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编辑部招聘启事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7年 第5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7-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高温胁迫下B型烟粉虱热激蛋白基因hsp70表达量的变化
崔旭红,谢明, 万方浩
2007, 50(11): 1087-1091.
摘要
(
3061
)
PDF
(289KB) (
17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讨热激蛋白在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B-biotype抵抗高温中的作用,以含有B型烟粉虱热激蛋白基因hsp70片段的质粒为模板,用TaqMan-MGB探针和特异性引物构建了B型烟粉虱hsp70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体系,并检测了37℃~45℃高温胁迫及气温变化时B型烟粉虱成虫体内hsp70表达的情况。结果表明:缓和的高温对B型烟粉虱成虫hsp70表达具有诱导作用,在37℃~41℃范围内,hsp70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升高从8.78×10
5
±6.41×10
4
拷贝数上升到1.99×10
7
±1.45×10
5
拷贝数,在41℃时达到最高峰;而当温度升高到43℃和45℃,hsp70表达量迅速降低。B型烟粉虱成虫hsp70的表达与昼夜气温变化有关,当上午气温从34℃上升到41℃时,hsp70的表达量从1.16×10
5
±1.48×10
4
拷贝数上升到6.29×10
6
±1.80×10
5
拷贝数;当傍晚气温下降到33℃时,hsp70表达量也下降到2.32×10
5
±7.69×10
3
拷贝数。因此推测,hsp70在B型烟粉虱抵抗高温胁迫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Select
家蚕生殖细胞相关基因nanos的克隆表达及在胚胎发育中的表达模式
赵国力,陈克平,姚勤,郭忠建
2007, 50(11): 1092-1098.
摘要
(
3217
)
PDF
(728KB) (
15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nanos基因在家蚕Bombyx mori胚胎发育中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家蚕胚胎发育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本实验室提交到GenBank中家蚕nanos的cDNA序列(登录号EF647589)设计引物,扩增出了一条长684 bp的编码片段,对该片段进行了克隆和表达,亲和纯化表达的蛋白并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体。Western blot检测家蚕早期胚胎nanos的表达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nanos在整个家蚕胚胎发育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并表达了一条长684 bp的编码片段,得到了分子量约33 kD的融合蛋白。用制备的抗血清对家蚕早期胚胎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表明,nanos在此阶段基本是恒定表达。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刚产的卵中nanos的表达量最大,第2天开始急剧下降,此后到第10天表达量几乎没有变化。【结论】本实验克隆的nanos是家蚕中的一个同源物,该基因在家蚕胚胎发育中的表达模式与蜜蜂等有很大的不同,反映了昆虫生殖细胞形成机制的多样性。
Select
中华通草蛉复眼光感受性
闫海霞,魏国树,吴卫国, 闫海燕,张海强,李振波
2007, 50(11): 1099-1104.
摘要
(
3835
)
PDF
(223KB) (
14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运用视网膜电位(Electroretinogram,ERG)技术,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ar成虫复眼在暗适应过程中对单色光和白光刺激的光感受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在340~605 nm光谱范围内该草蛉的光反应表现3个峰,其中最高峰位于562 nm,次峰在524 nm,第3峰在460 nm;(2)一定光强度(LogI=4.5~0)范围内,其复眼ERG值随光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呈近线性增长式样;(3)暗适应时间影响其复眼的ERG值大小,在暗适应100 min时其ERG值达到稳定;(4)中华通草蛉复眼ERG的波形由4个部分组成:开光反应、正相电位、持续负电位和闭光反应。
Select
禾谷缢管蚜在三个小麦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PG比较
胡想顺,赵惠燕,胡祖庆,李东鸿,张宇红
2007, 50(11): 1105-1110.
摘要
(
3689
)
PDF
(182KB) (
18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 padi
在不同小麦品种(Ww2730、小偃22和Batis)苗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偃22上蚜虫开始取食的第1次刺探时间最晚,且持续时间最短;在Ww2730上取食受到机械阻力的个体最多,且出现F波的几率和持续时间最长;两品种上蚜虫在木质部主动摄取汁液(G波)花费的时间最长。 在Batis上,蚜虫口针第1次到达韧皮部时需要分泌较多水溶性唾液(E1波),但随后只需分泌较少的水溶性唾液就可以成功取食,而且被动吸食韧皮部汁液的时间(E2波)最长。蚜虫口针在到达小偃22韧皮部取食之前,出现多次的口针试探、回撤,并且多次、多量分泌水溶性唾液(E1波);虽然蚜虫在小偃22上口针最先到达韧皮部,但被动吸食韧皮部汁液的时间(E2波)最短。由此得出结论:小偃22表皮部、韧皮部存在阻碍禾谷缢管蚜取食的物理和生化因素; 禾谷缢管蚜在Ww2730取食遇到更多的是细胞间机械阻力; Batis是较感蚜的品种。
Select
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增强蛋白锌离子结合域定点突变
尹隽,单梁,宋大新,钟江
2007, 50(11): 1111-1115.
