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编辑部招聘启事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5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0-05-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家蚕幼虫不同龄期体内主要解毒酶及其基因表达的性别差异
刘海涛,李兵,赵国栋,张婷,高瑞娜,卫正国,沈卫德
2010, 53(5): 479-486.
摘要
(
3691
)
PDF
(1231KB) (
13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研究家蚕Bombyx mori性别与抗性的关系,本研究采用Thermo酶活性测定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比较不同龄期雌雄家蚕起蚕体内解毒酶活性及其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解毒酶及其基因在雌雄个体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及其基因BmGSTe5的表达量在1~3龄表现为雌蚕高于雄蚕,4龄和5龄则表现相反,其中4龄雄蚕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分别是雌蚕的3.65倍和5.11倍,推测与雄蚕精巢在4龄初迅速发育有关。雄蚕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2~4龄分别是雌蚕的1.48,1.34和1.40倍;乙酰胆碱酯酶基因Bm-ace1在2龄和3龄性别差异不明显,Bm-ace2在2~4龄为雄性高于雌性,雄性分别是雌性的1.75,2.17和2.40倍,提示Bm-ace2对性别间该酶活性的差异影响较大。羧酸酯酶活性在2龄和3龄雄蚕较高,分别是雌蚕的1.23和1.87倍,4~5龄雌蚕较高,分别是雄蚕的1.23和1.22倍;羧酸酯酶基因BmCarE-5和BmCarE-10在性别间的差异规律均与酶活性相反,即羧酸酯酶表现为较高的基因表达量对应较低的酶活性,推测在家蚕体内可能存在“羧酸酯酶突变”现象。结果为研究基因表达产物的修饰方式及其功能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为家蚕性别与抗药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Select
苜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基因
Alin-OBP1
的克隆及表达谱分析
谷少华,张雪莹,张永军,吴孔明,郭予元
2010, 53(5): 487-496.
摘要
(
3858
)
PDF
(4154KB) (
12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有证据表明昆虫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OBPs)与其嗅觉识别密切相关,起着运输外界脂溶性气味分子通过嗅觉感器淋巴液到达嗅觉受体的关键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OBPs在苜蓿盲蝽
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ze)嗅觉识别中的作用,本研究首次克隆了苜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基因
Alin-OBP1
(GenBank序列号GQ477022). 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438 bp, 编码14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5.69 kDa,等电点为5.01,N-末端疏水区包含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蛋白特征分析表明,该基因翻译后的蛋白质具有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即氨基酸序列中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利用RT-PCR和Real-time PCR技术对Alin OBP1在苜蓿盲蝽成虫不同组织和各个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
Alin-OBP1
几乎全部在触角中表达.不同发育阶段
Alin-OBP1
表达量不同,在5龄若虫和成虫阶段表达水平最高.结果提示
Alin-OBP1
可能在苜蓿盲蝽感受包括性信息素在内的外界化合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Select
两种草蛉对取食棉花的扶桑绵粉蚧的嗅觉反应(英文)
Sudhida GAUTAM, Ashok Kumar SINGH, Ram Dass GAUTAM
2010, 53(5): 497-507.
摘要
(
3715
)
PDF
(2931KB) (
23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捕食性的普通草蛉
Chrysoperla
sp.(carnea group) 和安平草蛉
Mallada desjardinsi
(Navas)(脉翅目:草蛉科)的寄主-生境定位取决于其觅食行为以及对各阶段释放的植物气味的行为反应.本研究调查了这两种交配的草蛉成虫以及取食棉花的扶桑绵粉蚧
Phenacoccus solenopsis
的反应,以便了解它们之间的三重营养关系.结果表明:草蛉雄虫和雌虫均能感受到棉花植株释放的绿叶挥发物;植株的各个阶段均可使捕食性昆虫和绵粉蚧定位.在受绵粉蚧为害的棉叶上饱和烃含量高,说明草蛉成虫的反应更为强烈;在植株受为害期和开花期释放捕食性昆虫,可提高田间捕食性昆虫的作用.这些结果提示有效的生物防治取决于捕食性昆虫在植株上的天然定殖能力以及对害虫的吞食能力.
Select
苏云金芽胞杆菌营养期杀虫蛋白基因vip3A在枯草芽胞杆菌中的表达
邱思鑫,范晓静,洪鹏翔,关雄,胡方平
2010, 53(5): 508-516.
