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鳞翅目:夜蛾科)卵和初孵幼虫(A),幼虫(B),蛹(C)及成虫(D)。甘蓝夜蛾是我国北方间歇发生的一种多食性害虫,主要危害甘蓝Brassica oleracea等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蔬菜,也可危害茄科(Solan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豆科(Leguminosae)等多种农作物。本期报道了变温对甘蓝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pp. 1108-1116)。照片由崔娟于2018年8月拍摄于吉林长春。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63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0-09-20
上一期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近暗散白蚁β-葡糖苷酶基因RpBg7的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苏丽娟, 肖元玺, 李琰, 伍志伟, 赵鹏飞, 楚君鹏, 魏纪珍, 安世恒, 尹新明, 宋安东
    2020, 63(9):  1039-1047.  doi:10.16380/j.kcxb.2020.09.001
    摘要 ( 659 )   PDF (9722KB) ( 255 )   PDF(mobile) (9722KB) ( 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白蚁是自然界中利用木质纤维素能力很强的生物,是纤维素酶的天然资源库。本研究旨在挖掘新来源的纤维素酶基因,为生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新的天然酶。【方法】根据前期蛋白质组测序的结果,利用PCR结合RACE克隆了近暗散白蚁Reticulitermes perilucifugus β-葡糖苷酶7(β-glucosidase 7)基因RpBg7 cDNA全长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RpBg7的序列;用表达载体pPICZαA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 X-33中表达RpBg7蛋白,并用4-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nitrophenyl β-d-glucopyranoside, 4pNPG)为底物检测了表达的RpBg7蛋白的酶活性。【结果】获得了近暗散白蚁的一个内源性β-葡糖苷酶7基因RpBg7(GenBank登录号: MN944395),其开放阅读框长1 485 bp,编码495个氨基酸残基。RpBg7蛋白预测分子量为57 kD,属于糖苷水解酶1(glycoside hydrolase 1, GH1)家族,具有保守的碱性氨基酸残基Glu187和Glu394。通过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成功表达RpBg7蛋白。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毕赤酵母胞外分泌蛋白粗酶液和胞内蛋白粗酶液中RpBg7酶活性分别为4.43和7.47 U/mL。【结论】克隆并利用毕赤酵母表达了近暗散白蚁的GH1家族的一个β-葡糖苷酶7基因RpBg7,为后期纤维素酶的改造和应用提供了条件。

    绿盲蝽八个普通气味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Hot!
    李彬, 张赛, 王晨蕊, 王桂荣, 刘杨
    2020, 63(9):  1048-1058.  doi:10.16380/j.kcxb.2020.09.002
    摘要 ( 762 )   PDF (2347KB) ( 319 )   PDF(mobile) (2347KB) ( 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克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的气味受体基因,明确这些气味受体基因在绿盲蝽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对主要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为揭示绿盲蝽对寄主植物的识别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绿盲蝽成虫触角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PCR技术克隆得到8个具有完整ORF的气味受体基因序列。用qPCR研究这8个基因在雌雄成虫不同组织(触角、无触角的头、胸、腹、足和翅)中的表达水平。然后通过爪蟾卵母细胞体外表达结合双电极电压钳技术测试这些气味受体对56种气味化合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克隆得到了绿盲蝽8个气味受体基因AlucOR9, AlucOR16, AlucOR38, AlucOR53, AlucOR55, AlucOR56, AlucOR57和AlucOR58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 MN905538-MN905545)。