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64年 第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64-02-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棉蚜对“1059”抗药性的测定
    龚坤元, 张桂林, 翟桂荣
    1964, 13(1):  1-9. 
    摘要 ( 2172 )   PDF (489KB) ( 7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等翅目区系划分的探讨
    尤其伟, 平正明
    1964, 13(1):  10-24. 
    摘要 ( 2976 )   PDF (1041KB) ( 6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首先以质、量、时、空的概念,为区系加以定义。就等翅目进行了区系的系统等级划分。简述了各区系间的地理位置、种属组成、生态特性和其经济意义。从不同分布地区存在着的物种形式与组成和数量的差异,分析它们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最后讨论了犀螱科的地理来源,大螱亚科在我国分布的特色及我国南方等翅目区系与其他东洋热带地区等翅目区系的亲缘关系。至于作者等新拟的华中亚区,是东洋区现有四亚区的另一亚区,主张古北区和东洋区在我国东部的分界线约在北纬35度左右。还对等翅目中文定名作了建议。
    中国白蚁分类和区系问题
    蔡邦华, 陈宁生
    1964, 13(1):  25-37. 
    摘要 ( 2859 )   PDF (859KB) ( 7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就我国已知62种白蚁的地理分布作一概括的探讨,选出分布较广,生物学特性较突出的五类白蚁作为地理分布上的指示种类: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pp.,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家白蚁 Coptotermes formosanus,木白蚁科 Kalotermitidae中的堆砂白蚁Cryptotermes spp.及白蚁塚白蚁(包括四种:土垅大白蚁 Macrotermes annandalei,云南土白蚁 Odontotermes yunnanensis,黄球白蚁Globitermes audax及大锯白蚁 Microcerotermes burmanicus)作为区划对象,把我国白蚁发生地区划分为五区:1)散白蚁区,2)土白蚁区,3)家白蚁区,4)木白蚁区,5)白蚁塚区。每区的北界比较明显,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就中尤以等积温(日均温≥10℃)线关系最密切,而在亚热带及热带地区与雨量关系尤为重要。每区南界常常相互重迭,形成区系上的复杂性。据各类白蚁到目前为止所知的分布情况而论:散白蚁北界线约与3500℃等积温线相符;土白蚁北界线约位于北纬35°(洛阳)左右;家白蚁北界线与4500℃等积温线或1000毫米等雨线相近似;木白蚁北界线约与6000℃等积温线或亚热带季风雨林区的北界相近似;白蚁塚北界线与热带性季风气候的北界近似,约自海南岛南部起,经南宁西南至云南南部及西南部(北纬25℃以南)一带,该区气候每年有显著的干湿两个季节,热带性景观最为突出。五区内除各有代表性的白蚁的分布外,更列有常见的白蚁种类。又从云南产43种白蚁的垂直分布和平面分布间的温差比值而论,得出在北纬25°昆明高原的垂直分布1公里约与由此而北的平面分布的320-470公里相对称。因此主张将云南境内分布在海拔1000-1900米的18种白蚁同时作为家白蚁区的分布种类。
    昆虫种群的空间、数量、时间结构及其动态
    马世骏
    1964, 13(1):  38-55. 
    摘要 ( 2776 )   PDF (1500KB) ( 10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讨论了昆虫种群动态的内容,把种群动态概括地分为空简、数量与时间三个方面。生态学上的空简系具有实质结构的场所,种群空间动态主要包括扩散、分布及生态特性的地方分化。作者根据种群的特性保存及特性成长与变动环境的关系,提出了变境成长的概念。 数量结构除了种群年龄、性比、滞育体等指标外,并注意到与生殖力及化性(Voltinism)相联系的种群遗传结构。某些昆虫种群通过作用于繁殖及死亡的反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其数量,影响到种群的数量变动形式。 时间连贯性及时间序列系本文在种群时间动态中所讨论的两个主要问题,时间是作用种群动态的一个因素,具有一定的形态外貌,种群的时间外貌与结构反映了种群时间动态的现实性,时间的连贯及序列共同形成了种群动态在时间上的必然途径及其与环境因素相互之间的顺序关系。 空、数、时变化各沿着一定的序列进行,这些序列所以被看成是预测害虫动态的基础,系由于种群任一动态都是在一定的种群结构基础上,以及空间因素与时间因素特定联系的形式下发生的,不同的联系产生不同的生理生态学后果,因而使得此复杂的种群动态问题,有可能借助于生物数量方法,作出种群的数量及分布预测。
    地里红恙虫产卵规律的探索
    徐秉锟, 刘子珍, 陈心陶
    1964, 13(1):  56-66. 
