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8年 第5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8-08-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家蚕G蛋白α亚基基因BmGα73B的克隆与表达
    章玉萍,蒋剑豪,张建设,王健,樊美珍,苗雪霞
    2008, 51(8):  785-791. 
    摘要 ( 3206 )   PDF (1100KB) ( 13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异三元G蛋白是真核细胞感知外界信号后将信号传递到胞内的重要分子,在生物中参与了广泛的信号转导途径,如光、神经递质和激素等。为了研究G蛋白在家蚕Bombyx mori中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理,我们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已有的家蚕基因组数据库中找到了一段与G蛋白alpha亚基()同源性很高的序列。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PCRRACE技术,成功地克隆了一个家蚕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1 509 bp (GenBank登录号:EU914850),开放阅读框(ORF)为1 158 bp,编码385个氨基酸。BlastDNAstar等软件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编码的蛋白质与其他物种已知的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将它命名为BmGα73BRT-PCR扩增检测该基因在家蚕不同组织器官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表达活性,结果表明它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家蚕各组织器官中都有表达。从组织水平上看,BmGα73B在中肠中表达量最高,在马氏管、头部和神经索等组织中也有适量表达。在家蚕的不同发育时期中,转录水平峰值出现在幼虫期,在蛹早期也有适量的表达,而在预蛹期、蛹后期和成虫期几乎没有表达。结果说明BmGα73B可能参与了家蚕生长前期的中肠发育过程,为进一步研究G蛋白在家蚕发育过程的作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日本通草蛉cDNA文库构建及部分ESTs分析
    聂瑞娥,杨星科,刘志琦
    2008, 51(8):  792-797. 
    摘要 ( 3718 )   PDF (638KB) ( 10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研究以日本通草蛉Chrysoperla nipponensis (Okamoto)为材料,采用Oligo(dT)引物定向克隆构建cDNA文库并进行EST序列测定,旨在以基因库的形式进行种质资源的保存,为其遗传改良奠定基础,并为探讨其分类地位提供分子依据。对该文库质量分析表明:库容量为1.0×106,重组率为80.0%,平均插入片段为512 bp。测序后最终成功得到323条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s)序列,经Phrap程序聚类拼接后得到236条单基因簇(unigene),包括86个重叠群(congtigs)和150个单拷贝(singlets)。使用NCBI中的BlastNBlastX程序对236ESTs进行本地化搜索,BlastN的结果表明:180ESTs76.3%)没有注解,56ESTs23.7%)与GenBank上公布的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一条序列被确定为该种的16S rRNA基因,利用MEGA软件构建了基于该16S rRNA序列草蛉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通草蛉属Chrysoperla与叉草蛉属Dichochrysa、玛草蛉属Mallada、草蛉属Chrysopa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这与传统分类相吻合。BlastX的比对结果为197ESTs83.5%)有功能注解,39ESTs16.5%)无注解或score值小于100。使用GO(gene ontology)数据库对236ESTs序列进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142ESTs59.7%)有注解,并表达出40多种基因产物。
    剪叶及昆虫取食对兴安落叶松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
    王琪,严善春,王艳军,张健,袁红娥
    2008, 51(8):  798-803. 
    摘要 ( 3517 )   PDF (703KB) ( 10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植物蛋白酶抑制剂是植物重要的防御物质之一。为了研究不同程度剪叶及昆虫取食诱导与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针叶内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变化的关系,分别以剪叶及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取食处理兴安落叶松幼苗,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处理后针叶内胰蛋白酶抑制(TI)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落叶松毛虫取食及剪叶可诱导兴安落叶松产生系统性防御反应,处理后的120天,苗木针叶内TICI两种抑制剂活性产生显著变化,诱导产生的TICI的活性与损伤程度无显著相关性。相同损伤程度下,虫害诱导的TI活性高于剪叶损伤诱导的活性,但二者差异不显著;3种取食程度诱导的CI活性,只在第5天同时显著高于剪叶损伤诱导的抑制剂的活性。由此可见,可以通过适当的损伤处理取得与昆虫取食相似的植物抗性反应,这为林木病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洋虫成虫脱脂蛋白酶解液的抗氧化作用
    严善春,初众
    2008, 51(8):  804-809. 
