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显示大豆Glycine max叶片上的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半翅目: 缘蝽科)成虫。本期报道了不同浓度噻虫嗪对点蜂缘蝽种群的跨代效应(pp. 312‒325)。照片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润志研究员于2022年8月10日摄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的大豆试验田。

本期目录
2023年 第6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3-20
上一期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ATP合酶亚基d参与海藻糖代谢调控棉铃虫幼虫变态的分子机理 Hot!
    张博, 耿梓宸, 常彦鹏, 李祥, 安世恒, 赵文丽
    2023, 66(3):  267-276.  doi:10.16380/j.kcxb.2023.03.001
    摘要 ( 304 )   PDF (12044KB) ( 2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解析ATP合酶亚基d(ATP synthase subunit d, ATPs-d)参与海藻糖代谢调控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发育和变态中的功能及分子机理。【方法】PCR扩增棉铃虫HaATPs-d的开放阅读框,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序列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利用qRT-PCR检测HaATPs-d在5龄蜕皮期幼虫和6龄幼虫表皮、中肠和脂肪体中及对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 20E)(0.1 mg/mL)响应的6龄幼虫脂肪体和表皮中的表达量;利用荧光拍照分析HaATPs-d在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巢细胞系Sf9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采用酵母双杂交分析与HaATPs-d互作的蛋白;对棉铃虫6龄幼虫注射dsHaATPs-d,分析RNAi降低HaATPs-d的表达量对幼虫发育及变态和中肠中可溶性海藻糖酶活性和海藻糖含量的影响。【结果】棉铃虫HaATPs-d(GenBank登录号: LOC110375576)的开放阅读框长525 bp,编码174个氨基酸并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与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S. litura中的ATPsd亲缘关系较近。HaATPs-d的表达高峰出现在6龄第3天幼虫表皮中,在中肠和肪体中的表达量均以在5龄蜕皮期幼虫中的最高。与对照相比,20E(0.1 mg/mL)显著上调6龄幼虫脂肪体和表皮中HaATPs-d的表达量。HaATPs-d是细胞质蛋白。与注射dsGFP对照组比较,HaATPs-d与棉铃虫可溶性海藻糖酶直接结合。棉铃虫6龄幼虫中敲低HaATPs-d的表达量导致幼虫发育迟缓,幼虫体重下降,幼虫死亡率升高,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降低,中肠中可溶性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下降和海藻糖含量显著上升。【结论】HaATPs-d通过与棉铃虫可溶性海藻糖酶的直接结合控制幼虫体内可溶性海藻糖酶性和海藻糖含量,进而影响幼虫变态中的糖源,最终控制幼虫的变态。
    硫激肽及其受体调控褐飞虱取食行为
    郭迪, 张素, 李剑, 高聪芬, 吴顺凡
    2023, 66(3):  277-291.  doi:10.16380/j.kcxb.2023.03.002
    摘要 ( 254 )   PDF (3277KB) ( 3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硫激肽(sulfakinin, SK)及硫激肽受体(sulfakinin receptor, SKR)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取食行为中的作用。【方法】PCR克隆褐飞虱硫激肽基因Nlsk及其受体基因Nlskr 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检测NlskNlskr在褐飞虱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若虫、雄成虫和雌成虫)和雌成虫不同组织(头、触角、翅、口针、足、肠道和马氏管)中的表达量;褐飞虱3龄若虫注射dsNlskr进行基因沉默,qRT-PCR检测4龄若虫中Nlskr的表达量,测定4龄若虫的取食量;基于已构建的Nlskr RNAi后的4龄若虫转录组数据库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的GO和KEGG分析以及取食相关基因的qRT-PCR验证。