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6年 第4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6-12-27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黑腹果蝇抗真菌肽Drosomycin同系物的免疫原性和抗真菌活性
    杨婉莹,邓小娟,段云,黄亚东,温硕洋,夏庆友,曹阳*
    2006, 49(6):  887-894. 
    摘要 ( 3814 )   PDF (725KB) ( 20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抗真菌肽DrosomycinDrs)及其同系物Drs-lCDrs-lE的抗体制备及Western blotting 结果,分析了Drs同系物的免疫原性与其抗真菌活性的关系。研究采用了2种技术路线,分别将DrsDrs-lCDrs-lE 基因构建成与细胞生长因子基因 afgf 融合的重组表达质粒 pET-afgf-DrspET-afgf-CpET-afgf-E,以及通过基因同向串连获得重组表达质粒 pRSET-2Drs4Drs6Drs pRSET-2E4E6E,并将这些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BL21DE3plysS受体菌进行诱导表达。分离纯化后的融合蛋白afgf-Drsafgf-Cafgf-E 以及串连蛋白 4 Drs4 Drs-lE分别免疫小白鼠获得相应的抗血清。Western blotting免疫原性检测结果表明,Drs及其同系物与各自的抗血清具有强的免疫反应,同时相互间也有交叉免疫反应,提示它们具有相似的主要抗原决定簇,这些抗原决定簇可能与抗真菌活性无关。同系物之间抗真菌活性的差异可能来源于某些细微结构上的差异。
    一日龄饥饿对粘虫成虫卵巢发育和飞行能力的影响
    张蕾,罗礼智*,江幸福,胡毅
    2006, 49(6):  895-902. 
    摘要 ( 4132 )   PDF (263KB) ( 15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明确羽化后0~24 h (1日龄)饥饿处理对迁飞型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生殖系统和飞行系统发育的影响,对1日龄饥饿处理后粘虫的卵巢发育级别、产卵前期、飞行肌和飞行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1日龄饥饿对粘虫成虫卵巢发育级别、产卵前期、中胸背纵肌干重、飞行能力等均有显著的影响。饥饿后成虫卵巢发育级别显著高于对照,产卵前期显著短于对照。成虫中胸背纵肌干重从饥饿后96 h开始下降,至120 h时饥饿粘虫(5.1 mg)显著低于对照(5.86 mg)。成虫飞行能力从饥饿后96 h开始显著低于对照,此时饥饿处理粘虫蛾的飞行距离平均为22.03 km,飞行时间平均为4.07 h,显著低于同时期的对照粘虫的飞行距离(42.3 km)和飞行时间(7.99 h),尽管在饥饿后72 h内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显示,1日龄饥饿可以显著抑制粘虫飞行系统的发育,加速飞行向生殖的转变。
    家蚕不同品系卵巢管数目变异及其与造卵数的关系
    代方银,王先燕,谭端,鲁成*,向仲怀
    2006, 49(6):  903-907. 
    摘要 ( 3158 )   PDF (1115KB) ( 18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选取西南大学家蚕Bombyx mori基因库中157个品系及杂交材料的雌蛾进行解剖和观察,调查了卵巢管数目的多样性,并初步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现,家蚕资源品系大范围存在雌蛾卵巢管数目变异现象。157个品系及其杂交材料中有87个发生了卵巢管数目变异现象,占55.41%,变异类型有11种。不同类品系间卵巢管数目变异率差别显著,其中突变品系的变异率最高,达60.19%;突变系杂交材料的变异率最低,有37.50%。在发生卵巢管数目变异的突变品系中,个体变异率最高达50%,最低为2%。调查部分品系发现,品系内卵巢管数目增加并不见总造卵数一定增加,而单根卵巢管平均造卵数均低于(44)正常型。通过对实用型品系21-871和突变系06-051上下世代雌蛾的解剖观察,发现这两个品系的上下代雌蛾卵巢管数目均有相近的变异趋势,提示卵巢管数目变异有遗传性。
    三种内寄生蜂寄生对小菜蛾幼虫精子发生的影响
    蔡东章,白素芬,李欣,陈学新*
    2006, 49(6):  908-917. 
    摘要 ( 3985 )   PDF (3201KB) ( 17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内寄生蜂寄生可能会引起寄主的寄生性去势。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与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 Kurdumov (膜翅目: 姬小蜂科)、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 Hellén (膜翅目: 姬蜂科)、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 (Kurdj.)