    摘要 ( 3875 )   PDF (739KB) ( 10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洋虫Martianus dermestoides Chevrolat成虫脱脂蛋白酶解液的抗氧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用木瓜蛋白酶水解洋虫成虫脱脂蛋白,用截留分子量分别为10 kDa6 kDa的超滤膜将其分离成3个组分,用邻苯三酚鲁米诺发光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Fenton法和Oyaizu法,分别测定不同分子量的洋虫成虫脱脂蛋白酶解液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及羟基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洋虫成虫蛋白酶解液3个组分都有很好的清除自由基能力,且还原性较强,以分子量<6 kDa的组分清除效果最佳(P0.05)。结果揭示洋虫成虫脱脂蛋白酶解液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粉尘螨生殖系统形态学研究
    吴桂华,刘志刚,孙新
    2008, 51(8):  810-816. 
    摘要 ( 4149 )   PDF (3945KB) ( 10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是一种重要的医学螨类。本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粉尘螨雌雄生殖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结果表明:雄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 附腺、射精管、阳茎及附属交配器官组成。睾丸位于血腔末端,不成对,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子依照精子发育的顺序有规则地分布在其内部。雌性生殖系统包括交配孔、囊导管、储精囊、囊导管、卵巢、输卵管、子宫、产卵管及产卵孔,其中卵巢由一个中央营养细胞和围绕其周围的卵母细胞组成。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不同分离株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刘艳荷,方继朝
    2008, 51(8):  817-823. 
    摘要 ( 4024 )   PDF (956KB) ( 10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SpltMNPV不同分离株及SpltMNPV分离株与SpliNPV间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SpltMNPV分离株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已发表的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MNPV)中国株(Zh)基因组全序列(AF527603)和海灰翅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iNPVNot I-D片段序列(AF527603)设计引物,PCR方法扩增得到SpltMNPV日本福冈株(Fu)、埃及株(Eg)和小笠原株(Og)的ORF39ORF42ORF119ORF124编码区全序列。SpltMNPV不同分离株及SpltMNPV分离株与SpliNPV间基因序列的相似性比较, Zh株和Og株,Eg株、Fu株和SpliNPV的相似性高,而Zh株和Eg株、Fu株或SpliNPVOg株和Eg株、Fu株或SpliNPV的相似性都比较低。亦即SpltMNPV 3种基因型,B型和C型的同源性高,A型与B型或C型的同源性比较低,但A型与SpliNPV的同源性高;同一基因型内不同分离株(Eg株和Fu株)的同源性高。ETG分子进化分析表明Eg株、Fu株和SpliNPV处于一个分支,而Eg株、Fu株和SpliNPVZh株和Og株则处于不同的分支。因此推断Eg株和Fu株为SpliNPV的分离株,而Og株为SpltMNPV的分离株。
    印楝素A对粉纹夜蛾Hi-5细胞的毒性机理
    李文欧,徐汉虹,张志祥,廖绍裕
    2008, 51(8):  824-829. 
    摘要 ( 5171 )   PDF (1942KB) ( 14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 Hübner卵细胞系(Hi-5细胞系)在细胞水平研究了印楝素(azadirachtin) A杀卵活性的毒性机理。以MTT法研究了印楝素A对粉纹夜蛾Hi-5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表明最初两天印楝素 A对Hi-5细胞无较明显活性,但随后几天抑制率显著增加。用Giemsa染色法对细胞进行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发生的变化,发现:1.25 μg/mL印楝素 A处理Hi-5细胞1 d后,细胞已无法贴壁,形状变圆,接着细胞形态变得极不规则,有凋亡小体出现。用Ho33342染料对Hi-5细胞核DNA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经印楝素A处理后第1天,部分细胞核染色体发生异常凝聚,此后异常细胞核比例增多,核膜严重破损。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荧光染料研究了Hi-5细胞的蛋白质含量变化,发现1.25 μg/mL印楝素A 处理Hi-5细胞1 d后,细胞蛋白质指数(DI)为1.070±0.018,至第3 d DI值上升到1.912±0.019。分析了印楝素A处理后Hi-5的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的相对含量变化,发现1.25 μg/mL处理浓度下,各天处理组GSH抑制率有显著差异。结果显示印楝素A能够抑制Hi-5细胞增殖,影响细胞骨架正常功能,降低细胞活力。
    B型烟粉虱对三种寄主植物及其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曹凤勤,刘万学,范中南,万方浩,程立生
    2008, 51(8):  830-838. 
