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云南铁杉Tsuga dumosa上铁杉球蚜Adelges tsugae Annand (hemlock woolly adelgid) 的主要天敌斑翅肩花蝽Tetraphleps galchanoides Ghauri成虫。在美国铁杉球蚜已成为从亚洲入侵的重要林业有害物种。本期报道了在原产地云南西北部高海拔地区以云南铁杉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内斑翅肩花蝽的生物学特性、生境及食性选择(pp. 800-808)。照片由虞国跃于2010年6月拍摄于云南老君山。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5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1-07-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棉铃虫中肠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分析 Hot!
    邹朗云, 曹广春, 张谦, 张彦, 梁革梅, 吴孔明, 郭予元
    2011, 54(7):  739-745. 
    摘要 ( 3839 )   PDF (6135KB) ( 17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肠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位, 中肠上很多蛋白被认为是Bt毒素的结合蛋白。为了探索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Bt的抗性机制, 我们运用RNA转录过程中的5′末端转换机制(Switching Mechanism at 5′ end of the RNA Transcript, SMART)技术构建了棉铃虫中肠的cDNA文库。先提取棉铃虫5龄幼虫中肠组织的总RNA, 合成双链cDNA, 经过均一化处理后, 酶切、 连接载体、 转化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受态细胞, 最后进行滴度测试、 文库扩增并进行EST序列测定。对该文库质量分析表明: 文库滴度为2×106 pfu/mL, 重组率为100%, 平均插入片段大于1 kb, 全长率为50%。最终成功得到1 098条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序列, 经Phrap程序聚类拼接后得到789条单基因簇(unigene), 包括132个重叠群(congtigs) 和657个单拷贝(singlets)。将聚类拼接后的789条ESTs序列在NT, NR和SWISSPORT库中进行本地化搜索, 比对后发现: 218条序列(27.62%) 没有注解; 119条序列(15.08%)注解不明确; 452条序列(57.29%)有功能注解, 并表达300多种基因产物。构建的文库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 该文库的构建为棉铃虫中肠各类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家蚕Aly/REF的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其细胞定位
    钟金凤, 曹广力, 薛仁宇, 贡成良
    2011, 54(7):  746-753. 
    摘要 ( 3562 )   PDF (9780KB) ( 14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RNA和输出因子结合蛋白(RNA and export factor binding proteins, REF/Aly)参与RNA的稳定、加工和输出。本研究参照已公开的家蚕Bombyx mori aly序列(GenBank登录号: DQ497195.1),通过RT-PCR克隆了家蚕aly/ref基因(Bmaly/ref)。测序结果显示,该基因的开放读码框为765 bp,编码254个氨基酸残基, BmAly/REF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小鼠Mus musculus的同源体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49.7%和52.7%。结构预测结果显示,BmAly/REF具有REF家族的与RNA结合的结构域RRM,N和C端分别具有REF-N和REF-基序。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昆虫的ALY/REF聚为一类,BmAly/REF与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的Aly/REF较为接近。将Bmaly/ref基因克隆进pGS21a(+)载体进行原核表达,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获得鼠抗BmAly/REF多抗。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BmAly/REF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芯片数据分析显示Bmaly/ref基因在家蚕幼虫5龄第3天各组织中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研究结果显示BmAly/REF可能在RNA的核输出方面发挥作用,为进一步探讨BmAly/REF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烟夜蛾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克隆及mRNA表达分析
    张元臣, 安世恒, 李为争, 郭线茹, 罗梅浩, 原国辉
    2011, 54(7):  754-761. 
