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编辑部招聘启事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2年 第4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2-02-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2-十三烷酮对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作用
于彩虹,高希武,郑炳宗
2002, 45(1): 1-7.
摘要
(
2867
)
PDF
(362KB) (
11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将2-十三烷酮按0.005%~0.01%(重量比)的浓度加到棉铃虫人工饲料中,连续诱导3代,测定棉铃虫中肠和脂肪体中细胞色素P450(cyt-P450)含量以及与标准配基(正丁醇、吡啶、苯胺、环己烷)形成的氧化型结合光谱。2-十三烷酮诱导品系的中肠cyt-P450与CO结合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在449 nm处,脂肪体cyt-P450与CO结合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在450.7 nm处。中肠cyt-P450除了在450 nm附近存在一个吸收峰外,在通入CO后依次在414、415、418 nm附近出现吸收峰,随后该峰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第31次扫描)在420 nm处又开始出现一个弱吸收峰。2-十三烷酮诱导品系的中肠、脂肪体cyt-P450与4种标准配基形成的差光谱与对照相比在峰型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肠cyt-P450与正丁醇形成双峰双谷的光谱;脂肪体cyt-P450与正丁醇形成的光谱最大吸收峰在416.61 nm处,波谷在424.91 nm处;中肠cyt-P450和脂肪体cyt-P450与吡啶形成的光谱为典型的Ⅱ型光谱,而与环己烷形成的光谱为不典型Ⅰ型光谱;中肠和脂肪体的cyt-P450与苯胺形成典型的Ⅱ型光谱,最大吸收峰分别在443.30和428.92 nm处,最小吸收分别在402.30和401.00 nm处。
Select
家蚕抑前胸腺肽类似物的活性鉴定和结构分析
刘新
1
,华跃进
1*
,陈熙
1
,徐步进
1
,田中良明
2
2002, 45(1): 8-13.
摘要
(
2829
)
PDF
(347KB) (
8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家蚕
Bombyx mori
抑前胸腺肽的氨基酸序列作为基础,通过氨基酸残基的添加、减少和置换,人工合成了一组与家蚕抑前胸腺肽结构类似的多肽。利用家蚕前胸腺体外培养技术,结合蜕皮激素放射免疫分析方法,鉴定了与抑前胸腺肽结构类似的多肽的生理活性,并对它们的活性特征、化学参数、结构和功能、信号传导途径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和分析。类似物899808的生物学功能与抑前胸腺肽的相同而且活性近似;类似物899805和899809对家蚕前胸腺蜕皮激素的生物合成表现出随浓度增加而增加的促进作用,而低浓度下几乎不促进;899803、899804、899806和899807类似物对家蚕前胸腺蜕皮激素的生物合成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它们的浓度有着依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对抑前胸腺肽的氨基酸序列作任何改变,都导致其生理活性的下降、丧失甚至相反的活性。
Select
沃尔巴克氏体在中国三种稻飞虱中的感染
甘波谊,周伟国,冯丽冰,沈大棱,李昌本
2002, 45(1): 14-17.
摘要
(
3184
)
PDF
(326KB) (
13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PCR方法检测了采集于不同地域稻田的3种稻飞虱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
Wolbachia
)的感染,发现灰飞虱
Laodelphax striatellus、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白背飞虱
Sogatella furcifera
为沃尔巴克氏体所感染。克隆了编码沃尔巴克氏体外膜蛋白质的wsp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对wsp的RFLP分析证实了这些飞虱为单一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研究了灰飞虱中沃尔巴克氏体所诱导的胞质不相容性及其在不同地域灰飞虱中的分布。还发现能寄生于上述3种飞虱的稻虱红螯蜂也受同种沃尔巴克氏体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可能通过这种寄生蜂在不同昆虫间横向传播。
Select
登革Ⅱ型病毒在白纹伊蚊体内分布的研究
谢超,赵彤言,杨发青,陆宝麟
2002, 45(1): 18-23.
摘要
(
3038
)
PDF
(1029KB) (
10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蚊虫连续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登革Ⅱ型病毒(DEN-2)感染白纹伊蚊
Aedes albopictus
后的散播时间、程度及组织器官的感染顺序进行监测,以了解DEN-2在媒介白纹伊蚊体内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大剂量感染登革Ⅱ型病毒后,在蚊虫消化道的主要部位以及大多数组织器官包括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在内,如涎腺、脑、神经节等亦检测到病毒抗原。登革Ⅱ型病毒一旦感染并逸出中肠会迅速侵染其它组织。从各组织感染率的高低推断,病毒逸出中肠后通过血淋巴传播到其它组织的顺序通常为:前肠、涎腺、咽部神经节、脑及食管下神经节、后肠及复眼的小眼等。
Select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聚集体特性及与其它包涵体蛋白的血清学关系
孙国勋,秦启联,蔡秀玉,丁翠
2002, 45(1): 24-29.
