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编辑部招聘启事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95年 第3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5-02-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大豆蚜触角嗅觉感器结构及其功能
杜永均 严福顺 唐觉
1995, 38(1): 1-7.
摘要
(
3691
)
PDF
(3146KB) (
12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大豆蚜
Aphis giycines
各型触角上嗅觉感器的细微结构,结合触角电位记录,发现大豆蚜有翅孤雌生殖蚜对萜烯衍生物的感受部位在第6节原生感器上,而萜烯烃类则在第5节原生感器上,两原生感器都对绿叶气味和芳香类起嗅觉反应。末端2节上还有其它化学感器对植物气味起反应。因此,各型对植物气味的感觉部位在末端2节上。各型对报警信息素的作用部位主要在第6节原生感器上,无翅型第5节原生感器和有翅型第3节次生感器也有一定的感觉能力。
Select
马尾松毛虫雄蛾触角毛状感受器的细微结构
张善干 马淑芳 付宏兰 陈德明
1995, 38(1): 8-12.
摘要
(
5108
)
PDF
(5194KB) (
9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gus
(Walker)雄蛾有一对羽毛状触角。在触角鞭节的每对侧枝的内侧(迎风面)着生许多毛状感受器。每个毛状感受器由几丁质表皮毛及位于其下的三个感觉神经原和三个呈同心排列的辅助细胞-鞘原细胞、毛原细胞和膜原细胞构成。几丁质表皮毛上有许多孔。毛腔内充满感受器淋巴液。感觉神经原发出的树状突伸入毛腔,浸浴于感受器淋巴液内。这些结构特征表明它是一种司嗅觉的化学感受器。雄蛾终生不取食,推断它的嗅觉感受器主要用以感受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帮助寻找配偶。
Select
磷化氢、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对腐食酪螨成螨的生物学效应
翦福记 陈启宗 陆安邦
1995, 38(1): 13-19.
摘要
(
3455
)
PDF
(461KB) (
10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腐食酪螨
Tyrophagus putretcentiae
(Schrank)成螨在0%、8%、16%(容积比)CO
2
气体中耗氧量随CO
2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在32%、64% CO
2
:气体中,该成螨的耗氧量反倒低于其在正常大气中的耗氧量。在0%、8%、16% 32% 64%CO
2
与0.05mg/LPH
3
混合气体中该戍螨对PH
3
的吸收量分别为1.11±0.92、1.79±0.56 、5.14±1.13、7.60±1.80、8.08±0.85μg/hr'g,在同一CO
2
浓度条件下试螨对PH
3
的吸收量在高浓度PH
3
(0.45mg/L)中明显大于在低浓度PH
3
,(0.05mg/L)中,但PH
3
,吸收量的增加倍数远远低于PH
3
浓度的增加倍数。PH
3
,对该螨过氧化氢酶的抑制体内酶高于离体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受PH
3
抑制则相反。被PH
3
抑制的过氧化氢酶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恢复时间分别为二周和一周。本文还对PH
3
的可能杀螨机理及CO
2
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Select
棉铃虫对氰戊菊酯抗性遗传分析
吴益东 沈晋良 尤子平
1995, 38(1): 20-24.
摘要
(
2849
)
PDF
(246KB) (
13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采用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回归线(LD-P线)分析法, 利用室内选育的棉铃虫
Heliccverpa armitera
(Hubner)对氰戊菊酯抗性晶系和敏感品系,研究了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为多基因遗传,其主要基因为不完全显性,抗性不属性连锁遗传。利用增效剂对抗性机理进行的研究表明,多功能氧化酶(MFO)是棉铃虫对氰戊菊酯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因子,因此,可以推断多功能氧化酶基因为不完全显性。
Select
辛硫磷和溴氰菊酯混剂对家蝇抗性发展的影响
张文吉 韩熹莱 李学锋 袁正安
1995, 38(1): 25-29.
摘要
(
2836
)
PDF
(268KB) (
10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家蝇(
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uart
)为试虫,用辛硫磷溴氰菊酯单剂及不同配比的混剂进行汰选试验。所有混剂选育的家蝇抗性发展都很缓慢,而单剂抗性发展都很快。增效试验表明,辛硫磷与溴氰菊酯混配有明显增效作用,特别是对抗性品系。生化分析结果表明,对澳氰菊酯的抗性发展与酯酶的酶活升高有关。对辛硫磷抗性发展与多功能氧化酶的酶活升高和乙酰胆碱酯酶敏感性降低有关。混剂选育的家蝇其对单剂的敏感性的变化及酶系的变化,随着混剂的配比而变化。
Select
水稻三种害虫组合侵害及对籽粒生长的影响
吴进才 梁家荣(
1
) 张凤举 葛玉
2
1995, 38(1): 30-37.
