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第6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2022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3年66(11)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9年 第5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2-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暗黑鳃金龟对性信息素的触角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周丽梅,鞠倩,曲明静,赵志强,董双林,韩召军,禹山林
2009, 52(2): 121-125.
摘要
(
4176
)
PDF
(1131KB) (
12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分离鉴定暗黑鳃金龟的性信息素成分并对其功能进行验证,本研究对比摸索了3种触角的处理方法,并进行同一浓度(30 ng·μL
-1
)二元混合物、不同配比的触角EAG测试。结果包括: 建立了一种鳃叶状触角的触角电位(EAG)测定方法,即将暗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parallela
触角的各鳃叶用针分离开后进行测定,这种方法测得的触角电位反应值较高。雄虫触角对L-异亮氨酸甲酯和(R)-(-)-芳樟醇为7∶1的二元混合物的反应值最高,和暗黑鳃金龟雌虫性信息素25个腺体提取液的EAG反应相当;对同一配比(7∶1)不同剂量刺激液的EAG测试表明,雄虫对浓度为30 ng·μL
-1
的二元混合物刺激液的反应值最高。嗅觉反应结果进一步证实,试虫对L-异亮氨酸甲酯和(R)-(-)-芳樟醇7∶1的选择最高,选择系数达93.3%。研究结果为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暗黑鳃金龟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Select
虎纹捕鸟蛛毒素虎纹毒素-III对美洲蜚蠊神经细胞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影响
王瑞兰,梁宋平
2009, 52(2): 126-132.
摘要
(
3072
)
PDF
(1024KB) (
10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HWTX-III是从中国虎纹捕鸟蛛
Ornithoctonus huwena
粗毒中分离纯化到的一种昆虫神经多肽。通过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了HWTX-III对美洲蜚蠊
Periplaneta americana
神经细胞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影响。发现HWTX-III特异性地抑制美洲蜚蠊背侧不成对中间(dorsal unpaired median, DUM)神经细胞的电压门控钠通道(IC50≈1.106 μmol/L),而对电压门控钾通道没有明显的影响。HWTX-III通过一种新型的不同于其他蜘蛛毒素的机制抑制昆虫电压门控钠通道,它不影响通道的激活与失活动力学,也不明显地漂移稳态失活曲线。HWTX-III对昆虫神经细胞电压门控钠通道的特异性与新型作用机制为研究电压门控钠通道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开发新的安全的杀虫剂提供有用的工具。
Select
麦红吸浆虫不同滞育期四种糖代谢酶活力分析
成卫宁,李修炼,李怡萍,李建军,仵均祥
2009, 52(2): 133-139.
摘要
(
3469
)
PDF
(1464KB) (
11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海藻糖是麦红吸浆虫
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滞育期间储藏能量的主要物质,为弄清其在滞育期的积累机理,本文测定了麦红吸浆虫滞育前后和滞育期糖原磷酸化酶(Gpase)、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和醛缩酶(ALD)这4种糖代谢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 麦红吸浆虫滞育前后这些糖代谢酶活力明显不同,滞育后Gpase 活力显著提高,糖酵解有关酶HK,PFK和ALD活力降低;滞育解除后,Gpase 活力降低,HK,PFK和ALD活力升高。滞育期间,4种糖代谢酶的活力均与滞育发育有关;同时Gpase 和PFK的活力也与环境温度有关,即夏、冬季高于春、秋季;同期不同滞育状态幼虫比较,裸露幼虫HK,PFK和ALD活力总是略高于结茧幼虫,Gpase则相反。滞育当年与第2年同期幼虫4种糖代谢酶的活力无显著差异。
Select
小菜蛾化学感受蛋白基因PxylCSP1的克隆和表达
张志春,王满囷,张国安
2009, 52(2): 140-146.
