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编辑部招聘启事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53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0-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热胁迫对二化螟幼虫血淋巴细胞内活性氧、HSP90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崔亚东,杜予州,陆明星,胡茂志
2010, 53(7): 721-726.
摘要
(
3847
)
PDF
(1164KB) (
11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讨热激条件下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幼虫体内生理上的保护反应,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热胁迫对二化螟幼虫血淋巴细胞内活性氧(ROS)、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产生和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于33℃,36℃和39℃的二化螟5龄幼虫的ROS与对照(28℃)相比显著提高,分别增加了1.71,1.69和1.38倍;当温度达到33℃以后,ROS不再显著增加。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二化螟HSP90基因在热胁迫诱导下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HSP90的变化与在mRNA水平上的变化高度一致,热胁迫处理没有造成血淋巴细胞凋亡的显著变化。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热胁迫产生的ROS激活HSP90基因的表达,HSP90蛋白在保护机体免受ROS引起的伤害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抑制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发生。
Select
甜菜夜蛾围食膜肠粘蛋白基因SeM-8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检测
李雯,郭巍,张霞,李杰,孙伟明
2010, 53(7): 727-733.
摘要
(
3542
)
PDF
(9054KB) (
13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肠粘蛋白(invertebrate intestinal mucin, IIM)是围食膜(peritrophic membrane, PM)的重要蛋白组分之一,在保护昆虫免受微生物侵染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5龄幼虫中肠总RNA为模板,根据已知的甜菜夜蛾肠粘蛋白SeIIM-8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ABW06596)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扩增得到甜菜夜蛾肠粘蛋白基因SeM-8,序列分析发现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长2 703 bp,编码900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为95.7 kDa。序列分析表明,其氨基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GU255994)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粘虫Mamestra configurata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肠粘蛋白的一致性分别为48%,49% 和45%。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SeM-8粘蛋白在甜菜夜蛾即将孵化的卵和5龄幼虫的围食膜、中肠和粪便中都有存在,在5龄幼虫马氏管、脂肪体、唾腺、血淋巴等组织部位没有发现。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IIM结构和功能,寻找生物防治新靶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Select
多种植物挥发物及马铃薯甲虫聚集素对马铃薯甲虫的引诱作用
李源, 赵珮,尹春艳,刘小侠,张青文
2010, 53(7): 734-740.
摘要
(
3954
)
PDF
(1045KB) (
14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马铃薯上一种最主要的毁灭性害虫。由于其严重的抗药性, 急需寻找一种替代杀虫剂的防治方法。本实验从开发马铃薯甲虫引诱剂的目的出发,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马铃薯甲虫对来自植物的7种挥发物单体、8个挥发物混合物配方以及马铃薯甲虫聚集素的行为反应,并进一步进行了田间诱集试验。室内生测结果表明,2-苯乙醇对马铃薯甲虫雌雄虫都有明显的引诱作用。芳樟醇+水杨酸甲酯+顺乙酸-3-己烯酯的混合物对马铃薯甲虫雄虫有很强的引诱作用(81.67%), 但是对雌虫引诱作用不明显(63.33%)。在其中加入马铃薯甲虫聚集素不但提高了对雄虫的引诱率(88.33%),还消除了之前的雌雄性别间反应差异现象,使对雌虫的引诱率达到了83.33%。田间诱集结果显示,芳樟醇+水杨酸甲酯+顺乙酸-3-己烯酯+马铃薯甲虫聚集素在所研究的引诱剂配方中引诱效果最好。从而为马铃薯甲虫发生的预测预报和诱杀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Select
高温对抗性和敏感小菜蛾生命表参数及后代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
庄华梅,汪宽福,刘群,刘芳,孙作洋,周方,吴刚,赵士熙
2010, 53(7): 741-747.