    摘要 ( 3403 )   PDF (9950KB) ( 15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深入了解精氨酸激酶基因的作用和寻求害虫防治新的分子靶标, 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技术, 从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脂肪体中克隆了精氨酸激酶cDNA序列, 命名为HassAK(GenBank登录号: HQ336337), 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了HassAK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4龄幼虫第1天到化蛹第1天)、 不同组织(头部、 中肠、 脂肪体、 体壁和腹足)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表达情况。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HassAK基因阅读框架全长1 068 bp, 编码355个氨基酸残基, 预测蛋白质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40.0 kD和5.76。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 该序列具有精氨酸激酶典型的酶活性部位、 酶活性中心位点和能形成离子偶结构的保守区。序列比对结果表明, HassAK与其他昆虫AK的氨基酸序列具有70%以上的一致性。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HassAK基因在幼虫头部、 中肠、 脂肪体、 体壁和腹足均可表达, 其中以腹足和中肠内的表达水平较高。时序表达分析表明, 预蛹期HassAK基因的表达量达到高峰。此外, 高温和低温均诱导HassAK基因的表达, 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昆虫抵御外界不良环境。
    斜纹夜蛾线粒体复合物ⅢFe-S蛋白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特征
    陈永, 龚亮, 左洪亮, 钟国华
    2011, 54(7):  762-768. 
    摘要 ( 4339 )   PDF (8969KB) ( 19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Fe-S蛋白(rieske iron-sulfur protein, RISP)是线粒体复合物Ⅲ的关键蛋白亚基之一, 在呼吸链电子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RT-PCR技术和RACE方法获得了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线粒体复合物ⅢRISP基因, 该基因序列全长4 413 bp, 含有3个内含子; 开放阅读框长816 bp, 编码271个氨基酸。经氨基酸序列比对, 与鳞翅目家蚕Bombyx mori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Fe-S蛋白一致性较高, 分别为83%和79%, 与其他目昆虫的RISP一致性较低。qRT-PCR分析结果表明, SlitRISP基因在斜纹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即幼虫期和成虫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期和蛹期, 其中幼虫期又以第4和5龄幼虫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初孵幼虫以及第1, 2, 3和6龄幼虫。斜纹夜蛾SlitRISP基因的克隆成功为今后对其功能研究以及作为靶标设计新型高效杀虫剂提供了基础。
    沙蟋飞行肌中保幼激素滴度的昼夜节律 Hot!
    张保常, 蒋成吉, 张青文, 赵章武
    2011, 54(7):  769-777. 
    摘要 ( 3764 )   PDF (12417KB) ( 16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沙蟋Gryllus firmus是一种翅多型性的昆虫, 是研究种内迁飞和生殖调控的模式生物。本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沙蟋长翅(有飞行能力)和短翅(无飞行能力)雌虫飞行肌内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 JH)和脂肪酸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在温度28℃, 光周期16L∶8D条件下, 第5和第7日龄的沙蟋长翅雌虫飞行肌中JH的滴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在飞行前(即关灯前)4 h, JH的滴度分别由386.52±68.40 ng/g和630.36±37.26 ng/g增加至1 327.53±277.98 ng/g和1 685.77±143.95 ng/g, 与短翅型SW相比分别增加了约3.4倍与2.7倍 (P<0.05)。而相同日龄的短翅雌虫及第1日龄的两型雌虫均无明显的节律变化。进一步在第5和7日龄的长翅雌虫中发现了一个16C的脂肪酸——14-甲基十五烷酸, 也具有节律变化且与JH节律出现的时间相吻合, 而在无飞行能力的沙蟋中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实验还证明JH滴度的增加和节律不是由飞行肌的重量或者飞行肌重量比的变化所致。这些发现有助于探讨和了解保幼激素对飞行调控的内在机理。
    白背飞虱体内金属元素的含量动态及模拟分析
    时嵩, 唐启义, 傅强, 彭奇, 程家安
    2011, 54(7):  778-785. 
