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97年 第4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7-1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棉铃虫迁飞规律及其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研究进展概况
    郭予元
    1997, 40(-1):  1-6. 
    摘要 ( 3519 )   PDF (425KB) ( 15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飞行磨、透射电镜、风洞等测定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tibner)成虫的飞行能力和飞行肌结构的变化,结合不同虫源滞育条件及抗寒能力比较、蛹与成虫的形态学比较及分子生物学标记、幼虫抗药性地理分布、海轮上捕捉、成虫携带花粉的分析和小规模成虫颜色标记-释放-回收试验,证明棉铃虫是一种典型的兼性迁飞性害虫;初步推断辽河流域特早熟棉区的棉铃虫虫源来自黄河流域棉区,各相邻的棉区之间有频繁的棉铃虫种群交流。观察棉铃虫触角上不同类型嗅觉感器的形态和分布,用EAG、GC-EAG、GC-MS等测试分析了棉铃虫对不同植物各器官抽提物的电生理反应及抽提物中的活性组分。发现吸引棉铃虫取食的挥发性它感化合物主要为极性较小的单萜烯类,而吸引其产卵的主要为倍半萜烯类及其它一些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改进了测定棉株内抗生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方法,研究了棉酚、单宁对棉铃虫发育、繁殖的影响及2类次生物间的交互作用,通过杂交初步探讨了棉花常规抗虫性的遗传特性,并尝试了切断胚轴和转Bt基因内生菌处理棉花增强抗虫性的作用。认为在利用棉花自然抗虫性的同时,应结合各种人为手段增强其抗性,使其在棉铃虫猖獗条件下发挥更大的控制作用。从气候、营养、天敌、抗药性等方面研究了棉铃虫猖獗原因,初步认为:气候干旱是棉铃虫暴发的最主要环境条件,施肥水平特别是施氮量的日益增高是棉铃虫严重性上升的主要物质基础,而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是造成棉铃虫种群失控的主要人为因子。
    棉铃虫种群适合度研究
    吴孔明 郭予元
    1997, 40(-1):  7-12. 
    摘要 ( 2595 )   PDF (316KB) ( 12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试验比较了我国各棉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zgcra(Hubner)种群幼虫期和蛹期发育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并模拟了长江流域种群和华北种群在北京地区的发育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20℃~30℃温区内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发育速度无明显的感温分化现象,但在自然条件下长江流域种群和华北地区种群的蛹滞育动态则有显著的区别,如湖南衡阳种群和四川简阳种群50%蛹滞育的时间较北京种群晚30d和22d。对各地理种群发育动态、北京地区气候特点和滞育蛹越冬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北京地区应为棉铃虫温带生态型生态区北界,棉铃虫亚热带生态型在华北气候环境下不能完成年生活史。
    不同地区棉铃虫种群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
    雷仲仁 李 莉 郭予元
    1997, 40(-1):  13-19. 
    摘要 ( 2742 )   PDF (2174KB) ( 9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17个地理种群DNA多态性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棉铃虫可以分为四大类群,三亚(SY)、莎车(SC)和哈密(HM)种群各为独立的一类,与内地种群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三亚种群差异最大;第四类包含14个地理种群,它们之间相对分化较小,基因相似程度较高,特别是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南部的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小,无基因交流障碍。单个个体的RAPD分析表明,这些种群间的某些个体相互交错,进一步说明这些种群间可能存在着广泛的基因交流。最后还讨论了形成棉铃虫遗传多态性的主要原因,
    我国新疆和湖南棉铃虫种群的遗传学研究
    吴孔明 郭予元
    1997, 40(-1):  20-24. 
    摘要 ( 3269 )   PDF (244KB) ( 10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自湖南衡阳(HY)和新疆哈密(HM)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种群被室内杂交和回交,杂交F1代和回交F2代雌成虫的产卵量、卵孵化率和产卵时间等繁殖力参数均无明显的变化。在22℃下,HM、HY、HM♀×HY、HY♀×HM和(HY♀×HM)×HY后代蛹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h 35 min,11 h,11 h 45 min,11 h 43min和11 h9min。在一15℃下,HM、HY、HM♀×HY、HY♀×HM、HY♀×(HY♀×HM)和(HY♀×HM)♀×HM后代滞育蛹的致死中时间(LT”)分别是159.7h、34.27h、100.65 h、116.75h、90.78h和135.58h,亲本F1代显性度D(HM♀×HY)和D(HY♀XHM)分别为0.3998和0.5926。遗传分析表明棉铃虫滞育蛹的抗寒性由多个不完全显性的基因控制。
    中国各棉区棉铃虫滞育解除特点
    吴孔明 郭予元
    1997, 40(-1):  25-29. 