摘要
(
2841
)
PDF
(862KB) (
11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纯化的多角体碱解释放多角体蛋白,经等电点沉淀和柱层析对多角体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结合SDS-PAGE、免疫双向扩散、免疫电镜等方法,证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的多角体蛋白以聚集体形式存在。用ELISA法检测包涵体蛋白之间的血清学关系,结果表明,与黄地老虎颗粒体病毒(AsGV)和粘虫颗粒体病毒(PsGV)颗粒体蛋白相比较,HaNPV多角体蛋白与葡萄天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rNPV)和黄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AsNPV)多角体蛋白之间的血清学关系更为密切。
Select
旋花蛾性信息素成分的鉴定
曹宛虹,何洪巨
2002, 45(1): 30-34.
摘要
(
2735
)
PDF
(313KB) (
10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提取和鉴定了杂草田旋花
Convolvulus arvensis
的天敌旋花蛾
Tyta luctuosa
的性信息素主要成分,并应用风洞实验对雄蛾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腺体提取物和雌蛾求偶时所释放的主要性信息素成分均为2种化合物:顺-9-十四碳烯醛(Z9-14∶Ald)和顺-11-十六碳烯醛(
Z
11-16∶Ald)。腺体提取物中2种化合物的总量在个体间差异很大(22~167 ng),但二者的比率相对稳定(
Z
9-14∶Ald/
Z
11-16∶Ald=0.3±0.15)。雌蛾所释放的性信息素量及比率在个体间也存在差异。每只雌蛾求偶时平均每小时释放94 ng Z9-14∶Ald和45 ng
Z
11-16∶Ald,平均比率为2.2。风洞实验结果显示,48%的雄蛾可被合成的性信息素混合物(0.4 μg
Z
9-14∶Ald, 2 μg
Z
11-16∶Ald)引诱完成逆风飞行并最终触及刺激源,而2种对照组(以求偶期雌蛾或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为刺激源)的引诱率则分别为62%和44%。
Select
蝶类复眼小眼面表面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陈伟之
1
,杨思咸
1
,李素梅
2
,杨丽娟
1
2002, 45(1): 35-40.
摘要
(
3481
)
PDF
(1452KB) (
11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6种蝶复眼小眼面的表面结构。发现小眼面表面覆盖着均匀的小圆形凸起颗粒,在中央处有一由凹凸及纹褶构成的特殊结构。这种结构在蝶类各科之间有明显区别,表现其各自的不同特征。
Select
家蚕味觉电生理反应的个体差异
崔为正
1
, 牟志美
1
, 王彦文
1
, 徐俊良
2
2002, 45(1): 41-46.
摘要
(
3185
)
PDF
(353KB) (
10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讨家蚕
Bombyx mori
人工饲料饲养发育不齐的生理原因,从同一蚕品种中挑选出对人工饲料摄食性不同的个体,用电生理学方法测定了下颚瘤状体味觉感器对4种代表性物质(蔗糖、肌醇、大豆粉提取物和柠檬酸)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栓锥感器Ss-Ⅰ对蔗糖等促食物质的反应以及栓锥感器Ss-Ⅱ对大豆粉提取物等阻食物质的反应,均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在临界浓度下,低摄食性个体的放电脉冲频率显著高于高摄食性个体。说明低摄食性蚕的味觉反应比高摄食性蚕敏感。
Select
印楝素乳油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
侯有明
1
, 庞雄飞
2
, 梁广文
2
2002, 45(1): 47-52.
摘要
(
2987
)
PDF
(317KB) (
11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室内外系统试验探讨了印楝素乳油对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其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成虫产卵的显著忌避作用、对幼虫的拒食作用以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减少幼虫危害力等方面。印楝素乳油0.005 mL/L处理对成虫的忌避率为78.3%,对幼虫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71.8%和62.9%, 幼虫总取食量是对照的59.0%, 使小菜蛾种群趋势指数(
I
值)降为2.4,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IIPC
)为0.1079。采用状态空间分析法就印楝素乳油施用后小菜蛾种群数量动态的模拟分析亦表明,其显著的控制作用表现在种群发展初期对成虫的忌避作用。
Select
几种杀虫剂对棉铃虫头部酯酶的联合抑制作用
刘贤进,余向阳,高渊,董健
2002, 45(1): 53-57.
