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6年 第4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7-1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家蚕信息素结合蛋白BmPBP2和BmPBP3基因的初步鉴定及表达分析
    龚达平, 赵萍,林英,张辉洁,夏庆友,向仲怀
    2006, 49(3):  355-362. 
    摘要 ( 2947 )   PDF (674KB) ( 18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嗅觉对昆虫的生存、繁殖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家蚕Bombyx mori全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扩增得到了两个信息素结合蛋白BmPBP2BmPBP3基因的cDNA片段。结合已报道的家蚕信息素结合蛋白BmPBP1和两个普通气味结合蛋白BmGOBP的信息,对其基因结构分析表明,这5个基因均由3个外显子组成,具有保守的外显子/内含子边界和典型的6Cys残基,且3PBP基因在基因组上串联分布。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BmPBP2BmPBP3与烟草天蛾的PBP2PBP3的同源性高达69%63%。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显示,BmPBP2BmPBP3基因在成虫触角中特异表达,且雌雄表达水平相当。这些结果表明BmPBP2BmPBP3可能起着性信息素识别的作用。
    棉铃虫酚氧化酶原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组织表达
    张小玉, 徐晓宇, 张俊彦, 王国秀, 刘绪生
    2006, 49(3):  363-366. 
    摘要 ( 3041 )   PDF (253KB) ( 15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RT-PCR和RACE方法,获得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PO)基因一个亚型cDNA的完整序列。该序列全长2 405 bp,含有一个2 09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由69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鳞翅目昆虫PPO2基因相应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76%~80%),同时该序列具有铜离子结合位点等PPO基因所具有的典型特征。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棉铃虫血细胞、体壁和中肠中均有表达。
    意大利蜜蜂蜂毒磷脂酶A2基因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中的表达
    沈立荣, 邢丽苹, 张传溪, 程家安
    2006, 49(3):  367-372. 
    摘要 ( 3428 )   PDF (340KB) ( 16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Bac to Bac系统将意大利蜜蜂蜂毒磷脂酶A2(AmPLA2)基因cDNA克隆至转移载体pFastBacHTa中,得到pBacHT-AmPLA2,再将其转化入含穿梭载体Bacmid的受体大肠杆菌DH10Bac中,通过转座作用,得到含AmPLA2基因的重组病毒rBacmid-AmPLA2的DNA。提取其基因组DNA,用脂质体介导转染粉纹夜蛾细胞Tn-5B1-4,得到重组病毒rACV-Bac-AmPLA2。用此重组病毒感染Tn-5B1-4细胞, 在细胞中表达AmPLA2。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与6×His Tag融合表达的产物蛋白分子量约为18 kD左右,表达量约占细胞总蛋白的5.35%。Western blot印迹显示,融合表达产物能与意大利蜜蜂蜂毒AmPLA2抗血清发生免疫反应。生物活性测定显示,含表达产物的细胞蛋白粗提物对底物蛋黄的酶活力约为6.13 μmol·min-1·mg-1
    双翅目昆虫(黑腹果蝇和冈比亚按蚊)内含子丢失的比较分析
    金珊, 胡广安, 张菁, 曾庆韬
    2006, 49(3):  373-380. 
    摘要 ( 3268 )   PDF (272KB) ( 16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内含子插入和丢失的进化动力及机制尚存在许多疑问。通过对真核生物的105个同源基因的蛋白质高度保守区域内含子-外显子结构的研究,对人Homo sapiens、小鼠Mus musculus、大鼠Rattus norvegicus、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和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3 574个内含子、1 001个的内含子保守位点进行分析,推断出不同系统中内含子的变化途径。发现在进化早期,脊椎动物、双翅目昆虫和线虫的共同祖先中含有大量内含子,在进化过程中,双翅目昆虫和线虫发生了大量的内含子丢失,甚至在双翅目昆虫中内含子丢失较线虫更严重。线虫获得的内含子略多于丢失的内含子, 而在双翅目昆虫中则显示出内含子的丢失明显多于内含子的获得。该结果合理地解释了内含子在脊椎动物、线虫及昆虫中数量的分布呈下降趋势。
    转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体内三种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郭同斌, 嵇保中, 蒋继宏, 杜伟, 诸葛强, 黄敏仁
    2006, 49(3):  381-386. 