摘要
(
3975
)
PDF
(2245KB) (
10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常被用于表达杀虫和抗菌蛋白.为了探讨苏云金芽胞杆菌B. thuringiensis营养期杀虫蛋白基因(vip3A)在枯草芽胞杆菌中的表达情况,促进杀虫防病工程菌构建,将枯草芽胞杆菌168菌株核糖体小亚基S4蛋白基因的启动子与苏云金芽胞杆菌WB7菌株vip3A基因的编码序列连接,插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与枯草芽胞杆菌穿梭载体pAD123,得到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ADpvip,将重组质粒转化枯草芽胞杆菌标准菌株168和分离自辣椒体内的生防内生枯草芽胞杆菌BS-2菌株中,获得工程菌株.SDS-PAGE分析表明在枯草芽胞杆菌168菌株的部分工程菌株中有约88 kDa大小的VIP条带,而BS-2的工程菌株中未见相应的条带,表明Vip3A蛋白仅在168菌株中表达.生物测定表明有5株168的工程菌株(168vip1-4,6)表现较高的杀虫活性,工程菌株发酵稀释液(约10
7
CFU/mL)处理的小白菜叶片饲喂斜纹夜蛾2龄幼虫72 h的杀虫效果可达87.64%~92.13%,但vip3A基因转入内生枯草芽胞杆菌BS-2中不表现杀虫作用.毒力测定表明168vip2菌株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72 h的LC
50
为0.0194 mL/mL.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在枯草芽胞杆菌中的表达构建杀虫防病工程菌打下了基础.
Select
氟铃脲对斜纹夜蛾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焦艳艳,刘永杰,邱秀翠,刘辉
2010, 53(5): 517-524.
摘要
(
3326
)
PDF
(1275KB) (
11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氟铃脲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酶动力学法,在确定斜纹夜蛾酚氧化酶最适反应条件基础上,测定氟铃脲与酚氧化酶直接作用及氟铃脲处理幼虫后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以邻苯二酚为底物,斜纹夜蛾酚氧化酶的最适pH 6.5,最适温度30℃.氟铃脲没有和酚氧化酶结构中的铜离子结合,而是直接与酶蛋白发生作用.氟铃脲浓度低于1 153 mg/L对离体酚氧化酶有激活作用,在138 mg/L激活作用最大,浓度高于1 153 mg/L则产生抑制作用.用46 mg/L和92 mg/L亚致死剂量氟铃脲连续处理5龄幼虫不同时间后,酚氧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且高浓度的激活作用大于低浓度的激活作用.进一步测定药剂处理幼虫24,48和72 h的血淋巴、表皮和头部酚氧化酶活性,随着氟铃脲处理时间延长,两个剂量的氟铃脲对血淋巴、表皮及头部酚氧化酶的激活作用逐渐增大,氟铃脲对血淋巴酚氧化酶的激活作用最大,表皮次之,头部最低.氟铃脲处理幼虫后,其预蛹和蛹酚氧化酶的活性也显著提高,表现出一定的后效应.【结论】一定浓度范围内,氟铃脲对斜纹夜蛾酚氧化酶具有激活作用.
Select
岩木瓜化学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与杀虫活性
王学贵,沈丽淘,田永清,徐汉虹
2010, 53(5): 525-530.
摘要
(
4184
)
PDF
(925KB) (
11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明确岩木瓜Ficus tsiangii Merr. ex Corner的杀虫活性成分及杀虫活性,利用活性跟踪分离技术,通过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及葡聚糖凝胶等手段对岩木瓜茎和根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结合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岩木瓜中分离得到4个生物活性化合物,分别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蒲公英赛酮、柯依利素及齐墩果酸.利用胃毒法测定了这些化合物(500μg/g糖)对家蝇Musca domestica成虫的生物活性,其中蒲公英赛酮处理试虫48 h后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3.33%,表现出较强杀虫活性,并进一步测定了其对试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蒲公英赛酮处理家蝇成虫48 h后表现出较强毒力,其LC
50
值为89.82μg/g糖,略低于对照药剂鱼藤酮毒力(LC
50
值为67.58μg/g糖).因此,蒲公英赛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Select
褐飞虱侵害后不同水稻品种根及叶片脱落酸含量的变化
刘井兰,吴进才,于建飞,杨国庆
2010, 53(5): 531-539.
