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8年 第5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8-10-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丽蝇蛹集金小蜂寄生对寄主蛹可溶性蛋白与芳基蛋白组成与含量的影响
    韩成香,方琦,李凯,胡萃,叶恭银
    2008, 51(10):  1003-1010. 
    摘要 ( 3259 )   PDF (566KB) ( 10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讨蛹期寄生蜂对寄主蛋白代谢的寄生生理效应,利用Bradford蛋白含量测定法、Western免疫印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研究了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蛹被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寄生后其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及芳基蛋白组成与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寄生蛹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的组成与未寄生相比基本无明显差异; 不论寄生与否寄主蛹脂肪体和血淋巴中芳基蛋白亚基分子量均为80 kDa,该亚基在脂肪体中未出现降解现象,而在血淋巴中仅于寄生后12 h的寄主蛹中呈现2条分子量相近的Western免疫印迹带,说明其降解可能先于未寄生对照。就含量而言,寄生蛹脂肪体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除寄生后24 h外均显著低于未寄生对照,芳基蛋白含量除寄生后48 h外也均显著低于未寄生对照,其中寄生后12 h的含量仅为未寄生的32.0%。寄生蛹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多低于未寄生蛹,且寄生后21224 h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芳基蛋白的含量均有低于未寄生的趋势,其中寄生后12 h的含量为未寄生的17.0%。综合认为,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寄生可导致寄主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及芳基蛋白含量下降。

    椰扁甲啮小蜂寄生对椰心叶甲蛹免疫反应的影响
    刘奎,林健荣,符悦冠,彭正强,金启安
    2008, 51(10):  1011-1016. 
    摘要 ( 6571 )   PDF (616KB) ( 13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测明椰扁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寄生对寄主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蛹的血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的影响,开展了椰扁甲啮小蜂寄生对椰心叶甲蛹血细胞数量和延展性、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血淋巴黑化百分率和血细胞凝集素活性等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同期未被寄生蛹相比,寄生蛹血细胞总量在寄生后2 d显著降低,但寄生后4  d显著升高; 寄生蛹的浆血细胞延展率在寄生后2 d显著降低,寄生后4  d显著升高;寄生蛹的血淋巴黑化百分率在寄生后0.52  d较高,寄生后34  d降低直至为0寄生蛹的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在寄生后0.5 d1 d4  d时显著升高;寄生蛹的血凝素活性在寄生后2 d较高,寄生后1 d4 d较低。结果说明椰扁甲啮小蜂寄生使寄主椰心叶甲蛹血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呈现不规律的变化。
    斑痣悬茧蜂寄生对甜菜夜蛾幼虫取食和食物利用的影响
    郭林芳, 李保平
    2008, 51(10):  1017-1021. 
    摘要 ( 3290 )   PDF (615KB) ( 11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研究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被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寄生后的取食以及食物利用情况,在室内采用重量法测定了甜菜夜蛾4龄幼虫被寄生后取食量、体重增加量、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被寄生甜菜夜蛾幼虫的取食量、生长率和食物利用效率等明显受到抑制,幼虫被寄生后第3-6 d 取食量显著小于未被寄生幼虫,寄生后第4 d 的幼虫取食量只有正常幼虫的29.89%,第5 d只有48.69%。幼虫在寄生后的第3-5 d体重增加量显著小于未被寄生幼虫,分别为正常幼虫的21.51%38.87%14.42%,相对生长率则也显著低于后者。被寄生甜菜夜蛾幼虫的营养利用表现也明显不同于未被寄生幼虫,反映生长和代谢效率的食物利用率(ECI)和食物转化率(ECD)均显著降低,而反映吸收效率的近似消化率(AD)则提高。虽然在寄生后第4 d出现了相反的现象,其原因可能在于第4 d取食量明显减少,而体重仍在增加。本研究表明,斑痣悬茧蜂寄生明显抑制寄主甜菜夜蛾幼虫的取食、食物利用效率和生长。
    转Bt基因水稻对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三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张巍,张志罡,付秀芹,刘立军,颜亨梅
    2008, 51(10):  1022-1027. 
    摘要 ( 3681 )   PDF (711KB) ( 9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的叶片饲喂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幼虫,采用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了转基因水稻对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3种保护酶(SODCAT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4 h后,幼虫体内SOD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91.5%,与对照有显著差异;36 h后活性达到最大值,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24 h后,幼虫体内CAT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且高于对照,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48 h后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与对照差异显著。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12 h后,幼虫体内POD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与对照差异不显著;48 h后酶活性逐渐下降达到最小值,比对照下降68.05%。实验同时测定了幼虫体内及其粪便中Bt毒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12 h后,随着大量取食进入体内的毒蛋白随粪便排出,幼虫体内的毒蛋白含量一直低于粪便中的含量,且在24 h时两者差异达到最大。由于Bt毒蛋白在幼虫体内的积累,扰乱了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SODCATPOD 3种保护酶的动态平衡,使虫体内自由基的清除遇到障碍,从而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长角血蜱卵黄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李晓明,张志平,杨小龙,王多,刘敬泽
    2008, 51(10):  1028-1032. 