摘要
(
3950
)
PDF
(1448KB) (
12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到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化学感受蛋白(CSP)基因
PxylCSP1
(GenBank登录号: FJ361903),其核苷酸序列全长405 bp,编码134个氨基酸残基,预测N-末端包含19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估测其成熟蛋白分子量为13.56 kD,等电点为6.12。该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和其他鳞翅目昆虫CSP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同源性较高(70%~80%)。RT-PCR结果表明
PxylCSP1
不仅存在于小菜蛾的触角中,还存在于头、足、腹和翅中。Real-time PCR结果表明
PxylCSP1
的表达水平因被测小菜蛾的性别、日龄、组织不同和交配与否而异。
Select
腈菌唑导致的细胞膜穿孔对斜纹夜蛾SL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张志祥,任永霞,刘娜,程东美,徐汉虹
2009, 52(2): 147-152.
摘要
(
3021
)
PDF
(853KB) (
9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腈菌唑导致的细胞膜穿孔对离体培养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卵巢细胞(SL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腈菌唑可使不能穿过SL细胞膜的大分子物质荧光染料PI大量穿过细胞膜进入胞内,20和40 μg/mL腈菌唑处理后12 h,SL细胞荧光强度增加率分别为11.95%和25.80%;处理后24 h,SL细胞荧光强度增加率分别为27.77%和57.49%。腈菌唑也可明显提高SL细胞内大分子物质乳酸脱氢酶的漏出率,20和40 μg/mL腈菌唑处理SL细胞24 h后,胞内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分别为30.66%和43.93%;处理后48 h,漏出率分别为41.22%和57.91%。腈菌唑可以明显提高SL细胞胞内钙离子含量,20和40 μg/mL腈菌唑处理SL细胞24和48 h,胞内钙荧光强度与对照差异显著。处理后24 h,腈菌唑对SL细胞的LC
50
值为35.84 μg/mL,明显高于典型细胞毒剂鱼藤酮的活性。当质量比为1∶1和2∶1时,腈菌唑与鱼藤酮联用对SL细胞处理后24 h的LC
50
值为43.92和26.09 μg/mL,共毒系数分别为137.60和188.49,增效作用显著,随着腈菌唑的含量增加,增效作用增加。腈菌唑对SL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以打通限制物质穿透的细胞膜屏障,提高农药活性成分的有效利用率。
Select
Cry1A毒素与二化螟中肠刷状缘膜囊泡受体蛋白配基结合分析
徐永桂,杨亦桦,吴益东
2009, 52(2): 153-158.
摘要
(
3850
)
PDF
(1174KB) (
11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分离和鉴定二化螟
Chilo suppresalis
幼虫中肠刷状缘膜囊泡(BBMV)中Cry1A毒素的受体蛋白,对于阐明Cry1A毒素作用机理和二化螟抗性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Cry1A毒素对二化螟杀虫活性及Cry1Ac与二化螟中肠受体的配基结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Cry1Ab对二化螟室内品系(CN)的毒力高于Cry1Ac,而Cry1Ac高于Cry1Aa。配基结合分析表明二化螟CN品系幼虫中肠BBMV中有6个Cry1Ac结合蛋白(分子量分别为50,70,90,120,160和180 kDa), 其中180,160和90 kDa结合蛋白的条带颜色明显深于其他结合蛋白的条带,表明这3个受体蛋白具有较高的结合浓度。同源竞争结合研究表明,180和90 kDa结合蛋白为Cry1Ac的低亲合性结合蛋白,其他4个为高亲合性结合蛋白。为了研究Cry1Ac和Cry1Ab受体结合部位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异源竞争结合研究。Cry1Ab可以与Cry1Ac所有的6个结合蛋白进行竞争性结合,与180,120,70和50 kDa结合蛋白具有高亲合性,而与160和90 kDa结合蛋白具有低亲合性。结果显示,Cry1Ac与Cry1Ab在二化螟幼虫中肠BBMV上拥有多个共享的结合位点,但对每个结合位点的亲合性有差异。基于毒素结合部位的相似性,Cry1Ac和Cry1Ab不宜同时用于转基因Bt水稻来控制二化螟。
Select
黄荆精油对玉米象的杀虫活性成分、毒力及作用机制
卢传兵,薛明, 刘雨晴,刘爱红,王洪涛
2009, 52(2): 159-167.
