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4年 第4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4-1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红脂大小蠹后肠挥发性物质的鉴定、触角电位和室内趋向实验
    闫争亮, 方宇凌, 孙江华, 张钟宁
    2004, 47(6):  695-700. 
    摘要 ( 2815 )   PDF (502KB) ( 13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外来松树害虫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的信息化学物质进行了研究。通过GC-MS测定,鉴定出红脂大小蠹后肠挥发性物质中除了含有松树挥发性物质α-蒎烯、β-蒎烯、3-蒈烯、月桂烯和柠檬烯外,还含有马鞭草烯醇和马鞭草烯酮;利用触角电位技术,对马鞭草烯醇、马鞭草烯酮以及在林间引诱效果最好的3-(+)-蒈烯进行了触角电生理测试;利用Y-型双向选择嗅觉仪对这些物质进行了室内趋向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1 μg的马鞭草烯醇、马鞭草烯酮和3-(+)-蒈烯引起雌雄触角的电位反应分别达416 μV/470 μV、597 μV/630 μV和926 μV/1 099 μV。浓度为1 μL/mL的马鞭草烯酮引起红脂大小蠹的正趋向反应,而在100 μL/mL浓度下引起红脂大小蠹的负趋向反应;在1 μL/mL的浓度下,3-(+ )-蒈烯引起了红脂大小蠹正趋向反应,而马鞭草烯醇则对红脂大小蠹具有驱避作用,说明这些物质在红脂大小蠹搜寻寄主和调节虫口密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水分含量桑叶对二化性家蚕的营养效应
    V. K. RAHMATHULLA, M. T. HIMANTHARAJ, G. SRINIVASA, R. K. RAJAN
    2004, 47(6):  701-704. 
    摘要 ( 2995 )   PDF (276KB) ( 26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取食不同水分含量桑叶对二化性家蚕(CSR3×CSR6)5龄幼虫的影响。实验设嫩叶(水分含量80%~85%)、半成熟叶(水分含量65%~70%)和成熟叶(水分含量55%~60%)3个不同处理。采用标准重量分析法分析和计算各种生长、营养和营养效率指数。结果表明,在取食较高水分含量桑叶的处理中,营养指数(包括取食量、消化量和近似消化率等)和营养效率指数(包括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等)均显著较高,但不同处理中消化食物向茧壳的转化率及产生每克茧壳所需食物消化量差异不明显。结论是取食水分含量高的桑树嫩叶有助于提高家蚕的取食和营养。
    闹羊花素类化合物对斜纹夜蛾幼虫表皮成分的影响及构效关系
    钟国华, 刘金香, 官珊, 谢建军, 胡美英
    2004, 47(6):  705-714. 
    摘要 ( 3758 )   PDF (465KB) ( 15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从我国特有的高效杀虫植物闹羊花 Rhododendron molle G. Don中分离提纯了14个活性化合物,并研究了这些化合物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表皮成分的影响及构效关系,为揭示闹羊花素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优化结构及确定先导化合物提供了参考。通过IR,UV, NMR,MS等光谱鉴定了3个新化合物黄杜鹃素A, B, C (rhodomolin A, B,C)。结果表明: 闹羊花素Ⅲ(rhodojaponin Ⅲ),黄杜鹃素A,羊踯躅素Ⅰ(rhodomollein Ⅰ),黄杜鹃素B ,黄杜鹃素C,羊踯躅素ⅩⅧ (rhodomollein ⅩⅧ),木藜芦素Ⅲ (grayant oxin Ⅲ)和对照药剂印楝素(azadirachtin)的生长发育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化合物,以50 mg/L浓度浸渍叶碟饲喂斜纹夜蛾4龄幼虫后,虫重、蛹重以及羽化率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处理后120 h,各化合物处理和空白对照试虫表皮几丁质相对含量为28.15%~35.18%,差异不显著。