    摘要 ( 3579 )   PDF (803KB) ( 9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研究蜱类的卵黄发生及其机理,用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卵黄蛋白(vitellin, Vn)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经3次克隆化筛选,获得6株能稳定分泌抗Vn的单克隆抗体(McAb),即1B52A72B82F23A13G11B52B82F2亚型为IgGA2A7亚型为IgG13A13G1亚型为IgG2a6McAb均具有高度特异性,效价在110.5以上。选取效价和特异性最好的1株抗体1B5进行SDS-PAGE分析和亲和力测定,测得1B5重链和轻链的分子量分别为58 kD21 kD,亲和常数为2.8993×10-6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发现6株单抗均与Vn8个亚基发生免疫反应。本研究成功制备了6株抗长角血蜱Vn的单克隆抗体,为深入阐明长角血蜱卵黄发生的过程与调控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群居型和散居型东亚飞蝗雌成虫飞行肌的超微结构
    刘辉,李克斌,尹姣,杜桂林,曹雅忠
    2008, 51(10):  1033-1038. 
    摘要 ( 4440 )   PDF (1626KB) ( 10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电子显微镜对群居型和散居型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雌成虫背纵肌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群居型和散居型成虫背纵肌具有类似的亚细胞结构,飞行肌的肌原纤维具有1∶3粗细丝比例,每根粗丝由6根细丝环绕排列成六角形结构。飞行肌的发育和线粒体的形成均是渐进的过程,在不同日龄成虫间存在差异。肌节长度为2.1~3.4 μm;7和10日龄时群居型成虫肌节长度小于散居型;7日龄群居型肌原纤维直径显著大于散居型。背纵肌内线粒体含量约占肌纤维的20%~43%,两型飞蝗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7日龄时群居型线粒体占肌原纤维的比例高达42.96%,而散居型的只有22.45%;10日龄群居型线粒体含量为41.32%,散居型线粒体29.98%。上述差异可能是东亚飞蝗群居型成虫飞行能力显著强于散居型成虫的重要原因之一。
    辣椒碱对小菜蛾的驱避活性及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纪明山,刘少武,谷祖敏,魏松红,王英姿
    2008, 51(10):  1039-1043. 
    摘要 ( 5380 )   PDF (870KB) ( 14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常规生测方法和酶活力测定方法,初步研究了辣椒碱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产卵忌避和拒食作用,及其对小菜蛾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Na+K+-ATP酶活性的影响,以期阐明辣椒碱对害虫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辣椒碱对小菜蛾表现出较强的产卵忌避活性和拒食活性。在6.25×104 mg/L浓度下,处理24 h辣椒碱对小菜蛾的非选择性产卵忌避率达96.55%,选择性产卵忌避率为84.30%;在相同浓度下,处理48 h辣椒碱对小菜蛾的非选择性拒食率达81.47%,选择性拒食率为69.69% 另外,经1.25×105 mg/L辣椒碱不同时间处理后,小菜蛾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酶活力和Na+K+-ATP酶活力与对照相比均产生了波动,处理18 h时小菜蛾体内GSTs活力最高,为152.01 U·mg-1pro·min-1,处理1 h时小菜蛾体内Na+K+-ATP酶活力最高,为19.99 U·mg-1pro·min-1。结果说明辣椒碱能够影响小菜蛾产卵和取食行为,并且对其体内的酶系也产生了影响。
    桔小实蝇对敌百虫抗性稳定性及再增长趋势
    章玉苹,曾玲,陆永跃,梁广文
    2008, 51(10):  1044-1049. 
