲基活性。【结果】湖南5地斜纹夜蛾田间种群对有机磷类杀虫剂产生了26.9~220.2倍的抗性,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了68.3~890.8倍的抗性,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21.0~267.2倍的抗性,对相对较新型杀虫剂(甲维盐、阿维菌素、茚虫威和溴虫腈)产生了5.2~53.4倍的抗性。经茚虫威汰选后第14代[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 RR)=26.43]斜纹夜蛾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对硝基苯甲醚O-脱甲基酶活性分别上升2.86, 1.01和1.83倍。【结论】斜纹夜蛾对多种药剂产生了不同水平的抗性,斜纹夜蛾幼虫羧酸酯酶和对硝基苯甲醚O-脱甲基活性增强可能是斜纹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上升的重要因素。
    氮肥促进Bt水稻和非Bt水稻上溴氰菊酯诱导的褐飞虱再猖獗能力
    杨亚军, 李向冬, 徐红星, 郑许松, 吕仲贤
    2016, 59(11):  1263-1271.  doi:10.16380/j.kcxb.2016.11.015
    摘要 ( 1401 )   PDF (947KB) ( 7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nes是Bt水稻上重要的非靶标害虫之一,多种药剂会引起褐飞虱的再猖獗。本研究旨在探究氮肥使用下Bt水稻上褐飞虱对农药的生态适应性和再猖獗能力。【方法】取Bt水稻T1C-19(含cry1C*基因)和T2A-1(含cry2A*基因)稻苗分别施以0, 100和250 kg N/hm2的氮肥,用不同浓度溴氰菊酯(0, 1, 3和6 mg/L)喷雾处理其上饲养的褐飞虱,分析氮肥处理的Bt水稻上褐飞虱对农药的生态适应性指标(若虫发育历期、若虫存活率、雌成虫体重、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高浓度溴氰菊酯(6 mg/L)处理下褐飞虱的若虫存活率显著低于未处理组,而单雌产卵量则高于未处理组。方差分析表明,氮肥与溴氰菊酯相互作用可以显著影响褐飞虱的若虫存活率、雌成虫体重、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在0 kg N/hm2处理下,溴氰菊酯处理对褐飞虱的产卵量无显著影响。在100和250 kg N/hm2处理稻株上褐飞虱产卵量随着溴氰菊酯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褐飞虱若虫历期缩短,雌成虫体重增加,产卵量增加,褐飞虱若虫孵化率和存活率增高。相同氮肥施用量、溴氰菊酯同一浓度处理条件下,Bt水稻和常规水稻相比对褐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产卵量、卵孵化率和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可以促进Bt水稻和非Bt水稻上溴氰菊酯诱导的褐飞虱再猖獗。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及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进展
    朱斌, 梁沛, 高希武
    2016, 59(11):  1272-1281.  doi:10.16380/j.kcxb.2016.11.016
    摘要 ( 1778 )   PDF (2068KB) ( 7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超过200 nt的非编码RNA,主要通过转录调控和转录后调控调节基因的表达,也可通过影响蛋白质定位和端粒复制发挥其强大的生物学功能。本文在介绍lncRNA的特征、分类及其主要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综述了有关昆虫lncRNA的鉴定及功能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近5年来已经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等8种昆虫中鉴定出了大量lncRNA,为进一步研究lncRNA在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非编码RNA参与调控害虫抗药性的分子机制已经成为昆虫毒理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因此本文对有关lncRNA与害虫抗药性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也做了介绍。
    海南省冬季瓜菜农药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林珠凤, 吉训聪, 潘飞, 梁延坡, 肖彤斌, 谢圣华
    2016, 59(11):  1282-1290.  doi:10.16380/j.kcxb.2016.11.017
    摘要 ( 1660 )   PDF (1071KB) ( 5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海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冬季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因其适宜的环境条件使得病虫害常年多发,造成农药使用量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极大隐患的问题。本研究就海南省冬季瓜菜生产中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施用农药种类、农药用量和防控效果、农户用药行为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为海南省冬季瓜菜病虫害防治、冬季瓜菜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问卷、田间随机调查及跟踪访问等方式获取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海南冬季瓜菜病虫害种类繁多,发生周期长,为害重,调查发现冬季瓜菜上病虫害近60余种,主要害虫16种(类),主要病害19种(类);农药使用量大,调查25位茄子、辣椒等种植农户在其作物栽培管理主要用药阶段使用药剂86种(有效成分),累计使用988次,主要使用药剂为阿维菌素、吡虫啉等10种;利用农药用量指数对冬季瓜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及使用量进行比较分析;农户对农药种类和用量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且安全用药意识不高,但学习意愿较高。本文首次提出农药用量指数这一参数,用于衡量农药用量的差异,使得不同农药、不同作物和不同病虫害防治之间的用药量可比性大大提高,可以更客观地反映田间实际用药情况。【结论】通过详细的调查分析,从源头上分析冬季瓜菜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海南省冬季瓜菜病虫害防治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目录
    59卷第11期中英文目录
    2016, 59(11):  1291-1291. 
    摘要 ( 887 )   PDF (438KB) ( 4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