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63年 第1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63-08-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安徽中稻早栽避螟的研究
    许春远, 叶韵玲
    1963, 12(4):  385-393. 
    摘要 ( 1630 )   PDF (585KB) ( 4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试验肯定了6月5—10日为安徽省沿长江两岸水稻产区的中稻安全移植期的极限, 过此后延, 不仅螟害加重, 且产量显著下降, 同时水稻植株及稻桩内三化螟含虫量增多, 虫口基数大, 以致直接影响第二年三化螟前期发生量的增长, 威胁水稻。 通过近年来大面积生产实践结果证实:中稻早栽避螟是农业栽培技术防治最好的治螟措施, 具有治螟和增产的双重意义。
    昆虫不育性药剂的研究——Ⅰ.不育性药剂的筛选
    张宗炳, 曹泽溥, 姜永嘉
    1963, 12(4):  394-401. 
    摘要 ( 1801 )   PDF (340KB) ( 6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告了一批对昆虫可能具有不育性的药剂的筛选结果。试验采用了Mitlin(1958)或Labrecque(1960)所用的饲食法, 以家蝇成虫作试验昆虫, 用一定浓度处理一定时间。试验试用了三十余种化合物, 其中包括几个不同类型的新化合物及一些已知的抗癌有效新药物。试验证明, 这批化合物多数都具有一定毒性, 但绝大多数对家蝇无不育性效果, 少数有部分效果, 只有Thio-TEPA属于1-2级(即用0.5%, 处理24小时, 全部不产卵或卵不孵化), 其他化合物都属于3-5级。从不育性效果来看, 它们主要减少了产卵数, 而对孵化率的影响较小。此外, 本文还讨论了这批化合物的不育性效果的性质及其实用价值。
    粘虫咽侧体对卵巢发育与成熟的作用
    吴秋雁, 郭郛
    1963, 12(4):  402-411. 
    摘要 ( 1826 )   PDF (546KB) ( 6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内分泌控制昆虫卵巢的发育与成熟已为大家所承认;特别是在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革翅目、双翅目等昆虫中卵巢的发育已证实由内分泌中心之一——咽侧体所调节。但在某些鳞翅目昆虫中所得的试验结果与上述结论不一致, 它们的卵巢发育似与咽侧体激素无关;这一事实已有分别用家蚕、天蚕蛾、蓖麻蚕等昆虫为材料的试验结果证明。我们分析了这些资料, 发现这些昆虫的卵巢皆在蛹期发育成熟, 成虫期均不取食。而在有些鳞翅目昆虫如粘虫等中, 它们的卵巢需要在成虫期获得补充营养后方能成熟, 我们怀疑粘虫卵巢发育成熟与内分泌的关系可能与上述几种昆虫不一样。 本试验用移植和结扎的方法证明了:(1)粘虫雌蛾卵粒中卵黄的沉积与咽侧体体积的变化相关, 交配后咽侧体体积增大时卵黄沉积最快;(2)粘虫卵巢的发育与成熟是受咽侧体激素的控制, 而与脑无直接关系;(3)激素控制粘虫卵巢发育与成熟的临界期为羽化取食后24小时;(4)粘虫成虫期雌雄两性咽侧体的体积均有明显变化, 雄性的比雌性的大1—3倍。 因此, 通过本工作说明了在鳞翅目昆虫中, 由于生殖腺在蛹期或成虫期发育的不同, 在生殖腺发育的内分泌控制机制上也有差别。
    蓖麻蚕在变态期间代谢作用的研究——Ⅰ.蛹化前后脂肪体和血淋巴主要成分的变化
    张清刚, 刘芳, 冯慧
    1963, 12(4):  412-422. 
