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蜂王(膜翅目:蜜蜂科)护卵行为。熊蜂是一种高效的授粉昆虫,其在果蔬生产和作物育种中广泛应用。本期报道了乙基多杀菌素和联苯肼酯对地熊蜂的毒性及风险评估研究(pp. 334-342)。照片由徐希莲于2006815日摄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熊蜂饲养室。 [Detail] ...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6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3-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甘薯蚁象气味结合蛋白CforOBP8的基因表达谱及配体结合特性分析
    贾小俭, 高波, 马娟, 李秀花, 陈书龙, 王容燕
    2019, 62(3):  275-283.  doi:10.16380/j.kcxb.2019.03.001
    摘要 ( 755 )   PDF (2809KB) ( 2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甘薯蚁象Cylas formicariu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 OBP) OBP8的基因表达谱及与配体化合物的结合特性。【方法】基于甘薯蚁象成虫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方法从甘薯蚁象成虫触角中克隆了气味结合蛋白OBP8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PCR方法测定该基因在甘薯蚁象成虫触角、口器、翅和跗节中的表达谱;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诱导表达及蛋白纯化。利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测定纯化的重组蛋白与16种配体化合物(1种性信息素和15种植物挥发物)的结合特性。【结果】获得甘薯蚁象气味结合蛋白基因CforOBP8(GenBank登录号: MH549528)的完整编码序列,其开放阅读框长414 bp,编码13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5.56 kD,等电点为4.71,N末端具有21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蛋白序列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CforOBP8属于MinusC OBPs亚家族。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forOBP8在甘薯蚁象成虫触角中特异性表达,在其他组织中微量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融合蛋白成功表达。CforOBP8与配体化合物的结合力测试表明,CforOBP8与性信息素(E)2丁烯酸顺(Z)3十二烯基酯结合能力最强,解离常数Ki为4.13 μmol/L;其次与5种植物挥发物也有一定的结合能力,依次为乙酸顺3己烯酯(Ki=7.54 μmol/L)、柠檬烯(Ki=15.23 μmol/L)、橙花醇(Ki=16.31 μmol/L)、壬醛(Ki=28.71 μmol/L)和苯乙醛(Ki=29.54 μmol/L)。【结论】CforOBP8可能是甘薯蚁象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并且在感受性信息素和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过程中都发挥作用。

    异色瓢虫气味结合蛋白基因HaxyOBP1和HaxyOBP6的克隆及表达谱分析
    韩世鹏, 梁超, 李新兵, 韩慧, 赵锋, 何运转
    2019, 62(3):  284-293.  doi:10.16380/j.kcxb.2019.03.002
    摘要 ( 996 )   PDF (14552KB) ( 2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气味结合蛋白的结构和分布,更好地了解气味结合蛋白在异色瓢虫嗅觉系统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克隆异色瓢虫2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序列并对其蛋白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克隆获得的这2个基因在异色瓢虫各个发育阶段和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本研究成功克隆得到异色瓢虫两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HaxyOBP1和HaxyOBP6(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G757923和MG757927)。HaxyOBP1开放阅读框全长447 bp,编码148个氨基酸,具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表明HaxyOBP1属于Classic OBPs。HaxyOBP1在异色瓢虫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雄性成虫中表达量最高;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HaxyOBP1在雄虫头部表达量最高。HaxyOBP6开放阅读框全长414 bp,编码137个氨基酸,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表明HaxyOBP6属于Minus-C OBPs。HaxyOBP6在成虫期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幼虫阶段,并且在雄成虫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成虫;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HaxyOBP6在雄成虫头部和雌成虫翅中表达量最高。【结论】本研究克隆得到异色瓢虫两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表达谱分析表明HaxyOBP1和HaxyOBP6分别在异色瓢虫成虫头和翅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说明气味结合蛋白基因可能在异色瓢虫非嗅觉组织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异色瓢虫气味结合蛋白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棉铃虫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分子特性及功能分析 Hot!
