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3年 第4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3-0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转Bt基因棉对非靶标害虫及害虫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邓曙东1, 徐静1, 张青文1*, 周世文2, 徐冠军3
    2003, 46(1):  1-5. 
    摘要 ( 3012 )   PDF (320KB) ( 13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0~2001年,在湖北棉区系统研究了转Bt基因棉对棉田非靶标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试验设三个处理:转Bt化防田(使用化学农药控制害虫)、转Bt自控田(仅依靠田间自然天敌控制害虫)及常规对照棉田(利用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害虫)。结果表明,在转Bt基因棉田中,除棉蓟马外,其它主要非靶标害虫(主要是刺吸性害虫)的种群发生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年棉蚜发生的总计值,化防田和自控田分别比常规对照田增加37.9%和71.4%,2001年则分别增加92.5%和134.9%;2000年朱砂叶螨发生的总计值,化防田和自控田分别比常规对照田增加181.1%和298.3%,2001年则分别增加69.9%和105.0%;转Bt基因棉对于斜纹夜蛾与烟粉虱这两种近几年来对棉花危害有加重趋势的害虫,在大田中没有表现出抗性。天敌的发生种类和数量也都远远高于常规对照棉田,几种主要天敌种群发生的总计值及高峰值都明显高于常规对照棉田。2000年蜘蛛类发生的总计值,化防田和自控田分别比常规对照田增加66.3%和112.1%,2001年则分别增加95.1%和111.7%;2000年龟纹瓢虫发生的总计值,化防田和自控田分别比常规对照田增加140.8%和135.4%,2001年则分别增加67.2%和109.5%;2000年在两块转Bt基因棉田中种群数量较大的大眼蝉长蝽在常规对照棉田的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2001年在对照田中也仅记录到1头。试验表明,充分利用Bt棉田中天敌种类较丰富、种群数量较大的优势而加强生物防治,是湖北棉区转Bt基因棉田综防体系中的一个关键措施。
    一株苏云金杆菌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及其蛋白质性质
    王卫国,孙富林
    2003, 46(1):  6-10. 
    摘要 ( 3158 )   PDF (3270KB) ( 9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从武汉微生物药厂苏云金杆菌发酵裂解液中分离到1株具有独特形态结构的苏云金杆菌噬菌体GP-1。电镜观察发现,这株噬菌体的头部呈长六棱柱状,具一短直尾和一“衣领”状结构,并首次发现了“衣领”状结构是由8~10个颗粒亚单位组成。该株噬菌体所具有的这8~10个颗粒亚单位对于噬菌体牢固地吸附于宿主表面应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对于进一步研究噬菌体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结构上的证据。该株噬菌体的蛋白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呈现一条主带,分子量为58892 D,一条次主带和七条次带,表明该株噬菌体的蛋白是由9种蛋白质构成。
    有机磷抗性致倦库蚊种群中酯酶基因扩增的定量分析
    乔传令1, J. Hemingway2, 李1
    2003, 46(1):  11-17. 
    摘要 ( 3095 )   PDF (558KB) ( 9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致倦库蚊Culex qinquefasciatus是丝虫病的主要传染媒介。通过生物测定、单个蚊虫酯酶α2和β2基因拷贝数分析和酯酶β基因序列比较, 分析了抗性水平、抗性相关基因在种群中的分布及其基因拷贝数等的抗性分子特征。应用快速PCR仪(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s)直接检测库蚊中酯酶基因和mRNA拷贝数。结果显示:上海致倦库蚊对对硫磷的抗性LC50为8.12, 酯酶活性升高是上海致倦库蚊种群对有机磷杀虫药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理。编码致倦库蚊酯酶β的氨基酸序列同编码尖音库蚊酯酶B1的氨基酸序列相比同源性为98%;同致倦库蚊酯酶B2氨基酸序列相比同源性为100%,同环蹶库蚊酯酶B3氨基酸序列相比同源性为90%, 上海致倦库蚊中酯酶α和β基因均扩增。有机磷抗性的上海和PellRR蚊虫种群中单个蚊虫酯酶α2 和β2定量基因拷贝数均不同,其同一蚊虫个体的酯酶α2 比酯酶β2基因的拷贝数高,但没有明显的规律性,酯酶结构基因的扩增是上海致倦库蚊种群对有机磷杀虫药剂抗性的主要机理,估计在野外种群的杂合个体中存在多种调控机制。
    小菜蛾对苦皮藤素抗性选育及交互抗性测定
    李二虎1,吴文君1*,陈之浩2,李凤良2,李忠英2
    2003, 46(1):  18-21. 