摘要
(
2695
)
PDF
(408KB) (
9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江淮稻区水稻害虫发生特点,于1991-1992年在网室和田间采用全组合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白背飞虱
Sogatella furcifera、
稻纵卷叶螟
Csapkelocrocis medinalis、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三种害虫的组合侵害及对籽粒生长的影响。用生长曲线方程拟合籽粒生长过程。由生长曲线方程推导的一些参数分析害虫组合侵害对强、弱势粒生长的影响。分析 结果表明三种害虫组合侵害主效和互作效应均对水稻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害虫组合侵害的加重,最大生长速率V
max
、旺盛生长期积累的干物重GT等参数变小。田间和网室试验结果表 明害虫组合侵害对弱势粒的影响大于对强势粒的影响。
Select
粘虫幼虫密度对成虫飞行与生殖的影响
罗礼智 李光博 曹雅忠 胡毅
1995, 38(1): 38-45.
摘要
(
3105
)
PDF
(493KB) (
12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道了不同幼虫密度下(1、10、20、30、40头/瓶-850m1)粘虫蛾飞行能力与产卵量的变化情况。对未取食1日龄成虫12h飞行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幼虫密度羽化的成虫飞行力差异显著(
P
<0.05),其中以10头/瓶羽化的成虫飞行时间最长(平均225.4分),飞行距离最远(平均17.5km),飞行超过120min的个体为61.1%,超过10 km的为55%。其它处理的各项参数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粘虫蛾的翅长、翅宽、翅面积和翅负荷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除翊负荷外,其余各项参数在处理间的差异显著(
P
<0.05)。成虫飞行能力与蛹重或翅负荷不呈直线相关,但与蛹重具有一定的关系:当蛹重为300-400mg时, 强飞行个体均超过50%, 当小于300mg或大于400mg时,强飞行个体比例下降,当小于225mg时,强飞行个体为零。处理间的成虫产卵量差异显著(
P
<0.05),且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内的蛹重与成虫产卵量的关系不明显,但密度间的蛹重与产卵量的关系高度相关(
r
=0.78,
P
<0.01)。这些结果表明,当粘虫幼虫密度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便可能促使成虫迁飞,而不是等到种群密度很高时才进行迁飞。
Select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生物学
丁德诚 潘务耀 唐于颖 谢国林 连俊和
1995, 38(1): 46-53.
摘要
(
3314
)
PDF
(488KB) (
10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
Cocvobius azumai
Tachikawa是松突圆蚧
Hemiberlesla pitysophila
Takagi的重要寄生蜂,1987-1989年从日本引入我国广东省。对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形态、发育、繁殖、成虫寿命和取食寄主行为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该蜂的雌性幼虫是松突圆蚧雌蚧的初级内寄生蜂,而雄性幼虫则是次级寄生蜂,重寄生在同种或它种膜翅目的老熟幼虫、预蛹和蛹上。雌雄两性的形态在所有发育阶段均不相同。交配过的雄蜂喜欢寄生产卵初期和盛期的雌成蚧,对巳寄生的寄主具有识别能力。在19.7℃一30.9℃变温条件下每头雌蜂平均产卵14.95粒,约60%的卵是在最初3天内产出。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雌性蜂在21℃,24℃,27℃和30℃时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平均历期分别为41.24,32.60,25.60和23.00天,发育起点温度10.1℃,有效积温448.3日度。该蜂在广东省一年发生。9-10代。
Select
伪稻蝗及其近缘属的细胞学分类
马恩波 郭亚干
1995, 38(1): 54-60.
摘要
(
2731
)
PDF
(2244KB) (
9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采用染色体c带核型和银染核仁组成区定位分析方法对我国分布的伪稻蝗属(
Pseudoxya
)、稻蝗属
(Oxya)
和卵翅蝗属
(Caryanda)
进行了细胞学水平的系统分类研究。 结果表明,作为近缘属,此三属在常规核型和c带标志性带纹分布方面显示出一些共同特点, 表明其相互近缘的共性,然而在c带带纹分布型式及核仁组成区定位方面各有其特点,差异明显,这又是其属间相互独立的个性所在。由此,本文探讨了此三属之间细胞水平的分类学关系及该技术在细胞学分类学研究中的应用意义。
Select
疆芫菁科的区系组成及药用价值(鞘翅目:芫菁科)
黄人鑫 张桂林 邵红光 侯艳君
1995, 38(1): 61-66.