这些气味受体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且N末端位于胞内,C末端位于胞外,符合昆虫气味受体的典型特征。qPCR结果表明,这8个气味受体基因均在绿盲蝽成虫触角中高表达,而在其他组织中低表达,其中除AlucOR38外的其他7个气味受体基因在雌雄成虫触角间存在显著的表达差异。双电极电压钳记录结果显示,AlucOR57对其中15种气味化合物(苯甲醛、氧化石竹烯、庚醛、反-2-己烯醛、乙酸苯甲酯、桃金娘烯醛、4-乙基苯甲醛、乙酸壬酯、四氢芳樟醇、十三烷、反-3-己烯醇、2-丙烯酸丁酯、丙酸丁酯、乙酸辛酯和乙酸戊酯)有反应,其余7个气味受体对测试的全部气味化合物均无反应。【结论】AlucOR57对测试的一些气味化合物有反应,推测其在绿盲蝽的寄主识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他7个气味受体对测试气味化合物均无反应,其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沙葱萤叶甲钙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谱分析
    李爽, 李玲, 周晓榕, 庞保平, 单艳敏
    2020, 63(9):  1059-1069.  doi:10.16380/j.kcxb.2020.09.003
    摘要 ( 550 )   PDF (3834KB) ( 231 )   PDF(mobile) (3834KB) ( 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是一种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上猖獗成灾的新害虫。本研究旨在克隆沙葱萤叶甲钙结合蛋白(calcium-binding protein, CaBP)基因,分析其在沙葱萤叶甲成虫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温度下的表达谱,为进一步探究其在沙葱萤叶甲生长发育及滞育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沙葱萤叶甲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筛选CaBP基因序列信息,应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CaBP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PCR检测其在沙葱萤叶甲成虫不同日龄(羽化后3, 7, 10, 15, 20, 30, 40, 60, 90和110 d)及3日龄成虫在不同温度(0, 5, 10, 15, 20, 25, 30和35℃)下处理1 h后的表达水平。【结果】克隆得到4条具有完整ORF的沙葱萤叶甲CaBP基因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GdCaM, GdCAPSL, GdTnClGdCRT(GenBank登录号: MN695412-695415),ORF全长分别为480, 648, 516和1 209 bp,分别编码149, 215, 171和402个氨基酸;只有GdCRT拥有信号肽。同源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GdCaM, GdCAPSL, GdTnCl和GdCRT分别与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的CaM, CAPSL, TnCl及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CRT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分别为100.0%, 74.0%, 88.2%和92.5%。qPCR结果表明,4个CaBP基因在沙葱萤叶甲不同日龄成虫中均差异表达,且表达模式不同。GdCaM在成虫滞育前(羽化后3 d)表达量较高,进入滞育后(羽化后7 d)表达量降低,在滞育期间(羽化后7-60 d)表达量变化较小,而解除滞育后(羽化后90 d)表达量进一步下调。GdCAPSL在滞育初期(羽化后10 d)维持在最低水平,进入滞育中后期(羽化后40和60 d)开始回升,滞育解除后又突然下调至最低水平,而羽化后110 d急剧上升至最高水平。GdTnCl在滞育初期(羽化后15-20 d)高表达,进入滞育中后期(羽化后30-60 d)急剧下降至最低水平,滞育解除后再次上调,但羽化后110 d突然下调至最低水平。GdCRT在进入滞育后表达量开始逐渐下调,在滞育维持期间(羽化后15-60 d)维持在低水平,滞育解除后又开始上升。温度对3日龄成虫中除GdCRT外的其他3个CaBP基因的表达有显著影响。温度低于20℃时,GdCaM的表达量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但0℃时突然下降;温度高于20℃时,GdCaM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上升。GdCAPSL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现上升的趋势,25℃时达到最高,然后下降。GdTnCl随着温度的升高,表达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钙结合蛋白可能在沙葱萤叶甲成虫生长发育及夏滞育调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桔小实蝇肽聚糖识别蛋白基因BdPGRP-SB1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Hot!