摘要
(
3042
)
PDF
(245KB) (
11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测定了几种药剂及其组合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头部酯酶活性的独立与联合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久效磷、敌百虫、呋喃丹对酯酶活性抑制中浓度分别为:2.4443×10
-6
、3.4562×10
-7
、2.6302×10
-5
mol/L。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久效磷与呋喃丹对酯酶抑制方式为竞争性抑制,敌百虫为非竞争性抑制。久效磷+敌百虫与敌百虫+呋喃丹两种药剂组合处理后,对酯酶抑制均增强,抑制中浓度分别为:1.0846×10
-6
、5.1786×10
-6
mol/L,对酯酶的抑制作用属非竞争性抑制作用。而久效磷+呋喃丹组合对酯酶抑制活性相加,为竞争性抑制作用。结果说明杀虫剂与酯酶的药代动力学互作对混剂的酯酶的抑制作用方式和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Select
桔全爪螨的抗药性选育及其解毒酶活力变化
孟和生, 王开运, 姜兴印, 仪美芹
2002, 45(1): 58-62.
摘要
(
2610
)
PDF
(267KB) (
10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室内模拟田间药剂的选择压力,用齐墩螨素和甲氰菊酯对桔全爪螨
Panonychus citri
逐代处理,以选育其抗药性种群。选育至12代,对齐墩螨素抗性增长到7.30倍,对甲氰菊酯抗性增长到17.11倍。增效剂和离体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抗性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都提高了;推测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的增加是桔全爪螨对甲氰菊酯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
Select
植物气味化合物对棉铃虫产卵及田间诱蛾的影响
方宇凌, 张钟宁
2002, 45(1): 63-67.
摘要
(
3006
)
PDF
(321KB) (
12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研究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对17种植物气味物质的嗅觉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棉铃虫雄蛾、雌蛾对所试各种植物气味物质均无明显的嗅觉反应差异,不同种类的气味物质能引起不同的EAG反应。对其中的几种植物气味物质进行了引诱产卵实验及田间诱蛾实验,结果表明:某些寄主植物的挥发性次生物质显示出较好的引诱产卵活性,且对棉铃虫性诱剂具有增效和协同作用。田间实验数据显示,增加了植物气味物质的棉铃虫性诱剂与单一的棉铃虫性诱剂相比差异显著。
Select
长江中游稻区夏季飞机航捕迁入褐飞虱的轨迹分析
华红霞
1
, 邓望喜
1
,李儒海
2
2002, 45(1): 68-74.
摘要
(
2402
)
PDF
(353KB) (
11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1977~1979年3年的7月份飞机航捕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的资料, 应用轨迹分析模型,得出了长江中游稻区夏季迁入褐飞虱的中尺度虫源地及迁入路径。1)湘东北-鄂东南稻区虫源来自桂中至湘中稻区(24°~ 28°N,109°~114°E),褐飞虱的迁入路径有两条:①柳州→桂林→衡阳→该区;②柳州→桂林→邵阳→该区。2)赣北-鄂东稻区虫源来自桂中至赣西稻区(24°~29°N,110°~115°E),褐飞虱的迁入路径有一条:蒙山→倏县→宜春→该区。3)湘中、东部稻区虫源来自桂南至湘南稻区 (23°~27°N,109°~113°E),褐飞虱的迁入路径有一条:南宁→柳州→桂林→该区。
Select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飞虱虫疠霉对桃蚜生殖力和内禀增长力的影响
徐均焕, 冯明光, 余伟
2002, 45(1): 75-79.
摘要
(
3072
)
PDF
(289KB) (
10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7日龄桃蚜
Myzus persicae
用高剂量飞虱虫疠霉
Pandora delphacis
接种后,饲养于不同温(10~30℃)、湿(74%~100%RH)度组合条件下观察其生殖力及内禀增长力(r
m
) 的变化。结果表明,被接种个体生殖力比对照显著降低,且下降幅度受温度、湿度及温湿互作的影响。在各处理组合中,尤其以20~30℃和95%~100%RH的条件下下降更为明显。各处理r
m
在不同温度间差异显著,均随温度呈抛物线形变化,25℃下达最高,但不同湿度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被接种蚜的r
m
>除10℃与各湿度组合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温湿组合下均显著低于对照。上述分析表明,飞虱虫疠霉的侵染能显著影响桃蚜生殖力及r
m
,尤其是在桃蚜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内效果最为明显。
Select
温度和湿度对麦长管蚜飞行能力的影响
程登发,李红梅, 孙京瑞, 陈巨莲
2002, 45(1): 80-85.