    摘要 ( 3304 )   PDF (1054KB) ( 9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用LC50LC90两种浓度敌百虫汰选14代建立的不同程度高抗性水平的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抗性品TrR50TrR90在停止使用药剂后的抗性衰退规律,以及抗性衰退到原有水平的1/3时再用药汰选的抗性再增长规律。结果表明:两抗性品系对敌百虫抗性均不稳定,但抗性衰退速率不同,TrR90完全隔离药剂4代后,抗性已衰退至原有水平的1/3,而TrR50完全隔离药剂7代后,抗性才衰退至原有水平的1/3,但随后两品系抗性衰退均减缓,到19代后抗性均还处于低水平抗性阶段,无法衰退至敏感水平。通过对其抗性衰退趋势进行方程拟合,结果表明两品系抗性衰退均符合S型曲线模型。抗性再增长试验结果表明:桔小实蝇两抗性品系对敌百虫抗性再增长趋势不同,TrR50继续使用药剂汰选,经过6代选育,抗性迅速上升,接近原有的抗性水平,随后保持平稳增长; TrR90继续使用药剂汰选,经过9代选育,抗性才迅速上升,经过12代选育,抗性才接近原有的抗性水平。通过对两品系抗性再增长趋势进行方程拟合,结果表明两品系抗性再增长趋势不同,TrR50品系抗性再增长趋势符合逻辑斯蒂模型,而TrR90品系则符合二次曲线模型。
    根瘤蚜侵染不同抗性葡萄对根结形成及植株营养消耗的影响
    杜远鹏,王兆顺,杨阳,赵青,翟衡,王忠跃
    2008, 51(10):  1050-1054. 
    摘要 ( 3374 )   PDF (902KB) ( 11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讨不同抗性水平的葡萄砧木和品种被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侵染形成根结的状况及其对植株营养消耗的影响,采用盆栽方式接种根瘤蚜,测定了葡萄根结数量、质量及碳水化合物和脯氨酸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砧木5BB,1103P,SO4,3309C,101-14Mgt被根瘤蚜侵染后均不形成根结;140Ru,Lot和110R仅形成少量根结而不能形成根瘤;砧木贝达、栽培品种赤霞珠、巨峰和达米娜不仅能够形成根结和根瘤,而且根系腐烂程度严重。越敏感的品种形成的根结数量和体积越大,达米娜、巨峰和赤霞珠根结重占根重比例分别高达40.02%,37.08%和35.36%,百个根结质量分别是140Ru的4.4,3.5和433倍。3个形成根结的砧木的枝条生长量平均减少16.5%,而4个高感品种的生长量平均减少43%。根结质量与根结内的营养积聚呈正相关,其中根结质量与淀粉含量增加量的相关系数达0.94,与可溶性糖含量增加量的相关系数达0.81,与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量的相关系数达0.93。
    基于16S rDNA和28S rDNA D2基因序列与形态特征联合分析的中国角顶叶蝉亚科系统发育研究(半翅目: 叶蝉科)
    戴仁怀,陈学新,李子忠
    2008, 51(10):  1055-1064. 
    摘要 ( 4721 )   PDF (2561KB) ( 21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首次在国内利用28S rDNA D2区段和16S rDNA基因序列,结合50个形态特征对角顶叶蝉亚科(Deltocephalinae)[半翅目(Hemiptera: 叶蝉科(Cicadellidae)]19个属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从无水乙醇浸泡保存的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并扩增了19个内群和1种外群Typhlocybinae[半翅目(Hemiptera): 叶蝉科(Cicadellidae)]种类的28S rDNA D2基因片段并测序,同时扩增了16S rDNA基因片段并测序11条,采用了GenBank1个种类的16S rDNA同源序列。采用PAUP*4.0MrBayes3.0两个分析软件和3种建树方法,利用同源28S D2 rDNA16S rDNA两个基因序列与形态特征结合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二叉叶蝉族Macrostelini是一个单系,并在角顶叶蝉亚科的系统发育中处于基部的位置,是内群中最原始的族;角顶叶蝉族Deltocephalini中除了纹翅叶蝉属Nakaharanus其余各属构成单系;殃叶蝉族Euscelini内属的归属比较混乱,可能是一个并系群,属间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隆额叶蝉族Paralimnini与顶带叶蝉族Athysanini是姐妹群。带叶蝉属Scaphoideus与纹翅叶蝉属Nakaharanus是姐妹群,二者与木叶蝉属Phlogotettix的关系最近,三者构成一个单系,建议将三者归为带叶蝉族Scaphoideini。研究结果还表明,小眼叶蝉族XestocephaliniBalcluthini的系统发育位置不明,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隐毒甲属分类研究及四新种记述
    吴琦琦,任国栋
    2008, 51(10):  1065-1076. 
    摘要 ( 3627 )   PDF (7633KB) ( 15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记述中国隐毒甲属Cryphaeus Klug, 18334新种: 短角隐毒甲C. brevicornus sp. nov.,长角隐毒甲C. longicornus sp. nov.,短毛隐毒甲C. barbellatus sp. nov.和歪角隐毒甲C. obliquicornus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给出中国及部分周边地区已知种雄性和雌性检索表。
    RNAi技术在昆虫功能基因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杨中侠,文礼章,吴青君,王少丽,徐宝云,张友军
    2008, 51(10):  1077-1082. 
