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65年 第1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65-08-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东亚飞蝗中长期数量预测的研究
    马世骏, 丁岩钦, 李典谟
    1965, 14(4):  319-338. 
    摘要 ( 1698 )   PDF (1079KB) ( 6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以洪泽湖蝗区为例,分析了东亚飞蝗中长期数量预测方程的建立基础,提出三种预测方法:(一)根据种群动态型趋势进行外推估值,(二)应用随机序列及周期方程的预测法,(三)多因素过滤回归预测法,此三种方法虽各有其独立的预测模式,但在应用时应将其视为总预测式中的三个相互补充的部分。
    选择性有机磷杀虫剂的研究 阿赛硫磷(Acethion)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
    刘珣, 冷欣夫, 杨畔农
    1965, 14(4):  339-346. 
    摘要 ( 1907 )   PDF (457KB) ( 3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研究了一系列阿赛硫磷(Acethion)类化合物对家蝇头部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被鼠肝羧酸酯酶的水解作用以及对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和小白鼠的毒性。化合物的羧酸酯酶水解速度(CO2微升)的对数值和抗胆碱酯酶活性的负对数(pI50)与烷基诱导效应指数(I)之间都存在直线关系。化合物对家蝇毒性(LD50)的对数值与抗胆碱酯酶活性的负对数(pI50)之间大致有直线关系,但有些化合物距离直线较远,这可能由于在体内易于进行活化作用使毒性增高。化合物对小白鼠毒性(LD50)的对数值与羧酸酯酶水解速度(CO2微升)对数值之间,没有直线关系。说明羧酸酯酶的水解作用不是此类化合物解毒作用的唯一因素,可能包括磷酸酶的水解作用。所合成的化合物大部分部有选择毒性,其中APd的选择比率(LD50)小白鼠/LD50家蝇)最高,为221。
    松毛虫的种间杂交及杂种生物学的初步观察
    蔡邦华, 侯陶谦, 宋士美
    1965, 14(4):  347-359. 
    摘要 ( 2223 )   PDF (772KB) ( 6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根据1962—1963年间在北京实验证明: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lt.、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马尾松毛虫D.punctatus Walk.三种皆可互相杂交,并且比较容易进行。 2.马尾松毛虫和油松毛虫或赤松毛虫杂交后,其产卵率、孵化率皆达90%以上,杂种第一代亦可正常生长和发育。 3.赤松毛虫和油松毛虫杂交,对成虫的生活期及逐日产卵情况无明显影响。交配历时能达8小时以上,产卵率及孵化率皆达80%以上。 4.赤松毛虫与油松毛虫的杂种第一代幼虫(F1)明显地表现出杂种优势现象。7月24日—8月8日前孵化的幼虫,在当年完成一代虫的比率比亲虫为高。而F1的发育期则较亲虫为短。8月14日孵化的杂种第一代幼虫,在进入越冬时的平均体重比亲虫为高。 5.赤松毛虫与油松毛虫的杂种第一代可产生雌性和雄性成虫,并有一定的生殖能力。其成虫和油松毛虫回交,亦比较容易,孵化率可达90%以上,后代亦能正常生长发育。 6.如用分布较远两个地区的赤松毛虫和油松毛虫杂交(山东牟平的赤松毛虫和河北迁西的油松毛虫)其孵化率仅57%。再用杂种第一代成虫相互杂交(F2)孵化率仅51%。用杂种F1和赤松毛虫回交所产的卵不孵化。这些情况由于实验虫数较少尚不能做最后决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对杂交不育防治松毛虫的可能性,仍有研究余地。 7.由于赤松毛虫和油松毛虫室内杂交比较容易,且有杂种优势现象,因此在自然界分布连接的地区存在着种间杂交的可能性,就容易得到理解。在研究害虫种群数量消长关系时,除一般的气候性、生物性和营养性等因子外,杂种优势的作用亦不可忽视。
    中国网螱属记述(等翅目,犀螱科)
    夏凯龄, 范树德
    1965, 14(4):  360-382. 
    摘要 ( 1949 )   PDF (1355KB) ( 5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两型地里恙螨的研究
    王敦清, 陈天葆, 翁士珍, 廖灏溶
    1965, 14(4):  383-389. 