    摘要 ( 3270 )   PDF (195KB) ( 15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转Bt单基因(FB56)和转BtCpTI双价基因(D18)杨树叶片饲喂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采用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了转基因杨树对幼虫中肠和血淋巴三种保护酶(SOD、CAT 和POD)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中肠SOD活力显著升高,而CAT和POD活力受到了显著抑制。用FB56处理24 h,杨小舟蛾幼虫中肠SOD活力增加了41.7%,与对照有显著差异;而用D18处理,SOD活力增加了25.3%,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用FB56处理24 h,中肠CAT活力受到显著抑制,36 h后抑制能力不强;而用D18处理,CAT活力全程受到显著抑制。用FB56和D18处理36 h,中肠POD活力均受到显著抑制,分别比对照下降70.1%和898%。转基因杨树通过扰乱幼虫中肠SOD、CAT和POD三种保护酶的动态平衡,使虫体内自由基清除遇到了障碍,从而对其产生了毒害作用。转双价基因杨树对幼虫中肠保护酶的毒害作用大于转单基因杨树。用2种转基因杨树叶片饲喂杨小舟蛾幼虫后其血淋巴SOD和POD活力均没有受到显著影响,但CAT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转基因杨树对血淋巴保护酶系统的影响小于对中肠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在受重金属Zn2+胁迫的斜纹夜蛾幼虫寄主上双斑侧沟茧蜂的生存与发育
    夏嫱, 胡新军, 舒迎花, 孙虹霞, 张古忍, 古德祥
    2006, 49(3):  387-392. 
    摘要 ( 3723 )   PDF (276KB) ( 14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在植食性昆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幼虫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Zn2+,测定了连续3代取食含不同Zn2+浓度饲料幼虫的血淋巴中Zn2+含量,并研究了被Zn2+胁迫的斜纹夜蛾幼虫对寄生性天敌双斑侧沟茧蜂Microplitis bicoloratus Chen生存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幼虫血淋巴中Zn2+含量随饲料中Zn2+浓度和幼虫取食世代数的增加而增加;Zn2+胁迫斜纹夜蛾幼虫对双斑侧沟茧蜂的寄生率、从寄生到结茧的时间、蛹期长短、成虫羽化率和成虫寿命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第2代的寄生率和第1代的羽化率受影响最大,均随着Zn2+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因此,寄主饲料中高浓度的Zn2+能通过食物链影响双斑侧沟茧蜂的生存和发育。
    安徽虫瘟霉的黍米培养及其对桃蚜的侵染力
    鲍佳生, 冯明光
    2006, 49(3):  393-398. 
    摘要 ( 4913 )   PDF (422KB) ( 15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 (Li) Humber是较难人工培养的蚜虫专化性病原真菌。将灭菌并适度熟化的黍米Panicum miliaceum L.作为固体基质与挑碎的安徽虫瘟霉平板菌落混合,在20℃和12L∶12D的温光条件下静止固体培养,获得了产孢潜能大、杀蚜活性强的米粒培养物。培养7天的黍米的产孢量达13.0×104个孢子/粒,产孢持续时间长达6天。用此黍米培养物弹射的孢子对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 若蚜进行7.9~134.9个孢子/mm2共9个剂量的孢子浴接种,所获数据很好拟合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接种后第5~7天各天的LC50依次为59.8, 39.5和33.5个孢子/mm2,LC90依次为354,234和198个孢子/mm2。在57.7~134.9个孢子/mm2的接种剂量范围内,致死中时LT50从5.1天下降到4.3天。由此表明,安徽虫温霉的黍米培养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菌种的产孢和侵染生物学特性在培养物中被充分体现,每颗米粒如同自然罹病而死的蚜尸,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
    松墨天牛幼虫体内神经毒性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对甲胺磷敏感性的比较
    伍一军, 刘杰, 杨琳, 李薇, 高希武
    2006, 49(3):  399-403. 