    摘要 ( 5455 )   PDF (1087KB) ( 20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雌虫对3种寄主植物、挥发物提取液、挥发物标样以及寄主植物挥发物模拟样的行为反应,并比较鉴定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组分和含量,以期明确植物挥发物在B型烟粉虱寄主定向行为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番茄植株和甘蓝植株及其相应的挥发物提取物对烟粉虱雌成虫均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辣椒植株和挥发物提取物的引诱作用不明显;3种寄主植物和挥发物提取物分别两两之间比较时,烟粉虱的选择行为均极显著地表现为番茄 > 甘蓝 > 辣椒。2)番茄、甘蓝和辣椒具有不同的挥发物化学图谱,且挥发物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差异很大;番茄挥发物总量远远大于甘蓝和辣椒;从组分来看,番茄挥发物中主要为萜烯类(89.8%),甘蓝挥发物中主要为烷烃类(53.0%)。38种寄主植物挥发物标样(10-110-6 μL/μL)中,除1,8-桉树脑始终对烟粉虱具有引诱作用外,丁子香酚、苎烯、里那醇和月桂烯则是分别在10-410-610-110-410-110-410-110-4μL/μL时,才具有引诱作用;α-蒎烯、顺-3-已烯-1醇则在高浓度下(10-110-2 μL/μL对烟粉虱具有排斥作用,低浓度下对烟粉虱没有任何影响;正十二烷在任何浓度下对烟粉虱均没有任何作用。4)在辣椒上分别喷施番茄挥发物模拟样和甘蓝挥发物模拟样,均显著增加对烟粉虱的引诱作用,而在番茄上喷施辣椒挥发物模拟样则无明显增效作用。综合分析认为,挥发性物质在B型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偏好时具有重要的行为导向作用。
    不同品系番茄对番茄刺皮瘿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梅玉,王冬生,袁永达,洪晓月
    2008, 51(8):  839-843. 
    摘要 ( 4422 )   PDF (985KB) ( 11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弄清楚不同番茄品种对番茄刺皮瘿螨Aculops lycopersici (Massee)的抗感性程度,通过田间调查、室内盆栽接螨和离体培养等方法,考察了12个番茄品种(系)(多茸毛类YZ618YZ619;少茸毛类YZ419 YZ507YZ504;野生品系YZ7YZ5 叶黄类YZ401;常规品系YZ406YZ412YZ413YZ515)上番茄刺皮瘿螨的种群发育情况。结果表明:番茄刺皮瘿螨在不同番茄品种(系)上的种群密度有明显差异,野生品系YZ7及多茸毛品系YZ618YZ619上较低,少茸毛品系YZ504YZ507YZ419较高。不同番茄品种(系)可能是通过影响螨的存活率和产卵能力来影响在品种(系)上的种群发展。离体培养观察发现,番茄刺皮瘿螨的存活率在少茸毛品系YZ504YZ507上最高,其次是品系YZ419,野生品系YZ7上最低。在YZ504上的产卵量最大,YZ419YZ507次之,YZ7最小。根据实验种群参数判断,野生品系YZ7及多茸毛品系YZ618YZ619感螨程度低,为抗性品系; 少茸毛品系YZ504YZ419YZ507感螨程度高,为感螨品系。
    转新型双价抗虫基因杨树对光肩星天牛及美国白蛾的抗性鉴定
    杨利艳,孙毅,谢莉琴
    2008, 51(8):  844-848. 