    摘要 ( 2369 )   PDF (680KB) ( 4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一)本文首次用配对的地里红恙虫成虫,在相对湿度100%和温度28±1℃时,在规定的营养状况下,比较长期地观察成虫的产卵。根据每天记录的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说明: 1.高营养组大部分的成虫被认为具有正常的或旺盛的生殖能力。这种生殖力在一年中一直保持稳定,没有周期性的变化,因此,每对成虫每一季的产卵数量差别不大。 2.高营养组中还有少数的成虫被认为生殖能力不正常或很不正常。作者认为在自然界这样的成虫也是有的,但由于数量不多,当考虑一个地区恙虫卵数量的消长时,恙虫本身的生殖力问题,可以被忽视而不至于影响统计结果。 3.在相同的生活条件下,高营养组一对成虫一年的平均产卵数大约等于低营养组的66倍,但高营养组供应的食物量只等于低营养组的6倍。说明在某一限度之内,产卵数量的增长可能大大地超过食物数量的增长。 (二)在几种恒温及室温的环境中,采用多成虫混合饲养的方法,比较大批和长期地观察地里红恙虫的幼虫孵出并计算产卵数量,显示: 1.如果成虫羽化后就生活在恒温和相对湿度100%的恒湿环境中,在一定的营养状况下,35℃与13℃左右可能是地里红恙虫产卵的上下限临界温度;而在18—28℃之间,似乎温度愈高产卵数量愈少。在18±1℃,23±1℃和28±1℃三种温度时,恙虫成虫的产卵数量似乎都是相当稳定。 2.在广州室温的环境中,冬季12-2月份,成虫虽然继续产卵,但幼虫的孵出很少,春季以后,3-5月是全年产卵最多的季节,加上越冬的卵许多在这时孵化,因此出现幼虫数量的高峰。 3.地里红恙虫的成虫,看来,只有连续两年生殖力旺盛时期。 4.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象13℃这样的比较低的温度对雌虫卵巢早期发育的影响可能大于对卵巢发育成熟后卵细胞的成熟的影响。在室温中,每100成虫第一年产卵数却接近于23±1℃恒温环境每100成虫第一年产卵数,而广州年平均温度恰恰是22℃左右。 5.在恒温环境中,当温度为23±1℃时地里红恙虫成虫的寿命可能最长。在室温环境中成虫的死亡率和季节有关,经过一个夏季成虫死亡比经过一个冬季多。 (三)综合本文几个试验结果,我们认为在广东的气候条件下,根据某地区在一个时期内(一般指湿季)气温及其变化情况有可能推算这种恙虫产卵数量的消长,并且通过已经掌握的地里红恙虫卵在各种温度(相对湿度为100%时)的孵化率和孵化所需时间的资料,推算这地区这时期地面幼虫数量的消长。
    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Walker))幼虫的特化体毛——陷毛
    陆近仁
    1964, 13(1):  67-75. 
    摘要 ( 2399 )   PDF (523KB) ( 5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Walker))和其他一些夜蛾幼虫的胸部和第九腹节上有一种特化的体毛。这种体毛有一个凹陷;毛很细,从凹陷底部的毛窝中伸出:凹陷的壁上有很多黑褐色的小突起,伸入陷腔内。我们称这种特化毛为陷毛(bothriotrichium)。前胸每侧各有两根,中胸、后胸及第九腹节每侧各有一根。这种陷毛显然一直被忽视,以及没有被仔细地观察和正确地描述。 作者将粘虫幼虫的陷毛作了较详细的观察。本文除描述了末龄幼虫陷毛的构造外,还比较了这种特化毛在各龄幼虫中的变化。在第一龄幼虫中,各体节的体毛都相似。陷毛是在第二龄幼虫中出现,但是陷毛的陷壁较直而光滑,小突起仅发生于陷口周围的表面上。在后龄幼虫中,具突起的部分向内倾陷,形成漏斗状的构造。各龄中毛的长度等亦有变化,可以陷毛指数来表示各龄间的差异。 这种特化毛的出现,不但可以用作研究体毛同源的根据,而且在有些类群中,也可用来区分近缘种。在夜蛾科中,陷毛仅发生于某些亚科的种类中,并且与幼虫的生活习性等有着一定的关系。陷毛的功能目前还不清楚,需待作进一步的探讨。
    中国姬猎蝽新种记述(半翅目,姬猎蝽科)
    萧采瑜
    1964, 13(1):  76-87. 
    摘要 ( 2473 )   PDF (800KB) ( 6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恙螨蚴的五新种和在我国的一新记录
    王敦清
    1964, 13(1):  88-100. 
    摘要 ( 1990 )   PDF (746KB) ( 7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白翅叶蝉Empoasca subrufa Melichar的研究
    黄邦侃, 罗肖南
    1964, 13(1):  101-117. 
    摘要 ( 2245 )   PDF (1042KB) ( 6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白翅叶蝉是福建省水稻的重要害虫,苗期受害严重者,整片稻苗苍白,甚至枯死;早稻孕穗、抽穗期常大量发生为害,影响谷粒饱满度,造成减产。福州和闽侯地区一年发生4代,部分5代。成虫越冬。冬季日平均温度达11℃以上时仍能取食为害。春季成虫侵入稻田,4月下旬前后大量产卵,5月中旬虫数激增,5月下旬或6月初达到高峰。早稻收割时由于农事活动引致若虫大量死亡。晚稻田于8、9月虫数较多,但危害不如早稻严重。10月中旬以后成虫逐渐离开稻田,迁往越冬场所。 寄主植物幼嫩茂密和较大湿度的小生境有利于白翅叶蝉的发育繁殖。大发生的气候因子主要是春季多雨。适宜的温湿度范围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85—90%。 DDT单独使用或DDT与666混用防治白翅叶蝉都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早稻秧田宜在播种后两周施药防治;本田于5月中旬虫口密度开始增长之际施药,亦能抑制为害。冬季小麦出土以前清除田边杂草,也是一项有效的防治措施
    玉米螟在江苏光周期的反应初报
    杜正文, 蔡蔚琦
    1964, 13(1):  129-132. 
    摘要 ( 1662 )   PDF (234KB) ( 8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内寄生昆虫对于寄主组织器官影响的初步研究
    朱海清
    1964, 13(1):  133-137. 
    摘要 ( 1534 )   PDF (289KB) ( 5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焦条丽夜蛾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
    陈崇祯, 汪山涛
    1964, 13(1):  138-140. 
    摘要 ( 1792 )   PDF (149KB) ( 6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