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8年 第5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08-09-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棉铃虫和烟青虫性信息素腺体脂肪醇和乙酸酯转化的比较研究
    王鸿雷,赵成华,闫云花,王琛柱
    2008, 51(9):  895-901. 
    摘要 ( 3583 )   PDF (641KB) ( 12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烟青虫H. assulta属于可同域发生的近缘种昆虫,通过产生比例相反的两种性信息素化合物——顺9-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醛维持种间生殖隔离。本研究应用外源不饱和脂肪醇及乙酸酯在棉铃虫和烟青虫性信息素腺体进行在体转化,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转化产物,从酶学角度探讨了上述两近缘种昆虫性信息素腺体组分差异的形成原因。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昆虫信息素腺体表皮伯醇氧化酶对外源顺9-十六碳烯醇、顺11-六碳烯醇和反10-十六碳烯醇无催化专一性,说明末端氧化过程对于醛类性信息素组分特定比例的形成不起作用。棉铃虫性信息素腺体组织具有较高的乙酸酯酶活性,可水解外源乙酸酯,但烟青虫性信息素腺体乙酸酯酶活性很低。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两种昆虫的生殖隔离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烟夜蛾和棉铃虫对高浓度烟草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付晓伟,郭线茹,罗梅浩,原国辉,李为争,吴少英
    2008, 51(9):  902-909. 
    摘要 ( 4555 )   PDF (893KB) ( 11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寡食性的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 (Guenée)和广食性的棉铃虫H. armigera (Hübner)是夜蛾属Heliothis的两近缘种昆虫。主要的农作物中,棉花和番茄上极少发现烟夜蛾,而辣椒上几乎没有棉铃虫,只有烟草均为二者所嗜食,也唯独在烟草上它们可以稳定共存。为明确植物挥发物对昆虫寄主定向和选择行为的影响,本文运用触角电位(EAG)和风洞技术,测定了两种夜蛾的处女雌蛾、交配雌蛾及雄蛾对20种高浓度(0.1 mol/L)烟草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烟夜蛾和棉铃虫对测试的烟草挥发物均可产生EAG反应,而且都表现出绿叶气味>脂类和芳香化合物>单萜、倍半萜和杂环化合物的总体反应趋势;两种夜蛾对多数化合物的EAG反应既无显著的种内性别差异,也无显著的种间差异,表明二者嗅觉神经系统对寄主气味图谱的识别和感受能力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对寄主植物的化学信息产生相同的“理解”;二者的行为反应结果与EAG反应结果基本一致,即两种夜蛾受到的嗅觉刺激与产生的行为反应具有统一性,结合两种夜蛾寄主范围的差异,推测烟草挥发物主要影响两种夜蛾的寄主定向行为,而寄主选择行为可能更依赖于二者与植物接触后对植物理化性质的评价过程。
    棉卷叶野螟泛素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张宇宏,林同,张琪,常润磊,温秀军
    2008, 51(9):  910-915. 
    摘要 ( 3930 )   PDF (1196KB) ( 9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研究用RT-PCR方法,克隆了棉卷叶野螟Haritalodes derogata (Fabricius)泛素基因编码区,GenBank登录号为EU580145。序列分析表明,该编码区长228 bp,编码76个氨基酸,推测的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8.53 kD和5.83。同源性比较发现,棉卷叶野螟泛素基因与其他10种昆虫泛素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具有93%以上的相似性。系统发育树显示棉卷叶野螟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遗传距离较近,通过同源建模获得了该棉卷叶野螟基因编码蛋白的理论三维结构。将棉卷叶野螟泛素基因与pET-32a(+)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ub,经IPTG诱导,棉卷叶野螟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 中高效表达。本研究成功克隆了棉卷叶野螟泛素基因的编码区,并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明实现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该昆虫体内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中华蜜蜂工蜂蕈形体胚后发育中神经胶质的形成模式
    李兆英,奚耕思
    2008, 51(9):  916-923. 
    摘要 ( 3527 )   PDF (5437KB) ( 10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研究通过形态解剖、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工蜂蕈形体胚后发育中神经胶质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蕈形体中神经胶质增殖的高峰期集中在幼虫发育末期到蛹发育早期;在工蜂蕈形体的蕈体冠、蕈体柄以及小叶的发育过程中,神经胶质细胞往往先于神经纤维网出现在特定的区域,引导神经纤维网的形成。它们一方面规定了神经纤维网的边界和区域,为神经纤维网提供内部的分隔;另一方面也为神经纤维的移动提供特定的“路标"和靶向。与神经纤维网相关联的神经胶质的数量的持续增加,除了神经胶质的分裂增殖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外部细胞体层的神经胶质的迁入。
    基于SAFLP的我国常见索线虫科昆虫病原线虫亲缘关系分析
    姜爱兰,饶祥军,贺俊飞,王国秀
    2008, 51(9):  924-929. 