    摘要 ( 2608 )   PDF (265KB) ( 8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试验研究了我国华南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北部特早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13个地理种群的滞育解除特点。随纬度升高地理种群滞育蛹在高温下的发育时间显著延长,羽化格局趋于松散,在30℃下湖南衡阳种群和新疆哈密种群的发育时间分别为(15.6±4.9)d和(41.4±9.0)d。低温处理可明显降低长江流域以北种群的滞育历期,但对华南棉区北部种群则无明显的活化作用。湖南衡阳种群、湖北武穴种群、北京种群和新疆哈密种群活化滞育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7.4℃和146.O日度,16.6℃和146.5日度,15.7℃和156.4日度及15.7℃和167.7日度。
    不同抗性水平棉铃虫地理种群的基因交流对抗性演化的影响
    吴孔明 郭予元
    1997, 40(-1):  30-34. 
    摘要 ( 2954 )   PDF (307KB) ( 11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自我国长江流域棉区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四川简阳种群、湖北武穴种群、湖南衡阳种群、江苏南京种群和浙江杭州种群对辛硫磷、三氟氯氰菊酯和硫丹的抗性水平分别为8.05~38.80、2.86~290.00和5.87~19.83倍。抗性较高的简阳种群和较低的杭州种群正、反交F1代对上述3种农药的抗性为13.16和16.69倍、10.43和19.00倍及12.42和10.21倍,抗性遗传的显性系数为-0.2220、-0.2147和0.0700,表明对辛硫磷、三氟氯氰菊酯抗性呈不完全隐性方式遗传,而硫丹抗性则为半隐性遗传。P1自交F2代对辛硫磷、三氟氯氰菊酯和硫丹的抗性水平分别为17.66、7.57和9.03倍,F1代对杭州种群回交F2代的抗性倍数分别为8.79、3.Oo和6.61。其结果,高抗区和低抗区棉铃虫种群的基因流动将导致对三种农药抗性水平明显下降。
    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敏感性的修复及其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
    谭维嘉 梁革梅 郭予元
    1997, 40(-1):  35-42. 
    摘要 ( 3105 )   PDF (436KB) ( 9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生物测定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了抗药性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对拟除虫菊酯敏感性修复及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去除药剂选择压后,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为不稳定。随着停止用药的时间加长,敏感性增加。从田间收集的棉铃虫在室内饲养后第1代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下降速度较迅速。特异性酶抑制剂对敏感和抗性棉铃虫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亲和力试验结果证实,乙酰胆碱酯酶在抗性棉铃虫对杀虫剂反应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这种酶的改变可能对棉铃虫抗药性的不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敏感和抗性棉铃虫对溴氰菊酯毒力反应的机理研究
    谭维嘉 梁革梅 郭予元
    1997, 40(-1):  43-48. 
    摘要 ( 3500 )   PDF (349KB) ( 9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生物测定和生物化学方法比较了棉铃虫玎Helicoverpa armigera敏感和抗性种群对溴氰菊酯毒力反应及其3种解毒酶的差异。结果表明,田间抗性种群和室内药剂汰选的抗性种群对溴氰菊酯均有较高的抗性,其抗性倍数分别达到195.8和37 375倍。水解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是导致棉铃虫对溴氰菊酯产生高抗性的重要酶系。特异性抑制剂活体内外抑制作用测试发现,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均含有较高量的乙酰胆碱酯酶,但两个种群对抑制剂的亲和力反应不同,表明乙酰胆碱酯酶在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中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棉铃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有关。由此推断,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这类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毒剂产生抗性,乙酰胆碱酯酶发生变化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因子。
    棉铃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遗传及其生化机理
    梁革梅 谭维嘉 郭予元
    1997, 40(-1):  49-54. 