    张迎新, 陈冬, 张苏芸, 魏冬, 王进军
    2020, 63(9):  1070-1080.  doi:10.16380/j.kcxb.2020.09.004
    摘要 ( 800 )   PDF (3634KB) ( 277 )   PDF(mobile) (3634KB) ( 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探究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基因BdPGRP-SB1在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免疫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利用PCR克隆桔小实蝇BdPGRP-SB1全长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特征进行分析。采用RT-qPCR分析BdPGRP-SB1在桔小实蝇不同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及5日龄成虫不同组织(中肠、马氏管、后肠、脂肪体、卵巢和精巢)中的表达模式;对桔小实蝇5日龄雌成虫分别注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0111:B4肽聚糖(PGN-EB)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肽聚糖(PGN-SA)后检测BdPGRP-SB1表达水平变化。利用RNAi沉默BdPGRP-SB1的表达,测定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后桔小实蝇雌成虫的死亡率及大肠杆菌诱导后抗菌肽(AMP)基因attacin-A, defensindiptercin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克隆获得桔小实蝇BdPGRP-SB1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 MN892482),开放阅读框长558 bp,编码185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预测分子量为21.45 kD,等电点为8.57。序列分析表明,BdPGRP-SB1无跨膜结构域,具有PGRP保守结构域,前端具有信号肽,为分泌型蛋白;具有Zn2+依赖性酰胺酶活性和DAP型肽聚糖识别位点。系统进化分析发现,BdPGRP-SB1与辣椒实蝇B. latifrons的PGRP-SB1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96%。发育表达模式表明,BdPGRP-SB1在桔小实蝇3日龄幼虫和成虫期高表达;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BdPGRP-SB1在5日龄成虫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脂肪体内表达量最高。PGN-EB和PGN-SA均能诱导桔小实蝇雌成虫体内BdPGRP-SB1表达水平变化。通过RNAi抑制BdPGRP-SB1表达后,注射大肠杆菌导致桔小实蝇雌成虫死亡率显著升高,以及attacin-A, defensindiptercin表达量显著上调。【结论】结果说明桔小实蝇BdPGRP-SB1参与识别革兰氏阴性细菌,并可能参与桔小实蝇Imd途径调控其免疫反应。
    绿原酸对美国白蛾幼虫生长发育和解毒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
    潘忠玉, 莫夏娜, 孟香, 陈敏
    2020, 63(9):  1081-1090.  doi:10.16380/j.kcxb.2020.09.005
    摘要 ( 758 )   PDF (1959KB) ( 204 )   PDF(mobile) (1959KB) ( 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绿原酸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幼虫生长发育和解毒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含不同浓度绿原酸(0, 0.125%, 0.250%, 0.500%, 1.000%和2.000%)的人工饲料饲养美国白蛾幼虫,测定各组中5龄幼虫6 d内的死亡率, 各组中5龄幼虫在取食48 h时的营养效应指标,0.500%绿原酸处理组中幼虫(3龄幼虫开始)的生长发育,以及在取食36 h时各组中5龄幼虫肠道中的解毒相关蛋白活性。【结果】绿原酸处理组中美国白蛾5龄幼虫6 d内的死亡率随着人工饲料中绿原酸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取食含10% DMSO人工饲料的)。绿原酸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的营养效应指标有显著影响,各处理组幼虫的相对取食量和近似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食物转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除0.125%绿原酸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幼虫的食物利用率和相对生长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0.500%绿原酸处理使美国白蛾3-5龄幼虫发育历期比对照组显著延长28.24%(3.7 d),老熟幼虫(6-7龄幼虫)的发育历期缩短8.97%(0.7 d),且幼虫总成活率、化蛹率、羽化率、雌雄性比及产卵量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不同浓度绿原酸处理对美国白蛾幼虫肠道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和ABC转运蛋白(ABC transporters)的活性具有显著影响,但对羧酸酯酶(CarE)活性未见显著影响。【结论】绿原酸可影响美国白蛾幼虫的存活率、食物利用效率、生长发育和繁殖,而美国白蛾幼虫可能通过调节食物利用率和诱导其解毒相关蛋白活性从而对食物中绿原酸产生适应性。
    保幼激素类似物对烟蚜茧蜂生长发育、寄生率和蜕皮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Hot!