    (膜翅目: 茧蜂科) 3个寄生体系,利用形态学方法和蛋白质技术,研究了寄生对小菜蛾幼虫精子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菜蛾啮小蜂寄生对寄主的精子发生过程没有影响。半闭弯尾姬蜂寄生造成寄主精母细胞的细胞核畸形,精细胞的染色质超浓缩并趋向核膜,但能形成少量的精子;半闭弯尾姬蜂寄生会导致寄主精巢总蛋白的含量显著下降。菜蛾盘绒茧蜂寄生对小菜蛾幼虫精子发生的抑制程度最强,被寄生寄主的精母细胞出现肿胀,核膜皱缩,胞质中的线粒体发生病变;精细胞的染色体也出现超浓缩并趋向核膜,大量的精子溶解,无正常的精子形成;其精巢总蛋白含量的下降程度比姬蜂寄生的更为明显,且导致分子量为63.4 kD的主蛋白缺失。
    家蝇幼虫分泌物抗菌肽的生化特性初步研究
    国果,吴建伟*,付萍,张勇,宋玉竹,宋智魁
    2006, 49(6):  918-923. 
    摘要 ( 3590 )   PDF (2003KB) ( 19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不同温度、蛋白酶及反复冻溶对家蝇 Musca domestica 幼虫活体浸泡法获得的分泌物抗菌肽抗菌活性的影响;并检测其凝血效应;试管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SDS-PAGE分析其分子量范围。结果表明,该抗菌肽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酶稳定性及较强抗菌活性的特性,无凝血作用。对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37 μg/mL、最低杀菌浓度为75 μg/mL;分子量约10 kD
    根虫瘟霉原始菌株及转寄主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胞外蛋白酶的诱导表达特性
    邓米霞,徐均焕*
    2006, 49(6):  924-929. 
    摘要 ( 2936 )   PDF (685KB) ( 16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比较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s 3个菌株(原始菌株R0、转寄主菌株R1R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诱导胞外蛋白酶的差异,发现在含昆虫表皮和明胶的培养基中,均能诱导表达高水平的胞外蛋白酶,而在营养缺乏的MS培养基和营养丰富的萨氏培养基中则胞外蛋白酶的表达水平均很低。37 kD的丝氨酸蛋白酶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被诱导表达,是各菌株中的保守序列所编码的胞外蛋白酶。46 kD的金属蛋白酶仅能在含明胶的培养基中被诱导表达,而葡萄糖可抑制其表达。在萨氏培养基中,67 kD 的蛋白酶条带在转寄主过程中消失了,而46 kD的金属蛋白酶条带和117 kD的条带随着转寄主传代数增加而明显,表明菌株在转染过程中选择表达了对新寄主具有较高基质特异性的胞外蛋白酶。
    家蚕羧酸酯酶基因克隆及差异表达
    高贵田,陈克平*, 姚勤, 王林玲,陈慧卿
    2006, 49(6):  930-937. 
    摘要 ( 5777 )   PDF (515KB) ( 19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家蚕浓核病毒 (Bombyx mori densonucleosis virus,BmDNV)是蚕业生产上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类病毒。用完全抗浓核病中国镇江株(BmDNV-Z)的家蚕品系秋丰、感性品系华八及以华八为轮回亲本回交8代和自交8代构建的近等基因系BC8为材料,采用mRNA荧光差显技术首次分离克隆了家蚕羧酸酯酶(B. mori carboxylesteraseBmCarE)基因全长cDNA,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添毒后12 h36 h72 h BmCarE在感、抗BmDNV-Z家蚕品系中肠内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 1)添毒后12 h不同品系家蚕中肠BmCarE表达差异最大,抗性品系BC8和秋丰分别是感性品系华八的17.714倍和3.602倍,三者彼此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2)同一品系添毒后12 h与添清水后12 h BmCarE表达也有较大差异, BC8添毒是BC8添清水的15.08, 秋丰添毒是秋丰添清水的3.39, 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华八添毒和添清水的BmCarE表达量均低,二者差异不显著;(3)同一品系添毒后不同时间BmCarE表达也有较大差异, BC8和秋丰添毒后12 h BmCarE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各自添毒后36 h72 h表达水平,而添毒后36 h72 h表达无显著差异;华八添毒后12 h36 h72 hBmCarE表达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提示羧酸酯酶基因可能与家蚕抗浓核病毒有一定关系。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的杀虫剂敏感性及解毒酶系的影响
    张炬红,郭建英,万方浩*,夏敬源
    2006, 49(6):  938-943. 