闹羊花素Ⅲ,黄杜鹃素A, B, C,羊踯躅素ⅩⅧ和印楝素处理显著降低试虫表皮总蛋白的相对含量,提高了表皮总脂肪的相对含量。进一步研究发现,闹羊花素 Ⅲ和印楝素处理后,试虫表皮水溶性蛋白、氢键结合蛋白和共价键结合蛋白相对含量显著降低,弱键结合蛋白相对含量显著提高,而对电价键结合蛋白相对含量无明显影响。闹羊花素 Ⅲ处理试虫表皮水溶性蛋白相对含量为对照的50%。闹羊花素类化合物对昆虫生长发育抑制作用不属于“几丁质合成抑制型”,而属于“内分泌干扰型 ”,显著降低表皮水溶性蛋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构效关系定性分析表明,木藜芦烷类闹羊花素化合物基本结构中的C-2,3环氧基、C-6、C-10和C-14取代基结构对化合物的生长发育抑制活性具有重要意义。还讨论比较了闹羊花素类化合物与印楝素对昆虫生长发育抑制作用机 制的差异。
    盐酸吗啡对大头金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对死者死亡时间推断的意义
    田洁, 张孟余, 何斌, 李泽民,王伯霞
    2004, 47(6):  715-718. 
    摘要 ( 3200 )   PDF (167KB) ( 14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盐酸吗啡注射家兔,处死后用家兔的不同组织饲养大头金蝇 Chrysomya megacephala初孵幼虫,研究吗啡剂量对大头金蝇幼虫生长的影响及其在法医学中推断死者死亡时间方面的应用。结果显示,在28℃下,取食处理组兔肉和肝脏的大头金蝇幼虫的体长和体重均于孵化后28 h开始在不同程度上大于对照组幼虫,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幼虫末期。在实验的剂量范围内(2.67~10.66 mg/kg),吗啡可促进大头金蝇幼虫的生长。根据大头金蝇幼虫体长和体重推断死者死亡时间时,吗啡的这种影响可使推断值产生的最大偏差达18h。
    中华真地鳖的断足再生
    谭梁飞, 朱芬, 刘静, 周兴苗, 雷朝亮
    2004, 47(6):  719-724. 
    摘要 ( 3084 )   PDF (1307KB) ( 10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报道了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的断足再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虫龄期的若虫都有断足再生能力;足的不同部位断足后均能再生;断掉不同数量的足后,只要能成活均可再生。断足再生后,继续断掉再生足的原位或其他部位也可以再生。再生足的跗节均比正常的少一节,具有再生不完整性。断足后,只要经1~2次蜕皮,均可再生。断掉一对足的腿节后,再生足出现大小不一的现象,小的一般发育不全,断足数量多容易出现再生足发育不全。再生足比正常足要小,但生长速度要快,断掉足的腿节或跗节后的再生足经过2次蜕皮后基本可恢复到正常足大小。
    黄胫小车蝗受精囊的亚显微结构
    何建平, 奚耕思, 任耀辉
    2004, 47(6):  725-731. 
    摘要 ( 3460 )   PDF (7224KB) ( 9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受精囊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结果表明,黄胫小车蝗受精囊为单个,由高度卷曲的受精囊管和蚕豆状的端囊构成。受精囊壁主要由表皮层、上皮层、基膜和肌肉层构成;上皮层包含上皮细胞、导管细胞和腺细胞。上皮细胞在靠表皮层的边缘有大量的微绒毛,两相邻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相互嵌入,并有细微的突起延伸在导管细胞及腺细胞之间,直到基膜,达基膜处的上皮细胞膜折叠,与腺细胞膜的折叠,一起形成迷宫样的指状突起,附着在基膜上。导管细胞有一个较大的核和分泌导管,连接于腺细胞的细胞腔和受精囊腔,将腺细胞中分泌物运输到受精囊腔中。腺细胞具有典型的分泌细胞特征: 含发达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不同大小的囊泡。肌肉层位于受精囊最外层,附在基膜上。在受精囊不同部位的结构有差异。在交配前和交配后,受精囊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也有差异。
    Wolbachia在我国广赤眼蜂种群内的感染
    钟敏, 沈佐锐
    2004, 47(6):  732-737. 