    摘要 ( 3877 )   PDF (1054KB) ( 15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指外源或内源的双链RNAdsRNA)特异性地引起基因表达沉默的现象,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用来产生转录后沉默,从而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成为基因功能研究的一种新方法,除了在模式昆虫如果蝇Drosophila中广泛应用之外,也在非模式昆虫中得到成功应用。近年来,RNAi技术在导入方法和基因功能分析方面都取得了飞速发展,且与转基因技术相结合成功应用于害虫防治领域。本文综述了RNAi技术在导入方法、昆虫功能基因组功能分析及害虫防治等领域新近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铜绿丽金龟和黄褐丽金龟幼虫感染Bt HBF-1菌株后的病症及中肠组织病理变化
    宋健,王容燕,杜立新,曹伟平,张海剑,王金耀,冯书亮,张杰,宋福平
    2008, 51(10):  1083-1088. 
    摘要 ( 4586 )   PDF (4918KB) ( 11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丽金龟科(Rutelidae) 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和黄褐丽金龟A. exoleta幼虫感染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HBF-1菌株后的病症,并采用组织切片的方法研究了感染HBF-1菌株后中肠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 丽金龟科幼虫感染HBF-1菌株后,初期幼虫无明显感病症状,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反应迟钝、麻痹、丧失条件反射能力等症状,最终虫体变黑、伸直或是收缩,直至死亡,时间稍长便会呈腐稠状。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中肠组织切片发现,感染3  d时,肠壁细胞出现变形及空洞;7  d时,细胞破坏更加严重,甚至无法辨认细胞形状;10  d时,肠壁细胞开始脱离底膜;新鲜死虫,肠壁细胞连同细胞内含物全部脱离,仅留底膜。
    伞裙追寄蝇和双斑截尾寄蝇对草地螟的寄生特性
    李红,罗礼智,胡毅,康爱国
    2008, 51(10):  1089-1093. 
    摘要 ( 3477 )   PDF (1107KB) ( 10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认识寄生蝇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的寄生特性,调查了河北康保田间两种寄生蝇——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 Rondani和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对草地螟各龄幼虫的寄生率、寄生部位及着卵量,并通过室内饲养对寄生蝇的存活率与寄主龄期、着卵部位及着卵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寄生蝇在田间主要寄生草地螟5龄幼虫;寄生蝇可在每头寄主幼虫上着18粒卵不等,其中以1粒的居多(45.3%),2粒的次之(33.6%),但1头寄主幼虫中仅能羽化出1头寄生蝇;寄生蝇以寄生寄主幼虫头部和胸部较多,腹部较少,并且以寄生侧面居多,背面次之,腹面最少。寄生蝇的存活与寄主幼虫着卵量之间呈相关关系,在着卵量为1粒的寄主幼虫中,寄生蝇的存活率仅为66.7%,在着卵量为2粒及以上的寄主幼虫中,单头幼虫羽化出寄生蝇的比例为100%
    竹金黄镰翅野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周云娥,黄琼瑶,白洪清,舒金平,王浩杰,徐天森
    2008, 51(10):  1094-1098. 
    摘要 ( 3231 )   PDF (1197KB) ( 11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室内饲养和林间调查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竹子重要食叶害虫竹金黄镰翅野螟Circobotys aurealis的生物学特性。该虫在浙江省每年发生1代,以预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到6月上旬化蛹,4月底至7月上旬出现成虫,5月上旬开始产卵,幼虫2938  d后老熟,越冬期长达67个月。本文详细报道了各龄幼虫的体长、头宽和取食竹叶量,以及成虫夜间活动及扑灯时间,分析了该虫近年来危害趋重的原因,提出了捡拾当年新竹的笋箨和黑光灯诱杀成虫等防治方法。
    在藏羚羊上发现的中国第四种皮蝇
    庞程,蔡进忠,高兴春,李春花,曹杰,徐梅倩,刘生财,黄燕,朱顺海,Chantal BOULARD,何国声
    2008, 51(10):  1099-1102. 
    摘要 ( 3727 )   PDF (1166KB) ( 10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于从可可西里藏羚羊上采集到的藏羚羊皮蝇Hypoderma sp.3龄幼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发现其在伪头、第10腹节上的刺、气门板形态上与中国现有记录的3种皮蝇(牛皮蝇、纹皮蝇和中华皮蝇)有着明显的区别。对藏羚羊皮蝇的线粒体COI 基因种属特异性序列研究表明,其与牛皮蝇、纹皮蝇和中华皮蝇对应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88.1%,87.8%和88.8%。据此认为采自藏羚羊的此种皮蝇可能为中国境内又一皮蝇新种或新记录种,为中国第四种皮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