摘要
(
3247
)
PDF
(500KB) (
13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计算机控制的微小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了温度、湿度对麦长管蚜
Sitobion avenae
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于飞行的温度为12~22℃,湿度为60%~80%。在温度8℃以下或25℃以上,其飞行能力明显降低。在温度18℃时,麦长管蚜的平均飞行时间、飞行距离最大分别为3.101 h、3.676 km。在相对湿度40%、60%和80%时,飞行时间分别为1.573 h、2.272 h和3.032 h,飞行距离与湿度的关系与飞行时间相似。飞行速度随温度的增高而加快,在相对湿度60%左右时,麦长管蚜的平均飞行速度较快。在20℃,相对湿度80%条件下,单个个体的最大飞行时间、最大飞行距离和最大飞行速度可达14.32 h、22.51 km和1.57 km/ h,表现出麦长管蚜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
Select
不同温度下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焦懿, 赵苹
2002, 45(1): 86-90.
摘要
(
2758
)
PDF
(247KB) (
11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15、18、21、24、27和30℃恒温下,观察了温度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
Microterys ericeri
发育、存活和繁殖力的影响,组建了相应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全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1℃和499.4日·度。27℃时发育历期最短,产卵量、产卵率和卵孵化率最高。24℃时雌虫怀卵量最多,3~5龄幼虫和蛹的存活率最高。6种温度下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种群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8.5%、25.2%、50.3%、68.2%、49.8%和38.1%。24℃时世代存活率、种群趋势指数、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力均高于其它温度处理。24℃和27℃时种群加倍时间只需12天。18℃时种群出现负增长,15℃时白蜡虫花翅跳小蜂不产卵,不能繁殖下一代。
Select
不同水稻品种对三化螟抗性差异的机理
方继朝
1
, 郭慧芳
1
, 程遐年
2
, 杜正文
1
2002, 45(1): 91-95.
摘要
(
2986
)
PDF
(272KB) (
10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对三化螟
Scirpophaga incertulas
抗性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 在汕优63、镇稻2号和92-109稻株中, 虫体的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极低(0.422~0.875 nmol/mg), 幼虫生长发育缓慢;而在9-92、武育粳3号等稻株中, 虫体的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高(2.788~5.421 nmol/mg), 幼虫生长快。虫体的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和生长发育的差异, 与不同水稻品种的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和叶鞘硅化细胞密度均无明显相关。叶鞘维管束间距、鞘脊宽度及小于蚁螟头宽的叶鞘维管束间距百分率的差异, 是不同水稻品种抗螟性差异的主要作用因子。
Select
稻田稻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的重建和维持
毛润乾
1
, 张文庆
2
, 张古忍
2
, 古德祥
2
2002, 45(1): 96-101.
摘要
(
3091
)
PDF
(326KB) (
10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综防区和非综防区稻田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的重建和维持。结果表明:早稻生长期,稻虱缨小蜂
Anagrus nilaparvatae
和拟稻虱缨小蜂
A. paranilaparvatae
在水稻移栽后第9天进入综防区稻田,在第13天进入非综防区稻田,同在第21天完成群落重建,重建速率分别是0.28种/天和0.21种/天。晚稻生长期,综防区和非综防区稻虱缨小蜂和拟稻虱缨小蜂均在水稻移植后第1天进田,至第21天完成群落重建,重建速率分别是0.12种/天和0.04种/天。维持阶段综防区群落较非综防区稳定。群落重建和维持受温度、种库中卵寄生蜂种类和数量、种库距稻田的远近、稻田中害虫种类和数量以及害虫防治策略的影响。
Select
中国长大蚜属
Eulachnus
del Guercio研究及一新种记述(同翅目:蚜总科,大蚜科)
乔格侠, 张广学, 曹岩
2002, 45(1): 102-108.
摘要
(
2827
)
PDF
(354KB) (
10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系统研究了中国的长大蚜属
Eulachnus
del Guercio, 1909, 共记述12种,其中1个新种,肖高山长大蚜
E. similialticola
Zhang,sp.nov.; 2种中国新记录种:高山长大蚜
E. alticola
Borner, 1940和钉毛长大蚜
E. tuberculostemmatus
(Theobald, 1915)。论文提供了该属的分种检索表,各种提供了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新种还提供了与其近缘种的示差鉴别。所有研究标本,包括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Select
中国细草螟属
Roxita
的研究及二新种记述
陈铁梅,宋士美,袁德成
2002, 45(1): 109-114.