    摘要 ( 3887 )   PDF (1381KB) ( 12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明确双价基因chitinase-BmkIT对鞘翅目害虫光肩星天牛及鳞翅目害虫美国白蛾的抗虫效果, 分别以转该双价基因的杨树茎干和叶片为材料,采用室内茎干接虫和叶片接虫方法鉴定其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虫的抗性。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132-2144-1123-1对美国白蛾幼虫的致死作用和生长发育影响显著高于取食未转化叶片的处理(P0.05),且对其后代产生了影响,表现为幼虫不能化蛹或化蛹后不能羽化或羽化不正常;但供试的8个转基因株系对光肩星天牛幼虫无明显的致死和生长抑制作用,表现为幼虫死亡率和体重均与取食非转化茎干幼虫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双价基因chitinase-BmkIT可作为杨树鳞翅目害虫的抗虫基因源,并且对延缓害虫抗性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意义。
    佩妃延腹小蜂属榕小蜂CYP6家族进化分析
    刘英,万东光,孙铮,肖金花,黄大卫
    2008, 51(8):  849-854. 
    摘要 ( 3680 )   PDF (1081KB) ( 12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PCR方法获得了佩妃延腹小蜂属Philotrypesis榕小蜂9CYP6基因片段:CYP6CK1, CYP6AQ2, CYP6AQ3, CYP6AS20, CYP6AS21, CYP6AS22, CYP6AS23, CYP6AS24 CYP6AS25这些基因序列都包含编码蛋白疏水螺旋区Ⅰ和血红素结合域的区域。使用MEGA 4.0构建基因树,用PAML 4.0检测选择压力。结果表明:榕小蜂的CYP6AS, CYP6AQ, CYP6CK基因亚家族的扩张可能是在自然选择下通过基因复制方式完成的。基于最大似然法的位点特异性模型对蛋白编码序列选择压力检测发现:榕小蜂CYP6AS亚家族的基因接受净化选择,在氨基酸序列上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
    基于形态特征和部分基因序列的中国蚱科四个种的分类订正
    姚艳萍, 郑哲民, 王乃馨,蒋国芳
    2008, 51(8):  855-860. 
    摘要 ( 3834 )   PDF (1130KB) ( 9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澄清形态相似种锯齿股蚱Tetrix dentifemura和粗体蚱T. grossus及红背悠背蚱Euparatettix erythronotus和九万山悠背蚱E. jiuwanshanensis的分类问题,我们分别从形态学分类和DNA数据对这4种蚱进行了分析。形态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锯齿股蚱和粗体蚱形态相同之处非常多,而形态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者后翅的长度差异相对较大;红背悠背蚱和九万山悠背蚱在形态上共同之处很多,仅在头顶与颜面隆起的形状、触角与侧单眼着生位置以及后足股节长度等方面有微小差异。对蚱科2属4种昆虫的Cyt b,16S rRNA和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3个片段共2 902 bp。发现蚱属的锯齿股蚱和粗体蚱的这三个基因同源序列完全一致,悠背蚱属的红背悠背蚱和九万山悠背蚱的同源序列也完全一致。结合形态学比较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提出粗体蚱和九万山悠背蚱分别是齿股蚱和红背悠背蚱的同物异名。
    铃刺蛾属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及七新种记述(鳞翅目:刺蛾科)
    武春生,方承莱
    2008, 51(8):  861-867. 
    摘要 ( 4042 )   PDF (6571KB) ( 13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首次报道铃刺蛾属Kitanola Matsumura及环铃刺蛾K. uncula (Staudinger)在中国有分布,并记述7新种,即针铃刺蛾K. spina sp. nov.,小针铃刺蛾K. spinula sp. nov.,线铃刺蛾K. linea sp. nov.,灰白铃刺蛾K. albigrisea sp. nov.,蔡氏铃刺蛾K. caii sp. nov.,短颚铃刺蛾K. brachygnatha sp. nov.和宽颚铃刺蛾K. eurygnatha sp. nov.。编制了本属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提供了成虫彩色照片和外生殖器特征图。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昆虫中的应用
    陈利珍,梁革梅,吴孔明,郭予元
    2008, 51(8):  868-875. 