摘要
(
3264
)
PDF
(354KB) (
11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调查表明,新疆芫菁科(Meloidlc)昆虫有41种,分隶于5属,以斑芫菁属
Mylabris
F.种类最多,达32种,占78.0%;在41种中,有10种为我国首次纪录。区系组成含中亚细亚,蒙古,欧洲,准噶尔和泛古北种五种成分,其中以中亚细亚种最多,达23种,约占56.0%。芫菁是药用昆虫,对常见的10种芫菁药用有效成分-斑蝥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其中,种含量较高,药用价值明显。
Select
甘肃省马鬃山地区蝗虫新种 (直翅目:蝗总科)
郑哲民 马守伦
1995, 38(1): 67-71.
摘要
(
2245
)
PDF
(301KB) (
10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湖北蝗虫一新种记述(直翅目:斑腿蝗科)
王裕文
1995, 38(1): 72-74.
摘要
(
2223
)
PDF
(158KB) (
9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分齿亚科一新属四新种(齿目:齿亚目,分蜡科)
李法圣
1995, 38(1): 75-82.
摘要
(
2075
)
PDF
(445KB) (
10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菊网蝽属一新种及二中国新记录(半翊目:网蝽科)
齐宝瑛 能乃扎布
1995, 38(1): 83-86.
摘要
(
2557
)
PDF
(280KB) (
9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中国毛根蚜属研究及新种记述(同翅目:瘿绵蚜科)
张万玉 张广学 田士波
1995, 38(1): 87-91.
摘要
(
2367
)
PDF
(219KB) (
9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乌叶蝉属一新种——黄斑乌叶蝉(同翅目:叶蝉总科,扁叶蝉科)
王瑞珍 马秀珍
1995, 38(1): 92-94.
摘要
(
2875
)
PDF
(132KB) (
10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印度隐翅虫属云南一新种及一中国新记录(鞘翅目:隐翊虫科,胸片隐翅虫亚科)
郑发科
1995, 38(1): 95-96.
摘要
(
2435
)
PDF
(94KB) (
8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夜蛾科卵的分类(鳞翅目)(一)
卢筝 王素梅 周静若 丁传生 郁枫
1995, 38(1): 97-102.
摘要
(
3204
)
PDF
(7099KB) (
9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记述了12种夜蛾的卵。 从不同方向的电镜像片显示出他们的形状和被用作分类的特征,包括精孔区的形态特征,纵脊和横道的状况,气孔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小室的形状和表面结构,以及腹面的细微构造。
Select
湖南省角怒茧蜂属一新种(膜翅目:茧蜂科,怒茧蜂亚科)
游兰韶 周至宏
1995, 38(1): 103-105.
摘要
(
2407
)
PDF
(168KB) (
10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西藏库蠓和印度库蠓雄蠓的发现与描述(双翅目:蠓科)
瞿逢伊 王绪勇 邓威玉
1995, 38(1): 106-108.
摘要
(
2556
)
PDF
(116KB) (
10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福州虻属一新种(双翅目:虻科)
徐保海 许荣满
1995, 38(1): 109-111.
摘要
(
2456
)
PDF
(104KB) (
9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叶刺瘿螨亚科三新种记述(蜱螨亚纲:瘿螨科)
匡海源
1995, 38(1): 112-116.
摘要
(
2387
)
PDF
(944KB) (
8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RAPD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
鲁亮 归鸿
1995, 38(1): 117-122.
摘要
(
3077
)
PDF
(841KB) (
13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RAPD)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DNA分子水平上 的大分子多态检测手段。由于它具有简捷、灵敏、对材料要求不高,取材少、成本低等优点, 备受人们青睐,在遗传学、分子进化、生物分类等领域被广泛地运用。在昆虫分类的过程中, 由于昆虫的种类繁多,形态、生态差异很大,许多在其它领域被广泛运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不能在昆虫分类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在昆虫分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却又需要用涉及遗传本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就RAPD技术的特点及其在解决昆虫分类中的问题时的优势作一简介。
Select
SO2 污染油菜对桃蚜的影响
龚佩瑜 吴坤君 李秀珍
1995, 38(1): 123-126.
摘要
(
2188
)
PDF
(284KB) (
9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