    摘要 ( 2756 )   PDF (1830KB) ( 12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Wolbachia是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生殖组织内的一类细胞内共生菌,它属于原细菌的α亚类,能够通过调控寄主的生殖活动而促进其在寄主种群中的扩散。通过对wsp 基因的克隆及PCR-RFLP分析确定了Wolbachia在我国广赤眼蜂种群内的存在,并发现有2种Wolbachia 菌系的感染,命名为wEvaA和wEvaB。经过克隆分离得到了这2种Wolbachiawsp基因序列,在GenBank的登录号为AY390279和 AY390280 ,并由基于wsp基因的聚类树中发现,这两种Wolbachia菌系均属于A组。
    朱砂叶螨体内感染的Wolbachiawsp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
    苗慧, 洪晓月, 谢霖, 薛晓峰
    2004, 47(6):  738-743. 
    摘要 ( 2978 )   PDF (442KB) ( 11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Wolbachiawsp基因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法对我国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7个地理种群进行了检测。在采自黑龙江佳木斯、安徽安庆、江苏镇江和浙江慈溪的4个地理种群中扩增出了596bp左右的Wolbachiawsp基因片段,而在河北威县、山东滨州和湖北赤壁3个地理种群中未发现这个Wolbachia特征基因片段,表明 Wolbachia在我国朱砂叶螨中的侵染较为普遍。通过对我国朱砂叶螨体内感染的 Wolbachiawsp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得出它们全部与B大组的Ori组的Wolbachia株十分相近或完全相同,提示它们可能是相近或相同的株。
    四种去垢剂对棉铃虫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增溶与变性作用
    郑明奇1,2, 张文吉1, 邱星辉2*, 冷欣夫2, 何凤琴2, 李梅2
    2004, 47(6):  744-748. 
    摘要 ( 2661 )   PDF (274KB) ( 10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分离纯化棉铃虫的细胞色素P450,比较了4种去垢剂对棉铃虫微粒体P450的增溶与变性作用。结果表明:CHAPS (3-[(3-cholamidopropyl)- dimethylammonio]-1-propanesulfonate)能有效地增溶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P450,而Lubrol PX(聚氧乙烯十二烷基乙醇醚)、Emulgen 911(聚氧乙烯壬基苯酚醚)和胆酸钠的增溶效果较差;CHAPS对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P450的最适增溶浓度分别为0.5%和0.5%~0.8%; 终浓度为0.5%时, 4种去垢剂对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P450的变性作用不明显。
    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的遗传分析
    庄永林, 沈晋良, 戴德江, 周威君
    2004, 47(6):  749-753. 
    摘要 ( 2908 )   PDF (322KB) ( 13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害虫的抗性遗传特性是影响其抗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子,也是制订抗性治理对策的重要依据。我们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 (Stal)抗性和敏感亲本、正反交(F1、F12、F'2)及回交(BC)后代3龄若虫对噻嗪酮的剂量反应数据,研究了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 正反交后代的显性度分别为-0.3153(F1)和-0.376 3(F'1),表明抗性遗传为常染色体的不完全隐性;将自交及回交后代的剂量反应数据进行单个主基因假设的卡方(χ2)检验,其卡方值分别为42.11(F2)、5.44 (F'2)及93.57(BC),均大于χ0.05= 15.51(df=8),表明其抗性是多基因控制的。还讨论了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治理策略。
    B型烟粉虱抗噻虫嗪品系的遗传分化
    张丽萍1,2,3, 张友军2*, 张文吉1, 徐宝云2, 吴青君2, 肖利峰2, 朱国仁2
    2004, 47(6):  754-759. 