【结果】PCR克隆得到了褐飞虱Nlsk (GenBank登录号: AB817281)及Nlskr (GenBank登录号: BAO01059.1)的cDNA全长序列。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褐飞虱NlSK成熟肽具有与其他物种保守的C端FMRFamide型多肽结构。NlSKR与其他昆虫同源受体存在高度保守的跨膜结构域。qRT-PCR检测结果表明,NlskNlskr在卵和1龄若虫中高表达,两基因均主要在头部表达,Nlskr还在褐飞虱口针中高表达。RNAi沉默Nlskr可显著提高褐飞虱4龄若虫的取食量;基于转录组数据DEGs的GO和KEGG分析结果表明,RNAi沉默Nlskr可显著影响褐飞虱嗅觉、味觉、能量代谢以及取食相关神经肽及受体基因的表达;取食相关基因的qRT-PCR验证结果表明,沉默Nlskr降低Nl7tmORNlOAR-3R, NlUH-FAFNlTRP-161A的表达量,而提高NlGr64f, NlUE-E2NlTHR的表达量。【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硫激肽及其受体参与调控褐飞虱取食行为,为害虫取食行为抑制剂研发提供了潜在靶点。
    角倍蚜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谱
    丰国蕊, 魏洪媛, 许鑫, 邵淑霞, 杨子祥
    2023, 66(3):  292-302.  doi:10.16380/j.kcxb.2023.03.003
    摘要 ( 162 )   PDF (10282KB) ( 2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对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 OBPs)和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 CSPs)基因进行鉴定和表达谱分析,为研究OBPs和CSPs在角倍蚜嗅觉感知中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角倍蚜基因组和不同发育阶段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和筛选角倍蚜OBPs和CSPs的基因序列;利用邻接法对角倍蚜与其他半翅目昆虫OBPs和CSPs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根据角倍蚜OBP和CSP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干雌、干母、春迁蚜、秋迁蚜、越冬若蚜、雌性蚜和雄性蚜)转录组数据中的TPM(tags per million)值进行表达丰度分析,结合qRT-PCR方法检测角倍蚜OBP和CSP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从角倍蚜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出12个OBP基因(SchiOBP2-10, SchiOBP13-15)和9个CSP基因(SchiCSP1-2, SchiCSP4-10);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角倍蚜OBPs和CSPs与其他蚜虫OBPs和CSPs聚在一起形成多个同源亚群,具有可信的同源进化关系。不同发育阶段转录组表达丰度和qRT-PCR检测的时空表达谱表明, SchiOBP3/6和SchiCSP1/4/6/9/10在干母中高表达,SchiOBP4/10/14和SchiCSP2/5/7在雄性蚜中高表达,SchiOBP2在干母和雄性蚜中均高表达,SchiOBP7和SchiCSP8在春迁蚜中高表达,SchiOBP8/13/15在秋迁蚜中高表达,SchiOBP9在越冬若蚜中高表达,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角倍蚜寻找寄主植物和搜寻配偶的嗅觉识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本研究鉴定和明确了角倍蚜OBP和CSP基因及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角倍蚜嗅觉相关蛋白的功能及瘿蚜与寄主植物的化学通讯机制提供了依据。
    家蚕RNAi效率相关核酸酶基因对RNAi效率的影响 Hot!
    陈咏琪, 尹延萍, 冯嘉伟, 白新宇, 李庆荣, 钟仰进, 杨婉莹
    2023, 66(3):  303-311.  doi:10.16380/j.kcxb.2023.03.004
    摘要 ( 196 )   PDF (8535KB) ( 2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消化系统存在的核酸酶是导致RNAi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索家蚕Bombyx mori RNAi效率相关核酸酶(RNAi efficiency-related nuclease, REase)BmREase对家蚕RNAi低效的影响。【方法】利用RT-PCR对家蚕BmREase cDNA全长序列进行同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利用qRT-PCR检测BmREase在游走期家蚕不同组织(头、表皮、脂肪体、中肠、气管、马氏管和丝腺)中的特异性表达。