摘要
(
4595
)
PDF
(1285KB) (
14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明确黄荆精油及其主要成分作为储粮保护剂的开发利用价值,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泰山黄荆
Vitex negundo
Linn.叶片中提取精油,利用GC-MS技术进行了成分分析鉴定,研究了黄荆精油及其主要成分桉树脑和α-蒎烯对玉米象
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 成虫的毒力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黄荆精油中含量大于0.3%的成分有31种,其中石竹烯、桉树脑和α-蒎烯的含量分别为35.97%,8.21%和0.69%。桉树脑、α-蒎烯和黄荆精油对玉米象成虫的综合杀虫毒力都较高,并以桉树脑的毒力最高,LC
50
为0.7171 g·kg
-1
;在2.0 g·kg
-1
剂量下,桉树脑、α-蒎烯和黄荆精油对玉米象种群的抑制率分别达100%,85.45%和89.73%;3种药剂对玉米象72 h触杀LC
50
分别为0.2690,0.7529 和0.2969 mg·cm
-2
,毒力都很高;3种药剂在4 g·kg
-1
剂量下,对玉米象的驱避率分别为96.49%,84.26%和90.61%,防虫作用大;3种药剂对玉米象72 h的熏蒸LC
50
分别为14.053, 28.648 和21.429 μL·L
-1
,熏蒸杀虫毒力较高,其中以桉树脑的毒力最高。3种药剂对玉米象有干扰呼吸的作用,对离体乙酰胆碱酯酶、过氧化氢酶和羧酸酯酶都有抑制作用。这些结果明黄荆精油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机制具有多样性。
Select
四种鬼臼毒素类似物对美洲大蠊腹神经索动作电位的作用
高蓉,狄旭东,刘艳青,余向阳,刘贤进,肖杭
2009, 52(2): 168-174.
摘要
(
3553
)
PDF
(1196KB) (
10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解鬼臼毒素对昆虫神经系统的影响,采用胞外记录电生理方法观察了4种鬼臼毒素类似物对美洲大蠊
Periplaneta americana
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0.1 mmol/L的浓度下,4种物质对美洲大蠊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的作用不同。脱氧鬼臼毒素可完全抑制美洲大蠊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的产生,其抑制作用可逆;β-阿朴苦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的作用是先兴奋后抑制;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不完全;4′-去甲鬼臼毒素对大蠊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无影响。结果提示,4种鬼臼毒素类似物对昆虫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的影响方式与其结构官能团密切相关。
Select
抗吡虫啉棉蚜种群对吡蚜酮等药剂的交互抗性及施药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杨焕青,王开运,王红艳,史晓斌,牛芳
2009, 52(2): 175-182.
摘要
(
4288
)
PDF
(1092KB) (
12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明确吡蚜酮对抗吡虫啉棉蚜
Aphis gossypii
种群的防治效果,提出抗吡虫啉棉蚜的治理策略,利用抗吡虫啉棉蚜种群(RF
27
)、敏感种群(SS)和夏津田间种群(XJ),分别采用浸渍法、微量点滴法、生化测定法和系统观察法研究了棉蚜无翅成蚜对吡蚜酮等药剂的交互抗性及施药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吡蚜酮对RF
27
,XJ和SS的LD
50
分别为1.213×10
-5
,8.506×10
-5
和5.140×10
-5
μg/头,RF
27
对吡蚜酮表现出明显的负交互抗性现象。RF
27
对啶虫脒、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分别产生2.35,2.98和1.71倍的抗性。RF
27
的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较SS分别高2.73和1.57倍,说明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的提高是引起棉蚜对吡虫啉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吡蚜酮分别处理RF
27
,XJ和SS,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均受到显著抑制。吡蚜酮以低剂量处理RF
27
成蚜,对其生长发育有显著的不利影响,表现为若蚜存活率降低(64.60%),净生殖率降低(10.39),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显著降低(分别为0.21和1.23),世代历期延长(10.87 d),相对适合度较小(仅为0.70)。这些结果表明吡蚜酮在棉蚜防治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Select
中华稻蝗五地理种群的卵滞育强度及生活史模式变异
赵琴,朱道弘,阳艳萍,谭荣鹤
2009, 52(2): 183-190.