    摘要 ( 3577 )   PDF (176KB) ( 15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传播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Nickle的主要媒介昆虫,在其化学防治中经常使用有机磷杀虫剂,而这类杀虫剂有些可通过作用于神经毒性酯酶(neurotoxic esterase, NTE)使敏感的脊椎动物产生迟发性神经毒性。为了深入理解有机磷杀虫剂对害虫毒杀作用机理,增强对昆虫体内NTE活性的了解,我们在松墨天牛中开展了相关的研究。通过差异测定法和经典的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活性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了松墨天牛幼虫体内NTE和AChE的活性。结果发现,在松墨天牛体内存在NTE活性,其头部的NTE活力为2.80±0.30 nmol·min-1·mg-1,比脂肪体高出了近10倍,但仍较鸟类等脊椎动物为低。体内实验显示,松墨天牛体内NTE可被甲胺磷所抑制; 但在体外实验条件下,甲胺磷对来自松墨天牛头部的NTE活性并没有产生明显抑制作用,而此浓度下的甲胺磷对AChE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抑制作用。表明松墨天牛体内NTE和AChE对甲胺磷的敏感性完全不同。
    砂地柏提取物、鬼臼毒素和脱氧鬼臼毒素对粘虫幼虫生长发育和食物利用的影响
    李广泽,马志卿,冯俊涛,冯岗,张兴
    2006, 49(3):  404-409. 
    摘要 ( 3300 )   PDF (198KB) ( 14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重量法研究了砂地柏Sabina vulgaris Ant.果实乙醇提取物、鬼臼毒素和脱氧鬼臼毒素等3种植物源拒食性物质在AFC30、AFC50及AFC80剂量处理下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生长发育和食物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供试物质对粘虫幼虫正常的生长发育历期具有明显的延缓作用,可显著延长试虫龄期。2种鬼臼类物质在处理期内均可造成粘虫幼虫相对生长率和相对代谢率的明显降低,并且表现出与剂量的相关性,但停止处理3~5天后,又都能恢复到正常水平;3种物质对粘虫幼虫食物近似消化率没有明显影响。处理期内食物转化率和利用率显著增加,停止处理后,均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不同物质处理间存在一定差异,同一物质不同处理剂量间差异不明显。
    基于GIS和GS的东亚飞蝗卵块空间格局的研究
    季荣, 谢宝瑜, 李哲,李典谟,孟冬丽
    2006, 49(3):  410-415. 
    摘要 ( 3441 )   PDF (1637KB) ( 18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以沿渤海蝗区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越冬卵块为研究对象,野外采用450 m和50 m规则栅格取样,包括卵量、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土壤pH和有机质等,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GIS平台下,分析研究区域内影响蝗虫产卵选择的环境因子、蝗虫卵块的空间异质性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植被覆盖度、土壤含盐量和土壤含水量在有卵和无卵的环境中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飞蝗产卵时最适宜的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和盐度范围分别为0~30%、10.1%~20.0%和0.09%~1.99%,且当小环境植被覆盖度>50%、土壤含水量>30%或含盐量>3%时,飞蝗不再选择产卵。蝗虫卵块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其空间自相关范围平均为390 m且呈斑块、聚集分布,蝗虫卵块变异函数曲线为球状模型。利用块段克立格法进行空间局部插值,得到研究区域卵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图,可较准确地描述飞蝗卵块在研究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形状、地理位置及相对位置。研究结果可为地面卵块抽样调查、实时跟踪蝗卵胚胎发育进程、确定蝗灾早期发生点、片防治区域及蝗灾早期遥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发生规律及种群空间分布型研究
    栾丰刚,郑伟华, 李芳, 热孜万古丽•加马力,米日古丽•热合木都,马德英
    2006, 49(3):  416-420. 