    姚雪, 李琳红, 魏纪珍, 席玉强, 杜孟芳, 崔江宽, 安世恒, 刘晓光
    2019, 62(3):  294-303.  doi:10.16380/j.kcxb.2019.03.003
    摘要 ( 913 )   PDF (7718KB) ( 2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是黑色素形成的关键酶,在昆虫表皮骨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旨在获得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TH基因序列,并研究其分子特性、表达模式和功能,为更深入探析该基因作用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了棉铃虫TH基因序列,利用qRT-PCR分析该基因在棉铃虫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利用qRT-PCR技术,分别测定了蜕皮激素20E(400 ng/头)处理不同时间和RNAi成功干扰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cR)前提下再用20E(400 ng/头)处理后,棉铃虫5龄幼虫TH表达量变化;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鞣化激素(30 μg/mg组织)和环腺苷酸(cAMP, 200 ng/mg 组织)处理后棉铃虫幼虫脂肪体中TH活性。【结果】获得了棉铃虫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H (GenBank登录号: MF440319) cDNA片段,长2 270 bp,开放阅读框1 686 bp,编码561个氨基酸残基。该基因在棉铃虫整个发育期均表达,其中在卵期第3天、2龄幼虫第1天、3-5龄蜕皮期、预蛹期和成虫羽化第1天表达量相对较高。研究还发现,400 ng/头 20E注射能够促进TH的转录;在成功干扰并调低幼虫EcR转录水平的前提条件下(对照仅注射dsGFP)再注射20E,对TH表达量无明显影响;而鞣化激素(30 μg/mg组织)和cAMP(200 ng/mg组织)均显著提高了TH的酶活性。【结论】20E在转录水平参与了TH的表达;鞣化激素和cAMP均能够提高TH活性,在蛋白水平上对TH进行调控。

    柑橘凤蝶细胞克隆株RIRI-PX1-C24的生物学及重组蛋白表达特性
    孙娜, 丁伟峰, 刘志刚, 张欣, 李娴, 冯颖
    2019, 62(3):  304-311.  doi:10.16380/j.kcxb.2019.03.004
    摘要 ( 597 )   PDF (11518KB) ( 1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细胞系RIRI-PX1的单细胞克隆株RIRI-PX1-C24的生物学和重组蛋白表达特性。【方法】用野生型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wild-type 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sis virus, wt-AcMNPV)侵染RIRI-PX1-C24与RIRI-PX1,检测细胞对野生型病毒的敏感性;使用重组绿色荧光蛋白杆状病毒(AcMNPV-GFP)、重组β-半乳糖苷酶杆状病毒(AcMNPV-Gal)以及重组分泌型碱性磷酸酶杆状病毒(AcMNPV-SEAP)分别侵染细胞系RIRI-PX1-C24和RIRI-PX1,在之后的24, 48, 72, 96, 120, 144和168 h检测3种重组蛋白的表达量;通过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标记比较RIRI-PX1-C24与RIRIPX1的遗传相似性。【结果】亲本细胞系 RIRI-PX1和克隆株RIRI-PX1-C24均能被wt-AcMNPV侵染,其中RIRI-PX-C24对wt-AcMNPV的敏感性较RIRI-PX1有显著提高。3种重组蛋白均能在2个细胞系中表达,其中重组绿色荧光蛋白在RIRI-PX1-C24中的表达水平远高于在亲本细胞系RIRI-PX1中的表达水平,但重组β-半乳糖苷酶蛋白和重组分泌型碱性磷酸酶蛋白在RIRI-PX1-C24中的表达水平较在RIRI-PX1中的无显著提高。用10条ISSR引物进行的RIRI-PX1-C24和RIRI-PX1 2个细胞系的指纹图谱分析中,4条引物扩增条带在这2个细胞系间存在差异;2个细胞系的遗传相似性范围在0~83.33%之间,说明克隆株及其亲本细胞系在基因型上存在差异。【结论】通过对柑橘凤蝶细胞系RIRI-PX1进行单细胞克隆,确实获得了使重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水平有显著提高的克隆株RIRI-PX1-C24,其利用价值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疟疾媒介中华按蚊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张静, 张晶晶, 史宗畔, 闫振天, 陈斌, 何正波
    2019, 62(3):  312-322.  doi:10.16380/j.kcxb.2019.03.005
    摘要 ( 982 )   PDF (10259KB) ( 3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雌成虫与幼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中华按蚊成虫与幼虫触角的形态结构,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结果】中华按蚊雌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有13个亚节。触角上共发现4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锐型和钝型)、刺形感器(大型和小型)、锥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和腔锥形感器(大型和小型)。雌成虫触角各类感器总计约1 135.67±86.75个,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662.00±6.22个),随后是刺形感器(294.67±33.35个)和锥形感器(146.00±42.39个),腔锥形感器数量最少(36.50±5.90个)。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在鞭节的每个亚节均有分布,而大型腔锥形感器在第9-11亚节没有分布,小型腔锥形感器仅分布于第13节的顶端。幼虫触角的鞭节不分亚节,呈管状,触角末端有一个感觉锥,鞭节上分布有与成虫锥形感器相似的锥形凸起,初步定名为类锥形感器,其数量和大小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显著增加,锥体表面的凹槽越来越明显,其功能还需要通过超微结构和电生理等研究进一步确定。【结论】本研究对中华按蚊幼虫和雌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类型、数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华按蚊感器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褐飞虱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王天召, 王正亮, 朱杭锋, 王紫晔, 俞晓平