通过向游走期家蚕注射BmREase, 家蚕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 EcR)基因BmEcR, 超气门蛋白(ultraspiracle, USP)基因BmUSP和细胞因子sp-tzle1(BmSpz1)基因BmSpz1的dsRNA进行RNAi,分析干扰BmREase表达后是否可以提高靶基因dsRNAs的干扰效率。【结果】RT-PCR扩增得到家蚕BmREase(GenBank登录号: XM_021350017.2)全长cDNA序列,其ORF长2 241 bp,编码746个氨基酸残基;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BmREase与人核酸外切酶I 3qe9.1具有极其相似的结构,其Thr7, His33, Ala37, Arg93, Lys97, Tyr159, Asp160, Ser161和Asn174组成的活性结构域能够与核苷酸序列结合,暗示BmREase具有核酸酶活性。qRT-PCR结果显示,BmREase在家蚕游走期的中肠和马氏管中高表达,说明BmREase主要在家蚕消化系统中表达。在家蚕游走期注射dsRNA,BmREase的表达量比空白对照组的高,RNAi干扰BmREase提高了dsBmEcR, dsBmUSP和dsBmSpz1的干扰效率。【结论】家蚕体内存在与人类核酸外切酶相似功能的酶BmREase,其存在可能影响dsRNA在家蚕体内的干扰效果。本研究为利用RNAi进行家蚕基因功能的研究以及进一步开发RNAi防治害虫具有指导性意义。
    不同浓度噻虫嗪对点蜂缘蝽种群的跨代效应
    王自杰, 李丽霞, 李小花, 李文博, 高宇, 李进步, 史树森
    2023, 66(3):  312-325.  doi:10.16380/j.kcxb.2023.03.005
    摘要 ( 153 )   PDF (2686KB) ( 208 )   PDF(mobile) (2686KB)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探明不同浓度噻虫嗪对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种群的跨代效应。【方法】点蜂缘蝽3龄若虫用不同浓度[LC10(5.2 mg/L), LC20(11.2 mg/L), LC30(19.6 mg/L), LC40(31.6 mg/L)和LC50(49.4 mg/L)]噻虫嗪药液浸渍处理的大豆籽粒喂食24 h,存活若虫继续饲养至成虫羽化,继续繁殖建立其F1代种群,并系统记录其F1代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分析F1代种群生物学参数。【结果】点蜂缘蝽3龄若虫取食不同浓度噻虫嗪处理的大豆籽粒后,其F1代种群的发育历期和产卵前期均有所延长,其中LC50噻虫嗪处理卵历期和若虫历期最长,较对照(清水)的分别延长了1.01 和8.39 d;LC20噻虫嗪处理成虫产卵前期最长,较对照的延长了3.54 d。噻虫嗪处理不同程度缩短了雌雄成虫的寿命,与对照相比,LC50噻虫嗪处理雌成虫寿命缩短了6.89 d,雄成虫寿命缩短了8.94 d。与对照相比,噻虫嗪处理使点蜂缘蝽F1代种群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单雌产卵量、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0及种群趋势指数I均随噻虫嗪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平均世代周期T则有所延长,其中,LC40噻虫嗪处理使单雌产卵量降低最多,降低了30.37%;LC50噻虫嗪处理使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0和种群趋势指数I降低最多(分别下降了150.40%, 1.88%,55.92%和65.07%),使平均世代周期T最长,延长了8.4679 d。【结论】噻虫嗪处理点蜂缘蝽若虫对其F1代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仍有抑制作用,并且随噻虫嗪浓度的升高抑制效果增强。噻虫嗪对点蜂缘蝽防控效果表现出世代传递效应。
    柑橘大实蝇不同扩散阶段成虫对糖和蛋白的需求及其生殖发育节点与繁殖动态
    许博, 李再园, 杨慧敏, 旷忠芬, 马跃坤, 王福莲, 桂连友, 张桂芬
    2023, 66(3):  326-337.  doi:10.16380/j.kcxb.2023.03.006
    摘要 ( 131 )   PDF (9361KB) ( 81 )   PDF(mobile) (9361KB)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针对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的特殊巡回扩散模式,通过研究不同日龄成虫(特定扩散阶段成虫)对蔗糖和蛋白的营养需求以及其精巢、卵巢发育进度和特定扩散阶段的交配产卵动态,明确柑橘大实蝇不同扩散阶段演替的营养基础与生殖发育节点,初步明晰其巡回扩散机制,为柑橘大实蝇成虫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测定各扩散阶段柑橘大实蝇雌雄成虫对蔗糖和蔗糖+酵母混合食物(蔗糖:酵母=3∶1, m/m) (酵母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取食量,测定不同扩散阶段成虫对糖和蛋白的需求;解剖成虫卵巢和精巢;观察成虫交配产卵动态;分析其启动扩散的发育基础和节点。