    摘要 ( 3633 )   PDF (166KB) ( 18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新疆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在葡萄园葡萄上的发生规律及种群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蝉在吐鲁番地区1年发生4代,1代高峰在5月中旬,其余各代世代重叠。其空间分布和温度变化关系密切,在春季平均气温20~30℃之间,种群趋于分布在藤架的中、高部位,而随着夏季温度的升高,种群向中、低位较荫蔽的部位转移,并通过在遮蔽物下躲藏或在阴凉湿润的土壤表面停留降温等措施度过极端温度。采用Taylor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分析表明,吐鲁番地区葡萄斑叶蝉发生活动期为聚集分布,并且随种群密度的变化,呈现扩散-聚集-扩散-聚集-扩散-聚集的变化规律。
    番茄是烟青虫的寄主植物吗?
    吴坤君, 龚佩瑜, 阮永明
    2006, 49(3):  421-427. 
    摘要 ( 3289 )   PDF (239KB) ( 16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长期以来,国内有关文献一直将番茄列为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的寄主植物,但田间调查结果往往与此矛盾,本研究的目的是阐明番茄是否为烟青虫的寄主植物。室内试验表明,虽然烟青虫成虫在盆栽番茄植株上产卵较多,但无论是用番茄离体嫩叶还是用盆栽植株饲养,初孵幼虫绝大部分在1龄死亡,平均存活时间很短,不会对番茄造成有经济意义的危害;即使用番茄青果饲养的3龄幼虫也不能活到6龄。根据人工饲料饲养结果估测,番茄苷对初孵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0.0744%,叶和青果中报道的番茄苷含量已接近或超过此水平,这是幼虫不能存活的主要原因之一。田间调查也表明,烟青虫并不危害番茄。因此,番茄不是烟青虫的寄主植物。文献中的记载很可能是将棉铃虫误判为烟青虫。
    温度对黑豆蚜体内共生菌胞数量及宿主体型大小的影响
    李献辉,李保平
    2006, 49(3):  428-432. 
    摘要 ( 3483 )   PDF (208KB) ( 15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明确饲养温度对黑豆蚜Aphis fabae 内共生菌和宿主蚜虫体型大小的影响,对在室内不同温度下饲养的黑豆蚜内共生菌胞数量和宿主蚜虫体型大小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同一发育时期蚜虫内共生菌胞数量的影响在不同温度范围内有所不同,1龄若蚜体内的菌胞数量除在25℃与35℃间有显著差异外,在其余各温度间没有显著差异; 其余时期的蚜虫内共生菌胞数量在高温(> 30℃)下显著低于较低温度下的菌胞数量,存在负直线相关性。温度对菌胞数量随宿主发育到产仔前的变化趋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较低温度(15℃、20℃和25℃)下,菌胞数量随虫体发育显著增加; 但在高温(30℃和35℃)下,蚜虫体内菌胞数逐渐增加直到3龄达到最高,然后略有下降(30℃)或显著下降(35℃)。除1龄若蚜外,蚜虫体型大小总体呈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格局,但随其内共生菌数量增多而增大(35℃下除外)。据此认为,温度可能通过作用于蚜虫内共生菌胞数量而影响蚜虫体型的大小。
    温度对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种群参数的影响
    张海燕,丛斌,田秋, 付海滨, 董辉
    2006, 49(3):  433-437. 
    摘要 ( 3445 )   PDF (176KB) ( 14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16℃、20℃、24℃、28℃和32℃恒温下,观察了温度对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相应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5个温度下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世代的发育历期分别为23.2、17.8、13.2、11.1和7.8天,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40℃和212.69日·度,内禀增长率(rm)和净生殖力(R0)分别介于0.2448~0.4584和28.00~84.03之间。结果提示温度24℃~28℃为繁殖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的理想温度条件。
    入侵昆虫西花蓟马的潜在适生区分析
    程俊峰,万方浩,郭建英
    2006, 49(3):  438-446. 
