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65年 第1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65-10-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丙种射线对玉米螟卵巢组织作用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孙少轩, 李伟绩
    1965, 14(5):  423-431. 
    摘要 ( 1804 )   PDF (697KB) ( 6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钴60的丙种射线处理不同发育期的玉米螟雌蛹,观察其卵巢内原卵区与发育中印包囊的组织病变,发现在不同剂量(16000、20000及30000伦)及不同处理时期下射线的作用均相同。滋养细胞核在其内分裂周期的一定阶段对射线甚为敏感,其破坏造成整个卵包囊的退化。卵原细胞在其有丝分裂周期的敏感阶段处理时亦被破坏,而在其抗性阶段处理时则可正常发育,但形成显性致死卵。试验中未曾发现卵巢肿瘤。如包囊内卵的退化与吸收并不是射线的直接破坏作用,而是卵包囊正常代谢被破坏后卵包细胞的消黄作用。前卵包上皮、卵包细胞、卵巢管鞘及侧输卵管等来自中胚层的组织不受射线的影响。
    粘虫的血糖代谢
    刘芳, 冯慧
    1965, 14(5):  432-440. 
    摘要 ( 2060 )   PDF (588KB) ( 7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通过纸上层析和化学方法,研究了粘虫在蛹化前后各虫期血淋巴液中的总糖、海藻糖、葡萄糖和血淋巴的还原值,并与蓖麻蚕进行了比较。此外,还测定了血淋巴海藻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在蛹化前后血淋巴液中的总糖与海藻糖,自末龄幼虫进食以后开始大量积累,到幼虫老熟时达最高。在幼虫蜕皮和停食化蛹过程,血糖含量明显地减少。雌体含量均高于雄体。血淋巴液中的糖量变化与粘虫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2)和蓖麻蚕相似,在蜕皮和停食以后的化蛹过程,血淋巴中的还原值显著增加,这种增加主要是由于葡萄糖、核糖以及其它还原物质的出现或数量的增加所引起。3)末龄幼虫血淋巴液中的总糖及海藻糖的百分比含量,均比同虫期的蓖麻蚕的含量低2—5倍。粘虫幼虫血淋巴中的海藻糖量只占总糖的66.3%—94%,而蓖麻蚕则为98%—100%。4)幼虫血淋巴中的海藻糖酶活力与家蚕、蓖麻蚕的相同,均在进食期间无活力表现或活力极低;在幼虫蜕皮和化蛹过程则明显出现活力。5)血淋巴液中的糖量变化与海藻糖酶活力变化有明显的负相关。文中还分析和讨论了粘虫血糖代谢的特点以及各种糖类物质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蜜蜂(Apis mellifera L.)蛹期呼吸代谢的测定
    夏邦颖, 郭郛
    1965, 14(5):  441-445. 
    摘要 ( 2177 )   PDF (293KB) ( 6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饰额短须寄蝇的研究
    杨榅, 郭景阳, 叶增芳
    1965, 14(5):  446-460. 
    摘要 ( 2052 )   PDF (876KB) ( 6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饰额短须寄蝇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小地老虎幼虫期的重要天敌。它对第一代和第二代小地老虎的寄生效率,分别为10.2%和34.7%。 该蝇在呼和浩特地区一年发生三代。第—代寄生期在5月下旬和6月间,第二代寄生期在7-8月,以第三代(越冬代)幼虫在警纹地老虎或黄地老虎末龄幼虫体内越冬。各世代历期,第一代大致为45天,第二代平均为51天,越冬代约长达8个半月余。 各世代的羽化率,常因蛹的坏死和重寄生等原因而有所减低,第一代羽化率为70.5%,第二代为81.2%:羽化时刻,雌雄两性均以上午6—8时最盛,而羽化期两性亦基本上一致。成虫羽化后,当天就能交配;一头雄蝇一般能交配10余次,一头雌蝇亦可受交2-3次。雌性比率,第一代为58.2%,第二代为56.6%。成虫大多活动在开花的作物上,取食紫花野豌豆、胡萝卜和荞麦等的花蜜。补充营养与成虫的寿命关系很大,用蜂蜜稀释液饲喂,第—代雌蝇平均寿命13.6天比不喂蜜的7.0天增加0.94倍,雄蝇平均寿命12.0天比不喂蜜的5.7天增加1.11倍:第二代在喂蜜的情况下,寿命的延长更为显著。补充营养的重要作用还明显表现在雌蝇的繁殖力上,没有饲喂蜂蜜只给清水的雌蝇概不产卵。本种寄蝇为卵胎生,卵的胚胎在母体内即已发育成熟,这种胚胎卵无卵壳似幼虫。胚胎卵陆续被产出,分散产于寄主活动的土表和寄主的食料植物上。产卵量很大,如能基本上产完,一雌可产1,000多粒。胚胎卵从母体产出后不久即脱下胎皮而成为真正的幼虫,自此开始至侵入寄主体腔这一自由生活阶段,称“闯蚴”。闯蚴寿命的长短与所在的处所有关,在植株上的比在土表上的要长,前者平均寿命为7.5天,后者为4.2天。闯蚴以蠕动方式爬行,活动范围一般在1—3厘米,最远可至8厘来。闯蚴从寄主体皮侵入,在寄主三龄以后侵入的才能寄生发育。侵入时寄主龄期愈大对寄蝇幼虫的发育愈有利,不仅发育期缩短,而且体长也随之增大。在—个寄主体内,只能完成一头寄蝇幼虫的发育。发育成熟后,即钻出寄主体皮,大多附于寄主残体上在土中化蛹。 本种寄蝇遭受一种锤角细蜂Trichopria sp.重寄生,第一代寄蝇的重寄生率为1.97%。该寄生蜂以蛹在第二代本种寄蝇蛹壳内越冬。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Obraztsov的研究
    徐庆丰, 郭守桂, 韩玉梅, 冯真, 张荣, 李义忠
    1965, 14(5):  461-479. 