    摘要 ( 2578 )   PDF (242KB) ( 11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敏感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经苦皮藤素20代的抗性选育,其抗性增长21.57倍。选育的小菜蛾抗性品系对杀虫双、杀螟丹和叶蝉散分别有4.63、4.11和3.71倍的交互抗性;对溴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分别有0.22、0.01和0.26倍的负交互抗性。高抗杀螟丹、杀虫双小菜蛾品系对苦皮藤素无明显交互抗性,而高抗溴氰菊酯小菜蛾品系对苦皮藤素有3.61倍的交互抗性。
    光活化杀虫剂α-三噻吩的电子自旋共振分析及其对库蚊保护酶系统活性的影响
    蒋志胜1, 尚稚珍1, 万树青2, 徐汉虹2, 赵善欢2
    2003, 46(1):  22-26. 
    摘要 ( 3017 )   PDF (269KB) ( 11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为试材,初步进行了典型光活化杀虫剂α-三噻吩(α-T)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分析,并研究其对昆虫保护酶系统的影响。ESR分析表明,近紫外光和药剂α-T均可促进活性氧自由基浓度升高,且两者具有协同关系,近紫外光能显著促进α-T增加自由基的作用,处理3 h时试虫自由基总浓度增加了99.6%。近紫外光和药剂α-T对保护酶系统的影响随酶的种类而有所不同,但在近紫外光存在的条件下,α-T对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体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且光照3 h时,抑制作用最强。
    西双版纳鸡嗉果榕小蜂繁殖和传粉行为
    王秋艳, 杨大荣, 彭艳琼
    2003, 46(1):  27-34. 
    摘要 ( 3630 )   PDF (537KB) ( 11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鸡嗉果榕 Ficus semicordata Buch.-Ham.ex J. E. Sm.是西双版纳地区常见的榕属植物,它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先锋树种,当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它最先在林缘、沟谷和路边迅速生长起来,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初期一类重要物种。在西双版纳通过不同样地定树、定期生态学观察和室内剖查不同生长时期的鸡嗉果榕隐头果的方法,对榕小蜂繁殖和传粉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嗉果榕雌雄异株,在西双版纳一年结2~3次隐头果,雌株隐头果内小花由榕小蜂传粉后产生种子。雄株则产生雄花和中性小花,中性小花专门供给传粉小蜂产卵繁殖后代。鸡嗉果榕小蜂Ceratosolen gravelyi Grandi是鸡嗉果榕唯一的传粉昆虫。传粉小蜂的雄蜂比雌蜂早羽化30~90 min,一部分雄虫羽化后,在虫瘿上爬动寻找雌蜂寄生的瘿花,一找到雌蜂寄生的瘿花,就咬破虫瘿的一个小口,把生殖器伸进瘿花与雌蜂交配,一部分雄蜂则在果肉上咬出蜂口。雌蜂交配后,顶大交配孔出蜂爬到雄花区采集花粉,然后,飞出寻找鸡嗉果榕雌花期的嫩隐头果传粉和繁殖后代。到鸡嗉果榕雌株传粉的小蜂能飞翔300~500 m,进果腔传粉行为长达5~27 h,传完粉3~5 h在果腔内死亡。到雄株上繁殖的小蜂一般飞翔在20~100 m左右近距离寻找嫩隐头果,进果腔产卵,每只小蜂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可产400多粒卵。除传粉榕小蜂外,在鸡嗉果榕雄株隐头果上还有4种植食、造瘿和复寄生等非传粉小蜂,它们对传粉小蜂的种群繁衍影响很大,常使传粉小蜂的种群数量降低25~70%。每个隐头果内进传粉小蜂量多少对鸡嗉果榕和榕小蜂繁殖有关,最佳进蜂量为3只,高或低于最佳进蜂量对鸡嗉果榕树和它的传粉小蜂繁殖均不利。
    薜荔榕小蜂产卵和传粉行为
    陈勇1, 李宏庆2, 马炜梁2
    2003, 46(1):  35-39. 