    摘要 ( 3672 )   PDF (2916KB) ( 19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在分析西花蓟马生物学特性及其世界分布的基础上,采用CLIMEX软件及提供的气候匹配性分析和位置比较分析两种分析模型,结合我国634个气象站点的数据,预测西花蓟马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生态气候指数EI≥3的地区爆发危害风险性较大。西花蓟马在我国的广东、海南、安徽、福建、江苏、山东、广西、贵州、河南、湖北、陕西、四川、云南、重庆等省市具有广泛的适生区; 其适宜生存的北界分布在中国年平均温度10℃等温线、1月份平均温度-8℃等温线以及年平均极端最低温度-20℃等温线附近; 而新疆、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或自治区为不适应生存区。
    寄主对桔小实蝇耐寒性的影响
    任璐,陆永跃,曾玲,庞淑婷
    2006, 49(3):  447-453. 
    摘要 ( 5392 )   PDF (252KB) ( 22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研究寄主营养对桔小实蝇耐寒性的作用,测定了以15种果蔬饲养的桔小实蝇1日龄蛹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SCP); 再选取南瓜、西红柿、柑桔、番石榴和杨桃等5种果蔬,测定了桔小实蝇3龄老熟幼虫、1日龄蛹、3日龄蛹、5日龄蛹、7日龄蛹和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并观察了1日龄蛹的低温存活力。结果表明:(1)15种果蔬饲养所得的桔小实蝇1日龄蛹SCP均值在-11.03℃~-13.17℃,不同寄主发育的桔小实蝇SCP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以取食蒲桃的最高,为-11.03℃,取食苦瓜的最低,为-13.17℃。(2)5种果蔬饲养所得的桔小实蝇各虫态的SCP均值存在极显著差异(F(4,863)=35.6,P<0.01); 同一寄主上的桔小实蝇不同虫态之间SCP均值也达到极显著性差异(F(6,863)=392.9,P<0.01); 且寄主和发育龄期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交互作用(F(24,863)=9.4,P<0.01)。(3)桔小实蝇各发育阶段,SCP值表现一定变化: 老熟幼虫发育至1日龄蛹,SCP值变化不大; 蛹发育至3、5和7天过冷却能力明显增强,降至-20℃左右,但他们之间没有明显区别; 羽化后3~5天的成虫SCP值又升高至-10℃左右。老熟幼虫、1日龄蛹和2~3日龄成虫与3日龄、5日龄和7日龄蛹的SCP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4)将5种果蔬饲养所得的桔小实蝇1日龄蛹置于6℃和-3℃下进行较长时间(1~8天)和较短时间(1~8 h)的低温处理,发现番石榴、杨桃和南瓜发育的蛹经低温处理后的校正羽化率较西红柿和柑桔发育的蛹高; 同样在0℃、3℃、6℃和9℃处理(2天)的实验中,得出相似的结果。因此,本实验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幼虫由于生活寄主的不同使得其下一代蛹的耐寒性产生了差异,引起其差异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管氏肿腿蜂对黄粉甲的寄生行为
    贺凯,徐志强,代平礼
    2006, 49(3):  454-460. 
    摘要 ( 3657 )   PDF (3064KB) ( 15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人工扩繁条件下观察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对中间寄主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的寄生行为,其过程可分为:搜寻-识别-螯刺-清理和取食-产卵-护幼。雌蜂在寄生黄粉甲蛹时上蜂速度和螯刺率变异大,上蜂前时间为1.4~7.0天, 螯刺率为8.7%~91.7%,影响两者的因素包括: 雌蜂的交配状况、寄主状况及繁育温度等。蜂毒螯入寄主后可使其组织不腐烂而适于被寄生,被螯刺后的蛹可表现为 “保鲜”状态,平均“保鲜”时间为12.6天。蜂在蛹体的平均产卵量为30粒,最多为91粒。蜂卵在蛹体上分布合理,有利于幼虫有效利用寄主营养并避免拥挤和取食竞争。母蜂对幼虫期的发育具保护行为,包括护卵和保护幼虫正常发育并能搬运老熟幼虫集中结茧化蛹。
    卧龙自然保护区落叶松林不同恢复阶段的嗜尸性甲虫物种多样性
    罗天宏, 于晓东,周红章
    2006, 49(3):  461-469. 