摘要
(
3604
)
PDF
(1025KB) (
12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研究高温对抗性和敏感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生物学适合度及抗药性进化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温度对杀虫剂抗性和敏感小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及后代对阿维菌素敏感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25℃相比,33.5℃条件下抗性和敏感种群的平均世代历期(D)、净生殖率(R
0
)、内禀增长率(r
m
)、周限增长率(λ)值、总产卵量、雌蛾平均寿命、日产卵量和孵化率均显著下降。 在25℃下,抗性和敏感种群的r
m
,λ,D和日产卵量无显著差异,但抗性种群的R
0
略低于敏感种群(为敏感种群的87%)。 在33.5℃下,抗性种群的r
m
和R
0
显著低于敏感种群(分别为敏感种群的75%和64%),抗性种群雌成虫寿命、总产卵量和孵化率显著也低于敏感种群。 抗性种群在33.5℃下饲养一代后,后代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大幅下降,而相同处理下敏感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没有显著下降。 上述结果表明,无论在常温还是高温条件下,抗性种群生物学适合度均低于敏感种群,尤其是高温下抗性种群适合度远低于敏感种群。 抗性种群经高温饲养一代后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大幅下降可能与高温下抗性种群适合度显著较低有关。
Select
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对马铃薯甲虫幼虫食物利用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郭建国,张海英,刘永刚,吕和平,郭文超
2010, 53(7): 748-753.
摘要
(
3901
)
PDF
(1012KB) (
14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研究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幼虫取食新烟碱杀虫剂噻虫嗪和吡虫啉处理(有效成分18 g/100 kg种薯拌种)播种90 d后马铃薯叶片的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情况,在室内采用重量法测定了幼虫取食量、体重增加量、食物利用率,近似消化率以及蛹重等营养指标。 结果表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拌种后,马铃薯甲虫幼虫的取食量、体重增加量、食物利用率、食物转化率、近似消化率和相对生长率以及蛹重显著低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和空白对照(P<0.05),发育历期显著长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和空白对照(P<0.05);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后,马铃薯甲虫幼虫的取食量和3~4龄期的体重增加量与空白对照差异显著(P<0.05),蛹重、1~2龄幼虫的体重增长量、食物利用率、食物转化率、近似消化率、相对生长率和生长发育历期与空白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 说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拌种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的取食有显著抑制作用,不能很好地满足其生长发育营养物质的需要,幼虫取食其叶片后,近似消化率和相对生长速率显著降低,生长发育历期显著延长。 这有利于减少当季世代数,降低危害。
Select
多作稻田生态系统对稻纵卷叶螟及其天敌功能团的影响
林胜,杨广,尤民生,姚凤銮
2010, 53(7): 754-766.
摘要
(
3608
)
PDF
(1671KB) (
13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明稻田与非稻田生境时空配置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及其天敌功能团产生的生态学效应,分别于2007和2008年的中稻期,在福建省武夷山试验基地,采用室内观察法、田间剥查法和吸虫器法,系统调查了水稻多作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内稻纵卷叶螟种群及其寄生蜂功能团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个体数量的时序动态; 同时通过陷阱诱集法,调查了多作和单作稻田生境边界地表捕食性节肢动物(蜘蛛和昆虫)个体数量的时序动态,以及多作系统中,捕食性节肢动物在稻田和非稻田生境间的迁移动态。 结果表明:与辣椒、生姜、玉米和花生等镶嵌种植的稻田,其稻纵卷叶螟幼虫及其寄生蜂功能团个体数量较单一稻田差异不大,而捕食性节肢动物则明显少于单作稻田,但多作稻田边界较单作稻田边界有更多的捕食性节肢动物个体数量(2007年:多作稻田边界1984~2294个体,单作稻田边界1479个体;2008年:多作稻田边界3 417~4 178个体,单作稻田边界2 423个体)。 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多作系统中捕食性节肢动物更偏好从稻田向非稻田生境迁移,其中捕食性昆虫效应更明显。
Select
几种植物次生物质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模拟
钟平生,梁广文,曾玲
2010, 53(7): 767-772.
摘要
(
3276
)
PDF
(3219KB) (
9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讨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种群生态控制的作用机理,应用状态空间方程和作用因子添加分析法,研究植物次生物质不同组合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本研究以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乙醇提取物、 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乙醇提取物与现代苦楝Melia azedarach油的不同组合,作用于褐稻虱种群;根据不同虫期的调查数据,拟合出控制矩阵中各分块矩阵的元素值,并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单独施用薇甘菊乙醇提取物(1 g DW/100 mL)、飞机草乙醇提取物(1 g DW/100 mL)、 现代苦楝油(200倍)各1次, 能显著降低褐稻虱种群数量, 然而种群趋势指数I(population trend index)仍在1.00以上,即下代褐稻虱种群仍呈增长趋势,联合添加其中2种或3种能持续控制褐稻虱下代种群的增长。同时,植物次生物质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成虫产卵的忌避作用,尤其是在本田种群建立的初期,由于其显著的忌避作用, 降低田间卵量,使其种群数量明显降低,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Select
桃小食心虫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李定旭,王红伟,王佳阳,康照奎,董钧锋,沈佐锐
2010, 53(7): 773-779.