    摘要 ( 2882 )   PDF (305KB) ( 10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经室内诱导的抗溴氰菊酯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种群与室内饲养多年的敏感种群进行杂交,研究了棉铃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杂交后的显性度(D)分别为0.34和0.35,F1与亲本回交的期望值与实际值在比值是1 ∶1时差异显著,回交平台在35%~45%,棉铃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可能是一个以上主基因的不完全显性遗传。生化分析表明,抗性种群的。-乙酸萘酯酶活力与敏感种群的差异显著,这可能是棉铃虫对溴氰菊酯产生高抗药性的重要解毒酶之一。
    棉铃虫的取食营养特点与棉花抗虫素分布的关系
    王琛柱 查利文 杨奇华
    1997, 40(-1):  55-60. 
    摘要 ( 2996 )   PDF (2571KB) ( 10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研究棉花8个部位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zgera的营养效果和其所含次生物质类萜烯和单宁的浓度及在组织中的分布,揭示了棉铃虫取食营养特点与棉花次生化学的关系。棉铃虫取食顶尖、转移蛀食蕾铃的习性,与有关器官或组织对幼虫的营养效果密切相关,而营养效果主要取决于类萜烯和单宁的含量。棉花顶尖嫩叶中单宁浓度随着棉花的生长发育呈升高的趋势;类萜烯浓度在第四真叶期、第六真叶期和现蕾初期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底谷,而此期幼虫主要为害顶尖。蕾铃外层的苞叶、花萼、花瓣和铃皮,因次生物质含量高,不利于幼虫生长,相反内部的花粉、子房和铃心,次生物质含量低,营养效果好,顶尖嫩叶则介于其间。类萜烯存在于组织的色素腺内,分布集中;单宁则散布于组织中,偏多分布于组织外层。结果证实,昆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取食方式是昆虫对寄主体内变动的次生化学的一种适应,它使昆虫付出尽少代价获得最适营养效果。
    小麦植株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棉铃虫的行为及EAG反应
    张钟宁 李秀珍 方宇凌 向余劲攻 耿文军
    1997, 40(-1):  61-65. 
    摘要 ( 2791 )   PDF (272KB) ( 10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用无水乙醚及水蒸汽蒸馏两种方法,分别提取小麦花和叶各1 000g和3 200g。4个提取样品分别用氮气浓缩至2 mL。然后用风洞和触角电位检测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对小麦花、叶提取物的行为及电生理的反应。风洞实验结果表明:小麦花、叶中所含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棉铃虫有很好的引诱作用,其定向率为45%~72%,高于对照22.2%,经‘检验差异显著;此外,雌蛾对花、叶的定向率均高于雄蛾;而花与叶的提取物对雌、雄蛾的定向率之间无显著差异。触角电位实验结果表明:棉铃虫触角对小麦花、叶的提取物均有强的EAG反应,与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雌虫的EAG反应略高于雄虫,但差异不显著;小麦花提取物对棉铃虫EAG反应略强于小麦叶,但差异不显著。
    棉铃虫蛾对寄主植物挥发油的嗅觉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丁红建 郭予元 吴才宏
    1997, 40(-1):  66-72. 
    摘要 ( 3324 )   PDF (452KB) ( 12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项研究以Tenax TA、Tenax GR为吸附剂,正己烷为洗脱剂,得到了玉米雄穗、玉米花丝、棉花花、棉花顶尖、棉蕾、芹菜、花生叶及花的挥发油。触角电位(EAG)测试结果表明,参试寄主植物及器官的挥发油均有一定的EAG活性,EAG的反应幅度为0.1~1.2mV,雌性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其产卵寄主或器官的EAG反应在1~10日龄内有随着日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交配蛾对棉花花、棉花嫩尖、芹菜、棉蕾的挥发油的EAG反应显著高于处女蛾,雌蛾在经过花生、玉米花丝及棉花顶尖挥发油处理的滤纸上落卵量显著高于对照,表明这几种挥发油中含有可刺激棉铃虫选择其产卵的它感信息化合物。剂量反应曲线表明,交配可显著降低雌蛾对棉花嫩尖和棉花花挥发油的敏感阈值。四臂嗅觉仪测试棉铃虫对不同寄主植物挥发油的行为反应表明,棉蕾、棉花叶、玉米花丝、花生的挥发油均具有-定的诱蛾活性,选择系数分别为0.78、0.61、0.49、0.31。
    胡萝卜花挥发油中棉铃虫它感信息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行为测定
    丁红建 郭予元 吴才宏
    1997, 40(-1):  73-78. 