    2019, 62(3):  323-333.  doi:10.16380/j.kcxb.2019.03.006
    摘要 ( 1061 )   PDF (4674KB) ( 6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成虫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方法】分离褐飞虱成虫完整肠道并提取总DNA,利用Illumina MiSeq(PE300)技术对其肠道细菌16S rRNA的V3-V4变异区和真菌ITS2序列进行测序,统计肠道微生物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数量,分析其物种组成、丰度及Alpha多样性。并通过qPCR技术验证随机挑选注释到的4种肠道菌的高通量测序数据的有效性。【结果】分别获得褐飞虱成虫肠道细菌16S rRNA和真菌ITS2优质序列32 395和24 986条,根据序列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分别获得235和128个OTUs。其中,细菌共注释到7个门, 15个纲, 26个目, 45个科和73个属;真菌共鉴定到3个门, 9个纲, 12个目, 15个科和18个属。在门分类水平上,细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门类;真菌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绝对优势菌门。在属分类水平上,细菌的优势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以及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未确定属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未确定属,其丰度分别为36.37%, 17.22%和15.01%;真菌的优势属为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未确定属,丰度为95.77%。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褐飞虱肠道细菌(真菌)的观测物种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 指数分别为235(128), 262.64(165.40), 3.90(0.91)和0.62(0.75)。4种肠道菌的qPCR结果显示高通量测序数据具有较高的有效性。【结论】褐飞虱成虫肠道细菌和真菌群落整体多样性比较丰富。研究结果为从共生微生物角度解析褐飞虱的环境适应性以及开发基于微生物防治的新技术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乙基多杀菌素和联苯肼酯对地熊蜂的毒性及风险评估
    王欢, 徐希莲
    2019, 62(3):  334-342.  doi:10.16380/j.kcxb.2019.03.007
    摘要 ( 896 )   PDF (1605KB) ( 2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乙基多杀菌素和联苯肼酯对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的毒性, 探讨这两种农药亚致死浓度对地熊蜂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E) 3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饲喂法测定60 g a.i./L乙基多杀菌素和43%联苯肼酯对地熊蜂采集蜂的急性经口毒性,依据农药对蜜蜂生态风险的危害熵(hazard quotient, HQ)值评估这两种农药对地熊蜂的风险。同时测定了这两种农药亚致死剂量(LD50和LD80)处理后地熊蜂AchE, GST和CarE的活性变化。【结果】60 g a.i./L乙基多杀菌素和43%联苯肼酯对地熊蜂采集蜂的急性经口毒性测定48 h时LD50值分别为3.590和1 447 μg a.i./蜂,其中60 g a.i./L乙基多杀菌素表现为中毒,43%联苯肼酯表现为低毒。两种农药对地熊蜂采集蜂的HQ值均低于50,表现为低风险。LD50和LD80剂量的乙基多杀菌素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3 h时地熊蜂AchE活性被激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对照组的1.45和1.23倍,24 h后活性受到抑制,两个剂量处理组AchE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arE活性3 h时同样被激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D50和LD80剂量处理组CarE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1.24和1.53倍, 24 h后活性受到抑制,其中LD50剂量处理组CarE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D80剂量处理组CarE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LD50和LD80剂量处理组GST活性3 h被激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对照组的2.24和2.58倍,24 h后活性降低,但两个剂量处理组GST活性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3%联苯肼酯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3 h时LD50和LD80剂量处理组AchE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24 h后AchE活性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是对照组的75%和80%;CarE活性3 h时被抑制,LD50剂量处理组CarE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D80剂量处理组CarE活性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24 