    摘要 ( 3933 )   PDF (190KB) ( 14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浸叶法,以亲本常规棉作对照,室内测定了吡虫啉和辛硫磷对在转Bt基因棉上取食不同世代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毒力,并用酶标仪测定了转Bt基因棉对棉蚜酯酶、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蚜对吡虫啉和辛硫磷的敏感性并未受Bt棉的影响,2种杀虫剂对分别取食Bt棉1代和多代(60代以上)的棉蚜与取食亲本常规棉棉蚜的LC50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抗虫棉GK12上取食1代和21代的棉蚜,其酯酶、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与取食亲本常规棉的棉蚜之间差异不显著。可见,转Bt基因棉对棉蚜的杀虫剂敏感性和解毒酶活力无显著影响。
    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 CYP6B7基因的克隆与融合表达
    马彩霞,李梅,邱星辉*,何凤琴,刘惠霞
    2006, 49(6):  944-949. 
    摘要 ( 3206 )   PDF (522KB) ( 18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细胞色素P450 CYP6B7被推测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有关,但至今尚无CYP6B7参与杀虫剂代谢方面的直接证据。为揭示CYP6B7的代谢功能,作者以棉铃虫幼虫基因组DNA 为模板,以CYP6B7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出包321 bp内含子的CYP6B7因。用反向PCR的方法消除内含子,获得包含完整的CYP6B7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将CYP6B7基因与pMAL-c2X载体连接,并转化E.coli TB1细胞,在IPTG诱导下,CYP6B7能与载体基因编码的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表达产物经直链淀粉(amylose 柱亲和层析分离洗脱后,得到SDS-PAGE电泳纯的融合蛋白。
    苏云金芽孢杆菌Rpp02菌株cry1Ac20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谭芙蓉,李平*,郑爱萍*,周华强,郑秀丽
    2006, 49(6):  950-954. 
    摘要 ( 3460 )   PDF (260KB) ( 14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Rpp02菌株是本实验室分离的一株对鳞翅目等多种害虫具有高毒力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莫里逊亚种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morrisoni), PCR检测,它含有cry1Ac基因。对其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大约4 kb的产物。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含有一个较大的ORF框,基因编码区为3 534 bp,编码1 17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33.144 kDpI 4.952, 为弱酸性蛋白质,亮氨酸(Leu)、丝氨酸(Ser)、谷氨酸(Glu3种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为8.0%7.8%7.7%。该基因序列与cry1Ac序列同源性达到99%,并被国际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命名委员会命名为cry1Ac20。生物测定表明,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表达,表达产物具有较强的杀虫效果,试喂菜青虫48 h,校正死亡率为88.78%
    cry1Ac/sck基因抗虫水稻对稻田寄生蜂群落影响的评价
    刘雨芳,贺玲,汪琼,胡斯琴,刘文海,陈康贵,尤民生
    2006, 49(6):  955-962. 
    摘要 ( 4210 )   PDF (312KB) ( 16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转cry1Ac/sck双基因抗虫水稻MSAMSBMSA4(对照: MH86)及其杂交稻KF6-304(对照: -YM86)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稻田寄生蜂群落的影响及生态安全性。结果表明: 在群落水平上,转基因抗虫水稻MSAMSBMSA4及杂交稻KF6-304对稻田寄生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的总体情况与时间动态以及个体总数无明显负面影响,但在生长中期转基因稻可降低稻田寄生蜂的个体数量。按寄生蜂功能团分析,MSAMSA4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后期初始,提高卵寄生蜂的数量,MSAMSBMSA4及杂交稻KF6-304显著降低以靶标害虫稻纵卷叶螟为寄主的寄生蜂功能团的个体数量,对其他寄生蜂无明显负面影响。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李贤庆,郭线茹,李克斌,尹姣,曹雅忠*
    2006, 49(6):  963-968. 
    摘要 ( 3996 )   PDF (203KB) ( 19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网罩麦长管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的观测方法,对15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不选择性、抗生性测定;选择其中5个代表性品种(系)观测了田间扬花期麦长管蚜的产蚜量,测定了小麦旗叶和穗部中单宁与槲皮素的含量以及麦长管蚜羧酸酯酶(CarE)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结果表明,代表性品种(系)在苗期对麦长管蚜的产蚜量的影响与扬花期的呈显著正相关(r0.956*)。穗部槲皮素的含量与不同抗性品种(系)上的产蚜量呈显著负相关(r-0.941*);单宁含量在不同抗性品种(系)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含量变化与产蚜量无显著相关。取食不同抗性品种(系)后麦长管蚜的CarEGST酶活力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认为小麦不同品种(系)对麦长管蚜产蚜量(生殖力)的抑制作用是其抗蚜的重要特性,尤其是中4无芒和冀保一号对麦长管蚜抗生性较强。
    赤眼蜂在田间环境下的存活时间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董杰,许长新,吴晓云,张青文*,金晓华,丁建云,刘素凤,王永祥
    2006, 49(6):  969-975. 