    白晶晶, 顾钢, 赖荣泉, 周挺, 吴晓婷, 陈丹明, 舒静
    2020, 63(9):  1091-1100.  doi:10.16380/j.kcxb.2020.09.006
    摘要 ( 842 )   PDF (3165KB) ( 223 )   PDF(mobile) (3165KB) ( 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烟蚜Myzus persicae是烟草上重要的害虫之一,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是烟蚜的一种优势寄生蜂。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可延迟烟蚜茧蜂羽化时间的最佳保幼激素,解决规模化繁殖过程中出现的烟蚜茧蜂羽化不一致、不整齐,生产上急需烟蚜茧蜂防控烟蚜时所需烟蚜茧蜂数量不足而影响防蚜效果等严重问题。【方法】利用液浸法测定了不同浓度(5 000, 1 000, 200, 40和8 ng/μL)的5种保幼激素类似物包括稀虫乙酯(ZR-512)、稀虫炔酯(ZR-777)、稀虫酯(ZR-515)、苯氧威[(对苯氧乙基)氨基甲酸乙酯)]和保幼激素Ⅲ(2,6-壬二烯酸)处理后对烟蚜茧蜂羽化率、羽化时间、成蜂寿命、雌蜂比例和寄生率的影响;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测定1 000 ng/μL这5种保幼激素类似物处理后烟蚜茧蜂蛹内与蜕皮相关酶含量和活性,筛选能延迟烟蚜茧蜂羽化时间的最佳保幼激素类似物。【结果】测试的不同浓
    度的5种保幼激素类似物中200 ng/μL ZR-777和1 000 ng/μL ZR-512处理后能显著延迟烟蚜茧蜂羽化时间,分别比对照(10%丙酮处理)延迟了44.00和56.00 h;不同浓度的ZR-515和苯氧威处理后烟蚜茧蜂羽化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测试的不同浓度的5种保幼激素类似物对成蜂寿命均没有显著影响;1 000和40 ng/μL ZR-777处理显著降低了雌蜂比例。200 ng/μL ZR-777, 1 000 ng/μL ZR-512和5 000 ng/μL ZR-512处理对烟蚜茧蜂的寄生率无显著影响。5种保幼激素类似物以1 000 ng/μL浓度处理时,ZR-512处理组中烟蚜茧蜂蛹内酚氧化酶含量和活性以及几丁质酶活性均最低。【结论】生产上可用1 000 ng/μL ZR-512和200 ng/μL ZR-777处理烟蚜茧蜂,以达到调控烟蚜茧蜂羽化时间,取得足量、一致的烟蚜茧蜂。结果为烟蚜茧蜂规模化繁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烟蚜茧蜂寄生对烟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陈丹明, 顾钢, 赖荣泉, 周挺, 白晶晶, 陈志厚, 吴晓婷
    2020, 63(9):  1101-1107.  doi:10.16380/j.kcxb.2020.09.007
    摘要 ( 599 )   PDF (2163KB) ( 243 )   PDF(mobile) (2163KB) ( 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探究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对烟蚜Myzus persicae寄生后烟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及其在烟蚜防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室内叶片培养皿法,测定了不同龄期烟蚜(1-4龄若蚜及成蚜)被烟蚜茧蜂寄生后烟蚜当代(F0)及后代(F1)的发育历期、寿命、产仔量。【结果】烟蚜1龄若蚜被烟蚜茧蜂寄生后,1龄若蚜历期受到显著影响,较未被寄生对照缩短了0.65 d (33.00%),而2-4龄若蚜期和成蚜历期未受显著影响;2龄若蚜被寄生后,4龄若蚜和成蚜历期均受到显著影响,较未被寄生的对照分别缩短了1.50 d (100.00%)和0.83 d (100.00%),而2和3龄若蚜期未受显著影响;3龄若蚜被寄生后,4龄若蚜和成蚜期均受到显著影响,较未被寄生对照分别缩短了1.50 d (100.00%)和0.83 d (100.00%),而3龄若蚜期未受显著影响。2龄若蚜被寄生后烟蚜的寿命和产仔量均受到显著影响,寿命较未被寄生对照缩短了8.39 d(54.00%),每雌产仔量较未被寄生对照减少了48.67头(100.00%)。此外,2-3龄若蚜被寄生后其后代(F1)1龄若蚜历期受影响最大,较未被寄生烟蚜后代1龄若蚜期缩短了0.80 d(40.00%),其F1代平均寿命较未被寄生烟蚜后代平均寿命延长了5.72 d(41.20%),但其产仔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不同龄期烟蚜被烟蚜茧蜂寄生后,其发育历期和寿命比未被寄生的缩短,产仔量比被未寄生的少,但其F1代平均寿命比未被寄生后代烟蚜的长且其产仔量未受显著影响。当代2龄若蚜期是控制烟蚜增长的关键时期。这些结果对确定烟蚜茧蜂防治烟蚜适期及认识其机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变温对甘蓝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赵晨宇, 李新畅, 崔娟, 高宇, 史树森