    摘要 ( 2660 )   PDF (1003KB) ( 6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大豆食心虫是我国东北地区大豆上的重要害虫。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越冬。成虫于七月下旬至九月上旬间出现,盛期在八月中旬左右。于成虫盛期后3—5天和10—12天为卵及幼虫孵化盛期。卵及幼虫孵化盛期历年比较一致,而成虫发生盛期个别年有所不同,其原因主要与气象条件有关,尤其是和降雨关系比较密切。成虫的寿命与产卵和温、湿度有密切关系,高温、低湿成虫寿命短,同时也影响到卵的发育和孵化。新孵化的幼虫在豆荚上停留时间很短,入荚时在荚面筑了一个丝网,为药剂防治造成一定的困难。幼虫在入荚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死亡,不同大豆品种中幼虫死亡率是不同的,最高达92.0%,最低仅为16.0%,可见在大豆中有较好抗虫性品种的存在,这是值得利用的一个因素。幼虫于豆荚内取食至老熟即脱荚,于土内3—15厘米处筑茧越冬,潜土深度以3—6厘米最多,作茧部位以壠台上为主。幼虫在土内生活期长达十个月以上,其越冬死亡率平均为14.26%,但在化蛹前死亡率高达45.33—82.27%,蛹前幼虫死亡率高主要是生活力减弱所致,而蛹对环境适应力更较幼虫为低,如埋于3厘米以下或土壤湿度低于5%时,则完全不能羽化。因此,利用农业防治具有很大意义。 关于防治此虫的办法:栽培抗虫品种,如铁荚四粒黄及吉林一号大豆品种,可较现有一般推广品种(小金黄一号)降低虫食率50—70%,其次是推行耕、耙豆后麦茬,提倡较远距离轮作以及使玉米混作大豆及大豆小麦间作等均能减轻为害。在为害严重地区须进行药剂防治:在成虫发生盛期撒布6%666和6%666+5%DDT(4:1)混合粉剂。于幼虫孵化盛期前撒布6%666+5%DDT(4:1)混合粉剂均有良好效果(70%以上),但后者在多雨年份效果不稳定,宜采用2%百治屠粉剂,雨季使用效果亦能稳定在70—80%。
    茉莉叶螟的初步研究
    洪若豪
    1965, 14(5):  480-488. 
    摘要 ( 2769 )   PDF (449KB) ( 4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茉莉叶螟是福建茉莉的重要害虫之一。在福州一年发生10个重迭世代,完成一代需时18—167天。以幼虫在树丛叶片间越冬,3月底或4月初出现成虫。雌蛾产卵块在叶片上或粘结一团悬掛于虫丝上,最多产卵201粒,卵期2.5—10天。幼虫吐丝缀枝叶,躲匿其中食害叶片、花蕾和小枝,引起树枝枯死不能萌芽开花。幼虫期9—140天。幼虫在树丛间化蛹,悬挂于被害枝叶的虫丝上,蛹期4一23天。天敌以大腿小峰(Brachymeria obscurate Walker.)、姬蜂(Xanthopimpla punctata Fabricius)、寄生蝇(Nemorillamaculosa Meig.)及一种细菌的寄生率较高。 本文还作了茉莉叶螟的形态描述,并提出防治意见。
    我国赫坎按蚊群内中华按蚊不同类型的研究——Ⅲ.成虫的形态比较
    马素芳
    1965, 14(5):  489-499. 
    摘要 ( 2009 )   PDF (704KB) ( 4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是我国赫坎按蚊群内中华按蚊不同类型研究的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通过卵的形态比较,肯定了四个类型。但在本文内又增加了一型,简称X型。对各型的成虫做了详细的描述及比较,并找出可靠的区别特征。从检查的标本中,也发现这些类型,形态变异也很大,主要表现在触须白环及黑环的长短,翅上斑点大小及有无,如端前白斑、端白斑等,后腿跗节的白环宽窄等,这些变化在鉴定工作中应加以注意。并将我国的中华按蚊各类型与马来亚、日本及菲律宾的类型做了比较及分析。
    东亚飞蝗两型马氏管萤光物质纸层析比较研究
    王敏慧, 冯喜昌, 赵文芳
    1965, 14(5):  500-505. 
    摘要 ( 1905 )   PDF (311KB) ( 5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山东农村淡色库蚊生态习性的调查研究
    李辉汉, 樊天宝, 胡玉祥, 张鲁昌, 苗有光, 元素会, 王家庆
    1965, 14(5):  506-510. 
    摘要 ( 1859 )   PDF (288KB) ( 5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天津地区常见蝇类昼夜活动习性的初步观察
    谢醒民, 史曾锐
    1965, 14(5):  511-514. 
    摘要 ( 1846 )   PDF (202KB) ( 5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