h后CarE活性被激活,其中LD50剂量处理组CarE活性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LD80剂量处理组CarE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D50剂量处理组GST活性3 h时被激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 h后活性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 h和24 h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2.04和1.72倍,LD80剂量处理组3 h的GST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24 h后活性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基多杀菌素和联苯肼酯对地熊蜂的HQ 评估均表现为低风险,其中联苯肼酯对地熊蜂的安全性较高,在熊蜂授粉过程中可以按照推荐剂量应用,但过量施用或者长期施用可能会造成熊蜂体内药剂积累引起生理或者行为的变化,乙基多杀菌素在温室及大田授粉期的使用剂量和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施钾与蚜虫取食诱导的水杨酸对马铃薯抗虫性的影响
    徐松鹤, 李丽娜, 白雪, 郭美兰, 任琴
    2019, 62(3):  343-350.  doi:10.16380/j.kcxb.2019.03.008
    摘要 ( 850 )   PDF (1533KB) ( 1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施钾条件下,蚜虫取食诱导的水杨酸在促进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抗虫性方面的作用机制,为提高作物抗虫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施钾(外施硫酸钾6 g/株)、虫害(桃蚜Myzus persicae取食, 5头成虫/株)、施钾+虫害及外源水杨酸(浓度分别为15, 30和45 μmol/L,喷施量20 mL/株)条件下,测定马铃薯叶片中水杨酸和脯氨酸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结果表明:与未处理对照相比,施钾、虫害、施钾+虫害处理后马铃薯叶片中内源水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1,1.3和1.5倍,PAL活性分别增加了23.3%, 22.3%和35.0%。在施钾、虫害、施钾+虫害3个处理中,施钾+虫害处理的马铃薯叶片中内源水杨酸含量和PAL活性均为最高。用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喷施马铃薯叶片,不论是否施钾,用浓度为15 μmol/L水杨酸喷施马铃薯植株后,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施钾后除喷施30 μmol/L水杨酸溶液外,喷施15和45 μmol/L水杨酸溶液的马铃薯植株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各自对照,活性分别为各自对照的1.7和1.8倍。施钾组中CAT活性在15和30 μmol/L水杨酸喷施后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为对照的1.3和1.5倍。喷施15 μmol/L水杨酸后,马铃薯叶片中脯氨酸含量(1.2 OD/g pro)较对照(0.4 OD/g pro)显著升高。【结论】虫害、施钾+虫害处理均能提高马铃薯叶片中水杨酸含量和PAL活性。15 μmol/L外源水杨酸显著提高了施钾组中POD, SOD和CAT活性及脯氨酸含量,说明15 μmol/L是所用最适水杨酸浓度,该浓度下水杨酸与施钾具有正交互作用。结果提示虫害与施钾共同作用能增强水杨酸信号途径,从而提高植物的抗虫性。

    韭菜养根期干旱处理对韭菜迟眼蕈蚊种群动态的影响 Hot!
    孙丽娟, 陈杰民, 郑长英
    2019, 62(3):  351-357.  doi:10.16380/j.kcxb.2019.03.009
    摘要 ( 680 )   PDF (1260KB) ( 1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韭菜养根期干旱处理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种群动态的影响。【方法】通过控制浇水调控土壤含水量,调查15, 20, 25和30 d干旱胁迫下砂土和壤土栽培的韭菜中韭菜迟眼蕈蚊F1代成虫的发生量,并通过两性生命表方法分析干旱胁迫30 d对韭菜迟眼蕈蚊F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不论砂土还是壤土,干旱胁迫均抑制了韭菜迟眼蕈蚊F1代成虫的发生: 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数量显著下降;其中干旱胁迫30 d时,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发生量最低,壤土或砂土中的F1代成虫羽化量仅为1头,与其他干旱胁迫时间(15, 20和25 d)相比发生量差异显著。经历30 d干旱胁迫的韭菜迟眼蕈蚊F1代1, 2, 3和4龄幼虫发育历期、未成熟期、雌成虫产卵前期和总产卵前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分别延长0.82, 253, 2.82, 0.68, 6.32, 1.36和8.69 d,而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以及周限增长率(λ)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较对照组下降32.38%, 37.50%和5.13%。【结论】在韭菜养根期进行干旱处理可有效抑制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

    小地老虎食诱剂糖醋酒液配方筛选及发酵增效作用
    李建一, 曹雅忠, 张帅, 尹姣, 李而涛, 李晓峰, 李金桥, 袁远, 吴国星, 李克斌
    2019, 62(3):  358-369.  doi:10.16380/j.kcxb.2019.03.010