    2020, 63(9):  1108-1116.  doi:10.16380/j.kcxb.2020.09.008
    摘要 ( 600 )   PDF (1395KB) ( 830 )   PDF(mobile) (1395KB) ( 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自然变温环境对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深入研究其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方法】在13~25℃(日平均19℃), 16~28℃(日平均22℃), 19~31℃(日平均25℃), 22~34℃(日平均28℃)和25~37℃(日平均31℃) 5个梯度变温条件下,以大豆Glycine max植株叶片为寄主材料饲养甘蓝夜蛾卵,测定其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速率、成虫繁殖力及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变温范围为13~25℃时甘蓝夜蛾发育历期最长,世代发育历期为65.93 d,显著长于其他变温处理。且随温度升高,其发育历期缩短,变温范围为22~34℃时,该虫发育历期最短,世代发育历期为38.46 d,显著短于其他变温处理。在变温范围为25~37℃时,该虫不能正常完成个体发育。在日平均温度(T)19~28℃范围内(最大温差12℃),甘蓝夜蛾卵、幼虫及蛹期的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且各个虫态发育速率(V)拟合方程均符合线性方程模型:V卵期=0.125+0.048T, V幼虫期=0.023+0.012TV蛹期0.027+0.013TV成虫=0.073+0.47T。甘蓝夜蛾雌雄成虫的寿命随着日平均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雌雄成虫寿命在日变温范围13~25℃时最长,分别为7.91 d和8.00 d;在变温范围22~34℃时最短,分别为3.00 d和3.57 d。甘蓝夜蛾卵、幼虫、蛹、成虫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98, 6.54, 9.36和10.78℃,有效积温依次为87.00, 607.36, 351.51和108.52 d·℃。16~28℃的变温范围更适合甘蓝夜蛾种群的生存与繁殖,其种群趋势指数I为117.81。【结论】甘蓝夜蛾属于偏低温适应性害虫,对高温环境适应能力较低。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甘蓝夜蛾自然种群发生规律及其发生期、发生量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沿海拔梯度的表型可塑性影响银胶菊叶甲的取食效率和发育(英文)
    Daya Ram BHUSAL, Kishor Chandra GHIMIRE, Rekha UPADHYAY, Mahadev BISTA, Bhupendra KUMAR
    2020, 63(9):  1117-1124.  doi:10.16380/j.kcxb.2020.09.009
    摘要 ( 621 )   PDF (1039KB) ( 340 )   PDF(mobile) (1039KB) ( 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弄清楚生态气候因子是否影响尼泊尔银胶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盛产区中银胶菊叶甲Zygogramma bicolorata成虫后代的形态学测量参数和基础生物学。【方法】 从尼泊尔Kathmandu (24℃, 海拔1 400 m, 温带气候), Chitwan (25℃, 海拔415 m, 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和Mahendranagar (34℃, 海拔229 m, 湿润亚热带气候)地区采集银胶菊叶甲成虫,在最适室内条件下评估各生态气候区中其F1代4龄幼虫和雌成虫的取食特征。我们假定在自由取食和最适非生物条件下饲养的后代将不会受到食物和气温的间接影响,不管亲本属于哪一生态气候区,后代利用食物的能力一致。【结果】然而,我们发现,尽管在最适条件下饲养,银胶菊叶甲后代的体型和取食特征与其亲本相似。体型大的亲本(来自Kathmandu地区),其后代体型也大,但是其食物利用效率比体型小的亲本(来自Chitwan