摘要
(
3426
)
PDF
(1243KB) (
12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调查中华稻蝗
Oxya chinensis
的地理适应,自北纬42.3°至20.0°采集了5个地理种群的标本,比较了其子代的卵滞育发生、滞育强度及成虫虫体大小。结果表明: 不同的中华稻蝗地理种群显示了不同的光周期和温度反应模式。铁岭、济宁和泗洪种群的滞育不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滞育率均为100%。南方的长沙和海口种群仅部分卵进入滞育,海口种群在短日条件下的滞育率高于长日条件,卵期温度亦对其滞育有较大的影响,而长沙种群的卵滞育仅受卵期温度的调控。长沙和海口种群的卵滞育强度最弱,其次是铁岭种群,中间纬度的济宁和泗洪种群的滞育强度最高。在北方的一化性种群中,滞育强度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强。成虫的虫体大小因栖息地纬度的变化而呈现复杂的变异,北方种群的虫体大小与栖息地纬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长沙和海口种群的虫体小于济宁和泗洪种群。结果提示中华稻蝗各种群已形成各自的地理适应机制,纬度梯度在其生活史的形成和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Select
基于线粒体ND1和16S rRNA基因序列探讨中国蝴蝶12科的系统发育关系(鳞翅目: 双孔次亚目: 蝶类)
邹方振, 郝家胜, 黄敦元, 张大秀, 朱国萍, 朱朝东
2009, 52(2): 191-201.
摘要
(
3749
)
PDF
(1757KB) (
11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中国12科共32种代表蝶类的ND1基因和16S rRNA 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包括新测30种ND1基因和9种16S rRNA基因)和比较分析, 同时采用邻接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12科蝶类的系统发育树, 探讨了其高级分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 经比对处理后的两个基因总长度为869 bp, 其中保守位点373个, 可变位点496个, 简约信息位点375个; A+T的平均含量为80.2%, 明显高于C+G的平均含量19.8%。分子系统树表明: 蛱蝶科不是单系群; 珍蝶类、斑蝶类和喙蝶类位于蛱蝶科内; 粉蝶科和凤蝶科具有共同祖先。据此建议: 绢蝶科应归入凤蝶科; 蚬蝶科归入灰蝶科; 珍蝶类、斑蝶类和喙蝶类作为蛱蝶科中的亚科, 眼蝶类从蛱蝶科中分离出来独立成科。另外, 环蝶类的系统分类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Select
北京地区7种常见嗜尸性蝇类的COI基因序列分析及DNA条形码的建立
陈庆,白洁,刘力,林红斌,唐晖,赵伟,周红章,严江伟,刘雅诚,胡松年
2009, 52(2): 202-209.
摘要
(
4561
)
PDF
(1039KB) (
16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嗜尸性蝇类在命案死亡时间和现场推断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 而DNA 条形编码技术能摆脱对虫卵和幼虫的饲养以及后续物种鉴定方面专业知识的依赖, 有助于实现现场采集蝇类样本的快速鉴定。本研究采集了北京地区7个嗜尸性蝇类优势种共77个个体的样本, 测定了所有个体线粒体DNA 上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I)基因1 120 bp的序列。基于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显示, 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序列均以高达99%的支持值聚集在一起。序列间的分歧统计表明这些蝇类在物种内的个体分歧不超过1%, 而不同物种间的净分歧均超过7.74%, 最高可达14.85%。滑动窗口分析表明, 在整个序列区段种间差异位点存在较平均的分布。通过测定COI基因的序列, 建立了北京地区7个嗜尸性蝇类优势种的DNA条形码, 据此实现了对这些物种准确、快速、简单的区分和鉴定, 同时也为后续应用于物种鉴定的种属特异性位点之筛选提供了基础数据。
Select
蜜蜂——新兴的模式生物
郑火青, 胡福良
2009, 52(2): 210-215.