    摘要 ( 810 )   PDF (1682KB) ( 5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筛选和规范诱集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成虫的最佳糖醋酒液配方及最佳发酵时间,确定发酵液中的挥发物成分。【方法】优选以单一纯物质糖、醋、酒和水进行混配的配方A, B, C和D, 其配比分别为蔗糖(g)∶乙酸(mL)∶无水乙醇(mL)∶纯水(mL)(m/v/v/v)=3∶1∶3∶80, 3∶1∶3∶160, 3∶1∶6∶80和1∶1∶3∶80及常见配方E[白糖(g)∶白醋(mL)∶白酒(mL)∶自来水(mL)= 6∶3∶1∶10(m/v/v/v)],分别并采用Y型嗅觉仪及GC-MS测试和分析小地老虎成虫对发酵1~15 d后的糖醋酒液的趋性及发酵液中的挥发物成分。【结果】趋性试验结果表明,糖醋酒液B配方对小地老虎诱集效果显著优于A, C, D和E配方,C配方次之。小地老虎成虫对B和C这两种配方发酵8 d发酵液的选择反应率均显著高于对未发酵及发酵5 d和7 d外的其他发酵时间发酵液的选择反应率。挥发物成分组成分析结果显示,糖醋酒液B配方发酵8 d发酵液的挥发物共有41种化合物,主要包括17种烃类化合物、8种醛类化合物、2种酮类化合物、4种醇类化合物、5种酯类化合物和5种醚类化合物。而且发酵8 d的糖醋酒液B配方与其未发酵以及发酵4 d和发酵12 d的糖醋酒液B配方之间的挥发物成分差异较大。【结论】优选并明确单一物质糖、醋、酒和水进行混配的小地老虎食诱剂配方(3∶1∶3∶160, m/v/v/v),其糖醋酒液通过发酵可以产生增效作用,最佳发酵时间为8 d。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中国西南地区木领针蓟马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分析
    谢艳兰, 张宏瑞, 李正跃
    2019, 62(3):  370-380.  doi:10.16380/j.kcxb.2019.03.011
    摘要 ( 684 )   PDF (1773KB) ( 3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木领针蓟马Helionothrips mube近年来成为芋头Colocasia esculenta上的一种常见害虫。本研究旨在探讨其中国西南地区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方法】通过Sanger法测定了21个地理种群132头木领针蓟马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利用MEGA, DnaSP, Arlequin和Network等软件对木领针蓟马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分子变异等进行分析。【结果】获得的木领针蓟马132条线粒体COI序列(643 bp)中共发现34个变异位点、16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1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木领针蓟马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Hd=0.712, Pi=0.00413, K=2.655),遗传分化程度极大(Fst=0.3443),基因交流水平不高(Nm=0.96)。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木领针蓟马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Mantel检测出种群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呈正相关。总群体中性检验Tajima’s D值显著负值,Fu’s Fs值不显著,错配分布曲线呈多峰。综合种群间遗传距离、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及中介网络图结果,表明四川成都(CHD)、云南昌宁(CHN)和贵州遵义(ZY)3个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均高于其他种群。【结论】中国西南地区木领针蓟马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分化明显,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总群体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出现扩张现象。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中国枣食芽象甲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Hot!
    洪波, 张锋, 陈志杰, 罗坤, 赵惠燕
    2019, 62(3):  381-390.  doi:10.16380/j.kcxb.2019.03.012
    摘要 ( 532 )   PDF (1885KB) ( 2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枣食芽象甲Scythropus yasumatsui是我国北方枣树Zizyphus jujuba上的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害虫,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枣树主产区普遍发生。本研究旨在揭示我国枣食芽象甲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规律。【方法】利用枣食芽象甲转录组测序的SSR序列,使用荧光标记PCR及毛细管电泳分型方法,筛选出8个微卫星位点,对我国5个省份(山西、陕西、宁夏、河北和河南)10个地理种群共308头枣食芽象甲样本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8个SSR位点均存在无效等位基因且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各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113~8.016,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61~0.908,期望杂合度(He)为0.476~0.865;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值为0.151;基因流(Nm)平均值为1.594。枣食芽象甲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与地理距离之间显著正相关(r=0.596, P=0.0035),基于Nei’s遗传距离和Cavalli-Sforza & Edwards余弦遗传距离的系统进化树将10个地理种群均聚为3个相同的分支。【结论】结果说明,枣食芽象甲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高度的遗传分化,且有一定的基因交流;地理隔离是影响枣食芽象甲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的重要因素。

    目 录
    62卷第3期中英文目录
    2019, 62(3):  391-391. 
    摘要 ( 384 )   PDF (478KB) ( 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