摘要
(
3086
)
PDF
(522KB) (
15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
Trichoplusia ni
granulovirus, TnGV)增强蛋白(enhancin)具有增强病毒感染力的作用。该蛋白包含一个多种杆状病毒增强蛋白都具有的保守结构域HELGH,是典型的金属蛋白酶锌离子结合域,但该结构域对增强蛋白生物活性的重要性尚未得到研究。本研究通过定点突变构建了该结构域的5个氨基酸分别突变为2种不同氨基酸的共10种增强蛋白突变体基因,并用杆状病毒载体进行了重组表达。活性测定发现,10种突变型增强蛋白大部分都丧失了野生型增强蛋白所具有的降解粉纹夜蛾幼虫围食膜粘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只有1种(第4位G突变为A)保留该生物学活性。这一结果表明锌离子结合域对增强蛋白生物活性具有重要作用,也提示增强蛋白确是一种金属蛋白酶。
Select
甜菜夜蛾对虫酰肼的抗性选育、风险评估及交互抗性
贾变桃,沈晋良,刘叙杆
2007, 50(11): 1116-1121.
摘要
(
3547
)
PDF
(327KB) (
15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虫酰肼是目前防治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的一种主要杀虫剂,为评估其抗性风险,在室内进行了抗性筛选和交互抗性的研究。采用饲料感染法,在甜菜夜蛾饲养75代期间用虫酰肼筛选62代,与起始种群相比抗性上升39.2倍,与室内敏感品系相比抗性上升141.3倍。在筛选的早、中、后期,现实遗传力
h
2
分别为0.1075(F
0
~F
25
)、0.2780(F
26
~F
50
)和0.0538(F
51
~F
75
),整个筛选62代现实遗传力为0.1556。抗性种群筛选43次(F55)后停止用药筛选,饲养21代后,与敏感品系相比,抗性水平由63.5倍下降到21倍,抗性下降3倍。说明甜菜夜蛾具有对虫酰肼产生抗性的风险,且抗性衰退缓慢,短期内很难恢复到敏感水平。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上述室内选育的抗性品系对甲氧虫酰肼具有71.4倍的高水平交互抗性,对阿维菌素具有13.1倍的中等水平交互抗性,对甲维盐、茚虫威和呋喃虫酰肼分别具有7.0、8.4和4.7倍的低水平交互抗性,但对溴虫腈交互抗性不明显(1.9倍)。结果提示: 间断交替使用虫酰肼可以延缓抗性的发展,但除溴虫腈外,虫酰肼和其他几种新型杀虫剂之间的轮用可能不是甜菜夜蛾抗性治理的有效策略。
Select
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的寄主选择定位行为
李继泉,杨元,王树香,冯会藏,黄大庄,金幼菊
2007, 50(11): 1122-1128.
摘要
(
3731
)
PDF
(376KB) (
16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对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
Aprostocetus prolixus
LaSalle
et
Huang的寄主选择定位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寄主植物-寄主昆虫复合体释放的挥发物对寄生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为了查明寄主植物寄主昆虫复合体中挥发性引诱物质的来源,对不同处理桑枝(正常桑枝、机械损伤桑枝、系统枝、桑天牛
Apriona germari
(Hope)咬食和产卵桑枝)、桑天牛虫粪及雌雄两性桑天牛所释放的挥发物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桑枝对寄生蜂都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且产卵桑枝的引诱活性最大;桑天牛虫粪的气味对寄生蜂有引诱活性,而雌、雄桑天牛体表挥发物对寄生蜂的引诱效果不明显。桑天牛爬行痕迹对寄生蜂的微栖境接受行为没有影响,而桑天牛虫粪中的信息物质在寄生蜂的微栖境接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寄生蜂对产卵桑枝段的选择几率明显高于正常桑枝段和咬食桑枝段,而对不同植物上产卵刻槽的选择没有差异; 刻槽表面存在着与此卵寄生蜂寄主识别相关的信息物质。
Select
双斑截尾寄蝇对寄主种类及草地螟幼虫龄期和寄生部位的选择性
陈海霞,罗礼智
2007, 50(11): 1129-1134.