摘要
(
5549
)
PDF
(1088KB) (
20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蜜蜂作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社会性昆虫, 在诸如神经生物学和社会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也具有很高的模型价值。蜜蜂基因组工程为深入认识蜜蜂的生物学特点,进一步发挥其在多个研究领域的模型价值奠定了分子基础。本文基于蜜蜂的生物学特点,介绍了蜜蜂作为模式生物所具备的优势,及其在学习和记忆、劳动分工、级型分化、免疫等热点领域的研究价值。通过总结和展望国内外蜜蜂生物学研究形势,呼吁国内相关各学科开展合作研究。
Select
草地螟羧肽酶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序列分析
尹姣,李克斌,曹雅忠
2009, 52(2): 216-222.
摘要
(
36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羧肽酶是昆虫体内重要的消化酶系之一。利用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围食膜多克隆抗体免疫筛选草地螟
Loxostege sticticalis
L.中肠cDNA表达文库, 得到编码羧肽酶A的全长cDNA克隆。该cDNA克隆全长1 380 bp (GenBank登录号EU924506), 开放阅读框长1 302 bp, 编码434个氨基酸, 预测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49.1 kDa和9.56。序列含有胰蛋白酶切割位点和催化特征, 具有典型的羧肽酶A特性。将该基因与pET30载体重组后, 经IPTG诱导, 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
Select
熊蜂ISSR-PCR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及其在亲缘关系分析中的应用
耿金虎,黄强,徐希莲,曾志将
2009, 52(2): 223-227.
摘要
(
3533
)
PDF
(976KB) (
11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小峰熊蜂
Bombus hypocrita
Pérez为实验材料, 建立并优化简单序列重复区间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扩增多态反应体系, 并运用ISSR标记和NTSYS聚类软件分析群内亲缘关系和亚家系组成。结果表明: 在10 μL的PCR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适宜终浓度为1×PCR 缓冲液、0.3 mmol/L 反应底物、1.25 μmol/L 引物、3 mmol/L 镁离子、2.5 U Taq 酶和8.18~23.76 μg/mL DNA模板。用此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对小峰熊蜂基因组DNA进行ISSR-PCR扩增, 能有效分析群内亲缘关系和亚家系组成。
Select
麻疯树柄细蛾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观察
肖银波, 周建华, 刘艳, 张德奎, 冯波
2009, 52(2): 228-233.
摘要
(
5571
)
PDF
(1154KB) (
17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麻疯树柄细蛾
Stomphastis thraustica
Meyrick是在我国新发现的麻疯树
Jatropha curcas
L.潜叶蛾类重要害虫。通过室内饲养与野外调查相结合对该虫形态、发育习性及生活史进行了研究。本文对麻疯树柄细蛾成虫、卵、各龄幼虫和蛹的形态及大小进行了详细描述。95.54%(n=426)的老熟幼虫在10点至18点结茧。89.19%(n=111)在夜间20点至次日凌晨6点羽化。交配在清晨进行, 持续30~210 min不等。87.53%(n=441)的卵在夜间20点以后至次日6点以前产出。卵多产于叶脉边缘与叶片形成的凹陷处。66.77%(n=8 266)的卵产于叶片背面, 其余产于叶片正面。每雌产卵平均60.03粒(n=32)。麻疯树柄细蛾在攀枝花全年均可发育。以成虫在每年2月至5月越冬。一年发生10代以上, 世代重叠明显。以6月室外平均气温25.15℃条件下, 全世代发育需18~20 d。卵期3~4 d, 1龄幼虫期1 d, 2龄幼虫期1~2 d, 3龄幼虫期1~2 d, 4龄幼虫期1~2 d, 5龄幼虫期2~3 d, 预蛹期1 d, 蛹期4~6 d, 成虫产卵前期1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