    摘要 ( 2594 )   PDF (485KB) ( 10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 gth polymorphism, AFLP )技术, 研究了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噻虫嗪 (thiamethoxam ) 抗性品系在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分化。实验数据用STATISTICA (4.5版本) 软件进行分析, 遗传距离用UPGMA (非加权对组算术平均值聚类) 方法进行聚类。在聚类树中, 首先是抗性个体与敏感个体聚为2枝, 然后雌、雄个体聚为2枝, 说明抗性品系在DNA分子水平上已存在明显分化。另外, 利用Eco RⅠ+ACT/MseⅠ+CTG引物, 分别在全部抗性个体中扩增出了敏感个体所没有的特异性同一片段和在全部敏感个体中扩增出了抗性个体所没有的特异性同一片段, 经克隆、测序, 这2个片段分别是150 bp 和315 bp。此2个片段, 可作为烟粉虱抗噻虫嗪品系和敏感品系的分子标记而在抗性监测中得以应用。
    棉蚜寄主专化型及其形成的行为机理
    王咏妙, 张鹏飞, 陈建群
    2004, 47(6):  760-767. 
    摘要 ( 2940 )   PDF (543KB) ( 11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生活在甜瓜和棉花上的棉蚜Aphisgossypii Glover的行为,研究棉蚜的寄主专化型及其形成的行为机理。生物学观察显示: 两类棉蚜在寄主植物相互交换以后,定居数显著减少,棉花蚜型棉蚜的繁殖系数及若虫存活率显著下降,说明棉蚜存在甜瓜蚜型和棉花蚜型两种寄主专化型。通过刺探电位技术研究棉蚜的取食行为,以探索其寄主专化型形成的行为机理。结果表明: 甜瓜蚜型棉蚜在棉花上的取食行为容易被中断,但其口针定位韧皮部的能力并没有显著削弱;而棉花蚜型棉蚜在甜瓜上的取食行为受到更大的影响,口针无法顺利定位至韧皮部,并在2 h内根本无法在筛管内取食。生物学观察和EPG取食行为分析都显示: 与甜瓜蚜型棉蚜相比,棉花蚜型棉蚜对寄主的要求更严格-寄主专化程度更高,对寄主的利用率更高。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形态和生态适应力的分化
    刘向东, 翟保平, 张孝羲, 陆杨
    2004, 47(6):  768-773. 
    摘要 ( 2926 )   PDF (380KB) ( 14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棉蚜由于长期在同种或同类植物上生活,形成了多种寄主专化型。本研究以室内长期用单一寄主培养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为材料,采用形态测定、生命表技术、对寄主的选择性试验,以及接触刺激等方法,研究了两寄主型棉蚜的形态分化和生态适应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瓜型棉蚜的一些形态特征值(如体长)极显著地大于棉花型个体,但是头宽、口针和各腿节的长度与体长的比值却极显著的小于棉花型个体。采用7个形态指标与体长的比值,可将瓜型和棉花型棉蚜区分开来。在24℃和26℃下瓜型蚜的净增殖率(R0)极显著地高于棉花型蚜。27℃和32℃显著缩短了瓜型蚜的平均世代长度,而对棉花型蚜无影响。棉花型蚜对接触刺激的反应比瓜型蚜敏感。两寄主型蚜对寄主的选择能力表现为瓜型蚜显著强于棉花型蚜。因此,两寄主型棉蚜存在明显的形态和生态适应力的分化。
    在高CO2浓度下生长的小麦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陈法军, 吴刚, 戈峰
    2004, 47(6):  774-779. 