    摘要 ( 4018 )   PDF (284KB) ( 15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前,淹没式释放是赤眼蜂田间应用的主要方式,在这种释放方式下成虫羽化后在田间的存活时间是影响其防治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松毛虫赤眼蜂雌成虫为材料,将赤眼蜂引入固定在桃树上的透气的塑料管中,研究了田间不同地面植被(紫花苜蓿和自然生杂草)和不同试验日期(531日、65日、717日、724日、824日和830日)温度、湿度、食物和叶片等因子对成虫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面植被和不同试验日期松毛虫赤眼蜂成虫的存活时间差异显著,成虫的存活时间紫花苜蓿区明显长于自然生杂草区;531日和65日试验日期的成虫存活时间最长,717日和724日试验日期成虫的存活时间最短。成虫的存活时间与温度和湿度都呈显著负相关,但温度对成虫存活时间的影响更为显著。松毛虫赤眼蜂羽化后补充营养可以显著延长成虫的存活时间;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桃叶的存在使成虫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结论认为,在田间环境下温度和食物是影响赤眼蜂成虫存活时间的主要因子。
    荔枝受荔枝蝽危害后对平腹小蜂趋性的影响
    迟国梁,徐涛,王建武*
    2006, 49(6):  976-981. 
    摘要 ( 4176 )   PDF (197KB) ( 15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成虫危害后,糯米糍、桂味和三月红3个荔枝品种对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只有当超过3头荔枝蝽成虫危害时,糯米糍植株才对平腹小蜂具有较强的引诱效果;三月红健康植株本身对平腹小蜂的引诱效果就较强,对其进行机械损伤或者害虫取食后这种作用有一定程度的增强;而桂味健康植株与机械损伤植株、虫害植株对平腹小蜂行为的影响大致相同。随着荔枝蝽危害时间的延长,以上3个品种都在被害后第2天对平腹小蜂的引诱作用达到最强,此后这种效果逐渐降低。3个品种中三月红植株在虫害后做出反应的速度最快。平腹小蜂对桂味植株的趋性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基于COⅡ基因序列的斑腿蝗科部分亚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马兰,黄原*
    2006, 49(6):  982-990. 
    摘要 ( 3629 )   PDF (313KB) ( 18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斑腿蝗科10个亚科16属22种的COⅡ基因585 bp的片段,
    对序列的碱基组成进行了分析,并评估了数据集的系统发育信号;最后,以癞蝗科的肃南
     
    短鼻蝗作为外群,采用NJ法、MP法、ML法以及贝叶斯推论法构建了系统树,以解决这些物种所代表的亚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22种斑腿蝗科昆虫的COⅡ基因序列碱基组成表现强烈的A+T含量偏向性。对COⅡ基因585 bp序列片段构成的全数据组和根据密码子不同位点划分的密码子第一、第二和第三位点数据组的系统发育信号分析显示,所有数据组都具有一定的系统发育信息。在4种方法得到的合一树中发现: (1)星翅蝗亚科、刺胸蝗亚科、黑背蝗亚科、斑腿蝗亚科的亲缘关系较近;(2)卵翅蝗亚科与稻蝗亚科亲缘关系较近,建议卵翅蝗亚科似乎应归入稻蝗亚科中,板胸蝗亚科与这两个亚科的关系较近;(3)黑蝗亚科和秃蝗亚科似乎应合并为一个亚科;(4)切翅蝗亚科的4个属未聚在一起,表明这些属的区别较大,不是一个单系群;(5)黑蝗亚科和秃蝗亚科关系较近,且与本研究中其他几个亚科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研究结果表明COⅡ基因在解决斑腿蝗科的亚科以下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时是一个有效的分子标记。
    竹类植物叶片上八种蚜虫的形态变异分析
    方燕,乔格侠*,张广学
    2006, 49(6):  991-1001. 