    摘要 ( 1843 )   PDF (612KB) ( 5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蓖麻蚕末龄幼虫的脂肪体干重、血淋巴体积和干重, 均随幼虫的生长而增加:并且雌体经常高于雄体。在蜕皮过程和吐丝以后的绝食期间, 这两种组织的含量减少;其中, 脂肪体的干重在前蛹期后才开始降低, 表明吐丝过程虫体干重的减少与脂肪体无相应关系。蓖麻蚕末龄幼虫血淋巴中主要醣类是海藻糖。上簇前血淋巴含醣量到达最高峰:雌体为1513.5毫克/100毫升, 雄体为1405.4毫克/100毫升。化蛹前后, 血淋巴中出现另种低分子醣, 此成分可能与几丁质的形成有关。血淋巴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与血糖平行, 但份量较少:最高含量是在上簇前:雌雄分别为351.6毫克/100毫升和327.3毫克/100毫升。熟蚕期, 血淋巴中含氮物质的含量远比醣和脂肪酸为高:雌雄的血淋巴总氮分别到达2720毫克/100毫升和1840毫克/100毫升;但在上簇前总氮减少近一半, 其变化与丝腺的发育有关。糖元是蓖麻蚕脂肪体贮存的主要醣类, 它的含量随幼虫的生长而增加。上簇前雌雄幼虫的脂肪体分别含糖元20.0%和19.5%:在吐丝过程中脂肪体中的糖元显然发生水解。从上簇到化蛹, 糖元消耗达70%以上。此外, 脂肪体中的脂肪也随末龄幼虫的生长而增多:但雌雄幼虫的脂肪体中脂肪含量与糖元不同, 雌体高于雌体(雄体为59%, 雌体为50%)。在吐丝过程中脂肪继续在脂肪体中合成。从吐完丝到化蛹, 雌雄分别消耗33%和30%的脂肪。与糖元、脂肪变化相反的是脂肪体中的含氮物质。从五龄起蚕到上簇前, 幼虫脂肪体的总氮量比较恒定:雌雄分别保持6毫克/头和4毫克/头, 但由于其它成分含量的变化, 总氮的百分比含量在同期却减少约一半:吐完丝后, 脂肪体含氮物质总量比上簇前增加一倍半以上, 表明含氮物质的合成和积累。本工作表明蓖麻蚕在变态期间, 脂肪体与血淋巴不仅在贮存、转运以及代谢营养物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雌雄含量也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脂肪体与血淋巴在物质转化中所起的作用, 对保证昆虫有机体的正常生存、发育和生殖等方面显然是很重要的。
    光照及温度对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滞育影响的初步研究
    李秉钧, 吴维均, 黄可训
    1963, 12(4):  423-431. 
    摘要 ( 2052 )   PDF (520KB) ( 5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桃小食心虫在辽南苹果产区为二化性兼性滞育害虫。据在熊岳的观察, 第一代幼虫通常于7月下旬开始脱果, 凡脱果日期愈晚的幼虫, 进入滞育的百分率愈高。在中间温度下, 滞育的发生决定于幼虫发育期间昼夜光照时数:在每日光照13小时下发育时, 全部滞育, 在15小时下发育的, 基本不滞育。根据田间第一代幼虫发育期间温度和日照时数的变化与幼虫滞育百分率进度的关系推算结果, 第一代幼虫发生期间的温度是在光周期反应的适温范围内, 故温度不是引起滞育的主要因素。推算出来的临界光周期位于14小时50分—14小时13分之间(在熊岳出现该光周期的日期为7月21号左右)。最后, 讨论了田间第一代幼虫发生期早晚与滞育百分率及第二代发生量的关系:在春季干旱的年份(如1955、1957), 由于第一代幼虫发生期被推迟, 滞育百分率提高, 从而减少了当年第二代的发生量;相反, 在第一代幼虫发生期较正常年份提前的1956年, 该代的滞育百分率降低, 从而相应增加了第二代的发生量。
    桑叶与蚕体内有机酸、氨基酸以及糖的消长关系
    刘士贤, 方定坚, 黄自然, 黄楚辉, 朱绮雯
    1963, 12(4):  432-446. 