【结果】柑橘大实蝇外迁期(1日龄)和返迁前期(15日龄)雌成虫较其他扩散阶段雌成虫对蔗糖有显著高的取食量,外滞期(10日龄)雌成虫则对糖的取食量最小;迁动状态下,雄成虫对蔗糖的取食量显著低于雌成虫。柑橘大实蝇10日龄雌成虫的酵母摄入量最高,雄成虫则在1, 10和30日龄对酵母摄入量高于15和20日龄雄成虫。10日龄雌成虫、10日龄雄成虫、20日龄雄成虫和30日龄雄成虫对蔗糖+酵母混合食物的取食量显著高于对单一蔗糖的取食量;1, 15和20日龄雌成虫对蔗糖+酵母混合食物的取食量显著低于对单一蔗糖的取食量,而各日龄雄成虫对蔗糖+酵母混合食物的取食量与对单一蔗糖的取食量相比均未显著下降。添加酵母后,1, 15, 20和30日龄雌成虫及15日龄雄成虫对混合食物中蔗糖的摄取量较对单一蔗糖的摄取量显著降低。柑橘大实蝇雌成虫3级卵巢占比16%, 50%和84%分别为羽化后第9.17, 14.80和20.34天。5日龄雄成虫精巢体积最小,10日龄时开始显著增大,30日龄时精巢体积最大;10-20日龄雄成虫精巢长度则随日龄增大而增加,30日龄时有明显缩短。精巢宽度随日龄间断性突增,其中10和30日龄时较大。成虫交配始盛期(累积交配率为16%)、高峰期(累积交配率为50%)和盛末期(累积交配率为84%)分别为羽化后第16.90, 
    22.06和27.42天;雌成虫产卵始盛期(累积产卵率16%)、高峰期(累积产卵率50%)和盛末期(累积产卵率84%)分别为羽化后第16.03, 28.08和38.69天。【结论】外迁期和返迁前期柑橘大实蝇雌成虫对蔗糖有高需求;且迁动状态下(外迁期、返迁期和交互扩散期)的雌成虫相较雄成虫需求更强,即蔗糖为迁动必要营养。柑橘大实蝇在外滞期对蛋白摄取量最高,与卵巢发育始盛期吻合;雄成虫对蛋白的需求程度与其精巢体积大小相对应,蛋白与成虫生殖系统发育密切相关,可为其返迁扩散提供营养基础。成虫返迁前期与雌成虫卵巢发育高峰期和成虫交配始盛期相吻合。即成虫生殖系统发育状态与其启动返园扩散的时间节点密切相关,雌成虫卵巢发育成熟是其群体返园的决定性生理基础,可通过监测雌成虫卵巢发育进度对柑橘大实蝇返园扩散期进行预测。
    诱导蜂王滞育与出蛰方法对短头熊蜂繁育特性的影响
    秦加敏, 宗德琴, 展江, 梁铖
    2023, 66(3):  338-350.  doi:10.16380/j.kcxb.2023.03.007
    摘要 ( 104 )   PDF (1887KB) ( 1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驯化本土熊蜂为农作物授粉,是现代农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高质量之路。本研究旨在探明诱导云南本土优势熊蜂种——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蜂王滞育与出蛰方法对繁育特性的影响,以优化饲养关键技术,提高繁育效率。【方法】通过对短头熊蜂蜂王不同滞育期体重及存活率变化的统计,以及饲养不同体重、不同滞育期(滞育历时30, 60, 90, 120和150 d)和不同诱导出蛰方法(未经处理对照组、5 ℃冷藏90 d以及CO2处理5和30 min)处理的蜂王,记录蜂群发育(蜂王产卵前期、始见工蜂历时、始见子代蜂王历时、始见雄性蜂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30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0头历时及建群蜂王寿命)、群势(工蜂数量和子代蜂王数量)、繁育效率[蜂王产卵率、蜂群可应用率(工蜂数量50头以上的蜂群比例)和子代蜂王生产率]等繁育特性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短头熊蜂成功交尾的蜂王体重符合正态分布,范围在0.4513~1.1928 g之间,平均为(0.8969±0.1219) g,出现频率最高的体重范围是0.8733~0.9788 g,占比61.2%。滞育期蜂王存活率与体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均随滞育历时的延长而下降,滞育历时超过120 d时,蜂王存活率急剧下降。蜂王滞育前体重分别与蜂王产卵前期、蜂群始见工蜂历时、始见子代蜂王历时、始见雄性蜂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30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0头历时、建群蜂王寿命、工蜂数量及子代蜂王数量相关性都不显著,但是中等体重(0.8733~0.9788 g)的蜂王建群后子代蜂王生产率更高;蜂王滞育前体重和滞育历时对蜂群发育和群势的影响不产生交互作用,滞育历时与蜂群产生的工蜂数量和子代蜂王数量相关性不显著,但与蜂王产卵前期、始见工蜂历时、始见子代蜂王历时、始见雄性蜂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30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0头历时和建群蜂王寿命呈极显著负相关,随滞育历时的延长,蜂群发育期缩短。虽然滞育90 d的蜂王产卵率与滞育60和120 d的相近,但建群后工蜂数量多,蜂群可应用率及子代蜂王生产率高于滞育60, 120和150 d的蜂王的。