    摘要 ( 3043 )   PDF (300KB) ( 12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Tenax TA、Tenax GR为吸附剂,正己烷为洗脱剂,得到胡萝卜花的挥发油。触角电位(EAG)测试表明,1~10日龄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蛾的反应幅值为0.3~0.5mV,交配蛾的EAG反应显著低于处女蛾。气相色谱与触角电位联用(GC-EAG)测试表明由30种不同化合物组成的挥发油中,有5个组分具有EAG活性,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鉴定出其4种化合物的结构为:3-methyl-2-pentanol,myrcene,limonene,Ocimene。四臂嗅觉仪测试结果表明,自然生长的胡萝卜花与得到的挥发油具有相近的诱虫活性,对1-2日龄的活性显著高于对4~5日龄活性,表明胡萝卜花中仅含有引诱棉铃虫取食的它感信息化合物。
    棉铃虫飞翔肌的超微结构
    吴孔明 郭予元
    1997, 40(-1):  79-83. 
    摘要 ( 2919 )   PDF (4064KB) ( 10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表明,棉铃虫Helicoverpa rmigera (Hubner)飞翔肌的肌原纤维由400~800根肌球蛋白丝组成,每根肌球蛋白由6根肌动蛋白丝环绕排列成六角形,肌节长度2.0~3.5μm,线粒体占飞翔肌的体积达42.38%~48.57%,微气管组织较为发达。初羽化棉铃虫肌原纤维和线粒体的发育基本完成,横管系统的发育相对较慢,羽化3日后趋于成熟,至5日龄占飞翔肌的体积达3.31%~3.54%。表明棉铃虫具有适宜飞行的飞翔肌结构。采自渤海海面距海岸线80km的迁飞蛾子飞翔肌基本结构和实验种群无明显的区别,但迁飞过程中的能量代谢导致线粒体内脊疏松而出现大量空洞。
    棉铃虫外生殖嚣的超微结构及其变异
    雷仲仁 郭予元 李莉
    1997, 40(-1):  84-88. 
    摘要 ( 3214 )   PDF (6054KB) ( 11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对棉铃虫片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雌雄外生殖器的一般构造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并与其近缘种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一般形态方面,棉铃虫种群内个体间变异较大,种群间分化较小:在雄性阳茎端囊的弯折数、大刺数及抱器瓣的长宽比等特征上与近缘种间有一定的重叠。在超微结构方面,种群内个体间、种群间均变异不大,但与近缘种间在雄性阳茎端囊刺构造上却有明显的、间断的差异,这一差异为近缘种的鉴别 提供了新的、可靠的特征。
    棉铃虫蛹和成虫形态特征的数值分析
    李莉 郭予元 雷仲仁
    1997, 40(-1):  89-94. 
    摘要 ( 4243 )   PDF (308KB) ( 10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及其近缘种的蛹和成虫进行了形态特征变异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棉铃虫种群内个体变异较大,但种群间相对分化较小,无明显的地理分化,也没有发现棉铃虫种群有稳定变异的地理特征;但发现雄性抱器冠的长、宽、抱器瓣长宽比及抱器瓣长与冠宽比4个特征与纬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12,-0.699,0.693和0.691。尽管如此,棉铃虫还是相对比较单一的一个种,而近缘种在阳茎刺和抱器瓣的形态及阳茎端囊上的大刺数等方面有明显而稳定的差异和间断。
    不同施氮量的寄主植物对棉铃虫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夏敬源 马艳 王春义
    1997, 40(-1):  95-102. 