    摘要 ( 3044 )   PDF (1100KB) ( 12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摘要: 为明确金属元素在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体内的分布及其含量动态, 将白背飞虱长翅成虫在实验室中用超纯水分别饲养0, 24, 48, 96 h后测量其体重变化; 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检测各个处理虫体内12种金属元素(Cu, Zn, Cd, Mn, Ca, Fe, Na, As, U, Mg, K和Pb)的含量。以白背飞虱整个体重(W)、 有机体组织重量(O)、 体内可排泄内容物重量(E)及可排泄内容物排出体外的速率(r)为参数, 构建其体重变化的修正指数模型Wt=O+E(1-r)t。基于白背飞虱体内金属元素总含量(WCt)为有机体组织内含量(OC)和可排泄内容物中含量(EC)按两者百分率(OPtEPt)加权之和, 即WCt=OC·OPt+EC·EPt, 分别估计白背飞虱体内组织和可排泄内容物中金属元素含量。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Cu, Zn, Cd, Mn和Ca这5种元素在白背飞虱组织内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可排泄内容物中的含量(P<0.05), 表明这些金属元素可被昆虫有机体组织吸收、 积累, 并稳定地存在于昆虫的有机体组织之中。Fe, Na, As, U, Mg, K和Pb这7种元素在白背飞虱有机体组织内的含量与其可排泄内容物中的含量接近, 其在有机体组织中和可排泄内容物中的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 以相对平衡状态存在于白背飞虱有机体组织和可排泄内容物中。该分析方法可能为其他小型和微型昆虫体内金属元素的分布、 积累、 排泄的研究提供借鉴。
    三种杀虫剂对褐飞虱海藻糖含量和海藻糖酶活性的影响
    赵克非, 戈林泉, 程耀, 吴进才, 杨国庆
    2011, 54(7):  786-792. 
    摘要 ( 4232 )   PDF (1181KB) ( 14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解农药处理导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飞行能力增强的生理机制, 本文采用蒽酮法和酶促反应终止法, 研究了吡虫啉、 三唑磷和溴氰菊酯3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褐飞虱3龄、 5龄若虫及长、 短翅型雌雄成虫体内海藻糖含量和海藻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杀虫剂处理的褐飞虱3龄若虫海藻糖含量和海藻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40 mg/L三唑磷处理的褐飞虱5龄若虫体内海藻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 比对照降低了24%; 而20和40 mg/L三唑磷处理的褐飞虱5龄若虫海藻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 分别比对照高出了100%和129%。10 mg/L吡虫啉, 20 和40 mg/L三唑磷以及3和6 mg/L溴氰菊酯处理的褐飞虱短翅雌成虫和雄成虫体内海藻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 雌成虫体内海藻糖含量比对照分别降低了36%, 53%, 67%, 58%和69%, 雄成虫体内海藻糖含量比对照分别降低了59%, 71%, 65%, 70%和77%; 而40 mg/L三唑磷以及3和6 mg/L溴氰菊酯处理的褐飞虱短翅型雌成虫和雄成虫体内海藻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 雌成虫体内海藻糖酶活性比对照分别高出了124%, 100%和88%, 雄成虫体内海藻糖酶活性比对照分别高出了146%, 132%和118%。10 mg/L吡虫啉, 40 mg/L三唑磷和3 mg/L溴氰菊酯处理的褐飞虱长翅型雌成虫和雄成虫海藻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 雌成虫海藻糖含量比对照分别降低了44%, 34%和37%, 雄成虫体内海藻糖含量比对照降低了48%, 54%和43%; 而5和10 mg/L吡虫啉处理的长翅型雌成虫和雄成虫海藻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 雌成虫体内海藻糖酶活性比对照分别高出了317%和300%, 雄成虫体内海藻糖酶活性比对照分别高出了170%和97%。这些结果说明这3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处理可以增强褐飞虱体内海藻糖酶活性, 并导致海藻糖含量下降。本研究结果对深入阐明农药诱导褐飞虱再猖獗及杀虫剂处理增强其飞行能力的生理机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市售长叶松油和锡兰肉桂油对登革热媒蚊埃及伊蚊的灭幼效果(英文)
    Radhika WARIKOO, Naim WAHAB, Sarita KUMAR
    2011, 54(7):  793-799. 