5 ℃冷藏90 d和CO2处理的蜂王产卵前期、蜂群始见工蜂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30 头历时和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0头历时极显著短于对照组;CO2处理30 min组蜂群的工蜂数量最多(496.4±101.1头),显著高于CO2处理5 min组的(364.4±132.1头)、5 ℃冷藏90 d组的(398.2±117.2头)和对照组的(253.0±44.0头),蜂王产卵率(100.0%)、蜂群可应用率(86.7%)和子代蜂王生产率(86.7%)依次高于5 ℃冷藏90 d组和CO2处理5 min组的,对照组的最低。【结论】短头熊蜂成功交尾的蜂王必须经历滞育才能正常建群繁育后代,且滞育前体重在0.8733~0.9788 g的蜂王繁育特性较好;5 ℃冷藏90 d和CO2处理均能诱导蜂王出蛰产卵建群。本研究结果可为短头熊蜂的高效繁育技术集成提供参考,对于本土熊蜂的保护和授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虫害诱导抗性水稻挥发物增强邻近感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直接和间接抗性 Hot!
    李承哲, 陆金城, 潘信达, 肖玉捷, 邓建宇, 周国鑫, 娄永根
    2023, 66(3):  351-359.  doi:10.16380/j.kcxb.2023.03.008
    摘要 ( 171 )   PDF (3787KB) ( 2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抗性水稻品种(IR64, ASD7和IR56)挥发物对感性品种TN1抗虫性的影响,为褐飞虱的绿色生态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方法】以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为研究对象,利用未被为害和经褐飞虱雌成虫为害(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IR64, ASD7, IR56和TN1)挥发物处理TN1植株,测定TN1植株上褐飞虱单雌产卵量和单雌蜜露分泌量、若虫存活率和卵孵化率;分别利用H型嗅觉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褐飞虱雌成虫和稻虱缨小蜂对上述不同处理TN1植株的选择性。【结果】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抗性水稻挥发物处理TN1植株后均可降低褐飞虱单雌产卵量,而未被为害的抗性水稻挥发物处理后不影响褐飞虱单雌产卵量。健康TN1植株经褐飞虱为害诱导的IR64挥发物处理后可降低单雌蜜露分泌量,但对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无影响;同时还降低对褐飞虱的引诱作用,而增强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且健康TN1植株经褐飞虱为害IR64和TN1诱导的挥发物处理后,其挥发物组分中仅2-庚酮的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结论】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抗性水稻挥发物处理TN1植株后可降低褐飞虱雌成虫产卵量和蜜露分泌量,降低对褐飞虱雌成虫的引诱作用却增加对其天敌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抗性水稻IR64挥发物引起TN1植株中2-庚酮相对含量增加,可能是改变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行为的重要原因。
    牦牛放牧强度对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地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施银霞, 艾鷖, 田黎明, 泽让东科
    2023, 66(3):  360-368.  doi:10.16380/j.kcxb.2023.03.009
    摘要 ( 141 )   PDF (1501KB) ( 2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气候变化与过度放牧正在不同程度地威胁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大型食草动物放牧活动与地上节肢动物多样性在理论上存在着紧密联系,然而目前对其关联仍不清楚。【方法】本研究选用青藏高原极具代表性的本土大型食草动物——牦牛Bos grunniens作为放牧牲畜,利用metabarcoding技术结合传统植物样方调查手段,在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地调查了重度放牧(3头/hm2)、中度放牧(2头/hm2)、轻度放牧(1头/hm2)和禁牧4种放牧强度下草地地上节肢动物α多样性(Simpson, Chao1, ACE和Shannon-Wiener)、相对丰度、β多样性、植物群落α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地上节肢动物α多样性与植物群落α多样性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下典型高寒草地地上节肢动物α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 