    摘要 ( 1695 )   PDF (376KB) ( 4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西藏昆虫考察报告(鞘翅目,金龟子科,丽金龟亚科)
    林平
    1965, 14(4):  390-394. 
    摘要 ( 2618 )   PDF (407KB) ( 5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东亚飞蝗生殖的研究——成虫生殖腺发育过程中几种主要成分的变化
    夏邦颖, 郭郛
    1965, 14(4):  395-403. 
    摘要 ( 1782 )   PDF (601KB) ( 7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东亚飞蝗卵巢在羽化后7天内,各种成分含量尚无显著变化,在第7—10天交配开始时出现明显变化,自羽化第10天以后各成分皆有迅速的增加。脂肪类物质、含氮和含磷化合物在卵巢中迅速积累,在第15—20天期间卵巢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所以在第20天以后各成分的平均含量逐渐下降。卵巢匀浆耗氧量(按每个卵巢每小时计)随着卵巢的发育逐渐增加,在羽化7—10天以后增长尤为显著,这说明卵巢发育过程中代谢速率的相应变化。但以每克卵巢每小时计,则在7—10天以后耗氧量下降。 睾丸中各种成分含量约于羽化后第10天左右达到最大值,交配以后其含量和耗氧量则趋于下降;这可能与排精有关。如依百分含量计,脂肪含量于羽化后7—10天期间有明显增加,含氮量在第5天时较高,总磷量在羽化初期偏高。耗氧量(依每个或每克睾丸每小时计算)于羽化后5—7天时处于较高水平。 上述结果表明雄蝗睾丸在交配之前即已发育成熟,而雌蝗卵巢只有在经过交配活动之后才迅速发育起来。
    有关赤眼蜂种鉴别的商榷
    曾省
    1965, 14(4):  404-410. 
    摘要 ( 2103 )   PDF (423KB) ( 6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Quednan,W.在1956、1960年连续发表文章,提出用生物学特性的标准来辨别赤眼蜂种或生态型,是具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但忽视雄外生殖器的构造。石井悌(Ishii,T.,1941)曾建议根据雄虫外生殖器的构造来区别几种赤眼蜂,并成立两个新种,即Trichogramma chilonis与T.jezoensis。因为制片的关系,雄外生殖器构造部分看不清楚,故他所绘的图是不甚完善的;作者现改进了制片方法,使赤眼蜂雄外生殖器内部构造,在显微镜检视下较为明显,特为补充,重行描述,并取北京地区玉米螟卵赤眼蜂(T.chilonis)与桃捲叶蛾卵赤眼蜂(T.minutum)作为典型,以资比较。同时发现这两种赤眼蜂的前翅毛列与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有显著的差异,特别是第6条纵毛行与第8条横毛行汇合处,前者有缺口,呈倒“八”字形,后者无缺口,呈倒“人”字形(图2,A、B);而且稻螟赤眼蜂雄外生殖器内不具“针”,故不同意Quednau把T.chilonis并入T.japonicum种内作为“同物异名”,而应该维持石井悌的T.chilonis 仍为—个独立种。 作者1963,年在辽宁省丹东市郊区于柞蚕卵内发现一种食胎赤眼蜂(Trichogramma embryophagum (Hartig)),在国内为初次记载,确是产雌性孤雌生殖型。
    从某些农业昆虫的分布来讨论古北、东洋两地区在我国秦岭以东的分界线问题
    章士美
    1965, 14(4):  411-419. 
    摘要 ( 1884 )   PDF (678KB) ( 4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系以某些主要农业害虫的分布资料为依据,来讨论古北、东洋两地区在我国秦岭以东的分界线问题。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中外学者对于这条界线摆法的几种不同意见。第二部分将194种农业昆虫在我国秦岭以东的交杂渗透情况,依长城、黄河、淮河、长江、南岭等五条界线,列举它们分布区(或为害区)的南限或北限。第三部分讨论了古北、东洋两地区在豫鄂一带的分界线,提出应摆在淮河以南,即将河南南部的南阳盆地及信阳专区,亦划入东洋区中。第四部分进一步讨论了两地区在江、浙一带的分界线问题,则主张划在长江北岸,比较妥当。
    兰州地区枣树新害虫——枣绮夜蛾
    曹振良, 王克恭
    1965, 14(4):  420-422. 
    摘要 ( 1893 )   PDF (157KB) ( 5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