摘要
(
3058
)
PDF
(291KB) (
11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中国细草螟属
Roxita
Bleszynski, 1963进行了订正研究。对该属在中国分布的6个种进行了记述和特征绘图,包括2新种:福建细草螟
R. fujianella
sp.nov.,模式产地福建崇安,与宽带细草螟
R. eurydyce
近缘;云南细草螟
R. yunnanella
sp.nov.,模式产地云南屏边,与双纹细草螟
R. bipunctella
近缘。给出了新种与近缘种的比较及世界全部已知种检索表。
Select
中国细蚁亚科系统分类研究(膜翅目:蚁科)
徐正会
2002, 45(1): 115-120.
摘要
(
2718
)
PDF
(272KB) (
12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记载中国细蚁亚科Leptanillinae昆虫2属。报道细蚁属
Leptanilla
Emery 3种:湖南细蚁
L. hunanensis
Tang, Li
et
Chen分布于湖南省,台湾细蚁
L.taiwanensis
Ogata, Terayama
et
Masuko分布于台湾省,云南细蚁
L.yunnanensis
sp.nov.分布于云南省。原细蚁属
Protanilla
Taylor为中国新记录属,在云南省采集并描述该属2新种:单色原细蚁
P.concolor
sp.nov.和双色原细蚁
P.bicolor
sp.nov.。编制了细蚁亚科这2属的工蚁分属检索表和中国分布种工蚁分种检索表。
Select
不速之客:林业外来有害生物
Kerry O. BRITTON
1
, 孙江华
2
2002, 45(1): 121-131.
摘要
(
3111
)
PDF
(809KB) (
14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结合与中美两国林业有关的重要外来入侵性病虫害实例,包括板栗疫病、荷兰榆树病、松材线虫、光肩星天牛、红脂大小蠹和舞毒蛾等,对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严重程度、发生途径和控制对策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入侵种监测、评估、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Select
昆虫触角气味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王桂荣, 郭予元, 吴孔明
2002, 45(1): 131-137.
摘要
(
3113
)
PDF
(461KB) (
14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触角气味结合蛋白是一类亲水性的酸性蛋白,在触角感器淋巴液中浓度很高,主要分为4种,即性外激素结合蛋白、普通气味结合蛋白1、普通气味结合蛋白2和气味结合蛋白类似蛋白。由于它们在昆虫识别外界气味物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10年来,国外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该文从气味结合蛋白的研究方法、生化特性、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
Select
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及其治理策略研究进展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及其治理策略研究进展
谭声江, 陈晓峰,李典谟
2002, 45(1): 138-144.
摘要
(
2842
)
PDF
(480KB) (
13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简述了苏云金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
Bt
)毒素的作用方式及杀虫机理,分析了
Bt
棉种植过程中面临的生态风险。综述了昆虫对
Bt
毒素的抗性机理、监测方法及治理策略方面的研究进展。棉铃虫对
Bt
棉的抗性可能主要与中肠上皮细胞膜上的特异性结合受体中结合位点的改变有关。在多种抗性治理策略中,庇护所策略被公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并已广泛采用的抗性治理措施。应针对
Bt
棉在我国的种植情况,在棉铃虫还未在田间表现出抗性以前,制定合理的抗性预防、治理措施。
Select
氮、磷、钾对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的影响
戴小华,尤民生,傅丽君
2002, 45(1): 145-147.
摘要
(
2656
)
PDF
(134KB) (
12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氮、磷、钾营养液处理豇豆叶对美洲斑潜蝇
Liriomyza sativae
寄主选择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机理和应用。
Select
冰核真菌削弱赤拟谷盗抗寒力的初步研究
冯玉香,何维勋
2002, 45(1): 148-151.
摘要
(
3428
)
PDF
(284KB) (
12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赤拟谷盗
Tribolium castaneum
是不耐结冰的害虫,在冬季它通过降低过冷却点以避免结冰造成的致命伤害。冰核活性细菌能显著提高昆虫的过冷却点,使之在较高的零下温度发生结冰。试验证明冰核活性真菌也能显著提高赤拟谷盗的过冷却点。对照组平均过冷却点为-14.9℃。用10 g/L的冰核真菌制剂喷洒虫体,风干后测定,平均过冷却点提高到-4.8℃。用0.1 g/L处理后至少在7天内过冷却点保持较高。这些结果表明冰核真菌可能成为一种在冬季使用的、防治不耐结冰害虫的促冻杀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