    摘要 ( 4166 )   PDF (5290KB) ( 39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松油和桂皮油由于具有芳香性气味, 因而成为良好的成虫驱避剂, 但是关于它们对蚊虫的杀幼虫作用研究不多。为揭示市售的长叶松Pinus longifolia油和锡兰肉桂Cinnamomum zeylanicum油对来源于印度德里的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4龄幼虫的毒杀潜力, 我们进行了室内研究, 以幼虫死亡率及行为改变和形态改变等指标评估其杀幼虫潜力。结果表明: 两种油对埃及伊蚊4龄幼虫均具有毒杀作用, 且松油的灭幼效果优于桂皮油。松油的LC50和LC70 值分别为0.33093 mg/L 和0.54476 mg/L, 而桂皮油的LC50和LC70 值分别为0.63159 mg/L和0.77736。进一步观察发现, LC90剂量下桂皮油的杀幼虫潜力强于松油, 其LC90为1.11879 mg/L, 而松油的LC90为 1.04915 mg/L。在处理的幼虫中观察到行为改变, 如兴奋、 坐立不安、 颤抖、 痉挛然后瘫痪, 说明这两种油可能对其神经肌肉系统产生了影响。显微观察处理幼虫的形态改变发现, 与对照相比, 大多数器官的外观正常, 只是肛鳃略为内收缩而引起结构畸形, 提示肛腮可能是这两种油的作用位点, 腮的功能异常引起了幼虫死亡。这两种油品可开发用作防治蚊虫的新型杀幼虫药剂。
    斑翅肩花蝽生物学特性、生境及食性选择
    李立, 虞国跃, Tom J. MCAVOY, Richard C. REARDON, 吴云, Scott M. SALOM, 和景福
    2011, 54(7):  800-808. 
    摘要 ( 4170 )   PDF (10770KB) ( 25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斑翅肩花蝽Tetraphleps galchanoides Ghauri是铁杉球蚜Adelges tsugae Annand (hemlock woolly adelgid) 的重要天敌昆虫。在云南省兰坪县天生桥林区通过实验室和林间的饲养观察与测定、林间线路调查等方法, 研究了斑翅肩花蝽的生物学特性、生境及食性选择,并描述各虫态形态特征。斑翅肩花蝽在该林区一年发生2代, 无世代重叠, 寿命长。第1代(5月下旬至10月下旬)卵期13.8±1.6 d,若虫期97.6±7.4 d,成虫期55.2±4.7 d;第2代(11月中旬至翌年4月下旬)卵期11.3±1.1 d,若虫期105.7±8.5 d,成虫期60.4±5.3 d。若虫共5龄,以5龄若虫在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枝条树皮裂缝下或枯枝落叶层内越冬。雌雄成虫性比8.5∶1,雌雄成虫飞行缓慢,其飞行活动主要受到交尾、产卵、捕食铁杉球蚜补充营养的影响,多在树冠下层活动。该林区的斑翅肩花蝽最适生境选择: 海拔为2 851~2 980 m,云南铁杉密度为13.3~15.5株/100 m、郁闭度为0.61~0.70。以寄主铁杉球蚜及附近常见的冷杉球蚜Aphrastasia pectinatae (Cholodkovsky)、华山松球蚜Pineus armandicola Zhang和落叶松球蚜Adelges laricis Vall为食物进行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斑翅肩花蝽对这4种球蚜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最喜好捕食铁杉球蚜,可成为生物防治铁杉球蚜的主要天敌之一。
    沙蒿木蠹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王建伟, 骆有庆, 宗世祥
    2011, 54(7):  809-814. 