    摘要 ( 2798 )   PDF (384KB) ( 10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室内饲养实验研究了在高CO2浓度(738.8±25.7μL/L)中生长的小麦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生长发育,繁殖以及营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1)取食高CO2浓度大气中生长的麦粒的棉铃虫对食料的取食量和粪便排泄量增加,与对照相比,取食量和粪便排泄量分别增加46.3%(P<0.05)和37.8%;(2)大气CO2浓度增加影响了麦粒中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其中,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葡萄糖和总糖的含量及碳氮比(C∶N)都显著增加,果糖和粗蛋白的含量都显著降低;(3)大气 CO2浓度升高所导致的麦粒营养成分的变化影响了棉铃虫幼虫的食物利用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棉铃虫幼虫对食物的毛转化率和净转化率分别降低27.2%和25.4%,对食物的相对取食率则显著提高58.8%(P < 00.1)。据此推测,未来高CO2浓度的大气环境会降低春小麦的营养价值,从而影响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加重其对小麦的危害。
    叶型超补偿下棉花叶中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李跃强, 盛承发
    2004, 47(6):  780-786. 
    摘要 ( 2854 )   PDF (404KB) ( 11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棉花在叶片损失后产生的超补偿现象和超补偿下棉叶中的保护酶活性的变化。在棉花盛蕾期,用剪刀剪除棉花标准叶面积的25%和50%,模拟田间害虫的食叶危害程度,结果显示:50%去叶处理可使棉花成铃数增加24.4%, 产生超补偿现象。25%去叶处理在短时间内对棉花的株高和叶中蛋白质含量都没有影响,植株株型亦无大的变化,表明25%叶面积属于生长冗余范畴。但25%去叶处理的植株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点比对照推迟一周出现。50%去叶处理可增加单株棉花的冠叶面积,在处理后2周时使棉花株高减低14.5%,蛋白质含量增加7.7%,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14.1%。在处理后3天,不论是过氧化物酶比活力还是多酚氧化酶比活力,都是50%去叶处理的值较大。保护酶活性发生变化是棉花发生超补偿的前奏。而在处理后2周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比活力,50%去叶处理的与对照最为接近,表明 50%去叶处理属于超补偿范畴。
    鸡嗉果榕榕小蜂产卵时序与种群数量分析
    甄文全1,2,黄大卫1,3*,杨大荣4,朱朝东1
    2004, 47(6):  787-792. 
    摘要 ( 3056 )   PDF (383KB) ( 9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榕树与传粉榕小蜂的互惠共生体系被多种非传粉榕小蜂利用。在同一个榕果中,具有较高种群密度的传粉榕小蜂和多种非传粉榕小蜂生存在一起并相互作用。通过野外观察和采样分析的方法,对鸡嗉果榕内5种榕小蜂(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gravelyi;非传粉榕小蜂Apocrypta sp., Philotrypesis dunia, Platyneura cuniaSycoscaptertr ifemmensis)的产卵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鸡嗉果榕内生活的各种榕小蜂通过比较严格的产卵时序在榕果内产卵以占领不同的生态位,这反映了这些榕小蜂各自的生物学特性。自然种群数量分析表明,单个非传粉榕小蜂物种的种群数量几乎不与传粉榕小蜂种群数量呈负相关,而所有非传粉榕小蜂物种的种群个体总量与传粉榕小蜂的种群个体数呈正相关,这可能是多个物种共存于单个榕果内的进化适应。
    山西省蝶类多样性与地带分布
    曹天文, 王瑞, 董晋明, 宣善滨, 赵飞, 李捷, 赵俊生
    2004, 47(6):  793-802. 