    摘要 ( 4160 )   PDF (1279KB) ( 18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选取寄生于竹类植物叶片上的36属共8种蚜虫,即居竹舞蚜Astegopteryx bambusifoliae Takahashi、小舞蚜Astegopteryx minuta (van der Goot)、居竹坚蚜Cerataphis bambusifoliae Takahashi、林栖粉角蚜Ceratovacuna silvestrii (Takahashi)、塔毛角蚜Chaitoregma tattakana (Takahashi)、竹色蚜Melanaphis bambusae (Fullaway)、竹纵斑蚜Takecallis arundinariae (Essig)和竹梢凸唇斑蚜 Takecallis taiwanus (Takahashi),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了34个形态特征;统计比较了28个形态特征在种内的变异。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形态特征,每两两特征对应统计作图,标出每种蚜虫的95%椭圆置信区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形、腹管和触角的形态在不同的科间有较大差别,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及爪的形态在科间有较高的趋同性;在种内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变异,其中喙末端 CV=3.73%7.59%)、跗节Ⅰ CV=4.16%12.05%)、跗节Ⅱ CV=3.10%8.39%)和爪(CV=2.60%11.68%)的变异都很小。主成分分析筛选的第一主成分为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和爪,不同的椭圆区间范围提示这些特征组合基本处于稳定的范围内。与蚜虫的取食行为和附着于植物表面相关的形态特征,如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和爪等在不同类群间存在显著的相似性,暗示了寄生于竹类植物叶片的蚜虫在这些形态特征上的趋同适应。最后结合蚜虫的生物学信息,初步探讨了形态适应的机制。
    中国纵脊叶蜂属分类研究(膜翅目:叶蜂科)
    魏美才
    2006, 49(6):  1002-1008. 
    摘要 ( 3166 )   PDF (1036KB) ( 14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厘订了中国纵脊叶蜂属Xenapatidea Malaise种类,并记述1个新种——方顶纵脊叶蜂Xenapatidea reticulata sp. nov.1个中国新纪录种——红胸纵脊叶蜂 Xenapatidea rufoscutellata Koch, 1996。首次报道并描述了X. rufoscutellata Koch, 1996的雌性。编制了纵脊叶蜂属8个已知种分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标本馆。
    Bt杀虫晶体蛋白受体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王莉,李学锋, 徐宝仁, 吴青君, 张友军*
    2006, 49(6):  1009-1016. 
    摘要 ( 3499 )   PDF (253KB) ( 21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杀虫蛋白与昆虫中肠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是Bt毒素作用的关键环节和决定Bt杀虫蛋白选择性的关键因素。受体与Bt杀虫蛋白结合能力的改变可能是昆虫对Bt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也因此成为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和焦点,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该文就昆虫体内Bt毒素的4种受体:氨肽酶N、类钙粘蛋白、碱性磷酸酶以及最近报道的糖脂类受体的结构、功能、受体与毒素的结合特性、受体基因在离体细胞中的表达特性以及受体基因的突变与害虫对Bt毒素的抗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蚜虫学研究现状与学科发展趋势
    黄晓磊,乔格侠*
    2006, 49(6):  1017-1026. 
    摘要 ( 4270 )   PDF (283KB) ( 29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蚜虫由于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性,如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多样的生活史、卵生或卵胎生、多样化的虫瘿、行为分化等特征,成为众多昆虫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研究的对象,以蚜虫为研究模型可以解决很多重大的生物学问题。综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从蚜虫系统学、蚜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蚜虫生物地理学和多样性、蚜虫生物学和生态学、蚜虫行为学、蚜虫与内共生菌关系以及蚜虫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综述了蚜虫学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蚜虫学研究中的热点。
    Hox基因与昆虫翅的特化
    翟宗昭,杨星科*
    2006, 49(6):  1027-1033. 
    摘要 ( 4260 )   PDF (325KB) ( 27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自从1978年E.B. Lewis描述了著名的果蝇双胸突变体(bithorax)以来,大量的比较发育遗传学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形态进化的遗传基础,从而使形态进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时,Hox基因的研究也成为这一领域的焦点。本文综述了昆虫翅的起源及其特化类群翅的发育遗传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一般认为,原始的有翅昆虫胸腹部多附肢(包括翅); 之后不同的体节受到了不同Hox的抑制,形成两对翅以及前后翅的分化; Ubx的不同表达导致了前后翅的分化,并且Ubx负责识别后翅。我们选择翅特化最为显著的3个类群——鞘翅目(T2鞘翅)、双翅目(T3平衡棒)和捻翅目(T2平衡棒),结合Hox的表达情况讨论了翅的特化机理。目前已知双翅目和鞘翅目的翅的控制模式存在巨大差异,两种模式的比较研究对于理解翅的形态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捻翅目昆虫的研究则很少。
    褐飞虱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杨之帆,何光存*
    2006, 49(6):  1034-1041. 