    摘要 ( 3241 )   PDF (276KB) ( 13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四川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以天然落叶阔叶林(约100年生)为对照,选择新种植(5年生)、幼年(15年生)和成熟(45年生)的3种落叶松种植林,采用引诱法分别在地表和地上1.5 m处取样,研究处于不同恢复阶段林地中的嗜尸性甲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变化格局。共采集甲虫标本3 066号,其中隐翅虫、球蕈甲和埋葬甲科分别占总个体数的43.71%、31.83%和17.97%。嗜尸性甲虫的多度格局呈对数正态分布,随着落叶松林树龄的增长,其分布格局更加接近天然林。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在3种落叶松林内均显著低于天然林,且在3种落叶松林中,新种植的最低。主坐标分析排序和聚类分析表明,不同树龄的落叶松林和天然阔叶林间的嗜尸性甲虫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落叶松种植林尚无法取代天然落叶阔叶林在维持嗜尸性甲虫物种多样性中的作用。
    基于线粒体COⅠ和NADH-6基因分子检测的中日家蚕和野桑蚕亲缘关系的研究
    李兵,浜野国胜,蜷木理,原和二郎,沈卫德
    2006, 49(3):  470-473. 
    摘要 ( 3302 )   PDF (638KB) ( 12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进一步明确家蚕和野桑蚕的亲缘关系,收集了中国和日本的一些家蚕和野桑蚕品种资源,提取了家蚕和野桑蚕的总mRNA,通过RT-PCR克隆了家蚕和野桑蚕线粒体DNA (mtDNA)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基因(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1 gene, COⅠ)和NADH-6基因,并制备探针进行了DIG-RFLP检测。结果表明,中国和日本的家蚕与中国野桑蚕的COⅠ和NADH-6基因的DIG-RFLP的分子多态性相同,但与日本野桑蚕存在差异。此结果从线粒体水平证实了中国和日本的家蚕都起源于中国野桑蚕,而不是起源于日本的野桑蚕。
    黄斑蜂族的系统学研究:几何形态测量方法(膜翅目: 切叶蜂科)
    Yasemin GÜLER, A. Murat AYTEKÎN, Nese CAGATAY
    2006, 49(3):  474-483. 
    摘要 ( 2980 )   PDF (3819KB) ( 12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采集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中部(Middle Anatolia) 的切叶蜂科6个种92头标本,选取虫体上的30个特征点(landmarks)(其中前翅16个,后翅6个,头部8个),利用UPGMA等数值分类方法对不同属和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据此对一些种的归属和一些属的划分提出了一些与传统分类观点相同或不同的见解,但各种分析方法的结果都支持切叶蜂族Megachilini起源的单系性。
    中国尺蛾亚科三新记录属研究(鳞翅目: 尺蛾科)
    韩红香, 李红梅, 薛大勇
    2006, 49(3):  484-490. 
    摘要 ( 2578 )   PDF (4651KB) ( 12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记述中国尺蛾亚科3新记录属及3新记录种: 羚尺蛾Absala dorcada Swinhoe,双弓尺蛾Calleremites subornata Warren,巨尺蛾Pachista superans (Butler)。总结了每个属、种的形态特征;为羚尺蛾 Absala dorcada Swinhoe和巨尺蛾 Pachista superans  (Butler) 指定了选模。

     

    中国尺蛾亚科三新记录属研究(鳞翅目: 尺蛾科)
    韩红香, 李红梅, 薛大勇
    2006, 49(3):  484-490. 