    摘要 ( 3529 )   PDF (273KB) ( 10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薜荔榕小蜂Blastophaga pumilae是薜荔的传粉昆虫,栖息于薜荔隐头花序中,在其生物学行为中以钻入花序产卵或传粉最为关键。研究表明:薜荔榕小蜂钻入花序平均费时69.48 min,标准差13.26 min;伤残程度很高并能在伤残的情况下完成产卵或传粉;卵的尾丝能起标识作用避免重复产卵;进入雌花序的小蜂具逃离花序的行为但不能实现;1只小蜂平均产528个卵或为1 072.4朵雌花授粉。
    伊大头蚁蚁巢的结构与分布
    张智英, 李玉辉, 赵志模
    2003, 46(1):  40-44. 
    摘要 ( 5491 )   PDF (278KB) ( 14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伊大头蚁Pheidole yeensis是舞草Codariocalyx motorius种子的主要搬运者, 在舞草的扩散中起着重要作用。2000年在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景谷县对伊大头蚁种群数量、蚁巢结构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伊大头蚁主要在土壤中筑巢,深度可达地下50 cm;每巢蚁量一般在2 000~3 000头,最多的可达万头;伊大头蚁大多在海拔1 000~1 200 m的山腰筑巢, 以西坡的蚁巢密度最大,南坡次之,北坡最少;在丢荒2~3年的地里筑巢最多,其次为玉米和花生地,在森林里筑巢的相对较少;伊大头蚁的蚁巢呈均匀分布,但巢群间相互排斥。伊大头蚁筑巢生境与舞草生长的环境基本一致,蚁巢结构与蚁量有利于舞草的扩散与建群。
    数学形态学在昆虫分类学上的应用研究.Ⅰ.在目级阶元上的应用研究
    赵汗青1, 沈佐锐1*, 于新文2
    2003, 46(1):  45-50. 
    摘要 ( 3535 )   PDF (343KB) ( 12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昆虫图像,对半翅目(Hemi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的34种昆虫提取形状参数、叶状性、球状性等7项数学形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论证了各项数学形态特征在目级昆虫分类阶元上作为分类特征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并从数学形态学角度对所涉及到的同阶元昆虫类群的亲缘关系做了描述。结果表明,在作为目级阶元分类特征时,各项特征的可靠性依次为:(似圆度、偏心率、亮斑数)>(叶状性、球状性、圆形性)>形状参数。由这些特征的差异显著性可知,从数学形态特征角度讲,3个目的亲缘关系远近大小依次为:半翅目与鞘翅目>半翅目与鳞翅目>鳞翅目与鞘翅目。
    不同地域小稻蝗mtDNA部分序列及其相互关系
    任竹梅, 马恩波, 郭亚平
    2003, 46(1):  51-57. 
    摘要 ( 2586 )   PDF (396KB) ( 10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测定了9个不同地理区域的小稻蝗Oxya intricata (Stal)共33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mtDNA)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比较其同源性,计算核苷酸组成,并用瘤锥蝗科的曲尾似橄蝗Pseudomorphacris hollisi和斑腿蝗科的芋蝗Gesonula punctifrons作外群构建NJ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小稻蝗432 bp的序列中, A+T约占70.3%,其中30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约占所测核苷酸的6.9%),有5个位点引起了氨基酸的变异。就每个氨基酸密码子来看,第3位点的A+T含量较高,达90.4%。由NJ树显示,小稻蝗mtDNA 细胞色素b序列不同单倍型之间有一定的分歧,形成不同的簇类关系,其分枝与地理分布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但总体上看,这种簇类关系基本上呈平行分布,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
    中国驼背蚱属的订正(直翅目:枝背蚱科)
    郑哲民1, 傅鹏2
    2003, 46(1):  58-63. 