    摘要 ( 3100 )   PDF (600KB) ( 13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结合自然地理与植被条件对山西蝶类多样性分布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特点是:不同林区差异性大,呈南北递减趋势,受小气候环境影响较大,资源呈片段化分布,耕作区种类多样性丧失严重。根据已知的216种蝶类在山西15个林区的分布情况,采用聚类平均法(UPGMA)对这15个林区的蝶类多样性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性系数为0.85时,可将山西林区划分为5个蝶类分布地带。按照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的不同,分别称之为:Ⅰ.南端山地蝴蝶区;Ⅱ.南部盆地蝴蝶区;Ⅲ.中南部山地丘陵蝴蝶区;Ⅳ.中部高山蝴蝶区;Ⅴ.西北部丘陵蝴蝶区。在关键区系分析中,得知南端山地蝴蝶区和中部高山蝴蝶区是山西蝶类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地区,对这两个区系加以保护,即可保护山西已知蝴蝶种类的97.7%。
    中国19种蜡蝉的核型研究(同翅目:蜡蝉总科)
    田润刚1,张雅林2,袁锋2
    2004, 47(6):  803-808. 
    摘要 ( 3128 )   PDF (2713KB) ( 11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中国19种蜡蝉的染色体数目、性别决定和染色体行为。2n=28(26+XO)被认为是蜡蝉科的原始核型特征。由于蜡蝉精巢具有被膜,减数分裂前期Ⅰ具有弥散期,因此作者认为蜡蝉与半翅目的关系更为密切。
    基于核内核糖体小亚基序列的蝗总科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印红1, 李新江1,王文强1,2,印象初1,3
    2004, 47(6):  809-814. 
    摘要 ( 3169 )   PDF (315KB) ( 10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核糖体SSURdna全序列对蝗总科(Acridoidea)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依据测定的8种蝗虫的SSU Rdna全序列 (平均 1.844 bp),并从GenBank中选取了6种内群种类和2种外群种类的SSU Rdna同源序列,进行序列分析。利用Clustal、MEGA 和 PHYLIP 软件构建分子系统树(距离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最小进化法 Minimum Evolution)。结果显示: (1) 蝗总科是一个单系类群;(2) 锥头蝗科(Chrotogonidae)和瘤锥蝗科(Pyrgomorphidea)亲缘关系较近,为蝗总科最原始的类群;(3) 网翅蝗科(Arcypteridae)和槌角蝗科(Gomphoceridae)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4) 斑翅蝗科 (Oedipodidae)为最进化的类群; (5) SSU Rdna序列保守性强,转换transition)取代的速率大于或接近颠换(transversion)取代的速率;(6) 在系统树中,总科首先分离,大多数同科不同属的类群以高置信度聚合在一起,说明SSU Rdna序列适合用于蝗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聂跳蚜属(蚜科:跳蚜亚科) 订正及一新种记述
    乔格侠, 张广学
    2004, 47(6):  815-820. 
    摘要 ( 3990 )   PDF (412KB) ( 12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记述了聂跳蚜属Nevskyella Ossiannilsson 世界全部已知和新发现种类共5种: 蘑菇聂跳蚜N. fungifera (Ossiannilsson), 华聂跳蚜N. sinensis (Zhang, Zhang and Zhong, 1995)(新组合), 瘤聂跳蚜N. tuberculata Zhang and Zhang,拟蘑菇聂跳蚜N. similifungifera sp. Nov.和法国聂跳蚜N. meridionalis HilleRis Lambers and vanden Bosch,其中前4种在中国有分布。文中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形态学描述、寄主植物、地理分布和生物学资料。基于前、中足股节扩展,胫节基部加粗,头部侧缘无毛以及后足胫节外侧缘毛正常,提出了新组合华聂跳蚜N. sinensis (Zhang, Zhang and Zhong, 1995) 。蘑菇聂跳蚜以往报道的中国分布记录部分属误定,被定为新种拟蘑菇聂跳蚜N. similifungifera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ZAS)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昆虫部(BMNH)。
    从弹尾纲和原尾纲的亲缘关系质疑缺尾纲(=近昆虫纲)的有效性
    尹文英,谢荣栋,栾云霞
    2004, 47(6):  821-829. 