    和Mahendranagar地区)所产后代小。这3个生态气候区中,与幼虫相比正在发育的雌成虫均表现出体重增加而食物利用效率降低。【结论】这些发现说明,食物和最适非生物条件的间接影响可能不影响银胶菊叶甲后代的表型可塑性,后代的体型和取食特征与亲本相似。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能是由于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我们期望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银胶菊叶甲成虫的表型可塑性、分布格局和取食行为。
    斑衣蜡蝉雌性生殖系统超微结构
    刘佳宁, 秦道正
    2020, 63(9):  1125-1135.  doi:10.16380/j.kcxb.2020.09.010
    摘要 ( 779 )   PDF (1247KB) ( 292 )   PDF(mobile) (1247KB) ( 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雌成虫生殖系统整体形态及超微结构特征,为蜡蝉总科昆虫分类及系统发育探讨提供更多形态学证据。【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斑衣蜡蝉雌成虫生殖系统整体形态和各主要器官的超微结构。【结果】斑衣蜡蝉雌成虫生殖系统主要包括1对卵巢、1个中输卵管、1个交配囊、1个交配囊管、1个前阴道、1个后阴道、1个受精囊、1个受精管和2根受精囊附腺。卵巢为端滋式,由14根卵巢小管组成,卵室由固有膜、滤泡细胞和卵细胞组成,卵巢小管中的滋养细胞清晰可见;中输卵管位于前阴道基部,由中输卵管腔、上皮细胞、肌肉鞘和基膜组成;交配囊膨大呈圆球状,囊壁由上皮细胞、肌肉层和基膜组成;交配囊管呈圆柱状,连接交配囊和后阴道,由肌肉鞘、上皮细胞层和管腔组成;前、后阴道超微结构相似,主要由肌肉鞘、基膜、上皮细胞和管腔组成,但后阴道上皮细胞细胞核周围存在分泌颗粒,且管腔内有大量微绒毛,而前阴道壁内包含有大量囊泡结构;受精管从中输卵管末端延伸至受精囊,由基膜、厚层肌肉鞘和管腔组成;受精囊为受精管近末端略膨大的囊状结构,由肌肉鞘、基膜、上皮细胞和囊腔构成;雌性受精囊附腺着生于受精囊末端,为均匀的螺旋管状,主要由肌肉层、上皮细胞层和附腺中心管腔组成。【结论】斑衣蜡蝉雌性生殖系统与已报道的蜡蝉总科其他类群的雌性生殖系统结构相似,但卵巢小管数目有差异;蝉亚目中不同总科雌成虫雌性附腺与受精囊附腺的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区别;斑衣蜡蝉雌性生殖系统超微结构与叶蝉总科和沫蝉总科昆虫也存在部分差异。这些差异是否可以作为头喙亚目高级阶元的划分依据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 述
    雄性棉铃虫感受性信息素的分子和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刘晓岚, 尹新明, 王桂荣, 赵新成
    2020, 63(9):  1136-1144.  doi:10.16380/j.kcxb.2020.09.011
    摘要 ( 752 )   PDF (3820KB) ( 308 )   PDF(mobile) (3820KB) ( 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主要借助于性信息素通讯完成雌雄识别,实现交配和种群繁衍。关于棉铃虫感受性信息素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化学生态学领域的热点和重心,研究结果有助于开发和改进棉铃虫防治的性引诱剂。本文将对棉铃虫雄虫感受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棉铃虫及其他相关昆虫的性信息素感受的分子和神经机理提供参考。棉铃虫雌虫性信息素腺体合成和释放多种长链、饱和或非饱和的脂肪醛和醇等化合物,其中Z11-16:Ald为主要性信息素成分,Z9-16∶Ald和Z9-14∶Ald为次要性信息素成分,不同组分按一定比例混合可明显增强对雄性棉铃虫的引诱效果,而化合物Z11-16∶OH和高剂量的Z9-14∶Ald对性信息素引诱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相应地,雄性棉铃虫触角上A, B和C 3种类型的毛形感器能够感受这些信息化合物。A类型毛形感器内表达受体OR13感受Z11-16∶Ald,B类型毛形感器内表达OR14b感受Z9-14∶Ald,C类型毛形感器内表达OR6和OR16感受Z9-16∶Ald, Z9-14∶Ald, Z11-16:Ac和Z11-16∶OH。受体的表达位置和功能与不同类型毛形感器的电生理反应特性相一致。钙离子成像证明在棉铃虫触角叶内的3个扩大型神经纤维球接受这些气味信息,其中神经纤维球云状体接受Z11-16∶Ald,背中间后侧纤维球接受Z9-16∶Ald,背中间前侧纤维球接受Z9-14∶Ald, Z11-16∶Ac和Z11-16∶OH。这些研究成果在感器、受体和脑中枢水平上揭示了棉铃虫感受性信息素的机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我们认为需要深入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1)进一步鉴定相关性信息素受体的功能和定位;(2)深入研究脑内嗅觉高级中枢对性信息素信息的处理和整合神经机制;(3)明确棉铃虫性信息素感受受到寄主植物、光周期、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及机制。