    摘要 ( 2532 )   PDF (298KB) ( 10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记述了驼背蚱属已知种共7种, 其中有2新种: 圆肩驼背蚱Gibbotettix circinihumerus sp.nov., 壶瓶山驼背蚱Gibbotettix hupingshanensis sp.nov.,并有1新组合: 冠驼背蚱Gibbotettix cristata(Liang,1995),comb. Nov.。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及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室。
    侧织蛾属在中国首次报道及一新种记述(鳞翅目:织蛾科)
    王淑霞, 李后魂
    2003, 46(1):  64-67. 
    摘要 ( 2497 )   PDF (160KB) ( 10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首次报道了侧织蛾属Pleurota Hübner在中国的分布,并记述一新种齿侧织蛾Pleurota dentata Wang et Li,该种采自新疆,与Pleurota rostrella Hübner相似,但可通过雄性外生殖器与之区别:新种阳茎基环基部向前缘明显渐窄,端部不膨大;阳茎基部和端部略宽于中部,基部1/3处弯,中部一侧具齿。同时报道了二中国新记录种:钝侧织蛾Pleurota obtusella Robel,分布于新疆和俄罗斯;考侧织蛾Pleurota kostjuki Lvovsky,分布于新疆和俄罗斯。文中提供了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给出了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中国斑织蛾属分类学研究及四新种记述(鳞翅目: 织蛾科)
    王淑霞,李后魂
    2003, 46(1):  68-75. 
    摘要 ( 2503 )   PDF (2177KB) ( 9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系统研究报道了中国斑织蛾属Ripeacma 11个种,其中有4个新种:角斑织蛾Ripeacma trigonia Wang et Li, sp. Nov.,叉斑织蛾Ripeacma bicruris Wang et Li, sp. Nov.,疣斑织蛾Ripeacma verruculosa Wang et Li, sp. Nov.和带斑织蛾 Ripeacma latizona Wang et Li, sp. Nov.。提供了该属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绘制了新种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学系。
    黑龙江阳蝇属四新种(双翅目:蝇科)
    薛万琦1,崔昌元2
    2003, 46(1):  76-79. 
    摘要 ( 2865 )   PDF (229KB) ( 10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描述了采自黑龙江省的蝇科阳蝇属Helina Robineau Desvoidy 4新种,即:羚指阳蝇H. antilodactyla sp. Nov.,圆尾阳蝇H. circinanicauda sp. Nov., 朗乡阳蝇H. langxiangi sp. Nov.和北方阳蝇H. septentrionalis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沈阳师范学院昆虫研究所。
    云南泉蝇属三新种(双翅目:花蝇科)
    薛万琦
    2003, 46(1):  80-84. 