摘要
(
3369
)
PDF
(199KB) (
15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双斑截尾寄蝇
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是草地螟和其他鳞翅类昆虫的重要寄生天敌,但国内外对其寄生行为知之甚少。为了明确双斑截尾寄蝇的寄生行为特征及其对草地螟种群动态的影响,在22℃,光照16 h的条件下就其对不同寄主种类及草地螟幼虫龄期、寄主部位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草地螟、甜菜夜蛾和粘虫3种幼虫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双斑截尾寄蝇对草地螟的寄生率显著高于甜菜夜蛾和粘虫,而对甜菜夜蛾的寄生率又显著高于粘虫。另外,幼虫被寄生的平均次数也呈现相同的趋势,表明双斑截尾寄蝇喜选择草地螟。在3, 4, 5龄草地螟幼虫同时存在时,双斑截尾寄蝇对5龄幼虫的寄生率和平均寄生次数均显著高于4龄和3龄幼虫的,表明该寄蝇主要选择5龄幼虫为其寄主。在被寄生的草地螟幼虫中,胸部被寄生的比率(66.4%)和次数(4.2)显著高于头部(23.4%,1.0)和腹部(10.9%,1.1),而腹部及头部被寄生的比例及卵粒数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双斑截尾寄蝇主要选择幼虫的胸部进行寄生。最后,就双斑截尾寄蝇对产卵寄主选择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讨论。
Select
四种树种上二斑叶螨生长发育及繁殖差异及其与植物叶片化学组成的关系
刘学辉,李中新,尹淑艳,裴元慧,孔锋,孙绪艮
2007, 50(11): 1135-1139.
摘要
(
3397
)
PDF
(168KB) (
21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海绵水盘法研究了苹果
Malus pumila
Mill.、接骨木
Sambucus illiamsii
Hance、苦楝
Melia azedarach
L.、火炬树
Rhus typhina
L.对二斑叶螨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并分别采用凯氏定氮法、索氏提取法、蒽酮比色法、Folin-Denis比色法测定了植物叶片全氮含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单宁含量。结果发现:苹果和接骨木叶片的全氮(分别为2.98%和4.00%)和可溶性糖(分别为19.92%和12.81%)含量较高,有利于二斑叶螨生长发育和繁殖。而火炬树叶片的全氮量(2.60%)、可溶性糖含量(4.98%)最低,单宁含量(11.45%)最高,对二斑叶螨具有较强的抗性。单宁可能是植物抗螨性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次生物质。
Select
吸虱昆虫群落数量分类及其与小兽宿主的协同进化关系
孟艳芬,郭宪国,门兴元, 吴滇
2007, 50(11): 1140-1145.
摘要
(
3175
)
PDF
(195KB) (
14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云南省16种主要小兽宿主体表吸虱群落为分类单元,以基于共54个群落特征变量的各群落优势虱种的相对优势度
D
r
、染虱率
R
L
、虱指数
I
L
、总染虱率
R
LT
和总虱指数
I
LT
及各群落的结构参数(平均丰富度 、平均均匀度 、平均多样性指数 及平均优势度指数 )来探讨云南省吸虱昆虫与其宿主协同进化的关系。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中的系统聚类分析,对16种主要小兽宿主体表吸虱群落进行数量分析。结果将16种小兽宿主体表吸虱群落分为8个类群。隶属同一个属的小兽,其体表吸虱群落相似程度高,在系统聚类分析中聚为一类; 大多数吸虱群落相似性大小与相应小兽宿主在动物分类上的近缘性高低呈高度一致。结果提示: 吸虱昆虫与其所寄生的小兽宿主存在同步进化的关系,特定的小兽宿主,其体表吸虱群落的构成比较稳定,宿主动物的近缘关系越近,其体表吸虱群落的相似性越高,这是吸虱昆虫与小兽宿主协同进化的一个重要生态学证据。
Select
马来西亚蝗科及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
Khalid MAHMOOD,D. SAMIRA, A.B. IDRIS
2007, 50(11): 1146-1161.
摘要
(
3923
)
PDF
(710KB) (
28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记述了采自马来西亚的蝗科6亚科22属30种,包括一新种
Vitalisia bangiensus
sp. nov.。 并首次发现和描述了
Sedulia perakensis
Willemse的雄性及
Eucoptacra minima
Ramme和
Pagdenia rufipes
Miller的雌性。还发现
Meltripata bolivari
Willemse 和
Pagdenia rufipes
Miller具二型:全翅型和退化翅型。提供了马来西亚已记录属和种的检索表。
Select
苯并噁嗪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蒋金炜,黄翠虹,闫凤鸣
2007, 50(11): 1162-1172.
摘要
(
4749
)
PDF
(331KB) (
26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丁布(2,4-dihydroxy-7-methoxy-1,4-benzoxazin-3-one,DIMBOA)为代表的苯并噁嗪嗪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禾本科作物中的次生物质,对植物病虫害具有广谱抗性,上世纪中叶开始即引起人们重视并开始了一系列研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诱导抗性理论的发展,对这类物质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该文综述这类化学物质的最新研究进展。苯并噁嗪类化合物是从色氨酸合成途径分支出来的一类次生代谢物,其含量是随着植物组织和年龄而变化的; 植食性昆虫的取食和病菌的感染能够引起苯并噁嗪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以及苯并噁嗪糖苷的水解。基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苯并噁嗪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包括抗虫性、对植物的毒性、抗病性、化感作用等。
Select
昆虫黑化现象
江幸福,罗礼智
2007, 50(11): 1173-1180.