但中度放牧有增加节肢动物多样性的趋势;各放牧强度下地上节肢动物的优势目均为直翅目(Orthoptera),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下直翅目节肢动物相对丰度分别为97.30%, 81.93%, 94.29%, 67.60%;放牧均增加了半翅目(Hemiptera)和双翅目(Diptera)的相对丰度;地上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在禁牧和中度放牧下差异较小,而在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下差异较为明显;地上节肢动物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均无显著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牦牛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地地上节肢动物多样性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明显改变地上节肢动物优势种的相对丰度和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中度放牧可能是更有利于保护地上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最适放牧强度。本研究可为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维持和保
    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CMIP6气候变化情景下黑色枝小蠹全球潜在适生区分布预测
    孙雪婷
    2023, 66(3):  369-380.  doi:10.16380/j.kcxb.2023.03.010
    摘要 ( 147 )   PDF (8733KB) ( 1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黑色枝小蠹Xylosandrus compactus是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原分布于东南亚,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蔓延已造成入侵地多种寄主植物受害,导致巨大经济与生态损失。本研究旨在明确该害虫在全球的潜在适生区分布与变化,为其监测、早期预警与防治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ArcGIS设置缓冲区筛选黑色枝小蠹分布点数据,结合R计算所得的调控倍频(regularization multiplier)和特征组合对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 MaxEnt)参数重置;通过刀切法和变量相关性分析对多种环境变量进行筛选;基于关键环境变量重建MaxEnt模型,结合当前气候数据和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 CMIP6)中的4种强迫情境,对黑色枝小蠹全球潜在适生区的分布进行预测。【结果】经筛选,用170个黑色枝小蠹分布点数据构建MaxEnt模型;发现温差月均值、最冷月最低温、最暖季度平均温度、年降水量、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最湿季度降水量及最干季度降水量为影响该物种分布的7种主导环境变量;模型预测显示,当前气候条件下,黑色枝小蠹在60°N-45°S间均可分布,全球范围内低、中和高度适生区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70%, 6.32%和2.79%;未来气候条件下,这3类适生区的分布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中等至高等强迫情景(SSP370)下各适生区增幅最大;黑色枝小蠹适生区的分布北界北移,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沿海区域均有其高度适生区分布,且有逐渐向内陆扩张的趋势。【结论】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为黑色枝小蠹的存活、生长发育、世代更迭以及种群增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建议根据黑色枝小蠹的潜在适生区等级,构建“分级应对”的监测预警体系与防控防治模式,以应对害虫为害。
    越冬西方蜜蜂4个亚种的转录组学差异分析
    赵慧婷, 赵淑果, 杜亚丽, 刘苗苗, 刘玉玲, 徐凯
    2023, 66(3):  381-390.  doi:10.16380/j.kcxb.2023.03.011