    摘要 ( 2275 )   PDF (212KB) ( 10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记述采自云南省泉蝇属3新种。1. 分布于云南省泸水片马的尖阳泉种蝇Pegomya acisophalla sp. Nov., 该种近似于四川产的黄前基泉蝇Pegomya flaviprecoxa Li et Deng, 1983, 但新种雄额宽于前单眼,侧颜等于触角宽,最长芒毛短于芒基粗;中足和后足基节黄色,后胫前背鬃3;第五腹板突立;阳茎端阳体和侧阳体等长,侧尾叶端部较宽大,表面有皱纹。2. 分布于云南泸水片马的环阳泉蝇Pegomya cricophalla sp. Nov., 该种近似毛笋泉蝇Pegomya phyllostachys Fan, 1964, 但新种雄尾器特殊,侧阳体呈环状,前阳基侧突单纯,后阳基侧突具小分支,第五腹板侧叶除基部具赘叶外,在端部具骨化的赘叶,其边缘具小齿。3. 分布于云南泸水片马的葫叶泉蝇Pegomy lageniforceps sp. Nov.,该种近似黄前基泉蝇Pegomya flaviprecoxa Li et Deng, 1983, 但新种雄性触角淡棕色,侧颜约等于触角宽,颊高为侧颜宽的2倍;小盾端部带褐色;翅脉淡棕色;中足后足基节黄色,中胫后鬃3,后股中部具2~3根后腹鬃,后胫前背鬃3;雄性尾器不同, 后阳基侧突前枝的端部为菱形,侧尾叶端部后面观略宽大,肛尾叶近葫形, 阳体的端阳体较短而细。模式标本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昆虫研究所。
    吴氏角叶蚤幼虫形态记述及其与同属另外三种的比较(蚤目:角叶蚤科)
    刘井元1, 马立名2, 周毅德3
    2003, 46(1):  85-89. 
    摘要 ( 3080 )   PDF (221KB) ( 10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描述了吴氏角叶蚤Ceratophyllus wui Wang et Liu 的幼虫形态,并与同属三种蚤幼虫作比较,标本采自湖北省西北部神农架海拔2 300 m 短嘴金丝燕四川亚种 Collocalia brevirostris innominata巢窝内。
    新世纪的中国昆虫系统学
    黄大卫
    2003, 46(1):  90-95. 
    摘要 ( 2644 )   PDF (469KB) ( 16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未来我国昆虫系统学在能力建设、物种编目、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在昆虫系统学能力建设方面,政府和科学家应该在生物分类学能力评估、基础硬件建设、各级生物标本馆中建立伙伴关系(包括标本采集、标本馆管理、 科学研究、 知识共享和标本与资料交换)等方面重点开展工作。在物种编目方面,我国的昆虫物种编目有赖于各级政府和机构继续关注标本的收集和保藏,继续启动一些考察项目,以满足发现和认识昆虫物种的实际需求。在物种水平上研究以往昆虫系统学家的工作,进行地区性和世界性的昆虫类群的订正更是非常必要的。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昆虫系统应该在下列方面积极探索:物种概念、进化理论、比较生物学理论和高级分类系统研究。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的昆虫系统学家应该在数据库与网络技术应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专家鉴定系统技术、分类性状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发育推断程序、信息统一管理技术和知识传播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满足昆虫系统学的发展需求。在国际合作方面,要进一步推动我国昆虫系统学研究机构加入生物分类学全球战略联盟、加入各种相关国际相关组织,要促进物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共享,要推动研究项目国际化。
    实夜蛾属和铃夜蛾属昆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研究进展
    赵新成, 阎云花, 王琛柱
    2003, 46(1):  96-107. 
    摘要 ( 3249 )   PDF (773KB) ( 11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实夜蛾属Heliothis和铃夜蛾属Helicoverpa昆虫的性信息素通讯系统主要包括雌蛾的性信息素合成和雄蛾对性信息素接收两个方面,每方面都有分子、细胞、系统水平上进行协同作用的生物过程。性信息素生物合成激活肽(PBAN)与其受体作用,启动信号转导系统,从而激活合成性信息素的酶系统来合成性信息素,利用化学和生物测定的方法鉴定出具有诱蛾活性的性信息素腺体组分及行为功能;性信息素分子与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BP)的复合体同受体相互作用,启动信号转导系统,诱导产生神经信号,从而引起一系列性行为反应。这些生物过程受到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昆虫的母代效应
    刘柱东1, 李典谟1*, 葛绍奎1, 齐晔2**
    2003, 46(1):  108-113. 