    摘要 ( 2115 )   PDF (4651KB) ( 10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记述中国尺蛾亚科3新记录属及3新记录种: 羚尺蛾Absala dorcada Swinhoe,双弓尺蛾Calleremites subornata Warren,巨尺蛾Pachista superans (Butler)。总结了每个属、种的形态特征;为羚尺蛾 Absala dorcada Swinhoe和巨尺蛾Pachista superans (Butler) 指定了选模。
    昆虫抗冻蛋白: 规则结构适应功能
    邵强,李海峰,徐存拴
    2006, 49(3):  491-496. 
    摘要 ( 3187 )   PDF (181KB) ( 18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抗冻蛋白在环境温度低于体液熔点时能够结合到生物体内的冰核表面,通过限制冰核生长和抑制冰晶重结晶而保护有机体免受结冰引起的伤害。与其他生物抗冻蛋白比较,昆虫抗冻蛋白有很强的活性,结构上具有显著特征,如一级结构规律重复,超二级结构为β-螺旋,可与冰晶发生相互作用,具有TXT基序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昆虫抗冻蛋白的结构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讨论了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昆虫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研究进展
    王敦, 唐振华, 尚金燕, 张传溪
    2006, 49(3):  497-503. 
    摘要 ( 3738 )   PDF (260KB) ( 21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昆虫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EC 3.1.1.7)的基因结构和表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昆虫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结构,包括10个外显子的特征。对已经报道的昆虫AChE基因进行了系统归纳,并基于已知全序列的昆虫AChE基因,进行了昆虫AChE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对昆虫AChE基因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以及昆虫AChE基因的活性位点、AChE的变构与昆虫抗药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昆虫AChE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拟寄生蜂的寄主标记研究进展
    李国清
    2006, 49(3):  504-512. 
    摘要 ( 3245 )   PDF (268KB) ( 22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拟寄生蜂常借助寄主标记信息素 (host marking pheromone, HMP) 来辨别已寄生寄主和健康寄主,避免过寄生和多寄生,减少后代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寄主标记有外部标记、内部标记和“容器”及区域标记3种方式。HMP来源于拟寄生蜂的杜氏腺、毒腺、输卵管、卵巢、卵或咽侧体,由触角或产卵器感受。目前已鉴定出几种拟寄生蜂的HMP,多数为饱和与不饱和烃类的混合物,但卡氏盾痣细蜂Dendrocerus carpenteri的HMP是保幼激素。拟寄生蜂对寄主标记的反应受HMP持效期,拟寄生蜂内部状况如载卵量、年龄、经验和学习,及外部条件如拟寄生蜂和健康寄主种群密度以及寄主种类的影响。本文还讨论了HMP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烟粉虱传播双生病毒研究进展
    纠敏, 周雪平,刘树生
    2006, 49(3):  513-520. 
    摘要 ( 4279 )   PDF (220KB) ( 27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综述了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对双生病毒的获取、传播及存留等方面的特性。烟粉虱最短的获毒和接种时间为15~30 min;双生病毒在烟粉虱体内可存留1至数周,有的终身存在。烟粉虱对双生病毒的传毒效率除了随其获毒及传毒时间的延长、传毒烟粉虱个体数量的增加以及病毒体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外,还与烟粉虱的龄期及性别有关。双生病毒除了在植物与粉虱之间直接传播外,还可通过烟粉虱交配及经卵携带的途径在烟粉虱个体和代别间进行传播。寄主植物、双生病毒的一些特殊蛋白以及烟粉虱内共生菌产生的GroEL蛋白,都可影响烟粉虱携带的双生病毒种类及传毒的可能性。双生病毒可对烟粉虱的发育、存活和生殖产生不利或有利的影响。雌成虫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后,存活力和生殖力均下降; 而携带番茄斑驳病毒(tomato mottle virus, ToMoV)后,生殖力提高。此外,植物感染双生病毒后,其对烟粉虱的适合性可能提高。
    基因序列在蚜虫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张合彩, 乔格侠
    2006, 49(3):  521-527. 