    摘要 ( 2956 )   PDF (496KB) ( 12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光暗比(14,10)、温(27±1)℃、湿(60%一80%RH)环境模拟箱内,研究了取食低、中、高三种不同施氮量的棉花、小麦、玉米和大豆繁殖器官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发育与繁殖的影响,并通过对不同施氮量寄主植物繁殖器官的成分分析,探讨了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四种寄主植物的C/N比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并且大豆的C/N比(分别为0.5、0.4和0.3)<棉花(分别为1.1、0.9和0.9)<小麦(分别为4.5、4.O和3.8)<玉米(分别为5.2、4.2和4.2)。取食不同的施氮量寄主植物对棉铃虫发育和存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龄(1~3龄)幼虫期,即随寄主植物C/N比下降,低龄幼虫的发育历期缩短,存活率提高;并且取食C/N较低的寄主植物的发育速度和存活率高于取食C/N较高的寄主植物。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棉铃虫成虫产卵量均呈上升趋势;取食较低C/N比寄主植物的种群增长指数呈先后升后降趋势,而取食较高C/N比的寄主植物则呈上升趋势。取食C/N比适中的寄主植物更有利于该害虫的繁殖及其种群增长,C/N比太高或太低均不太有利。不同施氮量的寄主植物对棉铃虫发育与繁殖的影响是由于其体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的差异及两者间比例的不同所致。
    不同性状的棉花及其杂交F1代对棉铃虫的抗性
    吴立峰 蔡青年 张青文
    1997, 40(-1):  103-109. 
    摘要 ( 2928 )   PDF (364KB) ( 1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棉花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形态抗虫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区试验条件下,以百株累积卵量、百株平均幼虫量及百株平均蕾铃受害量为考察指标,红叶可使危害减轻28.1%、31.45%和36.O%;鸡脚叶可使其下降19.0%、25.4%和28.4%;窄卷苞叶使其降低25.8%、32.9%和34.0%;光叶使各指标分别降低32.7%、35.1%和37.3%。高棉酚(油腺)抗性主要表现为对幼虫的抗生作用,使幼虫量下降了45.1%,使蕾铃受害量下降了51.4%。此外,研究还表明,两种抗虫性状的抗性效果有累加作用,鸡脚叶与红叶联合作用使三项指标分别下降达48.3%、55.2%和57.9%;红叶与窄卷苞叶则使危害减轻了52.7%、58.3%和60.6%;具有光叶与较密油腺两个抗虫性状的品种受害可减轻29.9%、54.9%和58.3%。将一些具有相对性状的品种进行杂交,其F1有不同的抗虫表现。红叶、鸡脚叶和光叶品种与其对照杂交后的F1代因在不同程度上保持了抗虫性状故能表现出抗性,而窄卷苞叶品种与其对照杂交后F1代苞叶正常,则未能表现出抗性。因小区条件限制了无蜜腺抗性的表达,无蜜腺小区未表现出明显差异。
    稻褐飞虱致害性的转化(同翅目:飞虱科)
    张志涛 陈 伟 姜人春 张燕 蔡祥承
    1997, 40(-1):  110-115. 
    摘要 ( 3008 )   PDF (353KB) ( 12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在抗虫品种上并非完全不取食,亦并非完全不能完成生长发育,经在抗虫品种上连续多代强迫饲养,其致害性将发生明显的变化,逐渐从不能致害转化为能适应这种抗虫品种。致害性的转化是渐变的,在世代间似有遗传积累。由于抗虫品种抗虫机制及其遗传背景的差异,褐飞虱在不同的抗虫品种上致害性转化的进程和速率亦不同。
    寄主经历对稻褐飞虱致害特性的影响
    傅强 张志涛 胡萃
    1997, 40(-1):  116-121. 
    摘要 ( 2858 )   PDF (2780KB) ( 11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寄主经历不同的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3龄若虫致害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抗虫品种Mudgo上的生活经历显著提高试虫在含Bphl基因的Mudeo、IR26、IR28、IR34上的蜜露排泄量、存活率及试虫对Mudgo的选择性:而ASD7上的经历仅显著提高试虫在ASD7上的蜜露量和存活率。不同品种上的经历对试虫的影响有所不同。同时,各经历试虫 在抗虫品种上的蜜露排泄量显著小于在TNl上的排泄量。
    褐飞虱致害性变异过程及其体内酶的变化
    吕仲贤 俞晓平 郑许松 陈建明 张志涛
    1997, 40(-1):  122-127. 