摘要
(
4730
)
PDF
(220KB) (
26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黑化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多型现象,也成为揭示物种在自然界中进化与适应的经典范例。昆虫黑化形成的原因与类别多种多样,黑化的遗传调控和分子基础也各不相同。本文根据国外黑化昆虫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结合我国东方粘虫
Mythimna separata
种群中发生的黑化现象,对昆虫黑化的形成原因、类别、遗传调控、生物学变异以及黑化的分子基础等方面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热点进行探讨。
Select
杀扑磷抗性获得对奥氏钝绥螨发育历期与繁殖能力的影响
刘雨芳,Tadashi MIYATA
2007, 50(11): 1181-1184.
摘要
(
3674
)
PDF
(151KB) (
12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索杀扑磷抗性获得对奥氏钝绥螨
Amblyseius womersleyi
Schicha发育历期与繁殖能力的影响,研究了在25℃与30℃温度下,奥氏钝绥螨的杀扑磷抗性系与敏感系的发育历期与繁殖能力。结果表明:奥氏钝绥螨的杀扑磷抗性系与敏感系的交配产卵行为习性没有差异。在25℃与30℃温度下,奥氏钝绥螨的各发育历期、产卵期、产卵高峰期,每雌日产卵量与总产卵量,卵孵化率及雌雄成螨性比等,在杀扑磷抗性系与敏感性系之间无明显差异。结果说明杀扑磷抗性获得对奥氏钝绥螨的发育历期与繁殖能力没有明显影响。
Select
Calcofluor White M2R荧光染色法识别家蚕微孢子虫
刘吉平,曾玲
2007, 50(11): 1185-1186.
摘要
(
3809
)
PDF
(725KB) (
19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研究探讨应用荧光染色试剂Calcofluor White M2R染色鉴别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 bombycis
。结果表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家蚕微孢子虫孢子被染上强烈的青蓝色荧光, 而寄主组织碎片、病毒、细菌等不被染色。该法是一种快速有效鉴别微孢子虫的方法。
Select
西花蓟马在黄瓜和架豆上的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
路虹,宫亚军,石宝才,宋婧祎
2007, 50(11): 1187-1193.
摘要
(
3727
)
PDF
(264KB) (
15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西花蓟马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已在北京部分蔬菜园区成功定居,对蔬菜生产造成危害。为了解该虫在蔬菜田的种群空间分布型,指导田间取样,本文应用几种聚集度指标的计算公式以及Taylor、Iwao的回归方程式,分析和测定了西花蓟马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黄瓜和架豆上西花蓟马的空间分布型一致,均为聚集分布型;该虫的空间分布型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并且也不随取样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种群数量动态研究显示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在黄瓜植株的中部叶片分布较多(从顶部向下数第4叶至第17叶片上成、若虫的分布数量多于其他叶片上的数量),未展开的叶片、嫩叶和下部老叶危害较轻。用Iwao回归法中α、β参数计算出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理论抽样数。
Select
棉蚜和七星瓢虫对紫茎泽兰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挥发物化学成分初步分析
程丽坤,任琴,刘小侠,果春山,腾兆乾,张青文
2007, 50(11): 1194-1199.
摘要
(
3687
)
PDF
(316KB) (
15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田间调查 发现紫茎泽兰
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上有一定数量的棉蚜
Aphis gossypii
寄生。从棉蚜是否可为紫茎泽兰的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紫茎泽兰挥发性气味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对棉蚜和七星瓢虫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行为的影响。棉蚜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紫茎泽兰饲养的棉蚜对紫茎泽兰的趋向率为62.5%,对棉花的趋向率为37.5%。棉花饲养的棉蚜对紫茎泽兰的趋向率为30%,对棉花的趋向率为70%。在七星瓢虫对感染蚜虫植株的选择性实验中,七星瓢虫对感染蚜虫的紫茎泽兰植株气味趋向率为29.2%,对感染蚜虫的棉花植株气味趋向率为70.8%;七星瓢虫对除去植株的两种蚜虫气味选择率没有显著差异,对取食紫茎泽兰的蚜虫气味选择率为46.7%,对取食棉花植株的蚜虫气味选择率为53.3%。通过GC-MC分析了紫茎泽兰挥发性化学物质的组分及相对含量,其主要挥发物的成分是α-蒎烯、莰烯、β-蒎烯、2-蒈烯和α-水芹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