    摘要 ( 2961 )   PDF (409KB) ( 12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母代效应,由于其特殊的作用方式,引起了许多进化生态学家的极大兴趣。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数量遗传学的引入,使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该文就这几十年来对母代效应研究进行综述,论述昆虫生活史中的母代效应及其适应意义,阐明以下几个问题:(1)母代效应影响昆虫哪些特征;(2)环境因素对母代效应的影响;(3)母代对环境刺激的敏感期;(4)子代受母代效应调控的敏感期;(5)母代效应调控子代生长发育的生化机制;(6)种群内和种群间母代效应的基因差异。
    死亡肽基因的合成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翁宏飚12, 牛宝龙2, 孟智启2*, 徐孟奎1
    2003, 46(1):  114-117. 
    摘要 ( 2553 )   PDF (243KB) ( 11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将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片段,通过PCR扩增得到死亡肽(thanatin)基因,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3X中,序列分析结果正确。经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高效可溶性表达,表达量可达20%以上。融合蛋白通过GST亲和层析纯化,用肠激酶酶解表达产物,用Sephadex G-25初步纯化得到具有抗菌活性的死亡肽。
    棉铃虫幼虫感染棉铃虫微孢子虫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冉红凡1, 冯书亮2*, 潘文亮2, 范秀华2
    2003, 46(1):  118-121. 
    摘要 ( 2712 )   PDF (3032KB) ( 9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97年田间调查时发现一种寄生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的微孢子虫Nosema sp.,它对棉铃虫有较强的致病力并可经卵垂直传播。利用透射电镜对棉铃虫幼虫感染该微孢子虫后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该微孢子虫可侵染棉铃虫的中肠、马氏管、脂肪体、神经等组织;侵染后可导致寄主中肠的微绒毛脱落,线粒体内脊排列方向发生变化,线粒体整体发生变形并最终瓦解;内质网发生断裂;细胞核体积变小并变形,但该微孢子虫并不入侵细胞核;马氏管膨大,边缘向外突出隆起;神经细胞的细胞核变成长条形,细胞界线模糊;在神经细胞内也发现了微孢子虫孢子,证明该微孢子虫也入侵寄主神经细胞。
    苦豆子生物碱对小菜蛾体内部分杀虫剂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罗万春, 张强
    2003, 46(1):  122-125. 
    摘要 ( 2530 )   PDF (245KB) ( 10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s 7种生物碱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为试材,研究了该生物碱对小菜蛾体内降解杀虫剂的羧酸酯酶、磷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野靛碱和苦豆碱对羧酸酯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为可逆抑制类型的非竞争性抑制作用;野靛碱等5种生物碱对酸性磷酸酯酶有明显的抑制,野靛碱对碱性磷酸酯酶有弱抑制作用;其中野靛碱等3种生物碱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斜纹夜蛾在风洞中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及田间诱捕试验
    孙凡1, 杜家纬2, 陈庭华3
    2003, 46(1):  126-130. 
    摘要 ( 2504 )   PDF (292KB) ( 11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雌蛾腺体内含量最高的组份9,11-14∶Ac(A)在风洞中能引起雄蛾从搜索气迹、定向飞行到撒开味刷企图交尾连续的行为反应,而雌蛾腺体内其它组份单独使用时均不能引起雄蛾上述行为反应。一定量的Z9,E12-14∶Ac(B)对A的活性有增效作用,诱芯中B数量过多,不但失去对A的活性增效作用,还对雄蛾接近诱芯和企图交尾有强烈的抑制作用。9-14∶Ac(C)与11-14∶Ac (D)对雄蛾的定向行为无影响,诱芯中含有50%的C时,反而对雄蛾接近诱芯和企图交尾有抑制作用。A与B在滤纸诱芯中的含量比例与诱芯释放的挥发物比例明显不同,从9∶1(A∶B)诱芯释放的挥发物比例更接近于雌蛾腺体内的天然比例。田间诱捕试验中两组份诱芯的诱捕量随两组份比例不同而变化, 9∶1(A∶B)诱芯的诱捕量最大,1∶1(A∶B)诱芯的诱捕量低于单一的A组份诱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