    摘要 ( 3190 )   PDF (325KB) ( 14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室内连续用具不同抗虫基因的水稻品种TNl、IR26、Mudg。和ASD7、单管饲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种群,研究它对抗虫水稻品种的适应过程及其体内酶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褐飞虱在抗虫品种上取食2代的若虫存活率、若虫历期和短翅成虫体重均明显比取食感虫品种TNl的低,第3代以后与取食TNl者基本相同。第2代是褐飞虱适应抗虫品种的关键期。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丁-谷氨酰基转移 酶(GGT)的活性在关键的第2代最低,而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增加。褐飞虱在适应抗虫品种以后体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明显提高。
    褐飞虱的迁人和翅型分化规律的研究
    俞晓平 吕仲贤 巫国瑞 陶林勇 张志涛
    1997, 40(-1):  128-134. 
    摘要 ( 3773 )   PDF (396KB) ( 13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属迁飞性水稻害虫,其成虫有短翅和长翅两种翅型。 褐飞虱迁入雌虫均未经过交配,其短翅型由一对显性等位基因控制。翅型分化同时受到遗传和内分泌系统的协调控制,外界条件如密度和寄主等因子通过内分泌系统来影响翅型的分化。褐飞虱翅型分化的敏感龄期雌虫为1~3龄,而雄虫为1-5龄;不同若虫蜜度处理对褐飞虱成虫的前翅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分蘖期水稻饲养的褐飞虱短翅型比例明显高于孕穗期水稻饲养的褐飞虱。不同密度下各生物型间的翅型分化差异不显著。迁入地的浙江各种群属温带型,其雌虫短翅率低且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菲律宾热带种群雌虫在不同密度下均为短翅型,而雄虫的短翅率随密度增加而上升。广西种群接近热带型,其雌虫短翅率高但不随密度而变化。试验各种群的雄虫在中等密度甚至高密度时其短翅率出现最高。
    褐飞虱翅型分化的组织学研究
    杜建光 王群 程遐年
    1997, 40(-1):  135-138. 
    摘要 ( 3400 )   PDF (1983KB) ( 12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石蜡切片的方法,观察并比较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长翅型和短翅型纯系各龄若虫及成虫的翅芽和间接飞行肌的发育情况。发现在4龄的第8h以后间接飞行肌就开始分化,长翅型若虫的间接飞行肌正常发育而短翅型若虫间接飞行肌的发育则被抑制。在5龄初始时方可明显观察到翅芽分化,短翅型若虫前翅芽细胞增殖速度明显慢于长翅型,并且其后翅芽停止发育。本文还比较了长翅型雌、雄性个体之间间接飞行肌的发育情况。
    褐稻虱生物型的监测和控制对策
    李青 罗善昱 师翱翔 韦素美 黄凤宽
    1997, 40(-1):  139-146. 
    摘要 ( 3665 )   PDF (475KB) ( 11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广西等11个省、市、自治区的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生物型监测表明:我国目前除成都的褐稻虱属生物型1外,其他均以生物型2为优势种群。还发现云南思茅和广 西南宁的褐稻虱有部分个体可致害含抗性基因bph2的ASDT和IR36。并鉴定选出一些抗生物型2的品种可供目前推广使用。尚发现广西药用野稻绝大多数材料、普通野稻部分材料以及国际水稻抗褐稻虱圃中Ptb33及其衍生品种(系)具有广谱抗性。若用以培育具广谱抗性的新品种,则是控制褐稻虱新生物型产生和暴发为害的一个重要对策。
    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华红霞 邓望喜
    1997, 40(-1):  147-152. 
    摘要 ( 2970 )   PDF (323KB) ( 11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实验条件下比较了四个(龙州、九宫山、监利、新会)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地理种群的发育、繁殖、内禀增长能力等参数的异同。结果表明:1.北迁的迁入当代九宫山种群雌虫降落取食3.6d开始产卵,产卵量平均为522粒,低于其第二代居留型种群的714粒;2.四个种群在若虫l龄、5龄历期上有显著差异(a=0.05).但决定翅型分化的2、3、4龄历期上无显著差异;成虫寿命、产卵历期无显著差异;新会种群产卵量高于其它三个种群;同龄期若虫的世代存活率,九宫山种群低于其它三个种群;综合反映发育、存活、繁殖等生命信息的内禀增长能力rm差异较小,在0.1874~0.1982间变化。本文还分析了产生上述异同的原因。
    褐飞虱的交配行为及与保幼激素滴度的关系
    戴华国 吴小毅 冯从经 杨亦桦
    1997, 40(-1):  153-158. 