摘要
(
3677
)
PDF
(1666KB) (
13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解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侵害后水稻耐虫性与植物体内源激素关系,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研究褐飞虱若虫侵害分蘖期超级培矮64S/E32和TN1,灌浆期协优963和TN1后根及叶片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褐飞虱侵害分蘖期超级培矮64S/E32和TN1后3 d,叶片ABA含量显著上升,ABA含量根冠比(根ABA/叶片ABA)显著下降;侵害后6 d,超级培矮64S/E32叶片ABA含量显著下降,根冠比显著上升;但TN1叶片ABA含量在褐飞虱侵害后3 d和6 d显著上升,根冠比显著下降.褐飞虱侵害灌浆期协优963与分蘖期超级培矮64S/E32变化一致,TN1在褐飞虱侵害后3 d叶片ABA含量显著上升,根冠比显著下降;侵害后6 d,叶片ABA含量、ABA含量根冠比均显著上升.由ABA含量变化百分比可见,分蘖期ABA含量变化幅度较灌浆期大;耐虫品种变化幅度较感虫品种大,持续期较感虫品种短;叶片变化幅度较根部大.褐飞虱侵害后,两种不同生育期两种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比较,耐虫品种叶片ABA含量先上升(3 d)后下降(6 d),ABA含量根冠比先下降(3 d)后上升(6 d);感虫品种叶片ABA含量持续上升(3 d和6 d),分蘖期ABA含量根冠比持续下降(3 d和6 d),灌浆期ABA含量根冠比先下降(3 d)后上升(6 d);耐、感虫水稻品种根部变化规律不明显.这些差别表明不同水稻(耐虫和感虫)品种受褐飞虱侵害后体内ABA含量变化规律不同.本研究结果对深入阐明水稻耐虫品种的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Select
飞行过程中棉铃虫对温度的主动选择
高月波,翟保平
2010, 53(5): 540-548.
摘要
(
3673
)
PDF
(1979KB) (
11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讨温度对迁飞性昆虫空中群体聚集成层等行为的作用机制,在室内利用自行设计的连续温度梯度发生装置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在飞行过程中的温度选择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存在明显温差的连续温度梯度中,所有棉铃虫飞行个体均对温度具有显著的选择行为.棉铃虫试虫群体表现出对空间最优飞行温度共同的主动选择,选择的温度范围是20~22℃之间;在这一温度范围内棉铃虫的振翅频率最高,持续振翅时间最长.对不同温度梯度条件下各温度区间内试虫的飞行时间进行定量比较发现,在16~22℃温度梯度场中的棉铃虫群体对最适温度的选择比在19~30℃的温度梯度场中的群体更显著,表明在温度较低的迁飞季节中温度对迁飞棉铃虫空中虫群聚集成层的影响要比在高温季节更明显.持续飞行时间对棉铃虫振翅频率的影响明显,表明昆虫迁飞高度与昆虫自身能量的消耗存在联系.
Select
影响大猿叶虫交配持续时间的因素
刘兴平,何海敏,匡先钜,薛芳森
2010, 53(5): 549-554.
摘要
(
3359
)
PDF
(947KB) (
11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明影响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交配持续时间的因素,在室内系统观察了一天中的交配起始时间、日龄、交配经历、体重、雄虫密度和温度对交配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天中不同时间交配的成虫,其交配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异,在上午8:00的交配持续时间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配持续时间逐渐缩短,两者之间呈负相关.不同日龄成虫的交配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异,且与成虫日龄呈明显的正相关.当雄虫与有交配经历的雌虫交配,其交配持续时间明显长于与未交配的雌虫交配,但雄虫的交配经历对交配持续时间没有影响.交配持续时间随着雌、雄体重的增加而延长,但没有显著差异.在雄虫高密度条件下的交配持续时间明显短于低密度下的交配持续时间.在22℃时成虫的交配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25℃,28℃下最短, 温度间的交配持续时间有明显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大猿叶虫的交配持续时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Select
针叶小爪螨板栗和杉木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和杂交试验
尹淑艳,于新社,郭慧玲,孙绪艮
2010, 53(5): 555-563.
摘要
(
3080
)
PDF
(1677KB) (
9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明确针叶小爪螨Oligonychus ununguis(Jacobi)山东板栗种群和浙江杉木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本研究对其基因序列(线粒体COⅠ和核糖体ITS2)进行了比较,并通过杂交试验测定了两者间的杂交亲和性.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获得410 bp的COⅠ片段及469 bp(板栗种群)和513 bp(杉木种群)的完整ITS2序列,COⅠ及ITS2序列在两种群间的差异分别为10.5%~10.8%和15.2%~15.7%.杂交试验表明两种群间存在完全的生殖隔离.根据两者间的序列差异和杂交结果,初步认为山东板栗和浙江杉木上的小爪螨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种
Select
长角血蜱不同发育期盾窝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王晓娟,陈泽,卜凤菊,王多,刘敬泽
2010, 53(5): 564-571.
摘要
(
3585
)
PDF
(4189KB) (
9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阐明蜱类盾窝及其发育特点,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不同发育期盾窝的结构,并分析了血餐对盾窝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蜱仅具1对盾窝原基,且每个盾窝原基有1个盾窝孔;若蜱盾窝有了一定的发育,面积(长径×短径)增大且盾窝孔数增多(2~6个);成蜱盾窝面积最大,且盾窝孔数达21~35个.盾窝的发育主要在幼蜱蜕皮阶段及若蜱的吸血和蜕皮阶段,雌蜱盾窝孔径显著大于雄蜱(P<0.01),成蜱、若蜱和幼蜱的盾窝孔孔径在吸血过程中(交配雌蜱除外)各虫期均无显著变化 (P>0.05).综合分析成蜱与未成熟蜱盾窝孔径,发现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蜱类的盾窝孔径在未成熟期可能已经有了雌雄分化.