    摘要 ( 4282 )   PDF (5024KB) ( 15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沙蒿木蠹蛾Holcocerus artemisiae Chou et Hua是危害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和籽蒿A. sphaerocephala Krasch的重要钻蛀性害虫, 以幼虫蛀食根部, 导致寄主植物长势衰弱甚至死亡。为有效控制其危害, 我们对该虫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宁夏, 该虫2年发生1代, 以幼虫在被害油蒿根部越冬; 老熟幼虫于5月中旬从受害根部钻出, 在周围的沙土里结茧化蛹, 蛹期平均19.5±3.5 d; 成虫始见于6月初, 终见于8月末, 期间经历3次羽化高峰, 分别为6, 7, 8月的上旬。成虫羽化主要在14:00-17:00, 整个过程持续30~45 min; 羽化当日即可交配, 交配时间为20:00-21:00, 高峰期为20:30左右; 雄虫有2次交尾现象。雄虫寿命2~3 d, 雌虫寿命1~3 d, 极少4 d。雌雄性比约为1∶2.16。卵初见于6月中旬, 初孵幼虫初见于6月下旬。幼虫常单独危害, 且具有转移危害的习性, 蛀食坑道不规则。5-9月, 油蒿受害率为11%~44%, 平均24%, 株虫口密度为0.13头/株。幼虫对油蒿的树龄和地径有较明显的选择性, 主要危害1~4年生、 地径16~34 mm的油蒿。沙蒿木蠹蛾生物学特征的系统研究为其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黄钩尺蛾在四个茶树无性系品种上的生长和存活(英文)
    Anirban BASU MAJUMDER, Sunil Kumar PATHAK, Tapan Kumar HATH
    2011, 54(7):  815-819. 
    摘要 ( 3514 )   PDF (2690KB) ( 14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实验室条件下, 对食叶害虫黄钩尺蛾Hyposidra infixaria Walker在4个茶树Camellia sinensis无性系品种(TV1, TV9, TV25和Teen ali 17)上的生长和存活进行了研究, 以确定其最适合寄生的茶树无性系品种。结果表明: 在TV25上的黄钩尺蛾幼虫期 (15.78 d)比在TV1 (18.14 d), TV9 (18.00 d)和Teen ali 17 (17.00 d)上显著缩短。黄钩尺蛾按幼期龄数分为5龄型和6龄型两类。6龄型幼虫在TV25上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在其他3个无性系品种上的发生率。在TV25上黄钩尺蛾幼虫和蛹的体重也显著高于在其他3个无性系品种上的。同样地, 以TV25为食的黄钩尺蛾未成熟阶段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以其他3个无性系品种为食的存活率。基于生长参数和存活率, 我们发现TV25是黄钩尺蛾最适合寄生的茶树无性系品种。
    微卫星标记分析中国梨木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Hot!
    孙洁茹, 李燕, 闫硕, 张青文, 徐环李
    2011, 54(7):  820-827. 
    摘要 ( 4101 )   PDF (1017KB) ( 14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梨木虱Cacopsylla chinensis (Yang et Li)是梨树主要害虫之一。为了从分子水平评估中国梨木虱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和种群间的遗传分化, 本文应用7对微卫星DNA引物对中国16个地区中国梨木虱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各位点有效等位基因为2.2927~10.0610, 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在0.5073~0.8735之间。16个种群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876, 遗传距离在0.0951~1.0139之间, Nei氏期望杂合度为0.4771~0.7892, Shannon信息指数在0.8396~1.9989之间, 群体分化率FST为11.61%, 基因流平均值为2.2236。结果表明, 7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 各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 基因交流程度较高, 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的个体间。研究结果为制定针对中国梨木虱的有效防治策略提供部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资料。
    基于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的双斑长跗萤叶甲中国北方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梁日霞, 王振营, 何康来, 丛斌, 李菁
    2011, 54(7):  828-837. 