    摘要 ( 3311 )   PDF (361KB) ( 13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受5龄末期和羽化初期较高保幼激素滴度的影响,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短翅型成虫性成熟比长翅型成虫早40~50h。5日龄前短翅型雌成虫的交配成功率较高,雄成虫的交配竞争能力较强;1、2日龄的长翅型雌成虫不交配,5日龄后长翅型成虫的交配能力渐渐超过短翅型成虫。实验种群的交配持续时间为(70.38±41.77)s;交配成功率为51.63%;雌、雄虫均可重复交配。一日中0~4h和10~14h交配成功率较高。
    高温对稻褐飞虱发育与生殖的影响
    戴华国 宋小玲 吴小毅 丁宗泽 李沛元
    1997, 40(-1):  159-164. 
    摘要 ( 3566 )   PDF (380KB) ( 11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高温处理及交配产卵实验,探讨了高温对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发育与生殖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高温条件对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产卵量、产卵前期、寿命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34℃以上高温导致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延长。高温处理4龄若虫使羽化后的雌成虫产卵量减少。高温处理不同日龄雌成虫也致使其产卵量减少,其中以1日龄短翅型、3日龄长翅型的产卵量影响最大。高温处理后褐飞虱寿命缩短。高温恒温处理,对短翅型雌成虫的产卵前期影响不大,但能延长长翅型雌成虫的产卵前期;而高温变温处理致使短、长翅型雌成虫的产卵前期均延长。高温变温对褐飞虱生殖的影响程度大于高温恒温。高温处理组雌、雄成虫与对照组相应的成虫交配试验表明,高温对雌性的影响大于雄性。实验初步确定34℃为对褐飞虱发育与生殖产生影响的临界温度。
    几种杀虫剂对拟水狼蛛捕食功能的影响。
    吴进才 徐建祥 李国生 程遐年 雍德本
    1997, 40(-1):  165-171. 
    摘要 ( 3129 )   PDF (388KB) ( 12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稻田常用杀虫剂杀虫双、甲胺磷、扑虱灵3种农药对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 捕食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功能的影响。提出用功能减退率来综合评价农药对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24h杀虫双常用浓度540mg/L、810mg/L对狼蛛的杀伤力为12.63%、27.57%。功能减退率分别高达65.41%和81.3%;甲胺磷100mg/L24h对狼蛛的杀伤力和功能减退率分别为49.8%和68.56%。这2种药剂对狼蛛的作用机制不同,甲胺磷毒性大,狼蛛死亡率高,但对非致死狼蛛的捕食功能减退率比杀虫双处理略小,狼蛛的捕食功能恢复快于杀虫双处理。杀虫双处理的浓度越高,狼蛛的功能减退率越大、功能恢复越慢。扑虱灵对狼蛛的杀伤和功能减退均不大。2种药剂处理后狼蛛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约需7d左右。田间试验表明频繁地使用甲胺磷削弱了天敌功能导致飞虱再猖獗。
    适用于蚜虫等微小昆虫的飞行磨系统
    程登发 田喆 孙京瑞 倪汉祥 李光博
    1997, 40(-1):  172-179. 
    摘要 ( 4953 )   PDF (466KB) ( 14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介绍了一套采用计算机进行控制和数据采集的适用于蚜虫等微小昆虫的飞行磨系统。该系统能同时对32头昆虫进行飞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处理。利用该飞行磨系统对不同日龄禾缢管蚜的飞行能力进行了初步测试。结果表明,禾缢管蚜在第1至第5日龄的飞行能力最强,明显高于第7和第9日龄。平均飞行时间在各日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平均飞行速度随日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本文对飞行磨结构、数据采集接口板电路原理和软件流程设计等方面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简要介绍了不同日龄禾缢管蚜的飞行能力测试结果。对开展微小型昆虫的飞行行为学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禾缢管蚜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飞行能力
    程登发 田喆 孙京瑞 倪汉祥 李光博
    1997, 40(-1):  180-185. 