摘要
(
3336
)
PDF
(2598KB) (
12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索温度对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17, 20, 23, 26, 29和32(±1) ℃,80%±7% RH和15L: 9D条件下,测定了桃小食心虫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存活率和/或产卵量, 组建了桃小食心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 桃小食心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初孵幼虫的蛀果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幼虫脱果率与温度之间呈抛物线关系:y=-0.5638x
2
+27.882x-269.18 (R
2
=0.9801,P<0.01);结茧率和羽化率在17~29℃间无明显变化,但在32℃时则明显降低;雌蛾的产卵量和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3℃时雌蛾交配率最高.生命表分析表明,种群趋势指数在17~29℃间均大于1,26℃时内禀增长率最高;世代存活率与温度的关系可用S=-0.073x
3
+4.626x
2
-92.019x+596.57(R
2
=0.9832)表示; 内禀增长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用r
m
=-0.0008x
2
+0.0409x-0.4438(R
2
=0.9851)描述。 据此得出,23~26℃是最适宜桃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围。
Select
棉花叶片性状(厚度和油点密度)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林凤敏,吴敌,陆宴辉,张永军,王沫,吴孔明,郭予元
2010, 53(7): 780-785.
摘要
(
4120
)
PDF
(824KB) (
10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明确棉花叶片性状(厚度和油点密度)与其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抗性的关系,以期为棉花抗盲蝽品种(系)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对绿盲蝽有不同抗性的20个棉花品种(系)为材料,分别测定其叶片厚度、表皮层厚度和油点密度。结果表明:晋棉26、冀丰989、常D、亚洲棉对绿盲蝽表现为高抗;棉花叶片厚度、表皮层厚度和油点密度在不同生长期均有差异;棉花对绿盲蝽的综合抗性指数与其铃期叶片表皮层厚度和油点密度有显著相关性(y=20.673+0.415x,R
2
=0.305,P=0.012;y=1.049+0.049x,R
2
=0.207,P=0.044)。结果显示,在一定的生长期,叶片表皮层厚和多油点棉花品种可以减少绿盲蝽的危害。
Select
螺旋粉虱产卵行为及产卵分泌物的形态和化学成分
廖永林,林党恩,吴伟坚,符悦冠
2010, 53(7): 786-793.
摘要
(
3449
)
PDF
(4203KB) (
14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具独特的产卵过程——成虫将卵产在叶片上排列成螺旋状并覆盖丝状蜡泌物。本研究利用数码摄像机拍摄记录螺旋粉虱的产卵过程,并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产卵分泌物的结构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单头雌成虫产卵时可形成典型螺旋轨迹,当其他雌成虫加入产卵时,其产卵行为包括跨越螺旋轨迹后继续在外围扩大螺旋圈、仅在螺旋轨迹表面穿过及在螺旋轨迹外围直接产卵3种情况。 在体视镜及扫描电镜下产卵分泌物呈交错的白色丝状结构。 另用GC/MS联用检测仪检测发现产卵分泌物主要是一些饱和长链烃(66.21%)和芳香酯类(26%),同时有少量酸和酚。 其中烃类化合物含有3种碘代物(10.64%),其他为直链烃类,碳原子数介于C
8
~C
30
;芳香酯类化合物有3种,碳原子数介于C
16
~C
24
,其中含量最大的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1.19%)。 最后讨论了产卵分泌物在吸引初孵爬虫、抵御天敌及阻碍其他植食性者进入螺旋圈的可能性。
Select
大叶铁线莲访花昆虫调查及盗蜜昆虫行为研究
梁之聘,李后魂,胡冰冰,赵铁建,任秀柏
2010, 53(7): 794-801.