    摘要 ( 3731 )   PDF (850KB) ( 9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索线虫科(Mermithidae)SAFLP体系,构建了我国常见索线虫科昆虫病原线虫6属11种/亚种的指纹图谱。采用EcoRⅠ和MseⅠ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单酶切,结果显示EcoRⅠ酶更适合作为索线虫科线虫SAFLP的内切酶。3个带有3个选择性碱基的EcoRⅠ引物进行扩增共得条带225个,片段大小为250~1 650 bp。通过NTsys-PC2.1软件计算了索线虫科6属11种/亚种的Nei-Li遗传距离(0.1980~034554)和相似系数,利用NTsys-PC2.1软件中的UPGMA方法构建其聚类图。索线虫科这6属11种/亚种从属级阶元可以分为两大类群:罗索属Romanomermis和八腱索属Octomyomermis聚为一支构成第一大类群;六索属Hexamermis与卵索属Ovomermis先聚在一起然后与多索属Agamermis聚在一起,再与两索属Amphimermis聚在一起构成第二大类群。在八腱索属和两索属中属内不同种/亚种间线虫采集地相距较近的其遗传距离较近。优化的索线虫科线虫SAFLP体系能够反映索线虫科线虫种属间的亲缘关系,并与形态学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可以用于属种的分类和亲缘关系的研究。
    几类杀虫剂对灰飞虱的相对毒力及田间种群的抗药性现状
    王利华,方继朝,刘宝生
    2008, 51(9):  930-937. 
    摘要 ( 3877 )   PDF (966KB) ( 10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浸苗法测定了6类11种杀虫剂对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3龄若虫的毒力,并分析比较了江苏句容、通州、楚州、大丰、南京和苏州以及安徽庐江等7地灰飞虱种群对10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对云南种群而言,在所测杀虫剂中,以乙酰甲胺磷为标准药剂,氟虫腈的相对毒力最高;噻嗪酮、阿维菌素和噻虫嗪次之;高效氯氰菊酯、IPP(硝基亚甲基类化合物)、毒死蜱、敌敌畏和三唑磷间毒力处于同一数量级,低于阿维菌素等杀虫剂;吡虫啉的相对毒力最低。与云南种群相比,2007年采自苏、皖7个不同地区的灰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其抗性倍数均超过200倍;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中高水平的抗性,其抗性倍数为7.8~108.8;安徽庐江灰飞虱种群对三唑磷产生了7.7倍的抗性,对毒死蜱产生了12.0倍的抗性,江苏楚州、南京、大丰和句容灰飞虱种群对毒死蜱产生了5.7~12.6倍的抗性; 所有灰飞虱种群对敌敌畏仍然敏感,对氟虫腈、阿维菌素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IPP等也比较敏感。
    F1代法监测田间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
    刘凤沂,朱玉成,沈晋良
    2008, 51(9):  938-945. 
    摘要 ( 3447 )   PDF (1079KB) ( 9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表达单价Cry1Ac毒素的转Bt基因棉棉叶喂饲法比较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抗、感亲本及正反交后代在Bt棉上5 d的发育速率,确定棉铃虫在Bt棉上5 d发育到2龄中期以上、体重≥0.6 mg的个体作为判别抗性纯合子的标准。2006年采用F1代法在室内用Bt棉叶喂饲法检测河北省邱县Bt棉田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表明,127头田间雄虫中24头携带抗性基因,估测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为0.94(95%CI:0.044~0.145),该值为在国内首次检测到的高抗性等位基因频率。该地区长期大面积种植转单价Bt棉和缺少非Bt棉作为有效庇护区导致田间抗性快速进化,需要尽快采取有效的抗性治理策略。本文还讨论了影响大田产生抗性的因素以及田间存在的抗性风险等。
    小峰熊蜂访花偏爱性
    施海燕,吴杰,李继莲,安建东
    2008, 51(9):  946-952. 
    摘要 ( 4100 )   PDF (1077KB) ( 11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传粉昆虫在访花时,通常会表现出对某一类型花的偏爱性。本研究利用人工制作的大小、颜色、形态和气味不同的9种类型的花来研究小峰熊蜂Bombus hypocrita的访花偏爱性。结果表明:当增加花的大小、形态、气味等附加特征数时,小峰熊蜂的偏爱性程度与花朵附加特征数有显著相关性(P<0.01)。当花朵颜色由2种增加到4种,熊蜂对紫色花的偏爱性程度降低,但花朵颜色的种类与小峰熊蜂的访花偏爱性没有相关性(P>0.05),花颜色的种类对熊蜂访紫色花的偏爱性影响不大。大小为5 cm的紫花被访次数(108±9次)明显高于大小为3 cm的紫花被访次数(40±4次)(P<0.01),说明熊蜂明显喜欢访大花瓣的紫花。完全盛开的紫花被访次数(129±13次)显著高于刚绽放的花被访次数(26±3次)(P<0.01),说明熊蜂喜欢访盛开的紫花。柠檬味的紫花被访次数(63±8次)明显低于草莓味的紫色花被访次数(88±2次)(P<0.05),说明熊蜂喜欢访草莓味的花朵。

    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步甲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格局
    冀卫荣,胡俊杰,李友莲
    2008, 51(9):  953-959. 