    摘要 ( 158 )   PDF (1335KB) ( 3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在越冬期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规律及抗寒机理,进而更好地指导蜂群越冬管理。【方法】利用转录组学鉴定和比较了西方蜜蜂4个亚种高加索蜂A. m. caucasica、欧洲黑蜂A. m. mellifera、意大利蜜蜂A. m. ligustica和卡尼鄂拉蜂A. m. carnica在越冬期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并进行了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qRT-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西方蜜蜂4个亚种在越冬期DEGs的表达量变化各具特点,其中意大利蜜蜂在越冬初期到越冬中期DEGs表达量变化活跃,卡尼鄂拉蜂和欧洲黑蜂在越冬中期到越冬末期DEGs表达量变化活跃,高加索蜂在整个越冬期DEGs表达量相对稳定。越冬初期西方蜜蜂4个亚种的DEGs表达模式存在差异,高加索蜂和欧洲黑蜂中表皮蛋白22、卵黄原蛋白、气味结合蛋白14、热休克蛋白70和细胞色素P4509e2基因的表达量比意大利蜜蜂和卡尼鄂拉蜂的高,意大利蜜蜂中几丁质酶、防御素1、视黄醇脱氢酶和细胞色素b5基因的表达量较高,而卡尼鄂拉蜂中DEGs表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从DEGs表达趋势来看,意大利蜜蜂和卡尼鄂拉蜂的热休克蛋白基因和ATP合酶亚基基因表达量在整个越冬期持续上调,同时高加索蜂和欧洲黑蜂的表皮蛋白22、卵黄原蛋白和细胞色素b/c1基因的表达量则呈连续下调趋势。GO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意大利蜜蜂、卡尼鄂拉蜂和高加索蜂的DEGs在越冬初期到越冬中期富集在了氧化还原过程以及糖酵解/糖异生、氧化磷酸化和TCA循环代谢通路上,其中意大利蜜蜂和卡尼鄂拉蜂富集的DEGs是上调的,而高加索蜂富集的DEGs则是下调的;欧洲黑蜂在越冬期DEGs主要富集在了氨基酸代谢通路,另外还参与了Hippo, FoxO和Hedgehog信号通路。qRT-PCR验证结果与RNA-Seq的表达趋势相同,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可靠。【结论】本研究初步解析了4种西方蜜蜂亚种的抗寒机制,即意大利蜜蜂和卡尼鄂拉蜂在越冬期通过加强分解体内的糖原物质为机体供能,而高加索蜂越冬以前降低糖原物质分解速率,推测高加索蜂可能与欧洲黑蜂一样,通过在越冬以前积累体内抗寒物质,越冬期逐渐释放能量来抵御寒冷。
    宽广蜡蝉属及广翅蜡蝉属前翅几何形态学分析
    蒋昕, STROIŃSKI Adam, 秦道正
    2023, 66(3):  391-398.  doi:10.16380/j.kcxb.2023.03.012
    摘要 ( 123 )   PDF (8242KB) ( 1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目前存在争议的宽广蜡蝉属Pochazia和广翅蜡蝉属Ricania代表种的前翅形态特征进行研究,为这2个近缘属的属征厘定和种的合理归属提供更多信息。【方法】选取宽广蜡蝉属和广翅蜡蝉属共10种169头标本,每个标本前翅选取9个同源标点和前翅外轮廓(由60个半标点组成),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典型变量分析(canonical variate analysis, CVA)方法,对前翅翅脉和翅轮廓进行量化分析,探讨这2个属的翅形变化规律。【结果】在对宽广蜡蝉属和广翅蜡蝉属10个代表种的前翅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典型变量分别能解释翅脉和翅轮廓74.945%和88.096%的变异,明确了CuA脉分叉点是变异度较高的位点,翅外缘、翅前缘和翅后缘端半部均有较高变异度;这2个属PCA中第1主成分方向上离散度高,印证了CuA脉分叉点、翅外缘、翅前缘和翅后缘端半部形状可作为属间分
    类依据;种间CVA中10个代表种聚集度良好,种间离散度较高,基于马氏距离显著性分析显示差异非常显著。【结论】几何形态学分析可用于宽广蜡蝉属和广翅蜡蝉属分类,但属间鉴别特征仍需进一步明确。
    金龟子飞行时鞘翅开合状态与后翅腋片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闫子晗, 路园园, 刘宁, 李静, 佟一杰, 杨海东, 孙志斌, 白明
    2023, 66(3):  399-408.  doi:10.16380/j.kcxb.2023.03.013
    摘要 ( 163 )   PDF (28520KB) ( 1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多数甲虫飞行时鞘翅是张开的,但也有少数甲虫飞行时鞘翅几乎是闭合的(如大部分花金龟、一些蜣螂种类)。飞行时鞘翅闭合可以显著减小空气阻力,提升飞行速度,但限制了后翅关节骨片(腋片)的运动空间和受力状态。腋片在昆虫飞行时扮演动力输送枢纽的角色,前期研究发现腋片具有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形态结构,而该结构如此复杂的形态都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尚不明确,飞行时鞘翅开合行为与腋片的相关性如何还是空白。【方法】利用显微CT扫描10科6亚科共27种金龟子,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重建和分析了3个腋片[第1腋片(1st axillary, 1Ax)、第2腋片(2nd axillary, 2Ax)和第3腋片(3rd axillary, 3Ax)]的三维图像,其中17种的为鞘翅飞行张开种类,10种的为鞘翅飞行闭合种类,覆盖了金龟总科83%的科级阶元。【结果】飞行时鞘翅张开或闭合的金龟子3个腋片的形态特征均存在差异。较飞行时鞘翅张开的金龟子,飞行时鞘翅闭合的金龟1Ax的头部前端较后端收缩,颈部宽阔且中上部至中部隆起;2Ax的脊更宽阔,内、外叶位置不同;3Ax头部宽阔,内端顶角为锐角,尾部较短。同一类群腋片形态特征相近,花金龟及姐妹群与裸蜣螂族(Gymnopleurini)的腋片形态存在差异。【结论】飞行时鞘翅开合状态对金龟子腋片的形态具有影响,且金龟子腋片的形态不仅受到了飞行选择压力的影响同样也受到了系统发育的影响。