    摘要 ( 3662 )   PDF (1288KB) ( 14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是自2001年以来在我国北方为害玉米呈加重趋势的一种害虫。为初步探讨中国北方不同地理种群间和种群内该害虫的遗传分化程度、 遗传多样性以及基因流水平, 对来自中国北方的26个不同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Ⅱ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 基因片段序列的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515头个体的长度为484 bp COⅡ片段中共发现了28个变异位点和15种单倍型。单倍型间的系统进化分析发现, 15种单倍型主要分为两大分支。总种群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257, 种群内单倍型多样度在0.100~0.515范围内。总种群的Fst为0.585, Gst为0.417, 基因流Nm为0.35。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发现,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之间, 占方差比率的58.58%。实验总种群及大部分种群的中性检验符合中性突变, 说明我国北方双斑长跗萤叶甲在近期没有出现种群扩张现象。研究结果揭示中国北方双斑长跗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流水平低, 种群间已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 分化主要来自种群之间。
    拟科蚱属的分类研究及一新种记述(直翅目: 短翼蚱科)
    郑哲民, 欧晓红
    2011, 54(7):  838-842. 
    摘要 ( 3418 )   PDF (3797KB) ( 12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拟科蚱属Cotysoides建立于2000年, 该属的主要特征为体小型; 头顶前缘突出于复眼之前; 触角丝状, 着生于复眼前缘下1/3处; 前胸背板背面密具小瘤突; 中隆线波状, 形成一连串小突起; 后突不超过后足股节顶端; 前胸背板侧片外翻, 后角顶平截; 后翅不达后突顶端; 后足跗节第1节长于第3节。本文记述拟科蚱属6种, 包括1新种, 即断隆拟科蚱Cotysoides interruptus sp. nov. 该新种近似于广西拟科蚱Cotysoides guangxiensis Zheng et Jiang, 2000, 主要区别为: 1)头顶为一眼宽的1.5倍; 2)前胸背板侧片前角钝角形; 3)后翅伸达后足股节膝部; 4)中足股节宽狭于前翅宽; 5)雌性下生殖板后缘中央三角形突出。附有分种检索表、 分布及文献引证。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及西南林业大学博物馆。
    中国驼背蚱属的分类研究及二新种记述(直翅目:  枝背蚱科)(英文)
    曾慧花, 郑哲民
    2011, 54(7):  843-847. 
    摘要 ( 3624 )   PDF (8150KB) ( 20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记述分布于中国的驼背蚱属Gibbotettix昆虫9种, 其中包括2新种, 即宽顶驼背蚱Gibbotettix lativertex sp. nov. 及贵州驼背蚱Gibbotettix guizhouensis sp. nov., 提供了驼背蚱属分种检索表及种类分布。宽顶驼背蚱近似于红河驼背蚱G. hongheensis Zheng, 1992及壶瓶山驼背蚱G. hupingshanensis Fu et Zheng, 2003, 贵州驼背蚱近似于宽顶驼背蚱, 模式产地分别为湖南桑植和贵州道真。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根据新种特征, 对该属属征进行了修订。
    简报
    谷跗线螨交叉反应性变应原的定位
    赵学影, 赵振富, 孙新, 刘志刚, 吕艳思
    2011, 54(7):  848-852. 
    摘要 ( 3583 )   PDF (4170KB) ( 12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明确谷跗线螨Tarsonemus granarius交叉反应性变应原在体内的定位, 制作谷跗线螨石蜡切片, HE染色后光镜观察其内部形态结构; 选用对尘螨过敏患者的阳性血清特异性IgE抗体作探针,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交叉反应性抗原存在位置。HE染色显示谷跗线螨的消化系统占据其体腔的大部分, 包括口咽部、 中肠、 后肠、 肛门和唾液腺等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谷跗线螨的口咽部、 中肠、 肠内容物、 肠壁及生殖腺等均有阳性反应。谷跗线螨体内存在可诱发人体IgE抗体的变应原, 变应原在其体内的分布格局与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