    摘要 ( 4706 )   PDF (1184KB) ( 13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巴氏罐诱法,对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不同功能区——核心区(绿色长廊)、缓冲区(八道沟)、远离农田实验区(神尾沟)及靠近农田实验区(八水沟)——林地地表甲虫步甲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目的在于探明该保护区有代表性林地步甲物种的组成及受不同程度人为干扰下的多样性格局。结果表明:(1)本研究共捕获步甲物种42种,38种是该保护区的新记录种类,其中粗皱步甲Carabus crassesculptus和沟步甲C. canaliculatus 为优势种,与尖角通缘步甲Pterostichus eschscholtzii,强足通缘步甲P. fortipes,罕丽步甲C. manifestus和长叶步甲C. vladimirskyi一起构成研究地的常见种。(2)不同功能区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各不相同,多样性各项指标均是靠近农田的实验区最高,核心区最低。(3)各功能区具有特有的指示性种类,其中黄条春步甲Notiophilus reitteri为核心区指示种; 凹唇春步甲N. impressifrons 为缓冲区指示种; 粒步甲C.granulatus,刻翅步甲C.sculptipennis 和中华通缘步甲P.chinensis为实验区指示种。(4)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缓冲区与核心区及远离农田实验区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靠近农田实验区与其他3个地点相似性较低。结果提示适度干扰可提高物种丰富度,但降低人为干扰(如旅游和交通压力)有利于步甲多样性的保护。
    Or83b-like基因内含子2个体内及个体间长度杂合现象揭示了Philotrypesis sp.的进化不稳定性
    王妮娜,肖金花,吕彬,游中华,黄大卫
    2008, 51(9):  960-966. 
    摘要 ( 3768 )   PDF (1508KB) ( 1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佩妃延腹小蜂Philotrypesis pilosaPhilotrypesis sp.是寄生在对叶榕Ficus hispida L.上的同属非传粉榕小蜂,二者可能拥有最近共同祖先。榕小蜂利用嗅觉对寄主榕树的专一性识别可能是其产生交配前隔离的重要机制,Or83b-like基因是一类在不同昆虫间高度保守的非典型嗅觉受体基因,研究其内含子序列对解决近缘种的物种形成和进化方向问题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PCR法对这两种小蜂的Or83b-like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两种小蜂的Or83b-like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一致度非常高,分别为98.2%和99.03%,内含子序列平均一致度也很高,为84.5%左右,进一步证明二者亲缘关系很近。我们在P. sp.的Or83b-like基因部分内含子序列中发现个体内及个体间具长度杂合现象(LVHs),但P. pilosa却不存在。据此推测,P. pilosa为进化上已经趋于稳定的物种,而P. sp.则没有完全稳定。
    云南蚤类区系及分布特征
    张胜勇,郭宪国,龚正达,张丽云,吴滇,王政昆
    2008, 51(9):  967-973. 
    摘要 ( 3792 )   PDF (1164KB) ( 11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在收集汇总以往野外调查资料以及已经发表的历史文献资料基础上,归纳云南蚤类的分布特点,分析云南地理小区对蚤类的影响。【方法】在实地采集和补充文献记录基础上,对收集到的蚤类进行系统分类整理;运用SPSS13.0的主成分分析及系统聚类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本研究共记录云南蚤类9科45属144种,其中古北种15种,东洋种 108种,东洋、古北两界兼有种15种,广布种6种。144种蚤中,属于云南特有蚤类有75种;横断山中部小区记载蚤类122种,横断山南部小区26种,滇东高原小区41种,滇西高原小区28种,滇南山地小区25种。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均可聚为两类:一类为横断山南部小区、滇南山地小区、滇西高原小区及滇东高原小区; 另一类为横断山中部小区。【结论】云南省蚤类分布明显受到地理小区环境的影响。云南省蚤类昆虫种类繁多,蚤类的自然分布受到云南省特定地形地貌影响。
    保幼激素的分子作用机制
    刘影,胜振涛,李胜
    2008, 51(9):  974-978. 