    基于残差网络的自然环境下蝴蝶种类识别
    李飞, 赵凯旋, 严春雨, 闫建伟, 邢济春, 谢本亮
    2023, 66(3):  409-418.  doi:10.16380/j.kcxb.2023.03.014
    摘要 ( 109 )   PDF (13400KB) ( 1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蝴蝶属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其对生存环境敏感,能够作为区域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自然环境下蝴蝶种类自动识别对生态系统稳定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中蝴蝶种类和数量较少,且多以标本图像作为识别对象,鉴于此,本研究构建了自然环境下蝴蝶图像数据集,提出一种以残差网络为基础的蝴蝶种类识别模型LDResNet。【方法】首先,引入可变形卷积,增强网络对不同形状蝴蝶图像的
    特征提取能力,获得更细粒度的特征;其次,在可变形卷积后嵌入注意力机制,增大蝴蝶特征权重,降低冗余信息干扰;最后,利用改进的深度可分离卷积降低模型参数量。【结果】在自建数据集上实验,LDResNet模型取得了87.61%的平均识别准确率,较原始模型提升了3.14%,模型参数量仅为1.04 MB。【结论】LDResNet模型相较其他模型,在平均识别准确率和参数量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本研究模型可为自然环境下的蝴蝶种类自动识别提供技术支持。
    传粉熊蜂访花行为的研究进展
    周峰, 姚丽媛, 石涵, 侯志波, 于鹏
    2023, 66(3):  419-438.  doi:10.16380/j.kcxb.2023.03.015
    摘要 ( 211 )   PDF (4355KB) ( 3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粉是植物实现种子繁殖和维持遗传多样性而采取的重要生殖策略。熊蜂作为一类重要的传粉昆虫,因其独特的访花行为和传粉习性,不仅承担着许多野生和濒危植物的传粉任务,而且在设施农作物的传粉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围绕熊蜂的访花行为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有关熊蜂访花行为的过程、特点和模式、行为策略、影响因素以及对植物传粉效率的影响等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总结。因此,本文围绕上述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整理和详细综述。熊蜂的访花行为是集合了出巢、吸食花蜜和采集花粉的行为学过程。为了达到净能量摄入最大化,熊蜂往往会根据食物资源的分布情况采取多种行为策略。熊蜂的访花行为受到光线、温度、湿度等生态因子的影响,许多植物源因素,如花朵的颜色、形态等物理特征、化学气味、食物营养状况同样能够对熊蜂的访花行为产生影响。熊蜂自身的因素,如社群信息、肠道微生物作用、病虫害和访花竞争者均能在生理调节过程中影响熊蜂的访花行为。此外,种间种内竞争也会影响熊蜂的访花行为。另一方面,熊蜂的访花行为作为传粉的必要部分也会对植物的传粉效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传粉后的坐果率、结实率以及果实品质等。在设施农业中人们已经运用多种措施调控熊蜂的访花行为,以提高传粉效率。总之,围绕熊蜂的访花行为而开展的多方面研究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熊蜂传粉功能和行为过程的理解,也为深入开展熊蜂人工驯化和设施农作物传粉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然而,依据目前的研究现状结合近年来气候变化、农药使用等诸多因素对熊蜂访花行为的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许多涉及熊蜂访花的重要问题应亟需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如熊蜂访花偏好的遗传基础、访花行为的生态响应、熊蜂与植物协同进化的分子机制,以及气候变化和农药使用对熊蜂访花行为的影响及其适应机制等。这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研究,都将促进人们进一步认识熊蜂的访花行为机制,提高传粉农业生产。
    目 录
     66卷第3期中英文目录
    2023, 66(3):  439-439. 
    摘要 ( 102 )   PDF (502KB) ( 1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