    树木病虫害缺陷精准检测方法的综述和展望
    周宏威, 姜钦啸, 刘洋, 周宏举, 李晓冬, 马玲
    2020, 63(9):  1145-1152.  doi:10.16380/j.kcxb.2020.09.012
    摘要 ( 634 )   PDF (4793KB) ( 258 )   PDF(mobile) (4793KB) ( 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疆土辽阔,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近年来,随着外来昆虫的入侵,全国树木病虫害的暴发率逐年上升,对我国生态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树木病虫害的监测只能在局部地区,因而只能在已经暴发了较严重的病虫害后才能够发现和治理。树木病虫害如在早期未被发现和处理,可能会造成暴发的严重形势,且预防和治理将变得被动,因此,进行树木内部病虫害缺陷精准检测尤为重要。为更早和更加准确预报树木病虫害的发生,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监控。针对早期传统方法如目测法、敲击辩声法和解剖观测法等方法的准确性低、时效性差和易对树木造成不可逆损害等缺点,近些年研究出了新的检测方法,包括指向性好、能量大的超声波检测法,低成本、穿透性强的应力波检测法,以及成像准确、适用于不同环境的电磁波检测法等。不同的检测方法分别有着相对应的成像算法,如走时法、频域分析法和Born近似法等。这些成像算法在分辨率、准确度、精度和计算速度上各有优势。通过对这3种检测方法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了解各类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有助于更好地针对不同情况下的树木病虫害做出精准检测,能够把树木病虫害暴发后的被动治理变成暴发前的主动预防,以提早做出应对方案。
    简 报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桃小食心虫飞行能力
    龚强, 宫亚军, 曹利军, 郑小钰, 蒲德强, 黄琼, 魏书军
    2020, 63(9):  1153-1158.  doi:10.16380/j.kcxb.2020.09.013
    摘要 ( 601 )   PDF (2772KB) ( 244 )   PDF(mobile) (2772KB) ( 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测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飞行能力,为该虫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使用飞行磨装置测定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海棠、苹果和杏)的桃小食心虫雌雄成虫的飞行能力,比较了取食同一寄主植物的雌雄成虫间和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同一性别个体间平均飞行距离、平均飞行时间、平均飞行速度和最大飞行速度4个飞行参数。【结果】在12 h的飞行测试中,桃食心虫成虫最长飞行距离为24.54 km,最长飞行时间接近12 h,最大飞行速度为5.88 km/h,飞行11~12 h的个体占比最高(36.98%)。取食同一寄主的雌成虫各飞行参数值均大于雄成虫。取食苹果和海棠的成虫的平均飞行距离在雌雄间存在显著差异,取食苹果的雌成虫的平均飞行距离显著大于取食杏的个体,取食苹果的雌成虫平均飞行速度和最大飞行速度显著大于取食另外两种寄主的个体;但是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雄成虫间各飞行参数值差异不显著。【结论】桃小食心虫成虫飞行能力较强,取食同一寄主植物的雌雄成虫间以及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雌成虫间飞行能力存在差异。
    目 录
    63卷第9期中英文目录  
    2020, 63(9):  1159-1159. 
    摘要 ( 332 )   PDF (477KB) ( 54 )   PDF(mobile) (477KB) ( 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