    摘要 ( 4536 )   PDF (476KB) ( 9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鉴于弹尾目(跳虫)和原尾目的尾部都没有尾须(cerci),Brner于1910年就把这两类归并为一个类群缺尾纲(Ellipura),这一分类阶元长期被许多昆虫学家沿用至今。Kukalová-Peck(1987 )在讨论化石双尾虫(?)附肢的总体结构(ground plan)时,认为跳虫和原尾虫的腹部侧板更原始,附肢无转节,将二者归纳成近昆虫纲(Parainsecta)。但是从形态特征、内部结构、比较精子学、变态类型和胚后发育等的特点以及线粒体DNA和核糖体DNA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弹尾纲与原尾纲之间存在诸多重要差异,不具备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我们不支持(弹尾纲+原尾纲)组成缺尾纲或近昆虫纲。据此建议取消缺尾纲(=近昆虫纲)这一分类阶元。
    昆虫钠通道的结构和与击倒抗性有关的基因突变
    唐振华1, 袁建忠1, 庄佩君1, 陶黎明2,1
    2004, 47(6):  830-836. 
    摘要 ( 3040 )   PDF (447KB) ( 12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击倒抗性(kdr)是指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由于它们的神经系统对DDT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抗性。电压敏感的钠通道是DDT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主要靶标。已知拟除虫菊酯是通过改变位于神经膜上的这类通道而发挥其杀虫效果的,钠通道基因的点突变是产生kdr抗性的主要原因。40年来kdr抗性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但近10年来在kdr分子生物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综述了1996年以来所取得的新进展,着重于钠通道的结构、在14种害虫中与kdr抗性相关的钠通道基因突变及其氨基酸序列的多态性。这些结果有助于对拟除虫菊酯改变钠通道的功能及其机理作进一步探究。
    重组昆虫杆状病毒构建和筛选技术进展
    曹翠平,吴小锋
    2004, 47(6):  837-843. 
    摘要 ( 2508 )   PDF (470KB) ( 15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杆状病毒作为高效的真核表达载体,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外源目的基因的表达。但由于重组病毒产生的比例很低(通常只有0.1%~1%),成为制约该系统应用的技术瓶颈。本文概括了近年来发展的重组病毒的构建和筛选方法,主要介绍了杆状病毒的线性化技术和利用大肠杆菌-昆虫细胞穿梭载体构建并筛选重组杆状病毒的技术进展。
    重离子射线局部照射技术在昆虫机能解析中的应用
    屠振力1,小林泰彦2,木口宪而3
    2004, 47(6):  844-848. 
    摘要 ( 2455 )   PDF (1005KB) ( 10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索重离子射线局部照射使昆虫体内某一特定的组织或器官失去活性这一放射线显微手术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能性,用碳离子射线(12C5+,18.3MeV/u)对家蚕Bombyx mori幼虫进行了全体照射或局部照射。 研究结果表明: 与全体照射不同,局部照射后的个体与对照个体在存活率及茧质等性状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是由于照射剂量及照射部位的不同,在照射部位出现局部的影响。对4龄第3天幼虫的造血器官进行局部照射后,其造血功能遭到破坏,血液中的游离血球数明显下降。因此利用重离子射线局部照射技术能够替代某些传统的外科手术,破坏昆虫体内特定的组织或器官,以便进行该器官或组织的机能研究。
    贵州省尸食性蝇类的种类和分布
    陈禄仕
    2004, 47(6):  849-952. 
    摘要 ( 3090 )   PDF (305KB) ( 9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0~2002年在贵州不同地区和不同海拔高度,设置采样点12个,在每个季度中间月份的中旬日用诱饵法采集一次尸食性蝇类标本,分析了贵州地区与尸体有关的蝇类及其分布。采集到的尸食性蝇类经鉴定隶属于5科15属25种,其中12种是在贵州首次发现,文中列出了尸食性蝇类名录,分析了它们在贵州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丰富了昆虫学和法医昆虫学的内容,为法医学推测死者的死亡时间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