    摘要 ( 3579 )   PDF (1147KB) ( 16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_PCR)结合快速扩增cDNA末端(RACE)技术克隆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乙酰胆碱酯酶基因cDNA。该cDNA全长2 467 bp,包含一个1 938 bp的开放阅读框(GenBank登录号AJ852420); 在推导出的646个氨基酸残基的前体蛋白中, N端的前30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随后的616个氨基酸残基是成熟的乙酰胆碱酯酶序列,其预测的分子量为69 418 D。在一级结构中,形成催化活性中心的3个氨基酸残基(Ser242,Glu371和His485),以及在亚基内形成二硫键的6个半胱氨酸完全保守; 位于催化功能域的14个芳香族氨基酸中有10 个完全保守。该酶的氨基酸序列与黑尾叶蝉的同源性最高,达83%。对来自23种昆虫(包括褐飞虱)的30个乙酰胆碱酯酶的聚类分析显示,褐飞虱的乙酰胆碱酯酶与其中6个Ⅱ型乙酰胆碱酯酶(AChE2)同属一个支系; 此外,只存在于昆虫AChE2中的超变区及特异的氨基酸残基,也存在于褐飞虱的乙酰胆碱酯酶中。以上结果表明,所克隆的褐飞虱的乙酰胆碱酯酶基因是一个与黑腹果蝇的orthologous型基因同源的AChE2基因。
    绿僵菌侵染小菜蛾幼虫过程的透射电镜观察
    王音,雷仲仁*,张青文,问锦曾
    2006, 49(6):  1042-1045. 
    摘要 ( 3393 )   PDF (1203KB) ( 15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接种后22 h最早观察到绿僵菌穿透到寄主表皮层中,在穿透表皮过程中伴随着机械力和酶的活动。菌体进入寄主血腔后,以菌丝出芽生殖、菌丝分隔及菌丝段分隔3种方式大量增殖,主要形成颗粒状的菌丝段在寄主体腔内扩散,也形成少量的丝状菌丝。
    入侵我国红火蚁的三种单倍型
    何晓芳,陆永跃,张维球,曾玲*
    2006, 49(6):  1046-1049. 
    摘要 ( 3782 )   PDF (170KB) ( 17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重要的经济害虫,特别是在农业和生态系统危害方面。2004年底在广东和香港的部分地区发现红火蚁入侵。本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 Ⅰ)基因对境内的13个种群进行了入侵蚁巢是否独立传入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共计28个蚁巢56个体的包含904个碱基的CO Ⅰ基因分析,发现入侵中国的红火蚁中存在3种单倍型。基于未修正的配对序列变异分析表明,单倍型Ⅱ与单倍型Ⅲ之间的变异最小。而香港种群同时具有这三种单倍型,是入侵中国的红火蚁种群中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这三种单倍型都分别在阿根廷红火蚁种群中有记录。同源性分析显示,中国的红火蚁可能起源于阿根廷或南美洲,而香港可能是所研究种群的第一入侵地点。
    我国新发现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刺槐叶瘿蚊
    杨忠岐,乔秀荣,卜文俊,姚艳霞,肖艳,韩义生
    2006, 49(6):  1050-1053. 
    摘要 ( 4547 )   PDF (1845KB) ( 17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我国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重要外来入侵害虫——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 (Haldemann)。该害虫原产北美洲东部,危害刺槐叶片。其危害特征十分明显:一般是38头幼虫群集危害,在刺槐叶片背面沿叶缘形成纵向卷曲的虫瘿,隐藏其中取食。在我国河北省秦皇岛市、辽宁省一些地区刺槐树的受害率近100%,严重影响刺槐的健康生长,进而引起次期性害虫的发生和危害,造成刺槐死亡。因此,该害虫对我国大面积栽培的刺槐林的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发挥造成重大威胁。必须提高警惕,加强检疫,防止其扩散蔓延,并开展防治研究。
    中红侧沟茧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董文霞,张钟宁*
    2006, 49(6):  1054-1059. 
    摘要 ( 3403 )   PDF (735KB) ( 16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的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发现了6个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具有2种形态,锥形感器具有4种形态。钟形感器仅分布于雌蜂的触角上,锥形感器Ⅲ和Ⅳ仅分布于雄蜂的触角上。结合感受器的形态、分布和已报道的触角电位反应数据,对各感受器的功能进行了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