Select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反防御机制
彭露,严盈,刘万学,万方浩,王进军
2010, 53(5): 572-580.
摘要
(
4783
)
PDF
(1707KB) (
24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综述了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反防御机制.一方面,植食性昆虫可通过其快速进化的寄主选择适应性,改变取食策略,调节生长发育的节律,以及规避自然天敌等抑制、逃避或改变植物的防御,即行为防御机制;另一方面,植食性昆虫可适应植物蛋白酶抑制剂、逃避植物防御伤信号、解毒植物次生物质,以及抑制植物阻塞反应来对植物防御进行反防御,即生理和生化防御机制.其中,昆虫抑制植物伤信号,防止植物阻塞反应是反防御机制的研究热点.昆虫反防御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昆虫-植物间协同进化关系的认识,并为害虫治理和抗虫植物的培育提供新的思路.
Select
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黄原,刘念,卢慧甍
2010, 53(5): 581-586.
摘要
(
4104
)
PDF
(999KB) (
22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总结了本实验室对40余种直翅目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结果.直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包括:(1)在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中发现了3种基因排列次序.蝗亚目除蜢总科外都具有DK排列.蜢总科的变色乌蜢为KD 排列,与蝗亚目其他总科不同,而与螽亚目昆虫的排序方式相同.已测出的螽亚目大多数昆虫的KD 排列顺序与典型节肢动物的完全相同,但在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发生了tRNA
Glu
,tRNA
Ser
和tRNA
Asn
的倒置;(2)在疑钩额螽Ruspolia dubia中发现了一种到目前为止具有最短控制区(70 bp)的线粒体基因组;(3)采用多种方法分析了昆虫A+T富集区存在的调控序列和二级结构特征,获得了昆虫A+T富集区保守序列的一致结构.采用Z曲线分析蝗虫的A+T富集区,表明也存在与原核生物复制起点类似的信号;(4)构建了30种蝗虫12S rRNA和16S rRNA的二级结构.在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链中发现了一些类tRNA结构和tRNA异构体;(5)构建了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的直翅目昆虫主要亚科以上分类单元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Select
拟黑多刺蚁雌激素相关受体基因cDNA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欧阳霞辉,赵有红,侯兰新,奚耕思
2010, 53(5): 587-595.
摘要
(
3554
)
PDF
(5276KB) (
11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雌激素相关受体(estrogen related receptors, ERRs)能够直接与类固醇激素受体共激活子(steroidhormone receptor coactivator,SRC)结合,激活靶基因的表达,与众多生理和发育过程有关.采用RT-PCR、RACE等方法从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克隆得到了雌激素相关受体基因的cDNA克隆,命名为pvERR (GenBank 登录号为EF474463),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cDNA和编码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二级及三级结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等进行了预测和推断.结果表明:pvERR基因cDNA全长1 935 bp,包含一个1 305 bp的开放阅读框、245 bp的5′-UTR 和385 bp的3′-UTR,编码一个由43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pvERR的配体结合区(ligand binding domain,LBD)主要由两个β折叠和11个α螺旋(H1, H3~H12, 缺少H2)构成,这与哺乳类动物已知晶体结构的ERR
γ
的配体结合区结构非常相似.pvERR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昆虫ERRs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高,它与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雌激素相关受体amERR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到89.9 %;在进化关系上,pvERR与人类Homo sapiens ERRs的关系比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雌激素相关受体dERR与人类的更近.本文可为进一步研究pvERR在昆虫发育中的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Select
优雅蝈螽与暗褐蝈螽精子束的显微观察
王莉,常岩林,冯晓丽,石福明
2010, 53(5): 596-600.
摘要
(
4259
)
PDF
(4179KB) (
12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应用微分干涉相衬法对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 Brunner von Wattenwyl和暗褐蝈螽G. sedakovii (Fischer von Waldheim) 雄性精巢管基部、输精管、贮精囊和精包,及雌性受精囊中精子束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对探讨螽斯近缘种的生殖隔离机制和生殖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这两种蝈螽的精子束通过精包转移到雌性受精囊后,精子束的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精巢管基部的精子为游离的单个精子;输精管、贮精囊和精包中精子成束排列形成较分散的精子束,精子束头部包裹有粘液帽;雌性受精囊中的精子束的精子呈羽状排列,精子的头部汇集在中央轴上.两种蝈螽精子束形态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