    摘要 ( 10164 )   PDF (1108KB) ( 16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蜕皮激素(ecdysteroids, Ecd)和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 JH)是调控昆虫发育和变态的两种最为重要的昆虫激素。尽管Ecd的分子作用机制已经相当明了,但是,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成功地鉴定出JH受体,人们对JH的分子作用机制还了解甚少。本文从三个方面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近年来JH分子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1) JH和Ecd在分子水平上相互作用, JH可以通过改变或者抑制Ecd信号来调控昆虫的发育和变态;2) JH核受体的两个候选基因为Met和USP;3) JH还可以通过膜受体和蛋白激酶C传导信号。
    棉铃虫羧酸酯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
    王东,李兵,管京敏,赵华强,陈玉华,沈卫德
    2008, 51(9):  979-985. 
    摘要 ( 3824 )   PDF (1374KB) ( 11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对杀虫剂抗性的产生机理,本文通过RTPCR和RACE方法首次从棉铃虫中肠中克隆了一个羧酸酯酶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包含一个1 794 bp的开放读码框,129 bp的5′UTR和139 bp的3′UTR区域。该基因编码597个氨基酸, 推测编码蛋白质的等电点pI为4.92,分子量为67.1 kD,GenBank登录号为EF547544。通过对氨基酸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该羧酸酯酶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羧酸酯酶的同源性最高,达60%。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中肠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脂肪体和生殖腺中表达量较低,在头部则不表达。推测该羧酸酯酶基因可能主要参与棉铃虫对外源物质的解毒代谢。
    β-细辛醚对谷蠹成虫体内四种酶活性的影响
    宋旭红,邱艳,黄衍章,华红霞,蔡万伦,杨长举,薛东
    2008, 51(9):  986-991. 
    摘要 ( 4244 )   PDF (1244KB) ( 10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根茎提取物β-细辛醚对谷蠹Rhizopertha dominica成虫进行拌粮处理,测定β-细辛醚对谷蠹体内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和酯酶同工酶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结果表明:β-细辛醚对试虫体内4种酶的酶活性均表现出较强的时间效应。LC50(94.49 mg/kg)剂量的β-细辛醚处理后,谷蠹成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对羧酸酯酶和酯酶同工酶则表现诱导增加作用。低剂量(67.5 mg/kg)β-细辛醚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但是随着处理剂量的升高,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多数表现为抑制作用。低剂量(≤100.0 mg/kg)β-细辛醚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具有诱导作用,而高剂量(≥133.3 mg/kg)β-细辛醚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具有抑制作用。β-细辛醚对羧酸酯酶的活性多数表现为诱导作用,提高β-细辛醚的处理剂量可提高羧酸酯酶的活力。不同剂量的β-细辛醚处理对谷蠹酯酶同工酶均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但诱导效果与处理剂量关系并不显著。
    基于28S rDNA D2基因序列的几种寄生夜蛾科的多胚跳小蜂的分子系统发育(英文)
    张彦周, 于芳, 朱朝东
    2008, 51(9):  992-996. 
    摘要 ( 3910 )   PDF (1135KB) ( 15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基于28S rDNA D2部分序列, 用MP和ML方法对几种寄生夜蛾科的多胚跳小蜂Copidosoma spp.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并对其形态和生物学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寄生金翅夜蛾亚科(Plusiinae)的C. floridanum 和寄生实夜蛾亚科(Heliothinae)的C. primulum关系较近,而以夜蛾亚科(Noctuinae)为寄主的C. truncatellum C. agrotis关系更近。结果提示核基因28S D2区可能对研究多胚跳小蜂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很有帮助。
    南方小花蝽液体人工饲料的饲养效果评价
    张士昶,周兴苗,潘悦,雷朝亮
    2008, 51(9):  997-1001. 
    摘要 ( 3453 )   PDF (1151KB) ( 12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评价一种液体人工饲料的饲养效果,以棉蚜饲养南方小花蝽作对照,用液体人工饲料连续两代饲养南方小花蝽若虫和成虫,对南方小花蝽各生长阶段的生长和发育指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工饲料饲养的南方小花蝽若虫历期(22~23天)与对照组(21天)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液体人工饲料可以很好的满足南方小花蝽若虫生长的营养要求。然而,用棉蚜饲养的对照组南方小花蝽成虫获得率可达到63%,而人工饲料组连续两代的成虫获得率分别仅为45% 和43%。取食人工饲料的南方小花蝽成虫,在产卵前期、产卵量及寿命方面与对照组都没有显著差异,仅在产卵期方面有着显著差异,人工饲料组小花蝽的产卵期为13~16天,而对照组小花蝽的产卵期可达20天,说明液体人工饲料也可以很好的满足南方小花蝽成虫生殖发育的营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