摘要
(
3807
)
PDF
(1467KB) (
14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大叶铁线莲Clematis heracleifolia DC. 的花朵大多下垂,需要传粉昆虫为其传粉,目前尚无关于其访花昆虫研究的报道。 通过2年的野外观察研究,共观察到27种昆虫访问大叶铁线莲。 发现有盗蜜行为的昆虫7种, 其中1种同时具有初级盗蜜和次级盗蜜行为,2种具有初级盗蜜行为,4种具有次级盗蜜行为;黄胸木蜂Xylocopa appendiculata Smith是主要的盗蜜昆虫,其盗蜜行为影响了其它昆虫的访花行为,对大叶铁线莲的传粉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其余20种访花昆虫中,双带弄蝶Lobocla bifasciata (Bremer et Grey)、贡尺蛾Gonodontis aurata Prout、熊蜂Bombus sp.和姬蜂虻Systropus sp.是优势种; 而小青花金龟Oxycetonia jucunda Faldermann和日本条螽Ducetia japonica (Thunberg)访花频率最低,且访花目的只是取食花朵。 通过对大叶铁线莲访花昆虫的调查和盗蜜昆虫行为的研究,为大叶铁线莲的传粉生物学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Select
中国狭顶蚱属的研究及一新种记述(直翅目: 蚱总科)
郑哲民, 欧晓红
2010, 53(7): 802-808.
摘要
(
3271
)
PDF
(958KB) (
9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记述中国狭顶蚱属11种, 包括采自云南的1新种, 即短背狭顶蚱Systolederus brachynotus sp. nov. 附有中国种类的检索表、分布和文献引证。 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及西南林学院博物馆.
Select
昆虫包涵体衍生病毒囊膜蛋白的分子生物学
相兴伟,吴小锋
2010, 53(7): 809-817.
摘要
(
3344
)
PDF
(1490KB) (
13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了解杆状病毒的囊膜蛋白对揭示病毒入侵、 囊膜蛋白核定向转运机制以及研究控制昆虫新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表明,包涵体衍生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us, ODV)的囊膜蛋白包括ODV-E25, ODV-E66, ODV-E56, ODV-E18, ODV-E28, P74, PIF1, PIF2, PIF3, GP41, ODV-EC27, ODV-E35, ODV-EC43,BV/ODV-E26,P91和ORF150。 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系统的综述了囊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其在经口感染、调节细胞周期和囊膜蛋白的传送等方面起作用。 囊膜蛋白的核定向转运机制,ODV与昆虫中肠之间和包涵体基质之间相互作用以及ODV结构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Select
茶尺蠖小RNA病毒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
林美娟,谢键,张珈敏,叶姗,胡远扬
2010, 53(7): 818-823.
摘要
(
3131
)
PDF
(2265KB) (
11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初步研究茶尺蠖小RNA病毒(Ectropis oblique picorna-like virus, EoPV)的复制机制,从被EoPV感染致死的茶尺蠖幼虫中分离并纯化病毒粒子,提取病毒RNA,根据已公布的EoPV核苷酸序列,利用基因组上单一的酶切位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扩增出5个覆盖全长的片段。 随后采用融合PCR将5个片段拼接,最终将全长定向克隆到低拷贝质粒载体上,成功构建cDNA全长克隆p-EoPV。 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全长克隆构建成功。 与原序列比较发现,该克隆在氨基酸水平上有8个突变和1个缺失。 本研究为深入探讨EoPV病毒生物学特性、病毒复制机理等奠定了基础
Select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乔鲁芹,曲良建,王玉珠,张永安,杨忠岐, 陶万强,关玲
2010, 53(7): 824-830.
摘要
(
3564
)
PDF
(24625KB) (
10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建立对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进行定量检测方法,本研究选用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核型多角体病毒的polyhedrin基因为目的基因,经引物设计、PCR 扩增、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转化以及重组质粒的鉴定,并对重组质粒标准品和样品DNA进行检测,构建出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统计学分析显示标准品浓度的对数值与Ct 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10
1
~10
2
拷贝/μL,线性范围达5个数量级,扩增产物形成单一的特异性熔解峰,组内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根据已建立的方法对不同感染时间段的感病幼虫进行检测,每毫克幼虫样本内病毒polyhedrin基因拷贝数增殖倍数对数值与感染时间(d)呈正相关(R=0.987)。这些结果表明,建立的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荧光定量 PCR检测方法是可靠的,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可为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体内增殖动态研究及昆虫病毒的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