    摘要 ( 3286 )   PDF (1217KB) ( 14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蛋白质组学在模式昆虫中的应用随着这些模式昆虫全基因序列先后完成而相继展开。蛋白组学作为一门有效而直观的研究整体蛋白质的方法,在非模式昆虫中应用也非常广泛。蛋白质组学在模式昆虫中主要应用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家蚕Bombyx mori、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中;在非模式昆虫中主要应用在各种昆虫的生理、药剂毒理和化学生态学研究中。
    非社会性植食昆虫的同种相残行为及其机理
    薛怀君,李文柱,杨星科
    2008, 51(8):  876-882. 
    摘要 ( 3312 )   PDF (3212KB) ( 12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同种相残是指动物杀死并取食同种其他个体的行为,一般被认为是种群密度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常常是影响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非社会性植食昆虫的同种相残行为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影响同种相残行为发生的因素,同种相残的获利与代价,同种相残与亲子识别及护幼行为的关系,同种相残的进化驱动力等。对植食性昆虫同种相残行为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如果我们对同种相残行为发生的生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或许有助于我们利用相关机理实现植食性昆虫田间种群数量的自我调控,这将对害虫的综合治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绿僵菌药后草原蝗虫种群空间分布型研究
    宋树人,张泽华,高松,农向群,王广君
    2008, 51(8):  883-888. 
    摘要 ( 3628 )   PDF (1189KB) ( 11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综合多个聚集度指标对绿僵菌药后田间蝗虫和僵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药后不同时间随蝗虫种群密度的减小,处理区残虫的分布型呈现聚集随机交错变动,僵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采用Taylor幂法则和改进的Iwao模型分析表明,整个调查时段处理区残虫、僵虫的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推测认为,药后蝗虫点片状死亡,部分地片相对密度较高,残虫分布型趋向聚集; 自然消除作用使僵虫密度很低,低密度下取样产生大量空样本,僵虫的分布型产生聚集假象。
    幼虫密度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王娟,江幸福,吴德龙,罗礼智
    2008, 51(8):  889-894. 
    摘要 ( 3262 )   PDF (1199KB) ( 10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研究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幼虫的密度对其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本实验观察了5种幼虫密度下(15102030/瓶),幼虫发育和成虫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幼虫和蛹历期、存活率和蛹重均差异显著。幼虫和蛹历期均以20/瓶的最短,1/瓶的最长,其余随幼虫密度增加而延长;幼虫至蛹存活率以10/瓶的最高,其余随幼虫密度增加而降低;1/瓶的蛹最重,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的,其余随幼虫密度增加而下降。尽管密度间成虫羽化率和产卵前期均无显著差异,但成虫产卵量、寿命和畸形率差异显著。1/瓶的产卵量最多,其次为10/瓶的,其余随幼虫密度增加而减少,30/瓶的产卵量显著少于其他密度的; 密度在120/瓶范围内,雌蛾寿命均较短,显著短于30/瓶的,而雄蛾寿命以5/瓶的最短,显著短于其他密度的(10/瓶除外),10/瓶的次之,其余密度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幼虫密度下羽化的成虫畸形率差异显著,10/瓶的最低,其余随幼虫密度增加而升高; 生命表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在10/瓶下世代存活率和种群增长指数均最高,幼虫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种群增长;世代存活率(S)和种群增长指数(I)与幼虫密度之间的关系均呈抛物线关系:S =0.2087x2+2.5694x+211.52 (R2=0.88)I=0.0552x2+0.9166x+54.168 (R2=0.95)。结果提示幼虫密度影响甜菜夜蛾种群动态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