    摘要 ( 2177 )   PDF (992KB) ( 4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研究主要应用滤纸色层分析方法, 从桑叶与蚕体内有机酸、氨基酸以及糖的消长关系, 探讨不良桑叶品质导致蚕儿健康程度下降的若干生理机制。 在实验中, 采用不同肥、水、密植条件下栽培的软嫩桑叶和成熟桑叶作为供试饲料, 分别给予五龄蚕儿, 同时期分析各类型桑叶及蚕体内胃液、血液和蚕粪的有关化学成分。 研究结果表明, 软嫩桑叶中含有多种游离有机酸, 计有较多量的草酸和延胡索酸以及含量较少的酒石酸、柠檬酸与琥珀酸。延胡索酸的存在, 一般可作为不成熟桑叶的一个标志。成熟桑叶中以含有多量的琥珀酸为特征, 也含有较少量的草酸。蚕儿吃了软嫩叶之后, 在五龄前半期, 蚕粪中的草酸含量显著增多, 在后半期, 正当蚕粪草酸含量减少时, 蚕儿胃液中突然出现较多量的草酸, 其健康程度显著下降, 而后, 发现蚕儿血液中苹果酸的含量大大减少, 甚至缺乏。 桑叶中的含糖量依据其成熟程度为转移, 软嫩叶中含有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量明显较少。蚕儿吃了软嫩叶之后, 蚕体内胃液与血液中的含糖量也大大降低, 这种贫糖现象一直反映到蛹期和蛾期, 导致蚕机体生命力的降低。 桑叶中发现有十四种游离氨基酸, 软嫩叶中的氨基酸特别丰富, 成熟叶中则显著减少。软嫩叶中含有多量的游离氨基酸对蚕健康程度没有直接明显的危害, 但病蚕胃液与血液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却有减少的现象。
    西藏昆虫考察报告鞘翅目叶甲科
    陈世骧
    1963, 12(4):  447-457. 
    摘要 ( 1929 )   PDF (736KB) ( 4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亚历山大白蛉(Phlebotomus alexandri Sinton 1928)生态习性的观察
    熊光华, 王捷, 胡永德, 刘丕宗
    1963, 12(4):  458-462. 
    摘要 ( 2060 )   PDF (329KB) ( 6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飞蝗新亚种——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subsp. n.
    陈永林
    1963, 12(4):  463-475. 
    摘要 ( 1931 )   PDF (694KB) ( 5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的角石蛾科昆虫(毛翅目)
    黄其林
    1963, 12(4):  476-489. 
    摘要 ( 1973 )   PDF (882KB) ( 9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黑绒金龟子初步研究
    蔡邦华, 黄复生
    1963, 12(4):  490-505. 
    摘要 ( 2509 )   PDF (841KB) ( 5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黑绒金龟子为防护林区主要害虫之一, 在东北地区每年发生一代, 以成虫在土中越冬, 越冬成虫4月上旬出土, 4月下旬到5月下旬为发生盛期, 成虫的发生消长和一定温度有关外, 更大程度和降雨量、湿度关系更为密切, 在通常情况下其发生高峰和多雨季节相吻合。成虫食性复杂, 不同饲料对其取食量、产卵量、产卵期有很大影响, 对于榆树叶的取食量最大、产卵量最多、产卵期也最长, 其余树种则次之。幼虫有3龄, 平均第一龄期19.29天, 第二龄期14.96天, 第三龄期31.42天。22—25℃温度范围的土层适合于1—2龄幼虫的活动。老熟幼虫潜入深层化蛹, 蛹期一般为半个月, 羽化后成虫在土中有升降活动, 当年一般不出土, 少数个体虽有出土活动或取食但不交配产卵。黑绒金龟子由于不同发育阶段受到不同温度的影响, 在土层中有不同深度的分布。部分成虫可以经二次越冬, 但第二次越冬后的成虫是否能正常产卵繁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国竹缘蝽族种类简记(半翅目:缘蝽科)
    萧采瑜
    1963, 12(4):  506-510. 
    摘要 ( 2054 )   PDF (258KB) ( 7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四川一新种白蛉——土门白蛉(Phlebotòmus tumenensis sp. n.)
    王兆俊, 张荣生
    1963, 12(4):  511-514. 
    摘要 ( 1811 )   PDF (210KB) ( 4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井岗山区农业害虫垂直分布的考察
    章士美, 汪广, 林慧琼, 赵永祥, 丁道模
    1963, 12(4):  515-518. 
    摘要 ( 1791 )   PDF (283KB) ( 4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王浆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夏邦颖
    1963, 12(4):  519-521. 
    摘要 ( 1674 )   PDF (153KB) ( 5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