    摘要 ( 3002 )   PDF (338KB) ( 11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利用昆虫飞行磨对室内饲养的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在不同温度(8℃一30℃)条件下飞行能力的测试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禾缢管蚜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在12℃~20℃时较大,平均飞行距离为6.614~8.219 km,平均飞行时间为5.074~7.003 h。在15℃时,单个个体的最大飞行距离和最长飞行时间分别达到26.231 km和21.153h:在8℃~10℃条件下禾缢管蚜较难起飞,即使起飞后飞行时间和距离均很短。在 23℃以上禾缢管蚜的飞行时间和距离逐渐缩短,30℃时禾缢管蚜起飞后很快就停止飞行。飞行速度随温度增高而加快,平均飞行速度在8℃时为o.781km/h,在30℃时达1.605km/h。
    小麦抗禾缢管蚜的生化研究
    陈建新 宋敦伦 采长群 程登发 田喆
    1997, 40(-1):  186-189. 
    摘要 ( 2992 )   PDF (237KB) ( 11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福林法、葸酮法、滴定法等分别测定了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植株中酚、糖含量及酸度。结果表明:小麦对禾缢管蚜尺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的抗性与小麦体内酚含量有关,抗性强的小麦其体内含酚量相对高,反之低。同时小麦抗性的强弱与体内糖含量,酸度亦有相关性。另外还测走了在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上生长的蚜虫体内淀粉酶及羧酸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抗性强的小麦品种上生长的蚜虫体内淀粉酶,羧酸酯酶活性强,反之弱。
    主要抗蚜小麦品种(系)的抗性类型及其生化抗性机制
    陈巨莲 孙京瑞 丁红建 倪汉祥 李晓飞
    1997, 40(-1):  190-195. 
    摘要 ( 3405 )   PDF (355KB) ( 15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对10个抗麦蚜品种(系)室内苗期生命参数、抗性类型和抗蚜次生物质的研究,明确了不同抗性级别的品种对麦蚜种群控制力及部分生化抗蚜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参试的抗蚜品种(系)中30%左右为不选择性:表现为爬行频繁,定殖率低,但是定殖个体生长发育良好;70%为抗生性;表现为使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和禾谷缢管蚜只Rhopalosiphum padi(L.)的发育历期分别延长2.1%~28.2%和3.7%~13.9%,若蚜死亡率增加1.0~3.6倍和1.0~2.25倍,平均寿命缩短10.2%~96.5%和37.5~97,1%,繁殖力下降3.4%~72.8%和25%~97.2%。苗期生化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抗源的单宁和总酚含量明显高于感蚜品种,其总酚含量与抗麦长管蚜级别呈显著负相关,以抗生性为主的品种其总酚含量亦与麦长管蚜的内禀增长力(rm)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总酚是小麦抗长管蚜的关键因子之一,而与禾谷缢管蚜抗性水平无关;单宁含量与麦蚜抗性关系不密切。
    麦蚜在不同抗级小麦上刺吸行为的比较
    陈巨莲 丁红建 李志坚 倪汉祥 孙京瑞
    1997, 40(-1):  196-202. 
    摘要 ( 3385 )   PDF (649KB) ( 13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EPG(E1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技术记录了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及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在不同抗性级别的小麦品种(红芒红、小白冬麦、kok1679和L1)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麦蚜在参试品种上刺吸的各种特征波型基本相同,但其出现时间、重复出现的次数及历期长短存在差异,其中自开始记录至第一次出现E1:波的时间及E2。波历期比率可做为参试品种是否抗蚜的主要生理性指标。依据主要波型统计参数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参试品种抗蚜性进行分类,其结果与室内生命表参数研究及田间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本文还对EPG在抗性因子定位、抗蚜鉴定中作用及EPG记录的影响因素略作讨论。
    昆虫迁飞随气流散布若干问题的商榷
    张志涛 曹雅忠
    1997, 40(-1):  203-209. 
    摘要 ( 3061 )   PDF (1107KB) ( 11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通过飞翔从一个生境迁移到另一个新的生境,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而随气流远距离季节性迁飞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是昆虫与环境在进化过程中的统一。对于迁飞的个体,“从A迁飞到B,并在B获得生境”是随机事件,但对于迁飞的群体则存在统计规律。迁飞昆虫以被动的随气流散布方式,获得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我国东北地区棉铃虫虫源的研究
    褚茗莉 许国庆 赵季秋 吴孔明 郭予元
    1997, 40(-1):  210-213. 
    摘要 ( 2527 )   PDF (296KB) ( 9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