    摘要 ( 2764 )   PDF (220KB) ( 21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总结了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在半翅目蚜虫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核基因中EF-1α应用最广泛,适用于探讨属级及属以上的问题; 核rDNA在蚜虫中应用较少,18S rDNA适用于探讨科级以上高级阶元的问题;LWO是新近在蚜虫中开发使用的一个新基因。线粒体基因中,COⅠ/COⅡ使用最多,12S rDNA/16S rDNA、ND1、Cyt b以及F-ATP6均有应用,探讨的问题从属、种级到科级不等。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间以及不同线粒体基因间的联合分析在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中均有应用。建议不断尝试新基因以找出适合蚜虫类群的“标准基因”。并对未来蚜虫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褐飞虱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共生菌18S rDNA部分序列比较
    张珏锋, 吕仲贤, 陈法军, 陈建明, 郑许松, 徐红星, 陈列忠, 俞晓平
    2006, 49(3):  528-532. 
    摘要 ( 3214 )   PDF (186KB) ( 14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分离纯化了褐飞虱3种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 (yeast-like symbionts, YLS),并对其18S rDNA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褐飞虱3种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18S rDNA均扩增出600 bp左右的片断。依据获得的18S rDNA特异性序列,结合已知真菌的18S rDNA部分序列,构建了不同宿主的YLS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 褐飞虱3种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的YLS同属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的核菌纲(Pyrenomycetes),并与此纲中的Hypomyces chrysospermus亲缘关系相对最近。
    猫薄荷精油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对白纹伊蚊、淡色库蚊的驱避活性
    郝蕙玲, 邓晓军, 杜家纬
    2006, 49(3):  533-537. 
    摘要 ( 5889 )   PDF (179KB) ( 25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及硅胶柱层析法从猫薄荷Nepeta cataria 植物中提取、分离制得驱蚊有效成分假荆芥内酯,并采用个体涂肤有效保护时间测定法及风洞空间驱避效果测试法, 对假荆芥内酯与避蚊胺(DEET)的驱蚊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00 g新鲜猫薄荷植株可制得精油5.6 g,其中假荆芥内酯含量为55%,Z,E-假荆芥内酯32%, E,Z-假荆芥内酯23%。室内标准药效评价结果表明,DEET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及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有效保护时间分别为9.6±0.2 h与11.5±1.5 h,而假荆芥内酯仅为2.2±0.2 h与4.3±0.8 h。风洞定向行为测试结果表明,假荆芥内酯单独作用时,对蚊虫有微弱的引诱效果,但在人体气味及二氯甲烷L-乳酸存在时,可显著抑制这些引诱物对蚊虫的引诱效果,是优良的空间驱避剂;DEET对蚊虫无明显的引诱作用,对二氯甲烷L-乳酸溶液引诱剂也无明显的抑制效果,但可显著增强人体气味对蚊虫的引诱性。
    天津地区家蝇抗药性水平及与两种解毒酶的关系
    张咏梅, 孙晨熹, 李今越
    2006, 49(3):  538-542. 
    摘要 ( 2868 )   PDF (204KB) ( 1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点滴法对采自天津市7个郊区县的7个不同生境野外家蝇种群的抗药性进行了测定并与实验室内的相对敏感种群进行比较;对不同地区家蝇种群进行了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s)活性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家蝇种群对DDVP、高效氯氰菊酯和残杀威的抗性倍数不同,对DDVP抗性最高为18.563倍,最低为1.885倍;对高效氯氰菊酯最高为14.071倍,最低为1.071倍;对残杀威抗性倍数最高为7.499倍,最低为1.071倍。从CarE平均比活力看,室外家蝇种群CarE的比活力均高于室内相对敏感种群的比活力,CarE活性的分布在敏感种群和不同地区野外种群间具有明显的重叠现象。天津不同地区F2代家蝇GSTs的比活力抗性种群普遍高于室内相对敏感种群,大约在2~4倍之间,不同地区间也具有比较大的差异,而抗药性高的种群GSTs活性也高,GSTs活性变化与不同种群抗性差异是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